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寺廟的散文
關于寺廟的散文篇1:我去寺廟
用近乎三十分鐘的時間讀完了白落梅的《我不去寺廟好多年》,心突然變得很沉靜。骨子里的一些不安分,在此刻消失的無影無蹤,如一尊坐禪的佛,閉目,凝神,連一貫以來的小情緒也變得遙遠起來。愛讀她筆下的那些小章節,把一個女子淡淡的憂傷,演繹得很生動。
喜歡那些穿行于廟宇中的女子,并不是我對俗世看得有多么開,只是覺得去那里久了,人身上似乎沾染上了佛的氣息,多半是嫻靜如云,亦或是境界超然的。羨慕她們能夠在氤氳的香爐面前,虔誠膜拜;能夠懷揣寂寞,擱淺塵世紛擾。大概我不能如此,因為有著太多的放不下,所以去寺廟的機會并不多,想必很多時候去寺廟也是一種隨波逐流的觀光吧!
那一次,去靈隱寺,本沒有多少虔誠的心,大殿里不許照相,我匆忙而進,繞著佛像環顧一周,森嚴的氣氛,讓我怯然而退。與佛,我只有一步之遙,就是這一步卻無法走近。我不敢怠慢佛祖,怕他的笑容洞悉了我所有的心思,讓我無地自容。因為,在慧眼的佛祖面前,我渺小如螻蟻,為生活,為自己而奔波,總有一些不妥當的事情,在靈魂里游蕩,擠壓不出來,騷動,不安,纏繞著。這些年,我慢慢學會了不去計較,不去爭辯,坦然中我感到心淡,卻似乎變得溫和。
我知道佛祖無法保佑我們每一個人,只有自己心底澄清,才是拯救自己唯一的辦法。但,我還是虔誠地又去了一次寺廟,彌補那次在靈隱寺的倉促。少華山上的潛龍寺,一年到頭,香火就春日的四五月比較旺,來膜拜的不一定都是香客,很多是旅游的過客,他們也只是短暫的停留,看看熱鬧。這里,環境清幽,離家不遠,我卻不常去,這次算是頭一回吧!天氣還算安分,沒有陰晦和雨落,晴好的晌午,一個人,一個包,簡單到一無所有,就這樣與佛再次接觸。仿佛,木魚聲在召喚著我,一步步前行。
我想,拜佛不一定要走遠,或許之前的狹隘才讓我遠走千里去靈隱寺,追尋更著名的佛家禪院。在紅塵人的俗眼里,連寺廟也被打上了豪華和粗糙的標志。只要心中有佛,無論在哪里,都是一樣的虔誠。其實,我去寺廟,不是像那些老太太們去還愿,去祈求,我沒有目的,也不知道想要求什么,更不知道要救贖什么?似乎帶著很大的盲目性。
踏入寺廟的那一瞬間,我很清楚自己不是與佛有緣的人,卻想在塵世的紛雜中尋得一絲超脫。其實,我是帶著滿身的塵土走向大殿的,我無法在殿外掃去所有的灰塵,因為我知道佛的眼睛具有穿透力。大殿內,我燒了一炷香,捐了一些香油錢。而后,繞道去了廂房,喜歡看他們清潔簡單的住處,那里也散發著檀香味。這里很難找到像我一樣年輕的香客,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太太,攙扶著一走一拐,她們或者祈求福壽安康,或者祈求子孫滿堂。我呢?祈求什么?不知道。若,真要佛祖保佑,我希望一生擁有一份穩妥的愛情,直到終老。
看來,我還是帶有目的的拜佛,只是卻沒有向佛祖坦露心思,我相信他犀利的眼睛。其實,愛情,來得早,來得晚,都無法預料,紅塵中誰是渡誰的人?對了,就是一生幸福,不對了,就是一生悲哀。然,日子都要端正著過下去。
喜歡寺廟后面的一株千年古樹,枝繁葉茂,不曾有半點枯枝。總私下里以為,長在這山靈水俊的佛光之地,是會受到庇護的。我也想沾染一絲一毫的氣息,好在煙火塵世能幸福如一。
關于寺廟的散文篇2:尋夢平等寺
平等寺,單單“平等”兩個字,就讓人沉思和溫馨、愜意。悠然千載,彈指瞬間,如梭、如箭、如白駒過隙也罷,人們追求的平等之夢,冬去春來,在不經意間消失殆盡,灰飛煙滅,但是人們還在期盼著為霞滿天,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福臨門,光耀祖庭,顯貴人間。俱往矣,數風流人物和評說悠悠萬事,“平等”二字情何以堪?縱覽九州之內,平等寺有多處。有名的是河南洛陽和陜西長安的平等寺。無獨有偶,打開網絡,居然見到日本今年亦新修一座平等寺。
甲午仲春,天清氣朗,鳥語花香,秦嶺擁翠,渭水流韻,白云悠悠,紫燕翻飛,春意盎然,草青樹碧,只身攜來摯友前往平等寺一走。戶縣縣城東二十里有秦渡鎮者,乃陜西重鎮、古鎮、名鎮是也。在秦渡古鎮中心醫院門前下了公交車,徑直問擺自行車攤的一老者平等寺怎么走?老者爽快地說:從路北那個古門樓向北走不遠,就能看見平等寺,有名的很,我小時候就經常去那里燒香拜佛。
果然,出北門一百多米,就清晰地看到了巍然的平等寺。穿過一片果樹林,順著散發著泥土芳香的小路,漸漸地走近了孤立、高高在上的平等寺。站立寺旁,平心靜氣,靜觀古寺,令人窒息。三千多年前的周王朝金戈鐵馬,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狼煙紛紛,廝殺震天情景浮現眼簾。是啊,平等寺下,作為周文王的靈臺,這里惶然埋藏著一個王朝的赳赳大夢。( 文
平等寺,文王靈臺,幾千年來已經融為一體。詩意,融入了禪意。詩情,暗淡了紅塵。詩味,寄托了胸臆。詩心,陶醉了浮云。詩志,堅強了斗志。詩影,拉長了歲月的韻味。輕讀、細品、回味,忽然覺得平等寺的博大精深。雖然眼下沒有新建寺廟的闊綽,但是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卻時時綻放著智慧與仁愛的光芒。
