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游子的散文
如果不是為了心中的追求,誰愿忍受游子的痛苦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游子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游子的散文篇1:游子情懷
于游子而言,人世間,最覺親切的永遠是故鄉的那一縷鄉音,最是依戀的永遠是故鄉的那一份鄉情,最感溫暖的永遠的故鄉的那份情懷。
因為求學,我迫不得已離開了自己故鄉,回憶以往的時日,對故鄉頗有些想念,得知,今天學校放假,這對于我來說,不得不是一個天降喜訊,我幾乎是一路小跑到我的寢室,像所有人都宣布了這個喜訊,好像他們并不以為有多大的驚喜,也許對于我來說,和他們的感覺不同罷了吧
早早的整理長途跋涉所需要的行李,踏上了期待已久的回家旅途,坐在長途汽車上,看著窗外的一排排樹木與景色,向后一排排退去,似乎,離家的距離在每時每刻的中靜靜地縮小,我在車上,頭倚靠在車窗上,看著窗外的景色,任憑陽光透過車窗,那依稀的陽光像被分解的一片片光芒一樣,映射在我的身上,在這寒冬,然而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陽光給我帶來的暖意。
也許,我真的不知道該以怎樣的心情與態度去面對我的故鄉,也許,真的是太久沒有回到故鄉了吧
當我從大巴上面,下車,在次踏上故鄉的的這片土地時,心頭暖流涌動,莫名的感動,我甚至有一股沖動,用那火熱嘴唇去親吻那片我深愛的土地。
千山萬水的奔回來,卻已是“無家可歸”,好一場不見痕跡的滄桑。
回到早已闊別的家鄉,依舊如我期待的那樣遠遠的就看到了我的父母,用著期待的眼神望著我的身影,回應了鄉里鄉親的問候,伴隨著冬天殘損的夕陽,我一個走在田埂上,望著早已收割了莊稼,心中在默默的為那些曾經在田埂上勞作的人們和奉獻自己的麥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沒有他們的存在,怎會有城市的繁榮呢,怎會有我在這里為他們致敬呢
但并不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了,有些東西好像離我是那么的遙遠“鄉音無改鬢毛吹”的確沒有改變,但改變了鄉里間淳樸的民風,留下的確是讓人一看就會以懷疑的目光,去審視鄉村的態度,我不喜歡這樣的人,我更討厭他人對故鄉的目光。
曾經的這里,鄉里間和諧,每到盛夏之時,總會三五成群的聚集在大樹底下吃著用井水浸泡過冰涼的西瓜,以此來消遣一天勞作之后久違的休息時光,然而,此時的鄉里之間和諧總是有那么一點,但往日的情懷早已沒有 ,只有像潮水般褪去的的痕跡,那樣的一點僅存的的痕跡算是給逝去的故鄉最高的禮遇了吧。人們乘涼的大樹,曾經給這離得村民留下多少人回憶,也早已煙消云散了,當這些東西都不存在的時候,何談故鄉情懷啊,寫到這里,我真的不愿意再去描述故鄉的蛻變與消逝了。
我背起背包再次踏上旅程的時候,我媽在后面用響亮而令我全身不適的聲音,對我說道,“孩子,等你再回來的時候可能要進行拆遷了,我們要到城里去住了”,我不知道對于我是一個怎樣的消息,難道這是對于故鄉的一種舍棄嗎,故鄉也許真的不會去想到,曾經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的人,居然以離開為榮,沒有一點舊情,是那樣的冷漠,那樣的另故鄉這位老者痛心。
哎,看著故鄉的一草一木,我不知又何時才能見到我的故鄉啊,不知在我回來之后,是否還保留著故鄉的原樣,但無論去那里,一直將我對故鄉的這份情懷留在心底,起碼,有一天我能緬懷我的故鄉,起碼故鄉在我這個所謂的游子心里從未走遠
鉛華如曲,低沉的旋律,讓人不忍去觸摸,不敢念及,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醉夢中,望滄海彼岸的海市蜃樓、飄渺如煙、回不去的曾經叫故鄉;過去的情感如沙漏一般,慢慢沉淀在心間,堆積出多彩的思念。
關于游子的散文篇2:游子離家前
也許,即將離別的腳步漸進,忽然感到家鄉漸遠。暗黃的路燈,時而聆聽到鞭炮聲,煙花不定時綻放,悄然凝立,只有惆悵。獨倚窗臺,看天空被黑夜吞噬。月光隱藏一片星光,照到千家萬戶的屋頂上。遙望遠處,似乎聽到樓闌處,一家人歡聲笑語,似看到燈下杯觥交錯,喜氣融融。
把往事一一提起,無一不使我心情愉悅,翹起美滿的微笑。感激上蒼,過去的二十多年中,父母,姐妹,兄弟,一切愛我的人,總會一家人聚齊,濃濃的幸福,使我一無遺憾。真的,最難忘的是三十夜晚,那場繞夢的團圓。一切都太短暫,所以才要時時刻刻珍惜,做一位惜愛之人,才不會去遺憾。
假期歸家那會,偶爾拖地、洗碗、打掃房間,偶爾炒菜,煮飯。起早貪晚,只因母親有這樣的習慣。吃了她做的飯,我都會點贊。她累了,我也會為她,捶捶背,捏捏肩。晚歸時,我也會勸上一勸,忙碌一天,總要早回家,按時吃飯。晚間,一起圍在電視前,肆意笑談。不知,是戲劇情節太好看,還是家人在,劇情才暖?
