描寫黎明的散文 描繪黎明的散文
描寫黎明的散文篇1:黎明
在天空顯現魚肚白之前,我聽見屋外滴滴答答又下起了雨。漸漸地,天邊的微光悄悄穿透玻璃的窗,黎明悄然而至。黎明是春日里奮力綻放的一朵花,歷經一夜的黑暗之后,它又明艷了幾分。黎明是充滿希望的人生,坎坷、磨難、奮斗是最好的鋪路石。黎明是春筍,頂著重重壓力破土而出,終于迎來美好的天日。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有著一個無聊的愛好,愛在黎明時分披衣下床,只為偷菜。一邊偷菜,一邊靜靜地傾聽窗外一切細微的響動,因為居住在繁華地段,所以也享盡了人間一切“動聽”的聲音。一開始是猶如死一般的沉寂,不久,偶爾有車輪碾過路面的聲音,再接著是各種車輛的聲音,有輕而緩的,有急躁地馳過的,也有狂躁的車輛,一路叫囂著飛馳,想必這個司機一定也有著讓人擔心的難以平靜的脾性。不一會兒,聽見鴨子在叫,人們在交談……漸漸熱鬧起來。
在這么多嘈雜的聲音里,我每天都會聽見一個男子在快樂地歌唱,他的歌聲不很高昂,卻顯現出一點點專業發聲的水準,在這樣寂靜的黎明顯得非常突出。從他的歌聲里,我判斷他一定是個菜農或是菜販子,每天騎著自己的三輪車,用自己的歌聲開始每一天的生活。幾年前,我也曾經遇見過一個踩三輪車的人,他三十多歲,中等身材,只要他腳底下一踩動,歌聲便飛揚起來。他會唱很多蔣大為、李雙江的歌,出于好奇,我問過他怎么會唱那么多的專業歌曲,而且還好像經人點撥過,他愉快地回答“只是愛好”。如今,三輪車早已不允許在大白天上路,而窗外的歌聲和前幾年的三輪車夫卻很相像,我曾經幾次探著身子從窗戶往外張望,卻始終沒有見著這個人。我想象,三輪車夫和這個菜販子是同一個人,他的生活一定不是那么富裕,而他在黎明不斷唱響的歌聲卻使人看見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我們會嫉妒他的生活模式嗎?會羨慕他的經濟收入嗎?可能很少有人會嫉妒和羨慕他,或者跟本沒有,而正是他對待生活的這樣簡單和快樂的態度,一次次地在黎明時分告誡著我要積極而快樂地生活。
與這樣快樂的歌聲不相協和的是黎明時常常奏響的哀樂。我們這里有著這樣的習俗,人們在去世后,要搶在黎明時分早早出發,搶在第一位火化,就可以早早托生投胎,所以在黎明時分聽見哀樂就不是件奇怪的事情了。我聽見哀樂時,常常會掀開臨街的窗簾,俯視那一對送行的隊伍。從送行的隊伍,可以判斷出離世之人的身份。農家人一般只有幾輛“聲勢浩大”的拖拉機跟在后面,而聲名顯赫或有一官半職的人的送行隊伍卻是只見其車,不見其人,會有長龍一樣的轎車隊列尾隨其后。我認為,一個人在出生的時候就會因為他這一生的勤奮與否和機遇的優劣而暗定了他的高低貴賤之分,這樣的高低貴賤直到某天到了殯儀館才會變得沒有分別。每次聽見哀樂,心中不免會生出很多的感慨,感慨人生之短暫,感慨生命之可貴,感慨親情、友情、愛情之純真,感慨世界之華美……恰恰是我們這里這樣的一個“搶早”的習俗,有一次卻嚇壞了遠方來的客人。有一對夫婦從遠方來此地看朋友,住在臨街的賓館里,黎明將至,屋外一陣陣哀傷的哀樂響起,男賓突然驚醒,從床上躍起,趕緊打開電視,循環著調遍所有的頻道也沒有見著自己要尋找的新聞。他失眠了,究竟是哪位國家領導人離世了呢?他睜大雙眼,內心一直糾結不安直至天明。中午,在酒桌上,他還不忘詢問我們,我們聽了他的話,忍不住大笑起來。
描寫黎明的散文篇2:黎明前的安靜
