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春節的散文
描寫春節的散文篇1:春節回家
春節這幾天氣候很冷,天空一直飄著雪花,但寒冷不能阻隔人們之間的新年祝福。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三十與大年初一是不出門的,初二就開始出門拜年了。
這天(初二)早上,我對妻子說:“我們去父母家拜年去吧!”,還不等妻子說話,躺在床上的女兒就急忙答話:“恩,好的!媽媽,我們去吧!我早就想去爺爺奶奶家了!”侍侯女兒吃完早飯,我就帶上新年禮物,領著妻子女兒打車去了鳳凰山。
一路上,女兒都很興奮。看著車窗外路邊的積雪,我在回味著過年的心情。因為每次過年都遇上妻子做透析的時間,所以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一個開心的除夕之夜了。也不知道父母春節過得是否快樂?雖然除夕的當天,女兒已經打過電話給爺爺了,但我也想去看看老人家,陪父母說說知心話,聊聊生活中的事情。
經過40多分鐘的顛簸,我們終于來到了鳳凰山父母的家。下了車,女兒就筆直地往爺爺家跑。見到爺爺,女兒就撲進爺爺的懷抱,“爺爺,新年好!”女兒嬌嫩的話語,好讓爺爺激動!爺爺抱著女兒,一個勁地說:“你怎么才來看我啊?我都想死你了!”我與妻子站在一旁,看著他們親密的樣子,我們也很感動!這就是親情的魅力啊!
進了家門,我的媽媽就忙著為我們煮餃子、剝茶葉蛋,妻子也去廚房幫忙,我則陪著父親與女兒說話。有了女兒的到來,父親也就不怎么理睬我了,只顧著為女兒拿這拿那,忙得是不亦樂乎!我也不閑著,既然他們不愿意陪我說話,我就自己看電視吧,欣賞春節的快樂氣氛!
日子雖然是一天天地好了,但是聯系我們的親情也一天天地濃厚了。我們春節來父母家,不是為了吃點什么,而就是為了感受一下平常很難獲得的好心情!什么是生活的快樂?在喜慶的日子里,能安心陪陪父母妻子女兒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事情!
今年的初一與西方的情人節恰巧是同一天,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看望父母。因為在我與妻子的眼里,只有春節是最重要的。情人節只是一種象征性的意義,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相愛的人能有一份真誠的愛就可以了,何必在乎什么情人節呢?有愛的人,天天都在過情人節;如果沒有了愛,即使天天擁有情人節,也是枉然!
在吃飯的時候,我才有機會與父母說話。在與父親的交談中,知道他老人家近期的身體還很好,我也就放心了。看著父親花白的頭發,我也很慚愧!因為平時為了照顧妻子女兒,我就很少有時間回家探望父母了。好在父母都是很通情達理的人,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照顧好妻子女兒,希望我們一生平安幸福!
下午我們又去了岳父家,岳父是個很隨和的人,他善于與我們相處。我也很喜歡岳父家的氣氛。自從妻子生病后,岳父母一直對我有份歉疚,總是感謝我的辛苦與付出。在閑談中,我對岳父母說,“你們放心吧!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好你們的女兒,不會讓她感到半點委屈的!”對我的承諾,岳父母很感動!
家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家就是一種快樂的氣氛。我不會因為生活的艱難,就對家失去信心與希望。雖然健康快樂離我還有點距離,但我會盡力去做的,為家人為親人爭取到幸福的笑容。
春節很快就過去了,迎接我的是漫長的日子。在這些遙遠的時光里,如果我能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贏得或許只有百分之一的開心,我也就滿足了!我幸福,因為我的家人與我在一起;我開心,因為我的家人理解我做的一切!
