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有深意的散文
經(jīng)典散文即美文 ,它擁有眾多的 美質 :含蓄而蘊藉的意境美、真摯而深濃的情感美、睿智而深刻的哲思美、鮮明而獨特的個性美、自由而靈活的構思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精心整理的比較有深意的散文,歡迎大家閱讀。
比較有深意的散文1:怎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最近無意中看了一本《非是非非》悖論的哲學書,本人對哲學是一竅不通,看了一半就被里面有關“白馬非馬”、“水果是什么?”、“我在說謊”等給繞得迷迷糊糊。然而我被本書中一則故事給吸引,并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書中的作者在一次國外的旅行中來到一個島嶼,這個島嶼中有一個城堡,每個進入城堡的人必須拿著通行證才能進入,而通行證必須在城堡內(nèi)才能拿到。所幸與作者同行的好友事先已經(jīng)拿到了兩張通行證才順利的進入城堡內(nèi)。但奇怪的是,在城堡內(nèi),只要你有足夠的智慧回答出各種奇妙的問題,無需任何費用就可以品嘗美味的大餐、入住舒適的酒店。而更讓作者感到驚訝的是,當?shù)氐木用駥ν饨缤耆奶幱谝环N漠然的態(tài)度,每個人似乎都陷入深深的思考,不和任何人交往。作者和好友用智慧巧妙的接近了一個正在思考的當?shù)鼐用瘢@得他的信任,才逐漸將謎團打開。
原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城堡內(nèi)形成了一個規(guī)定,每個人從十歲開始就必須開始思考,逐級回答各種問題,每回答出一個問題就可以晉級,如半年時間內(nèi)答案錯誤或者還沒有回答出來就再思考另一個同級別的問題,直到回答正確才可晉級,而終極目標就是進入城堡的長老會。長老會的成員主要負責城堡中的問題和答案收集工作,如果在四十五歲還沒有進入長老會,就不再思考任何問題,開始從事勞動。作者奇怪的問,你們用一生中最強盛的時期只思考而不做其他任何事情,那么你們?nèi)绾伪WC生活的必需品?他告訴作者,城堡由于地理氣候得天獨厚,風調雨順,所以年年豐收,城堡中的婦女和老人勞動就可以滿足整座城堡的生活供應。作者覺得他們的這種生活方式太奇特了,忍不住問他,你們用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只做著一件事情——思考,你們覺得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對方一時陷入茫然中,無言以對。但緊接著,他反問作者,那你們又把生命獻給了什么呢?作者也一片茫然,無法回答。
我也不知道我們把生命獻給了誰。
而我腦海里突然想到了年輕人最喜歡玩的電子游戲和網(wǎng)絡游戲。但在人們的眼中,癡迷于游戲的人往往與不務正業(yè)、玩物喪志、低級趣味等名詞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我們換個角度只看游戲者本身,游戲者在游戲過程中體驗著一次次的沖關從而達到終極目標,其性質與城堡中人用思考問題晉級一樣,玩游戲其實是最考驗人的大腦、眼睛、四肢敏捷的協(xié)調能力,具有一定的技術性,如果社會給他們一個表演或競技的舞臺,我們還認為他們是不務正業(yè)、低級趣味嗎?就如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總是給跳迪斯科和交誼舞的人貼上小流氓和作風不正的標簽,而當?shù)纤箍婆c交誼舞登上了表演和競技的大雅之堂之后,它們卻成了代表熱情奔放、優(yōu)美高雅的體育舞蹈了。所以,人們判斷人生的意義更多是以社會的認可作為標準來衡量的,我們的社會以學歷來判斷一個人的知識量,用職務來評價一個人的工作能力,用貨幣來衡量一個人的貧富……
然而,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呢?
有時,看著地上那些忙忙碌碌的來回爬行的螞蟻,我會不由自主的想到了眼前那些來來往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在這個地球上,每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奔波勞作,是為了什么?其實這樣的忙碌其最原始的動力來自于填飽肚子,其次才是追求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和物質享受。然而,人們習慣于用后者來衡量人生的意義,那么,在中國大片土地上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困農(nóng)民,他們的人生就失去了意義。仔細思考,其實我們這種判斷是錯誤的,我們不僅要從宏觀上分析問題,更應從微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的本質。是的,農(nóng)民做的只是為了不餓肚子,但同時也讓這個社會的所有人不餓肚子,才會產(chǎn)生更高層次的追求。回到城堡的故事中去,假設城堡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讓人們衣食無憂,那么,他們還能以這樣的方式生活著嗎?
