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的散文欣賞
黃山的散文欣賞篇1:黃山之旅
人們都說:“五岳對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終于領略到它的風采。
我游覽過這冰雪覆蓋的長白山,登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這云奇山異的黃山。黃山可真奇,玲瓏什么秀啊,說不盡的千姿百態,奇觀艷美,使人疑心它是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們精心制作的盆景;黃山可真高啊,連綿起伏,聳入云霄,從山頂向下看,云在腳下漂?。狐S山可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削如斷,幾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老遠也讓人心驚肉跳,似乎一失腳即刻就會從岸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見過馬尾似的卷云,山峰中的積云,飄在天空中的浮云,卻從沒有看見過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間銀河——黃山云海。黃山的云真白啊,白的就像一匹白緞,又猶如剛剛下的白雪,那么的潔凈,那么的潤澤,別有一番神采;黃山的云真靜啊,長得無法望到邊際,只是讓你感覺到它是那樣浩瀚,大幕把天地都罩起來了;黃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縹緲恍惚,給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這真是“綿綿長飄三萬尺,疑是銀河降人間。”
黃山千峰競秀,有奇峰72座,其中天都峰、蓮花峰、光明頂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拔地極天,氣勢磅礴,雄姿靈秀。氣候溫和,四季都有奇麗的景色。黃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于世。
黃山可以說無峰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爭輝。黃山是一處全天候、四季可看的理想景觀。四季景色各異,晨昏晴雨,瞬息萬變,黃山日出、晚霞、云彩、佛光和霧凇等時令景觀各得其趣。
我們先來到玉屏樓,在從溫泉到玉屏樓的路上,妙妙亭、立馬橋、臥龍澗、一線天、倒掛松、文殊洞等景點絡繹不絕,洋洋大觀。立馬橋畔,有“立馬空東海,登高望太平”的大字石刻;半山寺前,可看到“金雞叫天門”、“老鷹抓雞”等奇景;登上蓮蕊峰回望身后的“金雞叫天門”躍然變成了“五老上天都”;過了小心坡,有三座小峰,峰上奇松挺拔,名為“蓬萊三島”來到玉屏樓,你就會發現玉屏樓的前面有棵迎客松那迎客松低下頭仿佛在說:“歡迎你。”這里是觀賞前海云海景觀的最佳地方。天氣晴朗時,還可看到附近有“仙人飄海”、“羊子過江”、“金龜望月”、“松鼠跳天都”、“孔雀戲蓮花”等奇巖巧石,真是迷人秀色,如畫美景。
游覽完玉屏樓后,我們又來到天都峰,它海拔1810米,“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我們終于來到了天都峰,在天都峰上我們看到了黃山壯麗景色。
黃山四絕——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黃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分布可謂遍及峰壑巔坡,或兀立峰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這樣的云環繞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襯托著這樣的云,再加上空中五顏六色的彩霞,山頂郁郁蔥蔥的松林,山間紅葉似火的楓葉,山下淙淙作響的清泉,讓你感覺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里,這真是“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云海涌山間,奇山異樹云中裹,天下美景歸黃山。”
黃山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奇山呀!
