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大樹的散文
描寫大樹的散文篇1:那些樹
走在秋天里,我常常會想起家鄉那些樹。那些長在我心中的樹,有的給我留下很深的童年印記,有的是近年來所種植的剛剛熟悉起來的新樹林。這正如同一句經典歌詞叫:“結識新朋友,不忘老朋友。”那些樹可真像我的新朋友和老朋友,時常縈繞在我心間,與我心靈對話,樹葉“沙沙”的聲響猶在我耳畔,這是樹在對我說話,我屏息靜聽,瞬間就打開了我的心扉;當“沙沙”聲停止的時候,那是樹開始靜聽我說話了,我便盡情地對樹說。有時候會出現,一會兒“沙沙”聲,一會兒悄無聲。那是我和樹時而靜聽,時而述說的默契交流。把如此浪漫的心靈對話凝聚成深情的文字,字里行間浸染著我與家鄉那些樹的故事。
給我留下很深印記的是家鄉那一片片的老樹林。有村西邊那一小片柿樹林,有村北頭那一大片柿樹林,還有長嶺坡、老龍灣、八路崖的一片片蘋果樹林,還有老驢崖那一片片的葡萄樹林……那一片片樹林的后面都承載著一個個故事,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
貧窮的年代里養家糊口靠“土里刨食”,而山是光禿禿的石山,根本沒法種糧;地是山崗薄地,也打不出多少糧食,那時自然不能讓老百姓填飽肚子。在這樣的境況下,要生存發展,只有順應一句老話叫:“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也只有選好當家人,走對“靠山吃山”這條路子,讓荒山禿嶺變為花果山,才能根本改變家鄉的面貌。這個時候,有人舉薦我的大舅擔任村支書,全村一呼百應,大舅官先福幾乎以全票當選,只因大舅年紀輕輕已成為鄉村百姓公認的“老莊稼把式”。不久,年僅二十幾歲的他在全公社第一大村走馬上任了,面對著近2000人口要吃飯,怎么辦?靠天不行,天上沒有掉餡餅的,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靠地不行,山崗薄地里出不了多少糧食,這是鄉村百姓熟知的村情;靠國家救濟不行,國家剛剛解放,百廢待興,一窮二白,這是國人都知道的當年的國情。大舅思來想去,靠天靠地還是不如靠自己,要摸著石頭過河,趟出一條路來。他當時就大膽地提出了:“要想富,先種樹。”一直當成了順口溜,在鄉村百姓中傳頌了許多年。后來,社會上也普遍傳頌著一句話叫:“要想富,先修路。”這與大舅說得何其相似?仿佛是大舅說的那句話的翻版,只是時代不同,發展的立足點不同罷了。每每想起這句話,我就會敬佩于大舅在那個年代能說出這么經典的話來。
說出來是一回事,真正做起來又是一回事。當今社會,有些人是靠說成功的,大多是政客;有些人靠做成功的,大多是實干家。而大舅是靠說到做到說做一致成事的。這不,他帶領家鄉窮苦百姓搞起了叫什么“集體農莊”,這在當時確實是件新鮮事,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先把一家一戶的百姓組織起來,團結起來才有力量,然后,把一家一戶的土地集中起來連成片,在一片片山崗薄地上種植果樹,讓“煙臺蘋果”、“大澤山葡萄”等在家鄉的山崗薄地里“安家落戶”。看似一棵棵小的不起眼的樹苗,卻在一年年的瘋長,冬去春來,幾度春秋,當年的幼苗便長得枝繁葉茂,再看那枝頭,已是碩果累累,壓彎了腰,你說喜人不?一片片像紅燈籠一樣的柿子,一個個紅艷艷的紅香蕉、金燦燦的黃金帥蘋果,一嘟嚕、一嘟嚕像珍珠似瑪瑙的葡萄,真是招人喜愛,讓大人們高興,讓孩子們眼饞,也令南莊北疃的百姓艷羨。鄉村百姓用林果賣回的錢,換了糧食,還有節余,衣食富足,日子紅火,如同“芝麻開花節節高。”富裕起來的百姓心中有數,正是那一片片樹林讓家鄉摘掉了貧窮落后的帽子,在改革開放的前幾年,村集體年收入就達到了13.5萬元,在當時的農村來說,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也讓鄉村百姓鼓起了腰包,挺起了胸膛,人人都在做著發家致富夢。
