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蘇州的散文
關于蘇州的散文篇1:蘇州水鄉
從古到今,許多人向往江南水鄉,千百年來,蘇州水鄉幾乎成了江南水鄉的代名詞。
蘇州就是江南水鄉最美的地方,那的美景如煙如霧,如詩如畫。有溢翠流全的田野,寧靜安祥的水村,更有園林野臺樓閣太湖之美景。蘇州古城里,小橋,流水,人家這般清新寧靜是從古城骨子里傳出來的,蘇州城到處是橋,五步一登,十步一跨,誰也不清一路上經過多少座橋,所以在蘇州“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就失去了夸張色彩了,蘇州城大概有橋三百,在水陸頻繁割據的地方飛起一道道彩虹。
橋是了解姑蘇風土人情最好處,佇立橋頭,看傍水人家,綠樹掩映。水巷女子在河旁浣衣,一杵起落聲音遠遠傳來,慢了半個節拍,如空谷回音,使人恍如隔世。看蘇州姑娘上橋來了,對襟小衫幾盡是絲綢,瀟瀟灑灑。琵琶扣盤得雅致古樸,一級級石階走過來,風情萬種,還有挽滿籃沾露香花的賣花姑娘,大橋走來,空氣中飄流這一路的花香,你看,小橋上的姑蘇風情是如此的美,橋走多了,生命的步伐調便會從容自在,所以蘇州人都悠哉游哉的,好像生來就有一種閑情逸志。姑蘇人有了好心情,便有了消受美好自然的辛福感。
蘇州城最讓人難忘的是水巷,覺得它是城里最大方最自然的,房子一幢幢清水出芙蓉般在河邊亭亭玉立著,河水想流就直截了當的流下來,想出門就訪友了,走出家門踏上河埠在跳上船就凌波而去。每天看到河里的是來來回回的船。甚是一番熱鬧。閑下來,安安靜靜對著窗外的水和天讀書,讀唐詩“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讀宋詞“過盡千帆皆不是”。蘇州的水巷里的河上沒有帆,只有櫓,那就改成“過盡千櫓皆不是”吧。你想起許多發生在蘇城里纏綿悱側的故事,對著靜靜的流逝的河水發呆,有丁丁冬冬的評彈索弦聲。隱隱傳來不知唱的又是哪一對才子佳人的命運。蘇州的水巷是萬千變化的,神奇莫澈,春秋晨昏,各有不同,蘇州水巷的寫不盡,畫不完的!水巷還有低低的河埠和高高的風火墻,還有石庫門,石井和河畔人家…。那都是一道道優美的風景。
我們開始踏進蘇州小巷,人們會感覺一種靜,一種深入骨髓的靜。是的,比起其它城市,蘇州顯然少了一份浮躁之氣,多了幾份清幽之氣。這清幽之氣就來自蘇州小巷,來自小巷里散發清韻的青石板,來自小巷 里簡潔的石庫門,來自小巷那“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古民宅。這讓人靜的蘇州小巷的清幽之氣由來已久,是從許多宋版線裝書飄逸而出的,或從明清青花瓷里盤旋而至的,或從古城庭院深深的園林里散發出來的。那伴昆曲票友們咿咿呀呀的笛聲里回環往復的,是窮極一樓閣廊臺之變化的蘇州園林里修煉而來的,在茫茫的夜里,看月光下故蘇城,千家燈火匯成古城的溫馨。
看著河里劃過的船,感覺從“夢中搖來,向夢漂去”蘇州的橋。水巷,小巷讓我在蘇州城里踏這靜謐與愜意。看這枕河的尋常百姓家的花也枕河,再看到村池里的鴨就知道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古宅上空的綠樹與繁花,讓姑蘇城更加的靜謐。
柔情蕩漾的故蘇水鄉讓你感受活在當世的人間天堂,是最美,最靜,最清幽的地方。
關于蘇州的散文篇2:蘇州記憶
昨夜,又夢回了水城蘇州,在夢中,蘇州的小橋流水人家是那么的清晰。
提起水城,人們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意大利的威尼斯,聯想起在威尼斯水城乘坐著貢多拉穿梭在城市的中央,觀賞那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之后的優美建筑。可我卻會常常想起蘇州樸實的民居來,還有在蘇州、或者其它水鄉所乘過的江南特有的小船。如果說威尼斯的貢多拉既纖巧又豪邁,那么蘇州的小船則顯得很精致、溫婉了,還有難忘的是坐在船上看風景的人,這便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吧。