黃山的散文欣賞篇2:游黃山
十月四日,不想呆在家里,便和好友相約去黃山旅游。一來可以清洗多日勞累之煩,二來可以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第二天清晨,我們自駕小車由德興直赴黃山。當車進入安徽境內時,看到路邊的民房,皆白墻黑瓦,兩側山墻砌有高高的騎馬墻,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據說這種建筑是很有講究的,安徽古稱徽州,自古山多而地平,成年男子多外出經商,遠行前父母為其娶一女子為妻,意為留根。那高墻小窗加大了攀爬難度,是為家中的女子能更好的守節。在遐想與感嘆中,黃山已在眼前了。
我們來到黃山的南大門,在一個意韻悠然的地方下了車,環顧四周,空氣中彌漫著絲絲甜味,心也隨之舒展開來。在一片片翠竹的掩映下,碧池如玉,散落在蜿蜒的山谷巨石之中。眼前就是“天下名泉”之稱的黃山老溫泉口了,只見一橋飛架于山間,橋下溪水潺潺,橋為雙拱石橋,橋身有三字曰“名泉橋”。雖然不知道此橋建于何年何月,從橋身的古樸來看歷史悠久。由此向東不遠處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石像,徐霞客目光炯炯凝視遠方,果斷中透著剛毅。徐老先生贊黃山曰“游黃山天無下山”。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是黃山美景成就了徐老先生的游記,還是徐老先生的游記成就了黃山的美名呢。
我們沿著逶迤的山路走去,山路崎嶇不平,山勢奇特,一會兒要走上坡路,一會兒又要走下坡路,山峰越來越險,氣溫越來越低,空氣中透出陰涼,冷風陣陣,云來霧去,仿佛走進了世外仙山,似乎隔絕了人間。走過很長的一段石階,來到了茲光閣,這里有一塊巨大的花崗石碑,上面鐫刻著“世界地質公園”幾個朱紅大字。茲光閣墨柱青瓦,其重檐式建筑彰顯出中國古建筑獨有的神韻,正門的匾額題有“茲光閣”三字,字體大氣而端莊,仔細一看,是董必武題筆。立于茲光閣前,向上仰望,只見其身后山峰直入云霄,而蒼松翠柏屹立在險峰之上,宛如一副渾然天生的水墨畫。
我和好友要乘玉屏索道,去玉屏樓看黃山奇松——迎客松。在陣陣的轟鳴聲,纜車徐徐開動,車窗外景色多彩秀麗,山勢陡峭而崎嶇,林木蔥郁而挺拔,真是“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奧地利進口的纜車速度很快,沒給我們太多的時間去遠眺那些美好的風光,只不過用了十幾分鐘,玉屏樓就在我們眼前了。走下纜車就感到陣陣涼意,山間薄霧蒙蒙,忽見不遠處有一巨石宛如大象,昴首望天,石象前面的迎客松,籠罩在空蒙的山霧中,猶如身著輕紗的少女,玉手輕揚,婷婷玉立。有詩云:“美目盼兮,巧笑靚兮”。我想她一定是在經歷了千年風雨,看遍春花秋月之后,才能有如此的淡定與從容。忽然霧散了,人們大聲叫了起來,迎客松從云霧中走來,如美人輕撩面紗攝人心魄,清秀而溫婉。迎客松周圍的石崖上有許多石刻,其中一副刻得是“岱宗遜色”,夫岱宗者,泰山也。我認為黃山之美在景色秀麗,東岳之尊在歷史厚重,實不可相提并論。
接著,我們向蓮花峰進發,蓮花峰海拔1864。8米,險峭雄奇。在我腿微微發酸的時候,進抵百步云梯,環顧四周,真是景如其名。百步云梯高聳入云,兩側萬丈深淵,是登蓮花峰最險的一段狹長山道。我抬頭仰望前方的石階,陡峭異常,幾近垂直,狹窄得只容一人通過,手腳并用艱難而上,爬行過半,霧氣重重,好像飄起片片雪花,大家進退不得,隊伍停在半空,有人大吼一聲“兄弟們上啊!”,一行人奮力向前,沖過云梯天險。穿過窄窄的一線天,再向上走了不遠,看見一圓形石碑上寫道“黃山蓮花峰高程1864。8米”,我們終于登上了蓮花峰。真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登山如此,人生亦如此。
緊接著,我們下山向光明頂進發。一路上迤邐而行,低頭看路,抬頭看霧,兩邊看樹,途中有一亭,古樸而雅致,在此小憩只覺得人在畫中,畫在心中。我們終于來到了光明頂,果然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里地勢開闊,遠遠望去,黃山奇景,俱收眼底。黃山氣象站高大奇巧,觀望臺是一個白色的大圓球,遠遠便可以看到。旁邊是光明頂山莊,一些房屋下面有燕子筑巢,還可見許多燕子飛來飛去。很多游客在這里匆忙地攝影,我們靜靜地佇立在這萬仞高峰之上,感受著這里的一切。
