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描寫山的散文文章
描寫山的散文文章篇1:故鄉的山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語出《詩經·小雅·斯干》。隔世的文字越過千年的塵煙,攜著遠古的詩意回響在心頭。似乎有幾分飄渺的陌生,又有幾分似曾的相識,隱隱藏匿著古今情懷碰撞擊發出的心意相通。簡單干凈,透著一股清純而美麗的真誠,在微妙的共鳴里揮手時空,朦朦朧朧的在遼遠而蒼茫的歲月中,尋找著先民的心聲。每次讀起,上古之風悠悠漫過原野和季節,音韻在思緒之中淙淙流淌,文字晶瑩的泛著神彩,就象是時光長河沖滌而出的一塊璞玉,在流年中沉淀出溫潤斑駁的光影。古拙中安守一份老舊,天真中仰視一份輕靈,質樸清純,凝煉陳靜。
緣于心底的一片鄉情,對這首“斯干”尤為喜歡。故鄉的“南山”顯然和它并無關聯之處,得來這個名字應該也只是因它座落在小村莊的南面。她是燕山山脈的一道支流,山的陰面錯落分布著十幾個村莊,一路綿延數公里,行至我們村頭時腳步戛然而止,俯著身子,默默注視著灤河水從身旁奔流而過,頷首低眉,靜靜傾聽著晝夜不息的滾滾波濤聲。眼里,她就像一個懷著重重心事,欲語還休,依依顧盼的女子,沉默中自有迷人處。沿著自己成長的足跡靜靜回顧,從小到大我無數次想洞穿她的心思,悄然常駐她的心底,在清風明月里留下無盡的探問,在四時更替里植入不舍的身影。歲月勿勿而逝,漫長的生命旅途中,和她的距離,曾經近過,遠過,如今再次體驗這份真摯的親近⋯⋯
“水寺”是座落在半山腰的一處山㘭,在一塊精心修整過的平地間,舊時曾駐立過一個寺廟,寺廟的莊嚴雄偉早已不得而見,如今替代的是一個“看山”(守護山林)的石房,透過柴扉,可見院內畦間種有碧綠的、翠油油的蔬菜,周邊的石堆里還偶爾能拾到破碎的硫璃瓦的殘片。平地前二三十米處,峭石林立,石縫間流淌出一泓清泉,泉眼周圍沖擊成了一個清清淺淺的石潭,雙手汲水來喝,泉水清洌甘甜,潭壁上結滿了一層潮濕綠色的苔莓,水從苔痕間緩緩漫過,潺潺流進一個用長條青石砌成的水池中,池臺用功德碑堆砌而成,依稀還能辨出青石上的字樣,水寺的名稱也應由此而來。山攔腰還有兩道石壁,我們稱它為“頭道䂼(nie,鄉音讀二聲)子、二道䂼子”,兩處巉巖危立,高丈許,缺土,少植株,但仍有頑強的逆襲,譜寫著生命的傳奇。當一株矮樹,一叢蒿草,艱辛的在石縫中掙扎出一抹淺綠,柔弱的身姿唱著不屈的贊歌,在風雨中睥睨著腳下的“不茅之地”時,傾刻把生存的韌性轉化為世上實實在在的美麗,山崖間燦爛的微笑讓人觀之動容。
走過的地方多了,但依然改不掉山里孩子的習性,每到一處有山的地方,如果條件允許,定會安排快意登臨一番,諸多的記憶摻雜在一起形成了心中的山色,漸漸行走的遠了,似乎眼界也開闊了,曾幾何時故鄉的山變的不再巍峨,不再俏麗,她甚至一度平凡的讓人難以啟齒。隨著顧自一路前行,一度忘卻了回頭,她就靜靜立于你身后,嫵媚婀娜,在風雨中從容凝眸,相守著悠悠歲月,一任身影遠了,淡了,散了⋯⋯喧囂后總會歸于沉靜,紛繁之后才有心境邂逅簡約的美麗,斗轉星移,滄桑中不僅憑添華發,也會化作柔情疏理修正故有的觀念,在歲月流逝間思慮著過往,直到有一天,象一個迷途的孩子突然返過身投入昨日的懷抱,山還是舊時的容顏,依然保留著一份溫暖,我雖不再年輕,卻收獲了山水之外的進境,心靈一隅也容下了她的悲喜,靜靜注視她在鄉情中輕歌曼舞。“莫拋淚眼在天涯,關山處處是神州”,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這縱橫連綿的山勢想必堪破了地域中南北的局限,彼此隔著云海遙望,手,在風中相牽,一衣帶水,一脈相連。走出一山一水的羈絆,尋覓到千山萬水的壯闊,懂的放下,胸襟頓開,故鄉的“南山”便溶于祖國的一片山色之中,氣韻流淌,在心中描繪著磅礴萬里的錦銹江山!
