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興趣的散文范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不僅能激發(fā)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還可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關于興趣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興趣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興趣的散文篇1:平凡的興趣
昨天雨愜意地抒情,無雷無風,不疾不慢,潤物無聲,的確是好雨。中午午休前,我班的張文軍同學與四班的張長毓在乒乓球場PK二十分鐘左右,衣服全濕透了,頭發(fā)一綹一綹地明晃晃地,褂子緊緊地貼著前胸后背。他們對乒乓球的癡迷程度可見一斑。
長毓的學習成績是年級前列的,文軍同學的名字卻要去隊尾尋了。一上課就迷糊,兩只眼睛呆滯地盯在黑板某處,或者書本某頁,大概乏味得很。天天這樣枯坐著,比和尚的坐功差不了多少。然而他在自己興趣上的癡態(tài)還是令人稱道的。
在乒乓球場,他便兩眼灼灼放光,敏如脫兔,捷如靈猴,尤其我這樣的乒乓球門外漢,只一年半載便再也無力阻擋文軍凌厲的扣殺,他的球技便亦令我贊嘆了。
不單有小孩子有這樣的癡癖,其實成年人也是受興趣支配的。從小我們都在脫離低級趣味的格言式教化中,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最后,熱血的青春褪去火熱,高級趣味著實可望不可即。于是,我默認了自己的平凡的趣味。
因為低俗的趣味與一般的意志力和智力難于交鋒以形成誘惑,除非是自甘墮落。高級的須得參考一個人的學識眼界,天文地理的高深,彈琴繪畫的專業(yè),美聲搖滾的氣質,我等俗世之人都不具備,所以只得望其項背,不得入其法門。能力又不足,也就無附庸風雅之不得之憾了。
那么平凡的又如何呢?
許多年前,聽人以略含貶義的語氣說到牌友、酒友、球友,便愕然了。撲克,我打得不好,也鮮有機會打一次,牌友是沒有的。但不妨礙我對這游戲方式的喜歡。尤其是?;?,活生生的一部諜戰(zhàn)大片。去年中考那幾天,我們幾個因學生進了考場,無事可做,打了十幾輪消遣緊張與閑暇交錯的時光,起了多條棍,非常刺激,結局總是扣人心弦,不亦樂乎。
關于興趣的散文篇2:興趣之所在
想想自己喜歡什么。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是一種讓你覺得很美的東西,比如美的圖畫,美的書法,美的文字,美的服飾……愛好不必那么多,培養(yǎng)出一兩個就好。比如攝影,一直堅持下去,因為是自己覺得值得捍衛(wèi)的東西,跟夢想一樣。
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所在。這是一切的開始。在自己不斷接觸的信息中進行過濾,慢慢沉淀一件件的事情,那些能夠留下的,便是你的興趣。當有一件事情,你做起來很興奮,能帶給你成就感和快樂感,即使不給你錢,你也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么不必再懷疑了,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興趣。
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你必須弄明白一個問題:自己的出發(fā)點在哪里?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是為了拿得出手,不是為了給自己掙面子出風頭。如果自己的動機不過如此,或許在剛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有些新鮮,有些好奇,但很難持續(xù)下去。如果自己是真的喜歡,真的發(fā)現(xiàn)很有意義和價值,你才能有動力一直堅持下去。
自己應該具備一些天分。無論是對于某個人,還是某件事情,如果自己不喜歡的話,就沒必要苦苦地去努力,否則你付出再多,還是付之東流。要有些天分,出自真心的喜歡。倘若自己沒多少興趣,即使你看上去干的不錯,對于自己也只是一種痛苦的折磨。這樣有什么意思呢!