品幾朝風雨,看盡英雄錚錚鐵骨,美人紅袖天長,今朝蒼穹,是否如舊。—題記
人生聽老輩人說償盡辛酸苦辣,特別是莘莘學子,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多少人為了仕途嘔心瀝血,自從唐朝之后科舉的設立圓了多少人的夢,真所謂是“十年寒窗苦讀”
如今到了我這里,文化始終這樣深遠而悠久,我依然寒窗苦讀,只不過年頭太長。有人曾說人在世只不三萬天:一萬天用來奮斗,一萬天用來用心經營自己的勞動成果,一萬天用來享受。我差不多用了一萬天的一半了,卻不知其中味道,只懂深夜起來夜的凄涼。深夜只屬于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對于我沒資格。“她”的是國破人亡,夜與她一起凄涼。而我連一萬天都沒做好,談何傷感、情調、華麗、粉飾。真奇怪,現在的人都怎么了都愛無病呻吟,太難過了,真奇怪。
古人美美的是那么的真,紅袖天長,綾羅綢緞,鳳冠霞帔,談談胭脂遮住了青澀,美人兮天一世。現代人美美的是那么的粉飾,盡裝假情調,很難看到女子的纖柔、溫婉、羞澀。看到的卻是一系列的潑辣,粗糙。處子這詞意思應該改變了:沒有粉飾真真切切的女子。
羨慕古人為一段感情抒盡半生,一個理想傾盡全生。把歷史的年輪又一次的發動,而我真廢,卻不知蒼穹、乾坤之間有人在讀唱夢的贊歌,我卻唱葬歌。嗚呼,以前昨天的以前雨打風吹去。留下卻盛世繁華。
黎明前的安靜,翩飛思緒扣打窗欞,我留下盡是光圈。
一杯花茶,淡雅芬芳,看菊花在深夜前舒展,抓住杯子,連根發芽,滿杯子的菊花香,我也消失在這個襁褓中,好溫馨。品一口心中煩躁的、骯臟的。一切的一切都被這縈繞而來的花香淡化。
黎明前的安靜,花亂的筆跡,留下的盡是墨香。
天漸漸亮了,人生在世,我將奮斗一番。
看那蝶飛蜂涌,
看那霧靄,怎敵太陽。
描寫黎明的散文篇3:黎明即起,既昏便息
今天母親節,即使我不在身邊,也無需打電話,今天我媽在做什么?想想就知道了。
我媽每天早起,是幾十年養成的習慣,用不著手機,她自有天然喧騰的鬧鈴,就是棲在雞塒里的大公雞。以前家里養的黑騾子也能當鬧鈴,五點多的樣子,黑騾子就在圈里咚咚咣咣地鬧騰,“哎,我的草料吃完啦,我口也渴啦。”如果我媽還不去添草,黑騾子就把門板當成了架子鼓,咚,咣,咚咚,咣咣。我媽再累也得穿衣服。
黑騾子老了,也早賣了。如果按輩分,它跟我們姊妹三個同輩,它得叫我們大哥、大姐、尕姐。現在沒有黑騾子,大公雞就勇挑重擔。“咯咯咯”,我媽醒了;“咯咯咯”,我媽準備下炕;“咯咯咯”,我媽抱著柴禾進了廚房,生火,熬茶。我媽喝茯茶。我們小時候,喝幾塊錢的;后來不喝了,因為我和大妹蘭州上學;現在又開始喝,檔次高了些,比價格最高時的豬肉貴。我媽算賬,經常拿豬肉價格來做性價比,高低貴賤,全憑心中一桿秤。我爹不喝茯茶,我媽需燒一壺開水,沖雞蛋花。我媽伏茶就饃,我爹雞蛋泡饃,家里僅兩人相對,卻一人一樣。
水壺在爐上呲呲響的時候,我媽就到豬圈牽豬。我媽喂的豬很衛生,算是文明豬吧,從來不在院子里拉撒,它一定等到我媽把大門打開,到門前的糞堆上才痛快淋漓地大泄特泄。麥麩、粉碎的豆草,用開水一燙,呼哧呼哧,我家的文明豬第一個吃早飯。
如果是冬天,我媽早上還得燒炕,要么是松樹灣落地的經年松針,要么是尕妹蛋家給的羊糞。尕妹蛋是我顏家姑媽的碎女,扎西德勒,藏家養羊大戶,羊糞堆得像小山一樣。現在已經立夏,我媽不用燒炕,就不會灰頭土臉了。我的樓房鋪地暖,既干凈又暖和,我媽羨慕極了,但過年住幾天可以,若要常住,說啥也不行。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土窩。
