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寫母愛的散文
經典寫母愛的散文篇1:母親
青春會逝去;愛情會枯萎;友誼的綠葉也會凋零。而一個母親內心的希望比它們都要長久。——奧利弗·溫戴爾·荷馬
清晨,陽光在發梢上駐足,迎接花的盛開。你的一生,從沒離開過土地一步;你老了,還是堅持住在故鄉那一間簡陋的老房子里;一張床,兩盞燈,三扇窗,四面墻,便是你這輩子所有的積蓄。溫情,溫暖,安定,幸福,它們離我并不遠,隔著空氣,隔著玻璃,那么悠長的光陰,其實只有一墻之隔,我們伸出雙手,偶爾回頭,偶爾回家,輕而易舉你就可以探測到它的溫度。
春夏秋冬,匆匆輪回,又是一年,過路的山風吹黃了滿山頭的秋田,荒蕪了陳年的舊事。我循著秋末的印記,走進一望無垠的麥田,走進母親溫暖的懷抱里,收獲一抹抹金黃。母親,總會起的很早,記得有一次黎明還未初升,她就邁著輕輕柔柔的腳步,走出了家門;我很好奇母親這些年為什么起那么早,所以那年我特意起了個大早緊隨其后,我像極了一個做錯事的孩子,畏手畏腳躲在母親的身后,生怕一發出聲就被母親發現。
母親來到田間彎下腰,用粗糙的雙手拔去田埂生肆意橫生的雜草,直到正午才回家;而我就在離田地不遠處的大樹旁,遠遠望著勞作的母親,眼前出現揪心的一幕幕,頓時明白這些年她起早貪黑的原因,理解了這些年她這些年默默承受的委屈和辛酸。這一天清晨,母親卻不知我悄悄跟著她的身后,我就這樣靜靜地陪著母親,一直陪著她,直到她走上了回家的路。我揉了揉濕潤的眼角,俯下身拾起麥尖上那一滴晶瑩的露珠,放入心間,用愛典藏,直至有一天它溫潤成一份永不枯竭的美麗,不為別的,只因它浸透著母親的智慧與汗水。
在我的心里母親像是一面皎潔的圓月,溫柔成一面明亮純凈的湖,它是一種溫柔,一種呵護,一筆一畫慢慢抒寫著親情的溫暖。
冬天的時候,父親載著疲憊的夕陽,回到了家;母親已生好爐火,溫暖了家的四周。
小時候,我常常在記憶里,看見母親與父親吵架后,抽泣著單薄的身子,從臥房抱起父親干活后脫下來的臟衣服,低頭去井臺上用力搓洗。嘩嘩的水聲從母親的手指尖溢出,滿滿的都是委屈與心酸。
如今,母親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斑斑血跡,被歲月輕盈地拂去,成為無法拭去的記憶。稻田里,她的身影很單薄,握著鋤頭,佝僂著腰,默默地耕耘,用無怨無悔的汗水證實一個農村女人的善良與樸實。母親,漸漸的,我長大了,我掙脫你那溫暖的懷抱,嘗試著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努力踩踏,不停奔跑,只為止住你臉上汗如泉涌的勞累。我的奔跑在陽光下晃動,我的呼吸在雨中交替,我的頭發在風中飛舞,只為貼近你身影里的滄桑。你是風景里靜默的一幅油畫,我是站在風景之外的少年,我只有用默默的行動與善良,才會觸及你靈魂深處的初衷。
透過墻上那泛黃的老照片,你的音容,被飛舞的黃土淘洗過后,滿布滄桑;你的笑貌,被歷史的指紋撫摸過后,滿是褶皺。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我假裝對著空氣說話,透過微弱的燭光,偷偷地打量你眼角的紋路,卻只看到你佝僂的背,馱著生活這座厚重的大山。夢里夢外,你的呼喚,細若游絲,溫軟如柳絮;風景,風景之外,你的呢喃,暖若陽春三月。我多么遺憾,沒有在你年輕的時候,把你深愛。
離家時,你曾對我說:“生活,是一顆結實的米粒或一顆粗糙的土豆,要么過得金黃,要么過得圓潤;只要路對,就不怕遠。”
“你如春天里溫暖的陽光,也像婆裟的大樹,讓我淋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借著大樹的綠蔭庇護,如小草一樣茁壯成長。”
母親,每當念起你的名字,世界真的很美,每天我都會把你美麗的名字放在胸前。你是我筆下的一首長詩,寫滿了勤勞、善良、自豪和掛牽。一把梳子梳不盡你的愁,一聲呼喚割舍不掉你的惦念,一生的艱辛讀不盡你眼里的堅強。
經典寫母愛的散文篇2:我的母親
常言道:“父愛如山,母愛如水”,這話一點兒都不假。我母親今年已76周歲了,自從18歲嫁到閆家以來,已為人母近60年。回想母親這幾十年陪伴父親走過的幾十年風風雨雨,真是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咸,也為她給予我們兒女們無私的母愛而感到溫暖、溫馨和溫情,甚至蔭及下一代,慈愛大無邊。母愛就像一壇陳年老酒,存放越久,越覺得甘甜醇香,綿延流長;母愛柔情如水,似涓涓細流,既清澈見底,又淙淙流淌,永遠澆灌在兒女們的心房,終將永世不忘......