記得第一次真正接觸蘇州,那是我到蘇州上學的第二年春,同班同學華邀請我到她家做客,她是蘇州本地人,家就住在縣府街,在我的印象中,離蘇州最繁華的觀前街已經很近了。在那一段地區是典型的老蘇州的建筑:房屋大多臨河而筑,鋪在水中的是石塊和石階,暗白的墻上是紅的發黑的褐色木窗,窗子上是已經灰白色的明瓦,瓦楞中間長著那種特有的“狗尾巴”草。房子一般是兩層,后窗對著河水,幽深帶著古味,有的大戶人家,會有一階河埠通向小河。
多少次,我會想象,一個纖纖少女,一手握著詩冊,一手托著臉腮,坐在幽暗的窗下,看一條小船慢慢地從身邊劃過,駛向那橋洞,水面上留下一道漾漾的波痕,或許那橋上有一抹亮色,或許那橋上有二三頑童嬉戲,不遠去傳來的那一陣輕輕的琴聲,仿佛在訴說無盡的思忖。
蘇州多巷,尤以水巷聞名。水巷是水從臨河而筑的房子間穿過,屋子多為兩層,風格也雷同,青磚白墻,許多石階朝水里鋪去,留在岸上的也長滿了青苔。街巷就不同了,大多是用長條的蘇州地產的“花崗巖”鋪設,下面就是水道,所以不管下多大的雨,或者下多長時間,雨水會自然地流向眾多的河道,在巷子里從來不會有積水。
我同學華,第一次帶我游覽蘇州,既不是熱鬧的觀前街,也不是著名的拙政園、留園,而就是這曲徑通幽的小巷。正是這四月的天,天空中下著絲絲小雨,煙雨蒙蒙。我們打著雨傘,在巷子中走著,聽著一聲聲清脆的腳步聲在巷中回響,也是從那時候起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細雨無聲”的境界。
關于蘇州的散文篇3:蘇州的心情
蘇州的虎丘區雖然和緊靠渤海的連云港千差萬別,但也是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這倒是可以和海岸風光相媲美的風景。
我到了蘇州已經將近兩個月了,至今還沒有走出蘇州的虎丘區,一方面我還沒有太多閑暇時間遍游蘇州,另一方面我對蘇州實在是太陌生了,出了校門就要尋求導航的幫助。當然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虎丘區的上方山和石湖,家門口的美景尚且沒有完全吸收,怎么能覬覦整個蘇州城的風景呢?
對我來說,上方山無時無刻不呆在我身邊。大清早起床往宿舍陽臺小站一會兒,看到的是上方山在朦朧中的周身綠袍,聽到的是上方山未知地境的奇聲亂鳴,聞到的是上方山幽暗深處如鶯歌般的芬香。石湖在上方山的沉穩中顯得底氣不足,略帶羞澀,但也絲毫不失靈動。
上方山與石湖的感情似乎比我想象的要濃厚,它們總是要聯起手來把一天的開始打造的很清爽。
11月份的蘇州比連云港要柔和許多,絲毫感覺不到氣溫的冷漠,一件小西服就足以應付了。早晨6點半的時候從宿舍出來,上方山就立在宿舍正前方迎接早起的鳥。而石湖的水緊緊環繞在宿舍周圍,把上方山的墨綠全都揉在手心,清風從山上滑下來的時候,也舍不得揉碎石湖心里對上方山的映像。
不急不慢的走在上方山的包圍里,毫不吝惜的吮吸著從山上溢出來的空氣,輕薄如棉花糖一般,吸到肺里就化開來,一層一層的鋪上來叫醒周身每一個熟睡的細胞。早晨的陽光從不肯躲在上方山的背后,從一片一片的薄云中瀉下來,驅散籠在上方山周圍的霧靄,陽光慢慢把觸角伸到石湖的水中,空氣中隨即又漂浮著如海浪般一波接著一波的勁涼。
然而,蘇州的風無可辯駁的輸給了連云港,懷想連云港的海風,從渤海的心窩深處涌上來,夾著海水固有的暗潮,撲向空曠的海岸。裹著潮濕的海風抹上清晨新鮮的陽光,便成了海岸的特產。如果連云港的風是為了迎接英雄的降臨,那么蘇州虎丘區的風只比連云港的風少了英雄的力量,越過了上方山的風無可奈何的被山的沉穩氣勢壓了下去,柔弱的好像醉倒在英雄懷里的美人,甚至連揭開石湖面紗的力氣都沒有,飽含柔弱美的蘇州的風比起連云港雄渾的海風,稍有遜色卻不失美感。
我該沉醉在蘇州呢?還是感念連云港?
生活似乎很不愿意我去感念曾經,于是讓我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用疲勞攫取我輕松的表情。想起一起畢業的賣萌哥熊小頓對大連的女朋友的懷想,又想起一起畢業的弟妹對留學韓國的男朋友的懷想,我似乎琢磨出我們感念的方向似乎已經脫離了鄉土情懷。
蘇州的風景讓我應接不暇,虎丘區的上方山與石湖的唯美愛情讓我妒忌,我開始感謝蘇州的日子,滿滿的全是火熱心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