時常會有朋友問我有什么興趣愛好,起初我都會得意的告訴對方,我會跳舞唱歌、會寫寫畫畫、會打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對方肯定會有一番贊賞,夸我是個人才,而且還是個全才,我也欣然接受著。漸漸我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我真的會嗎?如果我會,我有沒有得到過任何的獎項?誰認可過?自己嗎?是以一個什么標準來認可的?這一串的問題出來使我再不敢對人言我會這會那,而是把這個“會”字用“喜歡”來代替。在我認為,喜歡是我的個人行為,但至于會不會不由我來決定。此時我就會很糾結,經(jīng)常在肯定與否認之間游蕩,反省自己是不是興趣面太廣了,如果我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其中一個項目上,也許就有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可是要讓我放棄任何一項我都不舍,雖然只是一些興趣愛好。那么,我的人生有意義嗎?
認識一個搞藝術的朋友,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大部分就是在博覽眾書、揮筆潑墨,在這個艱苦的藝術路程中,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成為一代大師。然而成為大師大多數(shù)時候就像一個夢,時而很近很清晰的就在面前、觸手可及,時而又若隱若現(xiàn)甚至遙不可及。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他放棄了太多其他的東西,就像一個人為了執(zhí)著的尋找一棵大樹而放棄了整片的森林一樣,而大樹到底在哪里?他總是在狂妄自大和頹廢自卑之間掙扎!值得嗎?望著那一疊疊也許是珍寶也許是垃圾的作品,自問:我的人生最終有沒有意義?
其實,人生有沒有意義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它是一個非常抽象、非常深沉的問題。而大多數(shù)人還是以一個明確的目標來確定人生的意義,達到了就有意義,沒有達到就失去意義。這又讓我想起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人生就像一段旅程,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這幾句詮釋了人生的意義——目的地也許并不重要,我們更需要享受過程。也許在旅途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處美景流連忘返,也許我改變路線而去了另一個地方,難道因為沒有到達預先設定的目的地,就認定這次旅程沒有意義了嗎?
因此,我認為,只要是真實存在的,并且可以讓自己心靈得到滿足,就是有意義的事情,在一生中如果一直都這樣做著有意義的事情, 那么我們的人生就有意義。
就像此時的我,在夜深人靜中捧著一杯咖啡,思考著這些可笑的問題,寫著這些莫名其妙的文字,難道沒有意義嗎?
比較有深意的散文2:寂寞梧桐
拂塵
雨落梧桐,一葉葉,一聲聲,都是清寒與寂寞。
自古文人墨客對梧桐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情結,梧桐樹高葉大,總以一種遺世獨立的姿態(tài)淡看世間春風秋月,卻也從不吝惜投下一片陰涼,以供行人駐足休憩。然而,梧桐到底是寂寞的。千百年來,多數(shù)文人都是寂寞的,太白早有“古來圣賢皆寂寞”的慨嘆,而自打與文人們結緣,梧桐便感染上了文人們寂寞的氣質,千年萬載,再也難以磨滅。
和文人們一樣,梧桐是孤高的,這孤高不免有些孤芳自賞的意味。王安石作《孤桐》:“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因而,孤高與虛心當是梧桐在王安石心目中的印記了。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的王安石,在變法遭受重重嚴重打擊的境況中,作《孤桐》以明志,勉勵自己當如孤桐一般,既拔地幾百尋,高干凌霄,又虛懷若谷,腳踏實地,矢志不渝,初衷不改,以表變法之決心。在內(nèi)心遭受莫大的創(chuàng)痛之時,王安石在梧桐身上找到了慰藉。于王安石而言,孤高是必然的,以他剛直的性情,在人群中本來就不合于俗,他厭棄流俗,流俗也厭棄他,更何況還加之變法要剝奪那么多人的既得利益呢?在龐大的敵對群體中,王安石顯然顯得太過于渺小單薄,他卻憤填膺地揮筆寫下《孤桐》,這些詩句,在他,也許更應該是噴發(fā)出來的,不吐不快,一瀉千里。文人大多都是倔強的,尤其是孤高的文人,倘若王安石在政客的身份上褪去文人的氣質,是否還會留下這樣的發(fā)自肺腑激壯的言辭呢?