母親蹉跎歲月歷盡艱辛,死里逃生育兒成長母恩大于天。
我母親從小出生于豫南農村的一個窮苦之家,作為家中的長女,她的童年經歷了萬惡舊社會的凄風苦雨,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腹的悲慘生活,不要說上學,就連自己的性命也差一點兒難保。是共產黨給了她第二次生命,自1949年祖國解放以后,才過上安定而溫飽的社會主義新生活,從此有了一個雖依然貧寒但心情愉快而歡樂的少年時代。當她剛剛18歲成人時,拗不過封建傳統早婚早育的思想羈絆,在熱心的媒婆撮合下,1956年和比她大4歲的父親結婚,次年就生下了我。
我作為長子出世雖然給一貧如洗的家帶來了歡樂,但是,正趕上人民公社、大躍進年代,怎樣撫育我長大成人與當年火熱的大煉鋼鐵吃食堂過大集體生活產生了矛盾,一方面,形勢的逼迫年輕而富有激情的母親,必須天天戰天斗地挖河治港走南闖北大煉鋼鐵積極參加集體繁重的勞動,一方面,我嗷嗷待哺聲嘶力竭又不能得到母乳喂養,幾天幾夜難得和母親見面,每次母親和我分離都淚流滿面戀戀不舍。好在是有奶奶和姑姑在家的精心照料,買不起奶粉喂養只好用面糊糊代替,一吃不飽我就嚎啕大哭,實在沒辦法,奶奶只好讓我噙起她的干癟的奶頭,暫時哄我在半饑半眠的狀態下堅持度日如年。可是1959年的大旱加上“一大二公”的“共產風”人禍影響,本來我一歲多骨瘦如柴剛會走,也因吃食堂一家四口人的飯不夠我一人吃飽,后來反而饑餓得又不會走路了,生命危在旦夕。而再看周圍的人因饑餓浮腫天天都有死去的,聽母親和奶奶后來講,當年甚至有活人吃死人肉的可怕現象,連能吃的樹葉樹皮都吃光,到了1960年春青黃不接時,更是餓腐遍地,白骨累累,一村人死之一半以上,人口銳減。此時此刻,父母以博大的胸懷冒死拯救了我,特別是母親,自己已餓得頭暈眼花,性命難保,還到處給我找吃食喂食,甚至逼得她夜晚到外地偷人家地里的紅薯,我命大,饑不擇食,寒不擇衣,奶奶把尚未成年的姑姑提前嫁到有糧食吃的姑父家,并接濟我們才算保命。后來,每當提起那段往事,母親和奶奶都熱淚盈眶,不堪回首啊!盡管我不記事,但那段經歷我刻骨銘心一輩子。直到今天生活富裕了,母親還儉省節約,從不愿意浪費一點一滴糧食和飯菜,并教育后代艱苦奮斗過緊日子,艱苦樸素是父母倡導的良好家風內容之一,也是留給我們世世代代的寶貴精神財富。
母親既是一位勤勞能干的勞動能手,又是一位賢妻良母。
從上世紀60-70年代,在人民公社大集體歲月里, 母親從青年到壯年的人生好時機,正是在6個兒女的相繼出生成長的坎坷磨難的經歷中度過的。在憑工分吃飯的年代,母親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家里地里里里外外一把手。在地里,種莊稼幾乎是樣樣都會,凡女勞力干的活沒有她不會干的,比如整地鋤地摘棉花種玉米割麥揚場修路挖港,臟活重活累活樣樣難不倒;在家里,做飯喂豬紡花織布做單衣棉衣縫補漿洗件件拉不下,不管天陰天晴,還是白天夜晚,總是手不閑,腳不歇,沒睡過囫圇覺,沒吃過安生飯,真是全心全意,嘔心瀝血,為了養活我們兄弟姊妹7人操碎了心,吃完了苦,受盡了罪。那時,由于父親有一半多時間干大隊的事,不在家的機會多,加之奶奶經常犯病,所以,尊老愛幼、生兒育女的繁重擔子有一大半都壓在母親瘦弱的雙肩上。母親一輩子沒踩過學校的門,可是,我們兄弟姊妹7人她都讓上學,寧愿自己多受苦,家務農務盡量一人擔,也希望我們個個上學有出息。假如平時誰有個頭疼發燒,比她自己有病還上心,關懷備至,直到好了為止。所以,家里不懂事的孩子們再多再鬧她氣她,她都能包容,寬嚴有度,以溫柔善良的母愛時刻溫暖著每孩子的心。
