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秋天短一點的散文
關于秋天短一點的散文篇1:秋天與文人
凡是文人,都是與秋天有緣的;
凡是文人,很少有不愛秋天的;
凡是文人,絕少有不將秋天作為自己描寫對象的。秋山秋水、秋林秋草、秋花秋蟲、秋風秋月、秋思秋緒……
古今之文人,大多有“悲秋”的情結。自宋玉之《九辯》開中國文學“悲秋”、“秋思”之先河后,在我國文學特別是古典文學中,“悲秋”成為一個永恒的題材。晏殊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何其悲壯。天涯茫茫,長路漫漫,秋風漸起,伊人遠隔,眼欲穿時腸欲斷,秋風起時偏登樓,天氣之涼比不得思念之苦,河漢之遙難平腸中之熱。如椽大筆,寥寥數語,秋思之情,感人至深。馬致遠一曲“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西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更是秋思之絕唱。
古今文人,對秋思的描寫常與秋月為伴,“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眾星朗朗,怎比秋月獨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管是月落烏啼,還是月掛中天,秋夜沉沉,秋露濃重,一種秋思,遙寄秋月,秋月已成為秋思永恒的信使。
文人筆下對秋聲秋氣的感觸莫過于歐陽修了,他的名篇《秋聲賦》是千古傳誦的關于悲秋的經典之作。他筆下的秋聲“凄凄切切,呼號憤發”,他筆下的秋氣又是一種肅殺之氣“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故此我們應該明白古人為何要將“秋決”和“沙場秋點兵”選擇在秋天進行了。
古人因何悲秋?從社會原因看,他們大多因去國懷鄉,憂讒畏譏,仕途失意,或者離愁別緒,傷國懷家,當他們看到菡萏香消,黃葉滿地,連天衰草,老樹寒鴉時,難免會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于是悲從衷來,托物言情,寓情于景。從自然方面看,祖國醫學又認為,人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四季變化和五行學說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五臟中的“肺”、七情中的“悲”、四季中的“秋”,都屬于五行中的“金”,古之五音"宮、商、角、藢、羽”當中,“商”為西方之音,西方屬“金”,故“商”也屬“金”,“商”,傷也,即悲傷之意。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里,易產生傷感的情緒。這恐怕是悲秋的自然原因吧。
雖說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悲秋”是一個永恒的題材,但也不乏贊美秋的華章。“山空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蘇軾),“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王安石)……這不正是唐宋文人對秋色的贊頌與向往?
關于秋天短一點的散文篇2:感悟秋天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一陣秋風一片黃,一場秋雨一層涼;一段流光一縷情,一瓣落花一脈香。伴著泥土的潮濕氣息,秋天的蒼涼與寂寥總是如期而至,四季輪回,天地運轉,也許大自然的景物與人的心境有著某種默契,才有了莫道身閑總無事,孤燈夜夜寫清愁的感慨,也許人到中年,走過了風華正茂的年齡,領略了人世滄桑,心中就有了那種繁華落盡美好不在的感慨。境由心生,這種悵惘的情愫,有如斑駁的落葉飄飛。
享受著淡淡的風,閑看淡淡的云,就像羅蘭筆下秋日天宇中的,那朵最耐人尋味的閑云,那么淡淡然、悠悠然,悄悄地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于衷。
帶著懶散的雅致,站在秋日雨后的晴空下仰望。湛藍的天空,悠閑的云朵,嬌艷的陽光撒在身上是那樣渾厚而溫暖,雖然不同于春日的嫵媚,夏季的熱烈,極目遠望,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田園,夕陽、炊煙、藍天,秋日那份明澈潔凈的美是那樣的不可抗拒!
往日那些蔥郁碧綠,燦爛陽光,轉眼已是蕭瑟滿眼,秋風襲襲。雖然在我這個年齡里,還不到總結生命的年齡,但也應該邊走邊思考著走向生命季節的深處,跨過了激昂歲月步入中年,也應該靜靜的接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和無奈,收拾起凌亂的心緒就像收拾起滿地的落葉。
生命的秋天,正在逐漸充實、成熟,享有一份淡泊與寧靜,遠離一種喧囂與浮燥。把秋天作為新的開始,生命才會有激情。秋日里,從容地采一彎清輝,拈一片落葉,聞一聲雁鳴,藏一段雨韻,裁一縷風曲,折一枝月桂,披一席霜天,踏一山云水,持一觴菊酒,吹一管蘆笛,讓秋日的心曲飄散在風中,搖曳淡淡的清香。
天涼好個秋,我觸摸著流年的痕跡,任落葉在眼前飄舞??傆行┛葜ⅫS葉落盡,總有些夢想要從此沉沒,總有些有著色彩的生命要堅持獨自放射著自己獨特的風采,總有些多余的心事如落葉在每年秋來之后隨風飄落。在慌亂的塵世里行走,要努力做個低溫,豐盈,飽滿的女子,素雅,不張揚,不計較,安然若素,面對生命的秋天,任憑花開花落,去留無痕;望天上云卷云舒,榮辱不驚。讓生命在優雅中漸漸老去!
