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成都的散文
成都美麗,有著熱情的人們,有著秀麗的山水,令人向往之。關于描寫成都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成都的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成都的散文篇1:成都的雨
見雨,睹物,戀景,思人,惜緣。——題記
初識成都的雨,綿軟、細約、雅致,淅淅瀝瀝,而又悠然深長,輕滑過錦江河畔翠綠的葉、潔凈的窗、五色的傘,伴著她獨有的韻律,在白皙的肌膚上輕輕地躍動,在明亮的黑眸里暢快地舞蹈,這是自得其樂的閑適,這是無憂無慮的安逸。
又見成都的雨,細時如紗、大時如幕、厚時如被,攏壓著遼闊無邊的廣袤平原,在靜寂的草堂中,唱著千年不變的寥落梵音,穿越厚重的時空,與偉岸而落魄的詩人和而歌之;在灰黃的燈影下,徘徊、灑落、匯聚,流淌著無盡的落寞和孤獨,低訴著萬年積淀的離情與愁緒,哀怨與憂傷。滴滴雨水,沁涼徹骨。
再見成都的雨,值芙蓉花開,雨中蓉城清新中略帶芬芳,迷人地展示著百聞不倦的質樸情懷,寬容地滋哺著天府之國的萬物生靈,即便是墻角深處的幼嫩新芽,她也倔強而略帶執拗地輕撫、呵護。珍貴的美麗決不拋棄,她堅持。
呵!這就是安逸、憂傷而又堅強的成都的雨!她是上天獨一無二的恩賜,早已雕琢在成都平原的山川溝壑上,融入到成都人的血液里,鑄就進蕓蕓黎庶的品格中。
可愛的成都的雨哦,你總是悄悄地潛入夢鄉,讓人難以忘懷……
描寫成都的散文篇2:溫和的成都
凡是對成都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成都是個“溫和”的城市。那是因為這個城市無時無刻不透著一種閑適和溫和,城市人的生活不緊不慢,松弛而有樂趣,以至于當年《華西都市報》有人撰文說,凡步履匆匆走在成都大街上的人,肯定是外地人。
成都人愛耍,耍開心了,用四川方言說,那叫“巴適”和“安逸”。
涮火鍋、在茶樓打麻將、老茶館看川戲、府南河邊玩“干瞪眼”紙牌游戲、周末扶老攜幼,呼朋喚友去城郊的“農家樂”吃“點殺”,那是常規的耍,家家戶戶都經常這樣耍。有歲數大的老人在公園、巷角下棋,有錢人晚上在領事館路、棕北小區一帶的酒吧、咖啡館喝著洋酒咖啡泡妞,年輕人瘋狂地蹦迪可能還吃點搖頭丸。這樣的生活攪和在一起,在外地人和本地人眼里,怎么說都是溫和的。
我有幸去過成都很多次,第一次飛機降落雙流機場,我還錯以為那里就是成都,那只是成都外圍的一個縣。當我真真切切走進成都時,它不經意中的溫和就開始包圍了我。
這是一個有著600萬人口的都市,有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有頂著魚鱗瓦片、木板墻壁的老民居。常年在外跑動的我,看慣了一個模子出來的盒子一般的高樓,我更想看到一個城市歷史的痕跡。聽慣了電視里標準的普通話,到了成都,你還想聽么?“好煩”、“飛飛兒”、“日不攏聳”“驚風火扯”、“耙耳朵”、“雄起”……類似這樣的成都方言,一方面讓我好奇,一方面感覺這語言如唱歌一般有抑揚頓挫的美。
城郊“農家樂”里的“點殺”有種鮮活在飛揚。所謂“農家樂”其實就是一個個竹林圍起的路邊小院,院里有石桌供你打麻將,青花瓷碗茶給你供好,幾個籠子里裝著兔子、公雞(川人稱為雞公),客官點好哪只兔子或公雞,然后你就打牌候著,牌打好了,幾樣燒法的兔子和公雞也就熱騰騰地端上了桌子,這時候,當然少不了舉世聞名的川酒。
98年我在成都住了一個月,在紅星路惜字宮南街租了一套房子,這房子的外圍就是一片老屋子,木質墻壁都浸潤著歲月的年輪,臨街的基本成了店鋪和麻將館。小小的麻將館生意都還不錯,都是街坊在酣戰。午飯后人就多了起來,常常是人滿為患。老板收每人2元茶錢,一杯茉莉花陳茶,開水是沖了又沖。喝慣了安徽綠茶的我起初喝不慣這樣的茶葉末子,幾次喝下來卻覺得有了特別的味道,而且特別解渴。還有開著“廣本”的街坊,把車就停在狹窄的巷子旁,讓老婆回家做飯,自己徑直走到麻將桌上。看到這些街坊們大部分時間都耗在麻將桌上,而且輸贏都不算小,我就納悶,他們都不上班么?不上班還能賭得這么大,真是奇怪了。那是我奇怪,成都人早已是見怪不怪。不僅打牌的人多,觀戰的也多,一個戴著眼鏡,瘦骨嶙峋的街坊是騎三輪載客的,每天下午,他寧愿很早就結束生意,跑來觀戰,或是和其他街坊“擺龍門陣”。生意無所謂,有的吃就夠了,關鍵是人的心情要好,這應該代表很多成都人的想法。我記得那時成都的消費也特別低,豬小排就3。5元一斤。那時我就想,如果到了晚年,來成都生活肯定很不錯。其實啊,成都是個公認的宜居城市。節奏緩慢,生活特別悠閑,沒有別的城市那種為生活發愁和焦慮的壓力,那種所謂“亞健康”的現代生活癥態,在這樣的城市里應該很少出現。