說來說去,那一片片神奇的果樹林與我還特別有緣,那就得從頭說起。當年,上了年紀的外祖父就負責看管著村里的蘋果園,村里幾個看果園的老漢在一片片蘋果園輪流著轉,幾乎看遍了全村的蘋果園,記得外祖父有時還喜歡帶上我,我現在還能大體描繪出他的形象:他中等個兒,瘦瘦的,每當跨出家門的時候,木棍撅著盛飯的簍子已上了肩,就弓起了腰,大步向果園的方向走去,還時而伴有咳嗽聲,源于外祖父抽煙的緣故。外祖父在前面大步走,我就在后面小步緊追,往往也感到累了的時候,也就快到果園了,這時外祖父就會在前面催促著:“快走,給你打鳥、捉螞蚱燒著吃。”當時外祖父的話太有誘惑力了,我一聽渾身就來勁了,小跑著就到了外祖父的前面。及至到了果園,外祖父哪有那么多的工夫去捉螞蚱,他就忙他的去了,我就玩我的去了,到了一片新天地,外面的世界真精彩,我順著小屋前后、繞著蘋果樹亂跑,玩得真痛快,這是平日里在家所感受不到的,只有在綠蔭下碩果累累的果園里才有這樣的情趣,兒時也著實比其他小伙伴多見了些果樹,多聞了些蘋果的清香,多聽了些鳥叫,多捉了些螞蚱……現在想來,最最重要的,是在我心中留下了那段對果樹林的美好記憶,這都是家鄉那些果樹所帶來的。
描寫大樹的散文篇2:窗外的大樹
我在85歲那年,離開辦公室,回到家中一間小書室,看報、看書、寫雜文。
小書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頂上接天花板的大書架,一張小書桌,兩把椅子和一個茶幾,所余空間就很少了。
兩椅一幾,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紅茶咖啡,舉杯齊眉,如此度過了我們的恬靜晚年。小輩戲說我們是兩老無猜。老伴去世后,兩椅一幾換成一個沙發,我每晚在沙發上屈腿過夜,不再回到臥室去。
人家都說我的書室太小。我說:“夠了,心寬室自大,室小心乃寬。”
有人要我寫“我的書齋”。我有書而無齋,我寫了一篇《有書無齋記》。
我的坐椅旁邊有一個放文件的小紅木柜,是舊家偶然保存下來的遺產。
我的小書桌桌面已經風化,有時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膠貼補,光滑無刺,修補成功。古人頑石補天,我用透明膠貼補書桌,這是頑石補天的現代翻版。
一位女客來臨,見到這個情景就說:“精致的紅木小柜,陪襯著破爛的小書桌,古今相映,記錄了你家的百年滄桑。”
頑石補天是我的得意之作。我下放寧夏平羅“五七干校”,勞動改造,褲子破了無法補,急中生智,用橡皮膠布貼補,非常實用。
林彪死后,我們“五七戰士”全都回北京了。我把橡皮膠布貼補的褲子給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
聶紺弩在一次開會時候見到我的褲子,作詩曰:“人譏后補無完褲,此示先生少俗情!”
我的小室窗戶只有一米多見方。窗戶向北,“亮光”能進來,“太陽”進不來。
窗外有一棵泡桐樹,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聽其自然生長,年年橫向蔓延,長成蔭蔽對面樓房十幾間寬廣的蓬松大樹。
我向窗外抬頭觀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樹,倒像是一處平廣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樹竟然自成天地,獨創一個大樹世界。
它年年落葉發芽,春華秋實,反映季節變化;搖頭晃腦,報告陰晴風信,它是天然氣象臺。
我室內天地小,室外天地大,仰望窗外,大樹世界開辟了我的廣闊視野。
許多鳥群聚居在這個林木村落上。
每天清晨,一群群鳥兒出巢,集結遠飛,分頭四向覓食。
鳥兒們分為兩個階級。貴族大鳥,喜鵲為主,驕據大樹上層。群氓小鳥,麻雀為主,屈居大樹下層。它們白天飛到哪里去覓食,我無法知道。一到傍晚,一群群鳥兒先后歸來了。
它們先在樹梢休息,漫天站著鳥兒,好像廣寒宮在開群英大會,大樹世界展示了天堂之美。
天天看鳥,我漸漸知道,人類遠不如鳥類。鳥能飛,天地寬廣無垠。人不能飛,兩腿笨拙得可笑,只能局促于斗室之中。
奇特的是,時有客鳥來訪。每群大約一二十只,不知叫什么鳥名,轉了兩三個圈,就匆匆飛走了。你去我來,好像輪番來此觀光旅游。
有時鴿子飛來,在上空盤旋,帶著響鈴。
春天的燕子是常客,一隊一隊,在我窗外低空飛舞,幾乎觸及窗子,絲毫不怕窗內的人。
我真幸福,天天神游于窗外的大樹宇宙、鳥群世界。其樂無窮!
