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蘇軾的散文
全才蘇軾,他的快意人生吸引多少人去膜拜呀!所以紀念蘇軾的散文也極多。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寫蘇軾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寫蘇軾的散文篇1:永遠的蘇東坡
我在亞馬遜定了蘇東坡全集,從二十七號算起,七月二號才收到,不免覺得物流有些慢,但是相對于古代那說,那簡直又是一個神話了。
由于沒有辦電子銀行,所以每次我都選擇貨到付款,但是這樣的情形,往往導致一些喜歡的書不能到手。每次下了訂單我都很著急,我渴望盡快收到書,書只要到達州市,并且我能問到快遞公司電話,我便會自己去領,雖然我知道,只要多等一陣子,貨就會送到,可是我想,就算是多花費金錢和精力,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也是值得的。
千年前,有蘇東坡那么一個可愛的人,我感到很幸運。蘇東坡到底是怎么的一個人?我只能照我的理解去解讀他。
蘇東坡是四川眉山人,眉山在四川西南,我去峨眉山旅游時,知道峨眉市靠近眉山市,所以便覺得機會不可錯過,順便就去了眉山一趟。眉山市區不算大,市區狹長,市區店面比較整潔,環境優美,交通繁忙,房屋建筑不高。
眉山市夜市很興隆,東坡區一帶則非常有特色,在靠近三蘇祠周圍,酒樓和茶館林立,茶館茶道高雅大氣,伴有古箏樂曲。一些房屋建筑屬于傳統的木架結構,顯得古樸素淡。在祠堂周圍,還有賣古籍與金石的商家。
東坡區通惠大橋左邊,則多是一些吃食店面,燒烤和火鍋店受歡迎。晚上行人很多,生活節奏顯得悠閑有序。眉山市有火車站,但是車次少,火車站周圍較冷清。晚上我在東坡區還遇到有小姐,小姐長得非常漂亮,晚上就站在街旁招呼客人,她們都非常熱情,但是我最終拒絕了她們.
眉山市地勢較平坦,所以視野寬闊,它不同于巴山這些城市,巴山的城市周圍多是險峻的大山。眉山算是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那個地方出了一些人物。蘇東坡就出生在眉山一個書香世家。
三蘇祠里有兩顆古老的銀杏樹,有人說是蘇東坡親自種的。祠堂里還有蓮花池。有人說池塘叫“喚魚池”,據說當年池塘修成,許多眉山子弟紛紛為池塘命名,最終大家認為蘇東坡取的名字最好,青神縣的一個大儒,也就是王弗的父親當時也在場,當時王弗的父親見蘇東坡說話引經據典,很有學問修養,所以才決定把女兒嫁給蘇東坡。
少年時候的蘇東坡,在一個寺院靜心讀書,蘇東坡很早就讀了《三墳》《五典》《左傳》《論語》《詩經》《南華經》等,因為博學多才,少年時候的蘇東坡有些驕傲,他曾經在自己院門上寫什么“讀盡天下書”這類狂言,眉山的一個老頭兒看不順眼,所以便拿出一個帖子讓蘇東坡認字,因為字實在復雜潦草,難到了蘇東坡,蘇東坡只好慚愧地說不認識,那個老頭兒便取笑他說,連字都不認識,還能算讀盡天下書嗎?老頭兒走后,蘇東坡面壁思過,若有所悟,便添了“發奮”兩個字,所以院門上就是“發奮讀盡天下書”,過幾天老頭兒一看院門上的字,從此便對蘇東坡肅然起敬。
蘇東坡思維敏捷,才華橫溢,很小便在眉山出了名。二十歲左右便隨父親蘇洵外出,一路上他見過了蠻江的清透,夷中亂山,瞿塘峽的險灘。他的詩文多有意味,有興嘆寄托,也就是有所指,不同于一般詩文的純客觀。蘇東坡在長安一考成名,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據說歐陽修看了蘇東坡寫的那篇刑賞論,以為是弟子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所以將蘇東坡那篇文章列為第二,事后歐陽修知道文章是蘇東坡寫的,便非常后悔,感嘆委屈了人才。
關于寫蘇軾的散文篇2:蘇東坡
提到蘇東坡,很多人便會想到“東坡肉”、“東坡肘子”,推杯換盞間,仿佛一下子就有了一種歷史的認同感。其實,比之于“東坡肉”、“東坡肘子”,蘇東坡詩詞更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異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東坡的輕描淡寫,讓素有“人間天堂”的杭州西湖蜚聲海內外,無論是到過西湖的人抑或是沒有到過的人,都能從他的詩句中體味到西湖別樣的韻致。
蘇東坡的中舉頗具傳奇性。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四川眉山的蘇洵帶著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與蘇轍離開故鄉,不遠萬里趕赴卞京參加科考。當時的主考官歐陽修從眾多的考卷中,看到一篇氣勢磅礴的文章后,“驚喜以為異人”,曾疑心是他學生曾鞏所作,為避閑話,他把這篇文章排在了第二名。不久,試卷被打開了,才知道這位才華出眾、本該得第一的考生是來自四川眉山的蘇軾。接下來,在宋仁宗親自主持的殿試中,蘇軾與弟弟蘇轍雙雙高中進士。歐陽修當時就說此人“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蘇軾日后對于中國文壇的影響,恐怕當時誰也沒有料想到,不過歐陽修的一席話的確讓橫空出世的蘇東坡詩詞猶如天風海雨一般,一洗萬古凡空,成為中國文人心目中最為景仰的偶像之一。這為后來他們父子三人成為“唐宋八大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一年,蘇軾才21歲。從此,他開始了自己的仕宦生涯,并在文壇上嶄露頭角。