我們站在平等寺東門外古遺址上,呼吸著原野新鮮的空氣,極目繁華的鄉村都市,俯視四周綠茵茵的麥苗,暢古說今,感慨萬千。黃燦燦的油菜花,長滿靈臺的半坡上,向我們招手,還歡歡喜喜地露出喜悅的笑容。那些古老的樹木根莖,在春風的鼓勵下,頑強、堅忍不拔地萌芽。平等寺,一點兒不感到孤獨。寺廟北的墻外,有一條小道,周圍的村莊人們去秦鎮趕集,都會經過這里。一高,一低,幽徑通向繁華熱鬧的秦渡古鎮。忽然,眼前覺得這里儼然是一副鄉村美麗的油畫。最美寺廟是平等,仁愛二字昭千秋。
平等寺外,一園桃花盛開。春天到了,萬物復蘇,洋溢著勃勃的朝氣,釋放著溫馨的氣息,承載著博大的厚德載物仁愛情懷啊。夜深,回想著那天的采風和禮佛,我深深地祝福住持釋徹安法師安好,祝福天下所有熱愛平等、自由、博愛的人們幸福安康,祝福在我苦難人生和歲月低谷的日子里給我幫助、希望的朋友們、老師們、親人們。
平等寺,雖然屬于長安區管轄,但是她南依秦鎮,東臨灃水,西望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農民畫之鄉、中國鼓舞之鄉、中國楹聯之鄉戶縣,北眺濤濤渭水和漢武大帝茂陵,沉浸在豐京故里的懷抱,歷史的腳步時而輕盈,時而沉重,時而飛快。戶縣秦渡古鎮,以大米面皮已經揚名中外。但其北不遠的平等古寺也因文王靈臺而馳名。
花開花落,冬去春來,相信一切都會人意如春,和風永駐。相信平等,相信平和,相信等待是一種大美、至愛、真情。
關于寺廟的散文篇3:鐘鳴寒山寺
一直以為寒山寺只是燒香念佛的去處,好像不怎么引起關注,沒曾想自從今年五月真去了寒山寺以后,才知道寒山寺里還有那么多的幽深和玄妙。
寒山寺位于蘇州城西古運河畔楓橋古鎮,始建于南朝蕭梁代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貞觀年間改名為寒山寺成為吳中名剎。
我們一行從下榻的酒店出發,邊說邊走不一會來到了寒山寺。
來到寒山寺景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那兩個鐫刻在奇石之上的“和”“合”二字,單從字面上看,合,應是不違背,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相應或相符;和,應是相安,諧調和諧,和氣的意思,教育后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講究個度,要順應自然發展的規律,不要逆流而上。
觀罷合,和二字,我們來到了大雄寶殿。
寒山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飛甍崇脊,據角舒展。露臺中央設有爐臺銅鼎,鼎的正面鑄著“一本正經”,背面有“百煉成鋼”字樣。這里包含著一個宗教傳說:有一次中國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紛爭,較量看誰的經典耐得住火燒。佛徒將《金剛經》放入銅鼎火中,經書安然無損。為了頌贊這段往事,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資紀念。殿宇門桅上高懸“大雄寶殿”匾額,殿內庭柱上懸掛著趙樸初居士撰書的楹聯:“千余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須彌座用漢白玉雕琢砌筑,晶瑩潔白。座上安奉釋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兩側靠墻供奉著明代成化年間鑄造的十八尊精鐵鎏金羅漢像,乃由佛教圣地五臺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與別處寺廟不同,供奉著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畫像,而不是海島觀音。畫像出自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之手,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圖中寒山右手指地,談笑風生;拾得袒胸露腹,歡愉靜聽。兩人都是披頭散發,憨態可掏。寒山寺里比較有特色的是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經樓內,樓的屋脊上雕飾著《西游記》人物故事,是唐僧師徒自西天取得真經而歸的形象,主題與藏經樓的含義十分貼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山執一荷枝,拾得捧一凈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樂狀,顯得喜慶活潑。殿內左右壁嵌有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共二十七石。這部《金剛經》是他為追薦亡父而書,蒼勁古拙,透出英武剛烈之氣。后面還有董其昌、畢懋康、林則徐、俞樾等人的題跋共十一石,神采紛呈,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