提起上學,我最感動的是母親,因為,只有我和二弟、三弟上過高中,其余的4個弟妹們只讀到初中。上高中就要寄宿,那個年代溫飽還沒解決,在校吃住條件差,特別是我,1973-75年讀高中時,一大半是周日回家背饃,一小半是背雜面和紅薯。為了讓我吃的好一點,母親總是想方設法做咸饃、做花卷饃,把全家不舍得吃的白面給我雜面里摻一點,便于下肚。冬天每次回家,母親盡管再忙都要給我洗燙內衣,因為衣服少,平時替換不下來,到冬天身上生許多虱子,她也不嫌臟,到周日下午走時再干干凈凈地穿上。還教我學會洗衣,平時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在上高二時,我右小腿不幸在膝蓋下生了瘡,沒法上學,只好在家躺床養傷兩個星期,是母親天天照顧我,請村醫看,除端吃端喝外,還每天給我用溫水洗腳、洗小腿,按摩,讓病好快些。班里的兩位同學大老遠來家看我,人家要走,母親說啥也要留下吃頓飯,把平時積攢的準備賣掉換煤油和食鹽的雞蛋,也舍得給打成兩大碗荷包蛋招待客人,所以,后來我的同學回班上之后,逢人都夸我母親待人好,實誠,讓我也很有面子,我真為有這樣一位慈善的母親感到自豪!
母親既是一位淳樸厚道樂于助人的人,又是一位好鄰居、好親朋。
母親生性溫柔善良,心眼實誠,一是一,二是二,不會說三道四,更不會在親朋鄰里之間挑撥是非,和人家交往,不想占人家便宜,多報吃虧思想,知恩圖報,童叟無欺,所以,鄰里、親朋關系搞得好,盡管沒文化,為人處事很受人尊重。說起淳樸厚道,還可以舉例,如我父親當了幾十年的村 文書,拿著村里公章,3000多口人找上門來家寫證明信、蓋公章等公事私事的人年年不少,每逢趕到吃飯時間,父親總是實心實意留人家,母親也予以配合,人家看兩口子留的實在,也就不再客氣。客人只要留下吃飯,母親就會把家里現有最好的飯菜做給客人吃,時間一長,凡來辦事有親身經歷的人都會宣傳,“閆”夫婦待人實誠厚道的好名聲就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就連過去平常總有一些上門討飯的,游鄉串戶做小生意的,只要趕上飯時,母親也不忍心看著人家餓肚子,總會給他端碗飯,拿個饃吃,教育我們從小要積德行善,看得起窮人,以她的言傳身教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潛移默化,影響子女親朋。
經典寫母愛的散文篇3:母愛如山
每當聽到這首歌,眼前總是浮現起,母親白發蒼蒼,步履蹣跚的身影,母親幸福慈祥、親切溫暖的笑容,母親牽腸掛肚、噓寒問暖的聲音。讓我感覺到,七十歲有個家,八十歲有個媽,是世間最大的幸福,是前世修來的緣份。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很愛我,有時覺得過份,有時覺得毫無道理。
我出生時,正趕上五八年,全民大辦食堂。食堂里做的飯,我只吃粥上面,漂浮的那層沫兒;再大一點兒,我只吃細糧,不吃半口粗糧,這讓母親犯了難。為啥,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大米、白面憑本供應,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實在沒辦法,母親就去找鄉長,每次可以批2斤;時間久了,這也不是辦法,于是求工作的老叔,每月用10斤糧票,換他本上的10斤面。而每次吃飯,總是我先吃,我吃完了才有姐姐的份兒。母親總是告訴姐姐,弟弟小,讓弟弟先吃!