我爹的早飯吃完了,涮洗過碗筷,我媽就得喂雞。紅冠大公雞已經不高興了,同在屋檐下,為啥區別大?早早起來打鳴,怎么豬大哥第一個吃早飯!我媽趕緊撒幾把麥子,咕咕咕,紅冠大公雞很紳士地謙讓,幾只母雞就不顧形象了,頃刻間,地皮啄出一個個麻點的小坑。我媽一眼慈祥,母雞攢著蛋呢,就等早飯后趴窩,吃相不雅也能換來我媽的疼愛。兒孫不在身邊,就當小兒小女養了。
打掃完庭院,已日上三竿,九點多了吧。我媽進了菜畦,說菜畦是文雅的叫法,其實就是我們家的菜園子。里面點種了蘿卜、芹菜、芫荽、蒜苗、黃芽菜,小蔥、韭菜是宿根,春來自綠。園子里也有花,是我爹爹侍弄的。“種花好,種菜更好。花種得好,姹紫嫣紅,滿園芬芳,可以欣賞;菜種得好,嫩綠的莖葉,肥碩的塊根,多漿的果實,卻可以食用。”這是吳伯蕭的《菜園小記》的開頭,用在我們家也很合適。“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西河南陽之壽。” 蘇軾于1074年冬至密州,因災情嚴重,生活困苦,采杞菊以食。但他心胸豁達,灑脫地說春天吃其苗,夏天吃其葉,秋天吃其花和果實,冬天吃其根,說不定還能像子夏和南陽地方的人那樣長壽呢!菜園的菜蔬我媽親手蒔種,用農家肥,食療效果應該比蘇軾好!
掐點小蔥,薅幾顆嫩菜,我媽剛出菜園,馬路上就有買賣人吆喝“茄子、辣子,西紅柿哎”。我們家在山區,菜園再肥沃,也不產這些果蔬,我媽得去買。買賣人我媽基本認識。我媽的特殊本領是十里八鄉的人家,上至三代下至二代,爺爺的姐夫的小舅子的三姑爹,都能說得一清二楚。但買賣人不會因為我媽認識就白送幾斤,話說得很誠懇“好我的大媽,菜是今天早上剛摘的,油費也貴,拉一趟就剩賺吆喝了,你就拿上吧!”別人也買,我媽只好拎了點,也就三四斤,不會太多。
不知不覺,晌午就到了。午飯一般是拉條子,我爹一碗,我媽能吃一碗半。中午能抽空睡個午覺。還不到除草的時節,我爹不用下田,和幾個老漢圪蹴在小巷口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閑話。“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我們這兒不是江南水鄉,農四月沒那么多莊稼活。閑人都是安土重遷的老人,政府叫留守老人。年輕人去外地打工,能見著年輕人,算你看著大熊貓了。我媽也抽空去串串門,房前屋后的鄰居,抬腿沒幾步,就進了別人家的院子。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一天的時光快結束了。雞不情愿地進了圈,豬也哼哼唧唧地鉆進了窩。簡單吃幾口饃,我爹還在等“新聞聯播”后的天氣預報,我媽已經躺在炕上迷迷糊糊地睡 著了。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既昏便息,關鎖門戶。我媽沒有讀過朱子格言,卻做得榫卯合扣,有聲有色。
看過“描寫黎明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黎明的優美散文欣賞
2.關于黎明的散文
3.描寫黎明的寫景抒情散文
4.關于梨花的散文
5.關于美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