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
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篇1:黃土高原上的綠洲
北方夏末秋至的季節,下雨是最頻繁的,位于黃土高原的寧夏,一天的氣溫也是變化之快,坐落于六盤山腳下的李莊更是奇特,似風情萬種的少女,萬般的變化,早晨起來,推開房門,大霧彌漫于外面的每一個角落,小鳥在樹枝上喳喳作響,甚是悅耳,張眼細細地看,著耳靜靜地聽去,別是一番美妙的境界,
這里的人們起來的很早,已經給牛割草回來,準備去田間干活,這里的田地位于李莊東南方向,一片四五百畝的平川,中央是一條筆直的大路,直通李莊,站在路邊,放眼望去,有的人已經在田間干活,有的人拉著牛、扛著犁正往地里走。七八點過后,大霧開始冉冉升起,如裊裊青煙,微風一吹,又似無際云海,不一會兒,消散在空中。朝陽從遠方的山丘上開始漸漸升起,泛金色的光芒鋪滿了整片大地,慢慢的開始溫暖了起來,人們都沐浴在陽光中。一幅美景就這樣的呈現出來了
李莊后面八九公里處,就是六盤山主峰米岡山,高達三千米。從李莊開始走,一路上就是一卷長畫,萬般景象盡在其中,一條蜿蜒盤旋的長路,兩旁是偌大的森林,樹木茂密,葉草叢生,聽見的只有小鳥的叫聲、時不時飛過來的蜜蜂,于這種景色融為一起,靜靜的聆聽,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那么溫暖,那么美麗。
一段路程過后,引入眼簾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兩條小溪從兩個方向過來融為一條小河于路旁流過,繼續向前走,路成坡度了,也沒有前面的路那么平坦了,這是以及接近正前方的山了,也就是六盤山主峰,向上走,大多數是自然形成的青石板成階梯形一層層砌起,五米多寬。峽谷對面是諾長的一壁懸崖,和路平行呈半圓形,如刀切一般,順路而行幾里,見一片平地,綠草鋪地,好像專門為人民造出的休息場地,瞬時,我嘆服了自然,鬼斧神工都無法來說明、描述。休息片刻,又開始走了,這次改變了方向,因為路拐彎了,這一小段如無洞石橋橫穿峽谷,方向是懸崖之上,慢慢的走來,到了懸崖上面,深吸一口空氣,舒展一下筋骨,片刻之后,微俯身軀看向遠方,我終于體驗到了山高人為峰的感覺了,此時,天已漸黑,原路返回,到此結束
每到最高點就已經讓人賞析悅目,剩下的路程,剩下的美景,我還會去欣賞的。
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篇2:哦,我的陜北高原
長久蝸居在繁華的鬧市,鱗次櫛比的樓廈遮擋了我的視線,渾濁窒息的空氣麻木了我的嗅覺,市儈的俗氣抑制了我豐富的想象力。于是,伴著一曲韓紅的《天路》,我作了一次漫長的游歷,登上鄂爾多斯高原與陜北高原接壤的制高點。
我的身后是綿延起伏的內蒙古高原,眼前逶迤著的是蒼茫厚重、古老多情、充滿史詩般神奇的陜北高原。這時節,我激情豪邁,萬語千言堵塞在胸口。
我是一位陜北高原上多情的行吟歌手,我彈奏著我的豎琴神游于這千溝萬壑之中。在此,華麗的辭藻已變得蒼白無力,優美的歌聲也顯得柔弱低微。我的思維像一只高原之鷹從遼闊的北方貼著云朵向南展翅奮飛,鳥瞰著這片荒蠻而充滿靈性、粗獷而蘊涵著美麗的大地。
此時的我,像一個幽靈一樣在這塊高原上游弋,大腦像一架失控的飛行器,漫無目的地心馳神往。
大約200萬年以前,陜北曾是一塊林木茂盛的高地平原,后來雄偉的昆侖山卷起陣陣狂風,挾著滾滾黃塵淫威而至,在肆無忌憚的山洪沖刷下,經年經歲,形成了這支離破碎的山川梁峁、凸凹錯落的丘陵溝壑。舉目四望,只見蒼茫的群山像千萬頭氣勢磅礴的黃牛奔向東方;縱目遠望,又似從天際呼嘯而來的黃色波浪滾滾涌入海洋。西伯利亞的風吹過來,夾著沙礫和黃塵,掠過空寂荒涼的山野,更增加了幾分幽邃遙遠的神秘色彩。
陜北高原是軒轅氏的本土,位于高原南部的黃帝陵可以見證。高原東北邊緣部有一條著名的、洶涌澎湃的河流,它的名字叫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咆哮著、撞擊著、怒吼著,向那遙遠的渤海奔去。高原的西部橫亙著一條雄壯渾厚的子午嶺山脈,子午嶺山脈的脊梁上一條古老的秦直道循著高原的走勢蜿蜒而去。站在高原,穿過歷史的隧道,我望著這塊歷經冷風凄雨剝蝕、錚錚鐵蹄踐踏的大地,仿佛在讀著一部蒼老厚重的世紀興衰史。四野空曠,佇立于此,我仿佛聽到了轔轔駛過的秦皇之輦,聽到了戰馬嘶鳴、鼓角爭鳴的漢武鐵騎;我仿佛看到了旌旗獵獵、刀光劍影、烽火狼煙的王莽方陣;看到了突兀在高原上不可一世的一代梟雄赫連勃勃筑造的西夏城池……