那年記得是全國大型的糖酒會,我陪一個客戶在賓館房間聊天,一會兒進來一個標標致致的女孩子,臉色雪白干凈,頰邊泛著點微紅。成都女孩的面色大多如此,和這里濕潤的盆地氣候有關。客戶把我支了出去,我明白是什么意思。完事后,我看那女孩子騎著一輛電動車馳去,這么漂亮而且穿著得體的一個女孩子,怎么看也不像是做小姐的。后來客戶告訴我,當地的女孩子在這方面觀念比較開放,而且比全國其他地區開放的早,所以,成都這樣的城市,色情文化相對比較繁榮。
人們整天忙來忙去,都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有的人臨死的那一刻還奇怪自己到底為了什么那樣拼死消耗自己的生命。對生活有積極向上的態度,為社會多做點貢獻是沒錯的。關鍵是如何調節好自己的心態,人活著,活出快樂是很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不能說成都人是人人為己的,那不現實,但他們應該是最會生活的人,他們溫和,所以他們快樂。如果你還是不明白,盡可以來成都,這里能讓你找到答案。
盡管是這么“溫和”的成都,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來臨時,這里成了全國人民抗震救災的大本營。在巨大的災害面前,一個生性“溫和”的成都,裂變出截然相反的城市性格。他們積極勇敢地投入到搶險救災之中,生活的節奏驟然改變。他們大義奉獻自己的財物和鮮血,獻血的隊伍排上幾百米,免費支援重災區的出租車隊一下子堵塞了幾公里長……有人說,無論如何,經歷這次悲痛,成都的城市性格必定會悄然變化。或許,它會更加的團結,更加的友善,更加的堅強不屈與從容。
描寫成都的散文篇3:成都,阡陌縱橫
一直以來,我對成都的兩條廣告欣賞有加,“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平常心、竹葉青”。如此精致的廣告,必然來自更加精致的山水。前不久終于有幸隨國家局的培訓班成員踏上了這片土地。所到景區都在群山環抱,蒼松綠竹之中。清澈的河水或急或緩的纏繞或穿行在腳下,讓人不得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取道樂山,只見山體斑駁如離,佛家的尊嚴在百年的風雨滄桑中愈見厚重,絡繹不絕的朝圣者虔誠的一步三叩,據說隔岸相望的三江源聚匯處新建的高檔樓房因了主樓高度超過了彌勒佛71米的標準,至今也無人敢買,足見他在人們心中的神圣。隨處可見的出租車車頭一律是大佛的標志,讓我深信佛教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的興盛是不可避免的。
都說成都是“天無三日晴”,又說“蜀犬吠日”。我們到峨眉山的那天,萬里晴空。坐在全國最先進的索道上,遠處的景致歷歷在目。金碧輝煌的普賢菩薩造像,在陽光下異彩流光,與身后的兩座金銀大殿組成了一幅吸浩然之氣的佛家道場,據說這一道場耗資76億,開光之日,有上萬人參加,僅大德賢能就有幾千人。站在山頂的平臺山,極目遠望,深山溝壑之間,雄偉蒼健,讓人不得不感嘆,人之渺小。峨眉天下秀,此之謂也。真稱得上是“天之長子,山之領袖”。
接下來的日子,就是在雨霧中看都江堰。無數次的在史書上讀過的故事于眼前鮮活起來。都江堰鎖在煙雨之中,靜靜的讓人品味和評判著,分江堤、寶瓶口、魚嘴和地震中垮掉的秦月樓,仿佛都在訴說那個叫李冰的太守和那段大地震的悲劇——-
離開都江堰,趕往青城山,心情豁然開朗。青城天下幽,不錯的,拾階而上,古樹參天。全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道觀不顯山不露水的藏在深山之中,完全沒有了峨眉山的大氣磅礴。“大道無為”的道教精神得到了最好的詮釋,最難得的是如此大名鼎鼎的山至今還有著世界上最原始的索道。有不少景點在地震中損毀無法開放,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對曲徑通幽的好奇探索。返回的路上,逗著成群出現的猴子,不知不覺就到了山腳。回頭一看,霧氣已經彌漫開來了。
成都之行,一個最大的遺憾是沒能到杜甫草堂和武侯祠,便覺得這次山水和宗教場所之行少了一份歷史的厚重,有一種錯過的感覺。錯過也許是一種期待,是另外一種美麗。
看過“描寫成都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描寫成都的散文
2.描寫成都的游記散文閱讀
3.關于成都的散文
4.關于描寫成都的散文詩
5.寫成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