思考自己能從興趣愛好中享受到什么。喜歡讀書或畫畫的人,不僅愉悅身心,還創(chuàng)造出藝術的美供大家欣賞。這種美感和成就感,會激發(fā)出自己更濃厚的興趣。愛好廚藝的人,可以此謀生,還給大家獻上一道道美味的飯菜,讓別人也品嘗到各種美食,不亦樂乎。
要熱愛生活。興趣愛好是比較廣泛的范疇,比如經營愛情、學會下廚、寫劇本、做手工……如果你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總能挑選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倘若你挑選不出來,那就只能說明自己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有問題了。( 文
關于興趣的散文篇3:愛好
說起愛好,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陌生,很多人也都會有自己的愛好,只是有人愛好多些,有人愛好少些;有些愛好是健康的,有些愛好是平庸甚至低俗的。和許多人一樣,我也是一個有愛好的人,而且愛好比較廣泛、比較健康。
如果說在我體內還有些文藝細胞的話,那么最初那點文藝細胞應該是在念小學時孕育出來的。
我自小就不是一個甘于寂寞的孩子,記得那時我有很多愛好,但大多不是很健康的,經常要受到爸媽的管制,如:彈玻璃球、搧片子、頂紙寶、玩煙盒、斗蛐蛐等,百好不離一個“玩”字,而且多是蹲在地上玩,灰塵泛起,極其的不衛(wèi)生。
__初期,我剛剛十一歲。有一段時間,大街小巷時興??彀?、吹笛子,我因為小時隨爸爸到朝陽支援三線,在公社中心小學參加過合唱隊,蠻喜歡唱歌的,就央求媽媽花了幾元錢買了一支笛子。在爸媽眼里我能對吹笛子感興趣,自然是他們求之不得的,比起那些不健康的愛好強得多。家里這哥幾個他們最不放心的就是我。
那時學吹笛子哪里像現(xiàn)在的爸媽要花錢給孩子找個專業(yè)老師一對一的教呢?完全是靠自己悟。練習吹笛子的時間也大多在晚飯后,和院子里幾個同樣喜歡吹笛子的伙伴聚在一起,有時是獨奏,有時是齊奏,期間還時不時的交流交流,自然也就有所提高了。那時除了樣板戲和毛主席詩詞歌曲外,最流行的是一些歌頌毛主席的歌曲,音樂很美,聽起來讓人亢奮,容易得到共鳴。印象最深的有《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農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給黨聽》《我們心中的紅太陽》《萬歲萬歲毛主席》等。沒有歌譜,有也不會識,完全是憑著感覺,先唱歌后吹笛,“土八路”打法,能唱就能吹,之后再慢慢的熟練。一段時間后,開始有了一點音樂感覺,吹起來也講求一點技巧了,外行人聽起來也多少有一點清脆悅耳的感覺,似乎也并不難聽。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對面院子的一個小伙在大門外吹《在北京的金山上》,感覺比我們吹得好聽,很是好奇。他告訴我們是用的變調。院里的幾個孩子一時間好似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便和他學起了變調,繼而你教我、我教你的,經過反復練習竟然也會用變調吹曲子了;盡管只會變一個調,也是非常興奮的事情。
那時吹笛子只是自娛自樂,一種消遣,別說自己,就連父母也沒有更多的想法。由于沒有老師指點,不得要領,因此,吹了幾年也還是停留在那個“院子里的”水平。吹笛子也有消費,要經常去樂器店買笛膜,有時不舍得花錢,就和同院的幾個孩子去不遠處的一個竹器廠,從工人破開的竹子中往下揭天然的竹膜,盡管不如人造笛膜結實耐用,吹不了幾個曲子就破了,但畢竟還是可以替代的。
學吹笛子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天中午,我在自家吹笛兒,開著窗,心里也很想讓院里的人們聽得到。由于住的是平房,有些人家有睡午覺的習慣,夏天各家又都是開的窗戶,還沒吹上兩首曲子,就聽前趟房后窗傳出一個女人的聲音:“中午了,還讓不讓人睡會覺了?”我的笛聲自然也因此戛然而止;緊接著,那扇敞開的后窗又甩出了一句更刺耳的:“要是吹得好也行”。我知道,那是一對新婚夫妻,丈夫是爸爸單位剛來一年多的轉業(yè)軍官,妻子在省歌舞團,是聲樂演員,這些天總能聽到她在自家饒有興致的一遍遍地唱著《繡紅旗》。那一次我的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挫傷,猶如數(shù)九寒天讓人劈頭蓋臉澆了一盆冷水,再無半點心勁兒,暗自思忖:你能唱我為什么不能吹呢?后來明白了,人家那是專業(yè)院團的,唱出來會給人享受;而我這大院里的水平,如果選不對時候那就是擾民了。打那以后我就很少吹笛兒了。
69年時,全家隨爸爸走“五•七”,在距赤峰縣城20里地的一個山溝溝里落了戶。村里有一個趙姓大齡男青年,嗓音很好,天性喜歡唱歌,一次偶然聽到我吹笛子,循聲而來,在我家院內,他唱我吹,整整兩個多小時。那時最流行的是《滿懷激情迎九大》,唱了一遍又一遍,引了很多大人孩子觀看;我真的沒有想到我的那點愛好竟然在山溝子里遇到了知音,竟有那么多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