描寫春節的散文篇2:春節記憶
現在過春節,覺得沒有一點意思。
而兒時的春節留在記憶里卻永遠忘不了的。
我對過春節有印象大概是六、七歲時吧,記得過了臘八,媽媽就開始忙活了,先要蒸很多的饅頭,當然和現在城里買的或圓或方的饅頭不一樣了。家鄉的饅頭其實不叫饅頭,而且平時是不這樣做的,只有在重大節日和走親戚的時候才會這樣做。媽媽蒸的叫棗花,另一種叫糕。每到蒸糕的時候,媽媽早早就忙起來了,先天晚上發上面,第二天起的很早,還要和幾個關系好的鄰居一起蒸。在鄰居家被灶火熏的黢黑的灶間里,男人們壓面,女人們捏棗花,我和一幫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會到屋里看看,一會又跑的沒有了蹤影,總之這一天家長是不管孩子的,也許是顧不上管吧。媽媽蒸的糕主要是用來祭祖的,記得我小的時候,每逢遇到重大的升學考試,媽媽都要蒸個糕祭奠一下,而且故意不把糕蒸熟了,媽媽說是為了讓兒子“高升”啊。
棗花和糕,媽媽現在還是年年蒸,但是有一種東西現在已經沒有了,家鄉人叫“黃蒸”,具體是哪兩個字我也說不準,姑且就用這兩個字吧。它其實就是用玉米面做的,只是在里面包了點陷,有白菜,也有白蘿卜什么的,但是我小時候特別不喜歡吃,在我離開家到縣城上學以前,我們家平時的主食就是玉米面窩頭和玉米面粥,吃的我經常胃酸。在天津工作的那些年,有時候和朋友一起到飯店吃飯,有人特別愛點貼餑餑熬小魚,我看著玉米面做的餑餑從來也不吃一口。天津的楊村鎮有一家貼餑餑熬小魚特別有名,市里有人開車跑到那兒去吃,有一年我和朋友從承德回天津,他們要去吃楊村的貼餑餑熬小魚,那個餑餑貼的真好,但是我也沒有吃一口。童年的記憶里對玉米面特別的抵觸,這種抵觸持續了很多年。
到了大年三十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候,我小的時候沒有電視看,更沒有春節晚會了,只是等著三十晚上的餃子熟了,就該我放炮了。但是頭鍋煮熟的餃子是不讓吃的,要先祭奠神仙和祖先,媽媽在每個碗里盛兩個餃子和一點湯,我和弟弟妹妹端著放在媽媽燒香的地方,有的在門口,有的在院子里,也有的在堂屋的正中,然后就該放炮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又是男孩,放炮的事當然由我來,小我七歲的弟弟一直想接替我放炮重擔,但是我從來沒有讓過,直到我對放炮沒有了興趣。小時候祭奠的事情我一直記得,但又不知道祭奠的是誰,很多年以后我問媽媽,她笑笑說,其實她也不清楚祭奠的都是誰,只是從老人哪兒學來的,為了祈求來年一家人平安幸福才這樣做的。只到現在媽媽每年還在重復著這樣的活動,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覺得心理安生。
三十晚上還有一件事情是我期待的,那就是穿新衣服,小的時候家里窮,小孩子過年的時候才能做件新衣服,而且不讓年前穿,要等到三十晚上才給拿出來。睡覺前,媽媽把新衣服給拿出來,把舊的衣服換下來,我聞著新衣服那淡淡的棉布的香味才入睡的。
兒時的大年初一起的特別早,聽到炮聲就起來了,穿著媽媽換好的新衣服跑了出去,和幾個同齡的孩子去給長輩們拜年了。小時候拜年我們叫磕頭,那是真的跪在地上磕頭的,大人有時候故意逗我們,不把頭磕響了不給禮物的,說是禮物,其實就是一顆糖或者一把花生什么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特別的禮物了。農村拜年很講究的,先給自己最近的親屬拜年,然后是一姓的其他親屬,最后的外姓的鄰居,但是不給輩分比自己低的人拜年。我小的時候對鄰居的輩分老是分不太明白,經常和同伴們去比自己輩分低的鄰居家拜年,惹得大人們笑話。初一這一天孩子們都是解放的,幾乎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不干涉的,我經常是和同伴們去做我們之間的游戲了。
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姥姥家離的很近,我又是姥姥帶大的,所以一早就去老老家了,在那里又是無拘無束的一天,一直到過了初五,大人們該上班了,我們也快開學了,年才漸漸離我們遠去了。
描寫春節的散文篇3: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看過“描寫春節的散文”的人還看:
1.描寫春節的散文
2.贊美春節的散文
3.描寫春節景物的優美散文
4.春節名家散文
5.描寫春節的散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