古人言:“父母在,不走遠。”走遠,難以膝下承歡;走遠,難以分享時間;走遠,難以孝道為先;走遠,沒人寵愛,沒人關懷,生了病,難尋暖;走遠,房子太大,樓太空,父母夜晚會孤單;走遠,做了好菜好飯,沒人捧場人,也沒了笑聲稱贊。
在外的日子,一定也會懷念,姐姐家里那間有窗的房間。曾換著心情迎接窗外的夜晚,沐浴在遠處神秘的夜色下,隨之,一天的瑣碎被吞噬,燈光已闌珊,流動音符入夢,卷入新一日的循環。透過窗,早賞晨光,傍晚伴夕陽,生活平淡又從容,有家的感覺,心中升起的情感,澆灌給生活太多溫暖。
離家久了,方知幸福很簡單,不需華麗裝扮,不需時光很滿,只要每次在外,家人問暖,歸來,家人能伴。一次又一次的離別,只要能聽到關懷,我心便安。只是,來不及,將幸福箱裝滿,又一次匆匆走遠。
曾幾何時,獨自一人漂泊在外幾多年,家里的人,故鄉的景,白天黑夜都在思念。一年日復一年的歸來,家人在變,故鄉在變,人漸老,景嶄新,但家人的情卻在那里,不曾減。你若要歸來,父母必定提前準備一桌好菜好飯。
風一程,雨一程,游離的是人,行走的是景,牽掛的是情。有那么一家人,都在等,都在盼,都在許愿,希望我不再孤單,在外安全;希望我時常回來,一起吃吃飯,一起聊聊天。在外累了,有個家歸,家人陪伴,閑一閑,暖一暖,煩惱和委屈煙消云散。
離家前幾天,母親盡量將飯做得好滿,讓我多吃點這個,多吃點那個,說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看著我將所有的好菜拼完,好湯喝了一滿碗。即使一菜一湯,看她為我忙碌,我的心也會被幸福添滿。
每一次離家前,東一大包,西一大罐,豈知?我帶走的越多,心中越沉甸甸,眼眶藏的淚水越滿。
每一次離家前,父母再忙,也要幫我提著行李,將我送到車站,直到車子越走越遠,消失在轉角處,看不見尾端。
每一次離家前,父母都言,記得吃,記得穿,記得好好干,出門在外,多注意安全。
一句話重復兩三遍,我心里一點都沒有覺得煩。只嘆,這樣的幸福日子太短促!望著窗外的明月一天比一天圓,便知我離家前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短。試問蒼天,怎可讓時間的腳步變慢?
關于游子的散文篇3:游子思鄉
在古今中外的詞匯中,在人類精神的視野中"游子"一詞,是一種誘惑,也是一份憂傷。曾記得,童年時,我對遠山的迷戀和向往,對高原流云的企盼和執著,心會隨大雁南飛,江水東流,那涌動的離家遠走的沖動,不時地敲打著我好奇的童心。遠方的神秘是不能忽略的,也是沒有窮盡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翅膀的堅硬,我便一步步離開草長鷹飛、凄凄迷迷的故鄉,展翅飛向那神秘的遠方。
是的,遠方的世界是神奇的,但又布滿誘惑的陷阱。我在揭開那神秘面紗的同時,好奇之心得到了滿足。但神秘、滿足、富有過后呢?這一切都過后又是什么呢?是久居大城市的煩躁,生活快節奏的忙忙碌碌,鋼筋水泥筑成的小巢,而那份好奇的童心,禁錮了、扼殺了、枯竭了。于是,在每天的夜晚,在十五月圓的時候,那份潛在的、絲絲縷縷的思鄉之情,便會像三月的小草、雨后的春筍般,鉆出來瘋長,占據我的內心世界。這時便又感嘆“海上微風起來的時候,暗水上開遍青色的薔薇——游子的家園呢?”對家鄉的思念,對田園風光的向往,又像童年時對遠方的神往一樣,迷戀、期盼、執著。但不知怎么,卻無法掙脫現代化的羈絆,于是,一份淡淡的憂傷便油然而生。
在許多的場合,在無意識之中,我便會提起家鄉的綠水、花草、風土人情。把那一步步積攢離家的思念,化成了對老鄉的過分熱情。老鄉有事來找我,我便會纏住他們問長問短,村東頭的那棵老槐樹還有嗎?還開花嗎?村西頭那位孤寡的張奶奶還在嗎?她家的那棵櫻桃樹,還有孩子去偷摘嗎?真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去過好幾次呢,張奶奶總是罵我是偷嘴的饞貓,嘴里罵著,手從樹上摘下顆顆紅珍珠送到我那貪吃的小嘴里,還問一聲“甜嗎?”
……
此時,許多許多的記憶,像開閘的洪流奔騰而出。然后呢,然后在戀戀不舍中,讓老鄉把我的思念帶回故鄉,帶一聲問候,帶一份祝福。望著老鄉的背影,那份淡淡的憂傷便會升上心頭。然而,讓我高興的是老鄉帶給我的家鄉特產,便成為我炫耀的資本,在同事中說了又說,炫耀了又炫耀,分了一部分給他們,好像他們能幫我思念家鄉似的。吃著家鄉的玉米棒,用著家鄉的柳編筐,穿著家鄉的老土布,瞇上眼睛就好像回到了久別的故鄉。
這種思念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聚越濃,總是一次次夢回故土,夢見自己的老屋,夢見兒時的學友和學堂的蘭瓦房,夢見自己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夢見在那累累碩果的園林中捉迷藏,而別人總是找不到我,自己哭著,喊著:“我在這里,你們為什么不找我?為什么不找我?你們把我忘了嗎?”我的哭聲驚醒了身邊的妻子:“又想家鄉了?明天回家鄉看看吧”。
我沒有帶任何禮品,只帶著一顆思鄉的心。我和昔日老友并肩坐在小河邊,走在夕陽下,無需任何語言,“回是歷程,家是對象”無論你身在何方,游子都會思念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