哦,一切的一切都遠去了。如今,高原是那樣的安祥,那樣的沉寂和緘默,空吊著西部孤獨的殘陽,讓人感慨頓生,浮想聯翩。那些無數民族英雄的傳奇和歷盡戰火硝煙之痛的謎底被深深藏在這陜北高原的層層皺褶之中,成為永世之謎,讓后人作無休止的造訪和探尋。
是時,正是金秋季節,那些已作古的歷史英雄和沉睡在黃土深層的列祖列宗,用他們脈管里高貴的血液將陜北高原涂染成一幅巨大的以赤色為主的油畫,那些高昂著頭顱的山楊、白楊、背搭楊、紅柳、白柳、毛頭柳、塞上柳、白樺樹、楓樹、杜梨樹、洋槐樹、槐樹,像一波波翻滾的浪潮在高原上跌宕;酸棗刺、狼牙刺、沙棘、芥子木、馬茹子、檸條等各式各樣的灌木葳蕤地點綴于紅色的波浪之中,沉默的黃土高原靜靜地躺在那里,娓娓地向人們講述那遙遠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陜北高原這塊荒蠻神奇之地曾是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的交融地,這是一塊“圣人布道此處偏遺漏”的一隅。清廷御史王培棻視察陜北高原后,曾寫下了著名的《七筆勾》,描述了當時陜北高原地瘠民貧,一派“塞外荒丘”的景致。
同時,我們又看到了陜北高原人那種堅貞不屈、敢于向大自然和命運抗爭的凜凜正氣。陜北高原以它強悍的姿態向世人宣告,陜北高原人是炎黃子孫中赤誠高尚的一支,然而這勤勞善良、桀驁不馴的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時時在向自己的命運發起挑戰,久經光景歲月的磨礪和風雨戰火的洗禮,鑄就了他們特有的倔犟和剛直不阿的悍性。他們曾給百年積弱、滿目瘡痍的中華民族注入了活力,造就了無數的民族英雄和高揚民族氣節的千秋忠骨。綏德的韓世忠,安塞的高迎祥,米脂的李自成,膚施的張獻忠,丹州的羅汝才,安定的謝子長,保安的劉志丹,還有后來從江西走來帶領一支隊伍落腳于此,從此改寫了中國歷史和影響了世界進程的曠世偉人毛澤東,他們曾譜寫下多少可歌可泣、留芳千古的壯麗詩篇。
環顧四方,陜北高原的饑飽冷暖和榮枯輪回盡收眼簾。哦,那靜靜地佇立在天宇之下的陜北高原,那喧囂于歷史長河之中的一葉行舟,那宛若天籟之音震懾天公的安塞腰鼓,那一把把剪刀、一張張紅紙以祈求人類安康、民族圖騰的陜北剪紙,那渾厚又帶幾絲悲涼向命運抗爭的陜北嗩吶,是我的陜北高原,我親愛的衣食父母!哦,這一塊蒼涼貧瘠、散發著靈性、且富有犧牲精神的高原,這大自然神工鬼斧的精靈,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廣袤疆域中一個不顯眼的角落。
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篇3:黃土高原綠了
陜北的春,出現了一個奇跡——黃風不見了!
走到哪兒,湛藍的天空游著幾絲白云,山峁溝壑間綠樹成蔭,漫山遍野的杏花、桃花、梨花、槐花爭艷鬧春。清風徐來,樹林翻滾著綠浪,花香芬芳襲人。這著實令我震驚,在我成長的每個春季,春草不成勢,樹木稀少,風起土揚,人們深受其害。祖父常對我講,有一年春天,炕上的人剛聽得風聲,黃風便破門而入。窯檐石被掀起“咣咣”地砸在了院子里,牛圈被刮得只剩下了石槽,河澗的柳樹被連根拔起。山上一人被刮進了天窖坑,找到的時候,只露個腦袋,旁邊幾棵雜草殘風中搖曳著。
我沒有遇到過如此大的黃風,但每年春天都籠罩在它的恐懼之中。小時候的春天,我常跟著父母去山里耕種。有一回剛收拾好行囊,就起風了。風里裹著土,像洪水咆哮著從山上滾淌下來。小石子、碎雜草被掠到空中,雨滴似的灑下來。頃刻間,晝晦如夕,黃霾蔽天。父親扛著犁槳,母親拎著耙子,兩人近在咫尺卻要大聲呼喊,娃娃去哪兒了。我早已手揚牛鞭,擠進黃風,奔向了遠處的山地。到了地里,我拉著牛繩前面走,父親掌著犁,母親沿著犁出的槽溝下種子。強勁的黃風吹得我像棵草搖擺著難以前行。母親叫我歇歇。我坐在冰涼的地里,透過渾濁的黃風,望見母親佝僂的身影在翻熟的地里下種子。她每下一粒種子,都要往地里踩一腳。她不停地向我喊話:“飛飛啊——還在嗎?”“冷不冷?”我長一句短一聲地應付著她。我每一張嘴,就要吃一口土,我就不再吱聲。母親踉蹌著走過來拿根繩子往我腰里一綁,欲將我拴在樹樁上。父親突然鉆進風中跑了,他在高聲疾呼“哞——”,牛不見了。狂風再次襲來,我被刮得像塊土疙瘩往下滾。母親卯足了勁兒扯著我腰里的繩子。過了好一陣兒,風才變小了。