讀他的詞,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望。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樣的詞句不知被多少代人奉為經典,一位歷經坎坷悲歡的大才子,居然用最平實的筆觸寫就了世間最璀璨的詞章,令不少人從他的詩詞中體昧著“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境界,怪不得千百年來,蘇東坡能引發那么廣泛、那么持久的心靈感應,這實在是一種無待于外而有待于內的高度修養,也是蘇東坡之所以受人推崇的真實原因。
蘇東坡平生的災難莫過于“烏臺詩案”的迫害了。“文字獄”是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最為兇殘的“殺手锏”。元豐二年(1079年),言官舒覃、李定、王圭、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詩文中批評時政的只言片語,羅列“罪狀”,連章彈劾蘇東坡。蘇東坡起初并不在意,但到后來連神宗皇帝都有些將信將疑。
這股強大而邪惡的勢力,為什么會不約而同地糾集在一起,對蘇東坡發難呢?究其原因,套用蘇東坡的弟弟蘇轍的話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優秀、太出名,他的詩詞一出,便有“一覽眾山小”的態勢,令同時代的文人士子有種被比下去的尷尬心理。于是,嫉妒便成為一把兵不血刃的利劍,砍向蘇東坡那高貴的頭顱。霎時之間,謠言四起,朝野震動。同年八月,蘇東坡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囚于御史臺獄中,史稱“烏臺詩案”。蘇東坡也是由于詩詞而被迫入獄的第一人。當時的一些元老重臣如吳沖、范鎮等上書營救,以及神宗祖母太皇太后曹氏出面干預,加上宋太祖在建國之初就曾經立下“戒碑”,發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神宗皇帝才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黃州安置。
初到黃州的蘇軾舉目無親,生活相當艱難。當時的知州府尹徐君猷對蘇軾的人品與學識頗為敬重,各方面予以厚待,令蘇軾一生感激不盡。后來,他和家人在城東開墾了一處荒地,每日躬耕其中。他把這塊地取名叫“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從此以后,人們都喜歡叫他蘇東坡。
正是在黃州,蘇東坡寫下了詞壇上恒永千秋的豪放派扛鼎力作《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他不知道,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也賦予了黃州赤壁以特有的濃墨重彩,他開始走向成熟,走向更為廣闊的人生空間。
關于寫蘇軾的散文篇3:蘇軾與他的詩詞人生
正如你們所知,蘇軾這個人很少有人知道,但是提及到蘇東坡這個人大家可能就會有印象了。蘇東坡,這是蘇軾給自己取的字,因為在為官被貶期間,在自家的茅屋東邊有一坡,遂給自己取東坡,意在鞭策自己“向陽”。
蘇東坡生于眉縣,也就是現在的眉山市。據不完全統計,眉州兩宋間出進士人上千有余,蘇東坡就在其中,也是當中的佼佼者。自古有“千古詩書城”,更有“一門三父子”的美談,三父子中又以蘇東坡的知名度最廣,成就最大,影響最深。
談及蘇東坡,此人定是千古少有之人,對于仕途,他談笑風生,對于愛情,他嬉笑怒罵,對于人生,他從容淡定。性情中人,豁達之人,豪放之人,定當居于唐宋八大家之列。
蘇東坡一身可謂身世坎坷,難入官人之流,幾度升遷,幾度貶謫,恍惚如夢,可就是這樣的艱難路途也是那個拄著杖,穿著芒鞋的老叟,一步一個腳印走過的。瀏覽大好河山就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游西湖就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赤壁就“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大風起兮,亂我衣裙,拂我發髻,也不能阻擋蘇東坡,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報效家國,殺敵立功,渴望如公瑾羽扇綸巾,談笑于千軍萬馬之間。即使身在朝堂之外,遭奸人陷害,生活潦倒也是如此,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做人如蘇東坡足矣。談笑風生,瀟灑豁達。