有一年,我和姐姐同時得病,晝夜不停地咳嗽,經過醫生診斷,確診是百日咳,需要抗生素治療。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抗生素藥物緊缺,而且價格昂貴,一個月幾十塊錢的工資,無力負擔兩個孩子的醫藥費,于是母親決定,只給我一個人用藥,結果我很快痊愈,而姐姐卻經久不愈,不僅影響了她的健康,甚至還影響了她的學業,讓我深感內疚!
我想,這就是母愛吧。在你的心中,弟弟永遠的得寵,弟弟永遠是第一。在這個家中,姐姐讓著弟弟,永遠的合情合理,永遠的天經地義。而你從來沒有想到,那時的姐姐也是個孩子,同樣需要關心和照顧的呀!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過于嚴肅,母親卻格外嚴厲。
童年頑皮,想懂事聽話,不犯錯誤,那是很難的。母親教育我們的方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字“打”。那時候,家家都有雞毛撣子。撣子的一面,用于清理灰塵。用細棍做成的把兒,就是修理我們的刑具。
母親要打我們時,從不聲張,讓你沒法兒躲藏。有一回,不知是什么原因,母親這一頓暴打,讓我終生難忘。我不知過了多久,直到母親自己累了,弟弟在床上哭了,她才徹底罷手。我瞅準了機會,終于跑了出去,午飯和晚飯都不敢回來吃。每當想起挨打,就會想起我打貓兒時的情景,有種說不出的殘忍,讓尚且自幼的我們,如何承受得起!所以我做了父親后,決不輕易懲罰孩子。
當然,母親的懲罰式教育,說起來也很有效。我們兄弟四個,個個懂事聽話,從不招惹事非,而且先后考上了大學。這樣的表現,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說得上是出類拔萃,引起了廣泛關注,當地媒體還以《富有》為題,對母親進行了報道,說她在經濟上是窮困的,在精神上是富有的。
我想,這就是母愛吧。你用最簡單的方式,教育我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讓我們豎立正確的人生觀,在漫長的人生路上,不會迷失正確的方向。那打在身上的棍子,一定是疼在我們身上,疼在母親你的心里。因為你認準了,“棍棒出孝子”,那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在我的記憶里,母親就象一只小蜜蜂,永遠的奔波忙碌,永遠的不知疲倦。
小時候家里很窮,一大家子人,只有父親一個人上班,每月四十八元的工資捉襟見肘,有買糧就沒有買菜的錢。可是,每個月開支,母親總是先給父親買下香煙,每天一盒從來不少,煙的牌子不是“恒大”就是“前門”,這讓周圍的煙友非常的羨慕。剩下的錢,每個人平均不足八元,可你就是用這僅有的八元安排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夏有單、冬有棉,身上穿的雖不算新但卻干凈整潔,鍋里的飯菜雖不算好卻可以溫飽度日,經濟上拮據卻從不缺我們書費、學費。
在我們家的炕頭,有一盞小小的煤油燈,燈芯很小,燈光很暗,可你卻在燈下熬到很晚很晚,一針針、一線線為我們縫補衣裳。每到過年,你總是給我們準備了新衣服,而唯獨沒有想到的卻是你自己。
我想,這就是母愛吧,你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操持著一個并不富裕的家;你用自己的全部智慧,細心周到地安排著我們的生活;你用自己無私的愛,給我們一個充滿溫情的港灣,讓我們享受到了童年的幸福快樂。
如今,母親真的老了。一頭的白發,一臉的滄桑,衰老的心臟,病弱的軀體,有點兒不堪重負,感覺到什么是風燭殘年。然而今天的母親,還如昨天一樣,堅強的面對生活。只要自己能做的,決不麻煩兒女;即使病魔纏身,也格外的樂觀向上,表達出對生命的熱愛和渴望;周六去看她,卻倒過來問候我們,好像我們永遠都沒有長大。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有誰,能像母親那樣,關心她們的冷暖,給她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呢?
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母親,是一個偉大的母親。她勤勞、勇敢、善良,是年青一代學習的榜樣;在她的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的優秀傳統和作風;她用自己并不結實的臂膀,奮力托起明天的希望;她用自己全部的愛,經營著一個溫馨幸福的家,讓我們有機會、有心情常回家看看。在你的身上,閃耀中國女性的光芒!
有人說,母愛如燈,你用生命的光輝,照亮我們人生的風雨航程;有人說,母愛如水,點點滴滴都是愛,滋潤著我們兒女的心田;我要說,母愛如山,寬廣博大而又連綿不斷,孕育了人類的生命,喚醒了人類的良知,傳承著人類的文明,是最神圣、最純潔、最無私的人類情感,是寫滿愛的秀美詩篇!所以我說,母愛偉岸,母愛高遠,母愛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