關于山的散文文章篇2:遠眺富士山
黎明,一股凜冽的寒意,讓我從假寐狀態中徹底清醒。妻剛打開了窗戶,天外,一截夢魅般的雪峰,更使我感到一種靈力的吸引。富士山!我不由叫出聲來。
其實,導游昨天就說了,我們要住到富士山下。只是從半下午開始的連續行車,使大家都疲憊不堪。到達駐地已是深夜,四周漆黑一團,不及感知環境而已。忽然驚覺,難免有意外之感。我們下榻在富士五湖區中,開發最早的河口湖。離跨湖大橋不遠的一家,以漢傳靈芝湯出名的溫泉酒店。這里湖面寬闊,有五湖中唯一的鵜島,島上有專門保佑孕婦安產的神社,歷來就擁有不少信眾的。現代更成了有名氣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家創作靈感的觸發地,周邊的度假村,總是以優美、高雅的姿態吸引著整個的東瀛。這里也是公認的觀賞富士山的最佳場所。
富士山的確真的很美,但顯然也很孤獨、單調。湖邊風太大,冷颼颼的刮肌剌骨。沒人堅持太久,都只匆匆拍幾張來此一游的紀念照后,便悄悄溜回了車上。
下一站仍然是湖,據說都是由火山爆發而形成的,依偎在富士山下。名曰:蘆之湖,較河口更湖窄長,形成時間也更短。但更顯幽靜,水質純潔無暇,猶如新生之嬰兒,一塵不染,清新可愛。當地人最喜在此泛舟垂釣和游泳,特產黑鱸魚和鱒魚,地導順勢預定這種御食魚,一條約一萬日元。好在有一闊少響應,勉強給大家留了點面子。
我明確的感覺到,是順著一條旅游路線前進,從蘆之湖爬山,不久就到了大涌谷,這里應該是富士的北山腹。是箱根火山活動末期,三千年前大爆發形成的火山口遺跡。本稱“大地獄”,一百多年前,因明治天皇去那里參觀才改現名。 我曾去過騰沖熱海,對這景象自然并不陌生。實際上從山形地貌看,讓我首先想到的是焰山嶺。少年時暑假,正逢大煉鋼鐵的情景。在老家榮昌,指定燒酒房后的大山作小高爐基地。各區、鄉、社都發動老百姓砸鍋撬門鎖,湊起超英趕美的廢鐵,送到各鄉的土高爐煉化。當年看到的情況就是這樣:到處裸露的山巖、亂石、山凹間,煙霧騰騰,人流絡繹不絕。不同的是那山的森林,是被砍光作了燃料,這里是毀于火山大噴發。且煙霧、氣霧雖形似,卻有本質的不同。
這里隨著地熱氣霧噴涌的地表裂縫,吐出大量硫黃氣味、已燒得滾燙的泉水。據說,古代對這處呲牙裂爪、噴火吐煙的山谷,當地人視為魔怪。驚懼萬分、心中恐怖,從不輕易靠近。直到佛教傳入,才覺得這就是佛經上說的地獄。把這大、小山谷直接叫作大、小地獄。周邊的一些地點,則稱為地獄澤、閻魔臺等。其實這分明是地球讓人類,感悟其生命運動的通竅,至于人類怎樣理解,是另一回事。
盡管日本的旅游景點不收門票,但并不排除他們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創收。這沸泉的水雖說有毒,但偏生傳說這里煮出來的“黑力子”,可以延年益壽。這等美事,自然無人愿意錯過,生意很是火爆。我看排隊購買的以其本國人為多,便也去購了一份。其實就是熱熱的煮雞蛋,一袋五個,五百元。唯一不同是這蛋殼兒是黑黑的,透著一絲詭異。
富士山的山腹地帶,面積很大,雖然看起來山頂還在對面很遠處,實際上已是身在此山中。當然,也是從不同角度觀賞富士主峰的好地點。而為了控訴戰爭、紀念長崎原子彈爆炸的亡靈、表達祈求世界和平的愿望,特別設立的平和公園,則是遠觀富士山主峰的最佳位置。
我看著相機中以櫻花襯托拍攝的富士山照片,眼睛漸漸有些模糊,仿佛看到從山口狂噴而出的漫天血花……
關于描寫山的散文文章篇3:游山記
塞北的六月,是個多雨的季節,但落雨的時間都不長。今天上午,太陽還是辣辣地烤人,中午,突然從西邊隆起一塊巨大的銀灰色的云彩,它像是千百只白色的怪獸組成的狼陣,越來越大,越來越高;接著是由遠及近的一陣陣雷聲,炸得天空也變得灰藍;雨像是天河裂口竄出的水,又急,又猛,又大;雨珠打在紅瓦上,又濺起道道細細的雨線,生起一團團雨霧。
雨來得急,去的也快。
午后,天空又變得碧藍,剛才不知跑到那躲起來的太陽,又露出那白蠟、灼眼的臉。我漫步向營房后面的山上走去。
雨后的大自然,地是一片翠綠,山是滿目蒼郁,留在樹上的雨珠,經太陽一照,玲瓏晶瑩;蜿蜒起伏的群山,輪廓格外清晰;茂密的青草,盛開的山花,使群峰顯得嬌嫩可愛。人還未到山頂,已覺天晴,山輕,樹青。
我沿著半山腰水渠緩步而行,瀏覽著渠邊的景色——原已無水的水渠,因剛下過雨,積起一片片小水洼,像一面面鏡子一樣清澈,映著渠邊的景物;無水的地方,土則松軟濕潤。兩邊的楊樹,枝葉茂密,一棵連著一棵,一直延伸遠去。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射進一道道細細的光束,像一個個頑皮、好奇的孩子,想到樹林里尋找什么可供玩賞的奇物。
走了一段,我向山頂爬去。山谷里,嵐氣氤氳,迷迷茫茫;山坡上,松柏靜靜地挺立著,一株株,像大山忠實的嬌子護衛著自己的母親。伴著松柏,是一朵朵、一叢叢盛開的山花。山花爛漫,香馥滿山。到了山頂,放眼遠望,古長城隨著山巒蜿蜒起伏,隱約可見;清水河似一條玉帶,在陽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泛著金光。看天地,天地一新;覽高山,山色青青。我想起了大境門上那四個大字:“大好河山”!
太陽漸漸落下西山,天際染上了黃昏來臨的暮云,暮云下映照著金紅的晚霞,瑰麗壯觀。此時,葉劍英副主席的詩句回蕩耳邊:“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