然后,我們朝始信峰進發,到了始信峰,方信黃山天下奇:不到始信峰,不見黃山松。沿路的黑虎松、連理松、豎琴松、探海松,形態各異,生動形象,更有許多無名松讓我連連稱奇。立于始信峰,登頂環顧,云海茫茫、險峻壯觀。
黃山的散文欣賞篇3:美麗的黃山
黃山的美真的令人嘆為觀止,坐上索道,緩緩登上黃山,茫茫的竹海就在腳下,隨著高度漸漸上升,霧靄和云海穿行于身邊,仿佛有騰云駕霧的感覺,剛剛“恐高”的心慢慢松弛下來,遠處群峰林立,怪石嶙峋,有的如猴子蹲在那兒望月,有的如僧侶端坐那里念經......。
下了索道,還要走十幾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頂峰,還好有登山的石階,但是導游一再叮嚀,黃山的路崎嶇險要,一定要遵循”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的原則,不然,真的會有危險,并且上山時,不能走的太急,體力耗費殆盡,后面的路就走不下來了。這話很有道理,即使很專心的走路,由于累了,腳下稍有些松懈,不小心趔趄一下就會心驚膽戰,身邊不是懸崖峭壁就是萬丈深淵,再不敢含糊,所有的力氣都集中在雙腳上,經過長途的跋涉,終于到達了黃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光明頂,平曠的光明頂上建有國家天文臺,其上的五星級賓館也很著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同志曾在這里賞黃山美景,題詩留念,光明頂的對面就是美麗的黃山主峰—蓮花峰。她真的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一樣秀美多姿,她的左邊是她的姊妹峰—蓮蕊峰,右邊是神龜駝鰲魚的鰲魚峰......,黃山七十二峰,峰峰秀美,群峰疊翠,云霧繚繞,連綿起伏,姿態萬千,組成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宏偉畫卷。
下了光明頂,前往蓮蕊峰,前面的路更加崎嶇險峻,雖然是上山,但依然是一段上山路,再一段下山路,沿著山體上鑿出來窄窄的石階,身邊的懸崖,還是讓你心懸一線,牢牢抓住山體一側的石欄,小心翼翼的向前攀爬,過了險要才能松一口氣,穿過鰲魚洞,狹窄的天梯呈現在眼前,那是通往主峰蓮花峰距離最近的路,也是最險的路, 真不愧于它的名字,真是一條通天的梯子,高高的架在奇異秀美的黃山之上,繞過天梯,浩瀚壯美的黃山云海如畫卷一般鋪展在游客面前,風起云涌,似海上波濤翻卷,群峰在云海中時隱時現,或蒼翠挺拔,或秀美多姿......。再走上一段路,美麗的玉屏峰就出現了,她像一座巨大的屏風攔腰斬斷山脈,峰頂一位慵懶的睡美人正仰臥安寢,傳說這是唐代楊貴妃的化身,也有說似一尊安詳的睡佛,無論怎樣,她的姿態都是那樣的雍容高貴。秀美多姿的迎客松更像一位千年美人,舒展著手臂熱情的迎接八方來客,黃山上到處都是姿態萬千的美人松,她們迎著太陽,枝椏向著陽光的一面生長,而根須則牢牢的扎進巖石縫里,讓你慨嘆她頑強的生命力。這種黃山上獨具的景致,一千三百多年的迎客松展現的最為淋漓盡致,她瀝經了多少王朝的榮辱興衰,又目睹了多少文人墨客、旅行家們,來這里揮毫潑墨,溢彩華章......。那株毅力于山崖之顛的“妙筆生花”不正把這些美麗的傳說傳頌至今。
賞過迎客松,途經“仙人指路”,開始走下山的路了,人都說:上山容易,下山難。果不其言,下山依然是陡峭的石階,沿階而下,沿途秀美的黃山風光一覽無余,挺拔秀麗的美人松層疊有致的散落在山崖石壁之間,將雄渾偉岸的大山妝點得蒼翠秀美,蒼茫的云??澙@在群峰腳下,人站在山巔真如走進仙境一般,到處秀美綺麗,到處如入畫卷。
下山真是考驗人的體力跟耐力,平緩處一路小跑,陡峻處小心翼翼,一路走下來,腿已經發軟、打顫,不由得不佩服起當年的徐霞客,是怎樣艱難的登上這座綺麗的大山,發現險峰之處這些秀美的風光,而后將其納入五岳之中,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千古名句。真的是最美在黃山,最險也在黃山,她集聚了五岳的秀美與險峻。
靈秀的黃山,千里竹林,萬里云海,婀娜矯捷的美人松,名揚天下的黃山溫泉,讓來自八方的中外游客流連忘返,不舍離去,最美的黃山印象都深深的印在了記憶中。
來過黃山的人,都在慨嘆,來黃山真的是不須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