關于秋天短一點的散文篇3:讀秋天
認識秋天是從越讀越厚的書本里開始的。
兒時兩鬢斑白的小學國文老師,拖腔拉凋教我們唱讀,我們更加賣力地拖著更長的調子跟著唱和:“秋天——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排成個人字——一會排成個一字......啊——秋天來了!”唱著和著,秋天就來了。秋天來得那樣簡單,那時感覺秋天也就是那樣簡單。后來年輕的中學語文老師,動情地教我們閱讀《秋色賦》,才用發現的眼睛又看到了一個五彩斑斕的秋天。現在,有事無事總愛抱著古人的詩詞,讀那幾句惆悵百轉詩句“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秋天又增添了些許憂傷。這是秋天在變化還是閱歷在使然,我沒能找到標準答案。
理解秋天是從父親的田野和母親的菜畦開始的。
父親的田野里,誠實的稻穗比金子的色澤還要宜人,收獲被喜悅的汗水濕透;低頭的高粱紅,盡管在天邊炫耀著光芒,還是虔誠地給大地低下謙遜的頭顱;玉米豐滿了,她真的想咧嘴一笑,但還是羞怯的把美麗深深地藏匿;花生是熟了,把豐碩的果實埋藏于泥土,不敢顯山露水。因為父親的心胸太過寬廣,父親的情感太過粗獷,凡是矯情一概不會買賬。母親的菜畦里,失戀的蝴蝶還在動情地飛舞,自作多情與青菜菜兒說說相思;蜜蜂在葵花的金色里曼舞,給追捧太陽的主人深情一吻;蒂落的瓜兒裝扮成思想者,沉默著一言不發,笑看那花開花落;白白胖胖的蘿卜,驕傲地亮出白白的胳膊,和土地親昵相擁。母親的關愛是生動二深情的,細膩得無微不至,走出父親的粗獷才懂得了母親感情的細致。秋天在哪里?如今的人,不知道去尋找,只好每天數著鈔票收買著秋的碩果,金錢買到的只是糧食,買不到秋的真情。
懷念秋天是從爺爺的果園和奶奶的餐桌開始的。
爺爺的果園里,花開在明媚的春里,這不算什么,那只是追逐理想的起點;花落在炎夏,這還是不算什么,這是通往理想的路徑;那累累碩果之秋,才是輝煌世界的主宰。梨黃在想念那樹花白,柿紅在懷念那伸向四方的花瓣,蘋果在陶醉昨日芬芳的粉嫩中......秋的眼,秋的眉在爺爺的果園里忘我流連。奶奶的餐桌里,秋天獨具特色。濃濃的桂花酒,邀得無邊無垠的月色;圓圓的相思月餅,寄得千千萬萬的恩情;蓋過酒醉桃紅的雙喜粑,可以掀開新娘的紅蓋頭。美酒與美食的手藝,在奶奶的餐桌上呆得太久,終于走進了城市,一不留神,卻在鄉村流失殆盡,貼上了城市專利的標簽。城市里制作的美酒和月餅一茬茬寄回了鄉村,但是沒能夠寄回思念。如今,金秋果園里的微笑凝固在爺爺奶奶的相片里,金菊那黃的花,黃的朵,黃的蕊,能否把懷念送到爺爺奶奶身邊?
斷腸的相思最初夾在遙遙寄回的信封里,后來夾在發黃的日記里,再后來上傳到了百度和微信里。如此折騰,都是為了秋天的那場醉......
那個不可能的秋天卻認識了那個本不可能認識的你。那片片飛舞的紅葉盡顯了愛的迷茫與瑰麗,愛來得漫不經心,讓我措手不及。我依舊記得那天,輕輕地,這樣輕輕地,從背后抱著你的感覺。我的勇敢只允許我從背后下手的決心,因為你的美,怕你的美麗灼傷我的眼兒。楓林里灑落著美麗的憂傷,一點一滴,飄落的每一瓣馨香,都有一個幸福的丘比特。記得還在是一個可能的秋天,我還是可能地弄丟了你,為了未來的美好各奔東西??偸窃诰毩曃⑿Φ奈?,說好不會哭的,最終沒有成為不哭的人。打那以后的秋天里,都會肆意流淌著同一種想念。
有人說,只有走進秋天才能品味秋天,只有走進秋天才能讀懂了秋天。此刻,我踩在秋天不哭的落葉上,卻依然沒有讀懂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