不幸,天道好變,物極必反。大樹的枝葉,擴張無度,擋蔽了對面大樓的窗戶;根枝伸展,威脅著他們大樓的安全,終于招來了大禍。一個大動干戈的砍伐行動開始了。大樹被分尸斷骨,浩浩蕩蕩,搬離遠走。
天空更加大了,可是無樹無鳥,聲息全無!
我的窗外天地,大樹宇宙,鳥群世界,乃至春華秋實、陰晴風雨,從此消失!
描寫大樹的散文篇3:有大樹才能好乘涼
作者;阿六
我自己估計,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回想,都什么年代的,這個年代是個性,張揚的時代,估計是又要說什么老掉牙的故事了。是也不是。我真是想表述一種想法和為什么寫這個題目。
看到這是紛紛擾擾的世界,現在很多人不講究規則,少數人都在想打破規則,或者是鉆規則的漏洞什么的,利用漏洞來提升自己的利益,但是我真很想問問他們知道什么是規則嗎?在很多的城市,坐扶手電梯的時候,有很多的人,都在靠著一面,一般來說都是靠近右邊,而左邊算是扶手電梯的快速通道。以備那些著急的人跑步到達上一層所使用的。但是更多的時候,估計左右兩邊都有人,你要是真的著急,你就要一個一個說,借過借過,或者是麻煩讓一讓,碰見好心的人, 會給你讓一讓,碰見不好多對付的,那么你只能干等著。說不定還會發生爭執。但是有多少的人,知道上電梯要靠右呢?估計我們在上小學,初中的時候,老師就教過我們,上學樓梯靠右,又有幾個人真正的做了呢?不知道,與不愿意,不情愿和我不想,有太多的卻別,想說很多的道德規范,我們都知道嗎?
一個人小時候,還沒有見過這個世界的紛擾,你告訴他拿別人的東西是的對的,那么他也會認為這是對的,你告訴他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就打他,那么他還是認為這是對的,小孩子,哪有什么對錯之分,對錯都是我們教育給他們的。我們教給了他們很多對錯的分辨,我們教給他們這個社會的規則了?我覺得很多的父母都沒有,總是告訴自己的孩子,沒事,爸爸媽媽給你想辦法。這雖然是愛的一種表現,久而久之,小孩子的心智也就成為一種習慣,不管什么時候,他都認為父母為給他想辦法的。
我們沒有給他們一個正常的教育,未來的以后,他們才會成為這個社會的紛擾的開始。有人說,對人,哪有什么道理,這句話,說的不錯,對人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對人有規則。你知道對你父母需要什么規則嗎?你知道對你的朋友有什么的規則嗎?你知道說話有什么的規則嗎?你知道對待自己有什么的規則嗎?我覺得這個社會的紛爭的開始,都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規則,或者我們不知道打破規則的后果是什么。所以才會造就了現在的我們。
其實在我們的古代,對我們的規則早已規定的一清二楚。我們已經好久沒有學習過這些,我們或許已經反對了這些,當我的國家已經是泱泱大國的時候,我們還會記得我們祖宗留給我們的規則嗎?是,雖然里面有不合時宜的,有繁文縟節的,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為我們所用。我們現在的很多小學都有國學教育,學習《弟子規》,《百家姓》,以及一些國學的經典。他們學了,我們呢?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有機會再去教育了。但是我們只能把我們的希望給我們的未來。我們錯過得,我們失去的,我們曾經覺得不合理的,他們應該去避免。去回避。
只是我想,我們走的再遠,也不能忘記我們的根,有根才能成大樹。人有血脈一定要有靈魂。
看過“描寫大樹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大樹的散文
2.有關樹的抒情散文欣賞
3.描寫樹木的散文
4.描寫樹的抒情散文作品
5.關于大樹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