仕途不行那么總有一些有所得吧?有人不禁要如此說道,比如說情感方面,自古都是才子佳人。但我能夠明確地告訴你,情感方面蘇東坡亦是“不在行者”。“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這是《江城子》里面的悼念亡妻的句子,蘇東坡與妻子王佛可以說是伉儷情深,情到深處自然真情流露,如此重情之人有超過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又有比過元稹的“曾今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即使后來蘇東坡另取他人,但是對亡妻的那份情一直埋在心里,不然怎么會寫出那樣動容的千古佳句。性情中人,敢作敢為,敢愛敢恨。
蘇東坡的人生,有詩云:“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是可以與李太白媲美的豪放派大詩人,有杜子美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辛稼軒敢為人先的魄力。在嶺南,也是逍遙自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置身于殘春里也有“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的閑情逸致。
后人評價蘇東坡有劉辰翁: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也有袁枚: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于天分高,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等等很多。倘若我來評價那便是:平身不識蘇東坡,讀盡詩書也枉然。
蘇東坡歌起《赤壁賦》,正向我們述說著,他自己的詩詞,他自己的人生。
關于寫蘇軾的散文篇4:蘇東坡永遠的西湖
前年的冬天,讀完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后就客居嶺南了,嶺南的惠州古為瘴癘之地,是蘇東坡被貶后流放的地方?;葜萦幸粋€城中湖,叫西湖,有八十平方公里之闊,是杭州西湖的兩倍,其五湖六橋八盛景都因留有蘇東坡的痕跡而久負盛名。因為景仰、獵奇,我慕名去了惠州的西湖,覺著這嶺南之地的西湖有著與杭州西湖一樣的韻致,同樣的蘇堤、孤山,同樣的一湖碧水,但惠州西湖蘇堤兩旁、沿湖岸一溜溜的榕樹遮天蔽日,咋一看,就比杭州西湖的嫵媚多了一份難得的厚重與古樸,而且因為地域之優,它的綠,綠得更肥、更膩、更長久、更可人,我不由得更喜歡惠州的西湖了。所以,去年孟冬時節,我從中原來嶺南躲冬,惠州成了我寓居的首選之地,于是,我得以有大把的時間游走在惠州西湖的角角落落,體味一個文化巨人與兩個西湖的文化因緣。
據說,中國叫西湖的湖泊有三十六處之多,最為有名的當屬杭州的西湖、安徽潁州的西湖和惠州的西湖,這是南宋時期詩人楊萬里的“三處西湖一色秋,錢塘穎水與羅浮”為三個西湖排下的座次,但這三足鼎立之勢是否真的蓋住了其他西湖的奇美,或者就是彼此真有高下,未必見得。除了這三大西湖,其他大大小小的西湖我去了五個,在我的眼里,它們的自然景致并不遜色于上述三處西湖,只是這些名不經傳的西湖少了附著在古代名人身上的風雅而風流不在。事實上,中國的許多名山名湖,除了自然姿色外,多以名人取勝,杭州、惠州的西湖就因蘇東坡而名滿天下,這就是所謂的大自然的人文景觀。
所以,若說杭州、惠州西湖,蘇東坡是一個無論如何繞不開的人物,他的為文為政、仕途風光或者落魄,都與這兩個西湖的青山綠水有著解不開的情緣。也許蘇東坡當初帶著一身豪放之氣走出眉州故土的時候,沒想到故國山河中的兩個西湖竟然成了自己生命中的兩道文化刺青,他或是仕途通達的三品宦官,或是貶謫蠻野的小吏,或是恣意文壇的泰斗,蘇東坡之于這兩個西湖,仿佛就是它們的真命天子,他的韜略、文采、肉肥骨艱的墨跡,都是上帝賜予它們的最豐厚的饋贈。
古時臨安府邊的這一汪湖水原本叫錢塘湖的,是蘇東坡在《乞開杭州西湖狀》的奏章中始稱西湖而沿用至今?;葜莸奈骱缦冉凶髫S湖,因其景色好似杭州西湖的情狀,而且又位于惠城之西,豐湖之美讓流放到此的詩人想到了念茲在茲的臨安府邊的西湖,在酒后微醺之時,提筆揮就了“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豐湖便由此而易名成西湖了。好一個“西”字啊,傳神而風情!方位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尤其在文人的筆下,從來都不只是一個指向,西窗含黛、西樓望月、西廂房里的纏纏綿綿,纏繞在“西”字周身的是繾綣、詩情畫意、溫情脈脈。在詩人蘇東坡的眼里,兩湖相較,只是地域不同罷了,無所厚薄,若說江南煙雨中的杭州西湖是一個雍容華貴的貴婦人,那么嶺南朗日下的惠州西湖無疑是俊俏的美少女,它們都有一身俊山麗水的羅衫,各自有其獨到的韻味,只是它們太幸運,是蘇東坡的道德文化介入,讓帝國南北的這兩汪湖水演變成了充滿生命氣質的文化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