我看見父親拉著牛,行走在天地相接的山脊。天空驀地滑過幾聲大雁的鳴叫,山的那頭傳來一個粗狂沙啞的聲音: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頭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歌聲飄蕩在山谷里,我心頭也蕩起一股暖流。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日頭從坡上走過,照著我的窯洞曬著我的胳膊,還有我的牛跟著我。”靠著天,靠著田,黃土高坡上的人們“不管是八百年,還是一萬年”,唱著信天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是已經習慣,還是出于無奈,他們很少抱怨黃風。他們是那樣的豁達與樂觀。然而,我常常幻想,若是黃風可以消失,那該多好啊!要根治黃風,需要草木。廣袤的高原放眼望去,如潮的山巒,樹木少得可憐。其實,古代這里也曾是水草豐沛,綠樹成蔭。到了秦漢,由于人口增多,戰爭頻繁,人們過度開墾、采伐、放牧,嚴重破壞了天然植被,黃風便來了。為了生存,砍伐在我身邊繼續著。村上二百多畝的壩地里,長滿了柳樹,小河流過樹林,吸引了眾多孩子們跑來耍水。為了種地,滿壩的樹被砍倒。那條小河也就干涸了。
我念高中來到了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端的榆林。教學樓聳立在四周一片沙地的正在建設中的開發區。春季的下午最容易起風,有時候吃罷下午飯,同學們在校園里剛翻開書準備閱讀,飛沙走礫像子彈一樣射過來,打在臉上的沙子抽得人生疼,我們趕快跑回教室。黃風很快淹沒了整個學校,教室里必須開燈了。直到晚自習結束,黃風還在那兒等著我們,同學們相扶著急速跑回宿舍,許多個夜晚我們都是枕著黃風轟鳴聲入眠的。多少回在夢里,我們看到了一片綠色的世界!
假期回家,村里開始退耕還林。我格外的激動,一些人卻顯示出一種漠然,反問我:農民不種地喝西北風去?退耕還林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大部分村民在塬上,在峁上,在山腰,在溝渠,挖出了一個個樹坑,栽上小樹苗。成活的小樹苗一天天茁壯成長,枯苗被拔掉,然后栽上新苗。鄉親們領著林業補助款,空余時間要不進城務工,要不做點小生意,要不開個養殖場。黃土地逐漸披上綠衣,農耕為主的各類傳統習俗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他們再也用不著黃風中耕種,看著老天的眼色苦等雨水。這時,我去了新疆石河子大學求學。石河子是座戈壁灘上的綠洲城市,被聯合國授予了人居環境改善良好范例獎。走在大街上,道路寬闊筆直,第一代兵團人栽下的樹大如車蓋,清枝搖曳,樹影婆娑,各處盛開的花朵鮮艷得像是劇烈燃燒的小火苗。整個城市除了大學附屬醫院是高層,其他建筑物都藏在一片綠海當中。我不由得幻想,我的故鄉陜北,若是變成這樣該多好啊!畢業回到陜北,榆林開發區的母校躲進了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群,城市四周的防護林也掩蓋了沙漠。來到老家的山野中,楊樹、梨樹、果樹、杏樹蔚然成林。追逐歷史的歲月,山谷里已不見風沙茫茫。親過我的小河旁,楊柳堆煙,綠草如茵。
今年春季,我正好有機會北上鄂爾多斯,南下關中,東渡黃河,西出銀川,走遍了黃土高原,處處青山綠水艷陽天。綠色從記憶中的一點點蔓延至眼前的一片片。隨著樹林綠浪的翻滾,花叢也像從這個山頭游到了那個山頭。再看那被樹林包圍的村莊,屋檐下乳燕初飛,棗樹梢麻雀嬉戲,柏樹林布谷鳥引吭高歌,一排大雁掠過柳樹群,驚起野鴿一片。是人們丟掉了鋤榔䦆頭,將土地還給了樹木。樹木又收服了黃風,回贈人們一片賽江南的綠色風光。享受著城鎮化建設的紅利,人們開店,辦養殖場,合伙經營經濟林。人們在奔小康的路上,有了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為伴。千百年來,黃土高原“春無草以藉觴,夏無林以遁暑”的歷史已被改寫,這是一個多么令人震驚的豐功偉績啊!
看過“描寫黃土高原的散文”的人還看:
1.川西高原散文
2.有關山的散文
3.描寫小城之美的經典散文
4.描寫壺口瀑布的寫景散文
5.有關贊美黃河的散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