向來離愁別緒“漸行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這是一個永恒道不盡的話題,尤其是在通訊極不發(fā)達的中國古代社會,文人們客落他鄉(xiāng),鴻音難覓,最免不了的當屬難舍之情和相思之意,這兩種情愫總會將人棄置在孤單之中,無計可消除,尤其是在生有梧桐的院落中,萬一再碰上雨天,這番情意便更增幾分了。周紫芝《鷓鴣天》“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以及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雨打梧桐和雨打芭蕉一樣,于異鄉(xiāng)人而言,素來都是如同一滴一滴敲打在心上的孤單,濃烈而且揮之不去。晏殊《撼庭秋》:“別來音信千里,恨此情難寄。碧紗秋月,梧桐夜雨,幾回無寐!”還有他的《采桑子》:“梧桐昨夜西風急,淡月朧明,好夢頻驚,何處高樓雁一聲?”夜來幽夢,抑或夜半夢回,輾轉往復,難以合眼,別情無以言說,此中滋味,誰人可解?也只有獨自咀嚼與消磨。文人們將自己的別情與梧桐聯(lián)系在一起,孤清的梧桐,再添上這層的離別之愁,正與異鄉(xiāng)人的心境相得益彰,恰有幾分同病相憐與惺惺相惜之感了,此番情境也掩映得淋漓盡致了。
文人比誰都需要精神寄托,對于敏感而多情的文人,與他們性情相仿的梧桐,或許算上是他們的知交了吧。梧桐,是文人的傾聽者,它豁達地容納了文人們的傾吐,悲嘆與愁思都一并接納。因此,文人對它總有一份難離的親近感,此中有眷戀,有鐘愛,也有以它為喻的顧影自憐。一份孤獨與另一份孤獨的疊加交融,或許是釋然,或許是更孤獨。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灑清秋。”當是最好的詮釋和展現(xiàn),此時的李煜,自由于他而言已是那樣遙遠而渺茫,孤獨才是被加倍放大而又形影相隨的,再加上文人的敏感,今昔的巨大反差,國破家亡的憾恨,這樣孤獨而無助的境況,也許,只有梧桐才能理解和收容,給他一個靈魂的依傍。
文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多愁善感是他們的特質,因而,自古文人傷春悲秋乃是常有的事,而孤清又是梧桐的特質,二者交相融合,便有了張輯的《秋思》:“梧桐雨細,漸滴作秋聲,被風驚碎。”這樣凄美而生動的意境,要有一顆怎樣敏感而富于想象的心靈才描摹得出這樣細膩的情境啊!而一向曠達的子瞻也留下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樣凄婉千古佳句。多數(shù)文人都有孤獨與感傷的氣質,即便子瞻也不例外。而梧桐卻正巧與這樣的氣質相吻合,因此,梧桐才為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們所鐘愛與憐惜。
梧桐,遇到了文人才染上了寂寞,而文人遇上了梧桐也才倍加寂寞。然而,他們卻自古以來就難分難舍水乳交融,也是彼此最知心的伴侶。
寂寞梧桐,寂寞的,何止梧桐!
比較有深意的散文3:無足鳥
“世界上有一種沒有腳的鳥,它的一生只能夠一直飛翔,飛累了就睡在風中,這種鳥一輩子才會落地一次,那就是死亡來臨的時刻。”
無足之鳥,一世奔波往復,永不停息。無處駐足,亦或是無可留戀,燒盡熾熱的生命,換來化為灰燼前唯一的,也是永恒的歇息。
“每個人的心里,有多么長的一個清單,這些清單里寫著多少美好的事,可是,它們總被推遲,被擱置,在時間的閣樓上腐爛。為什么勇氣的問題總是被誤以為是時間的問題,而那些沉重、抑郁的、不得已的,總是被叫做生活本身。”
生活,比起隨心所欲的逍遙暢快,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妥協(xié)。以自己美好卻又如同海市蜃樓的夢想,妥協(xié)殘酷得讓人刻骨銘心的事實。在多少個靜謐得讓人窒息,輾轉反側的深夜,想要吶喊,想要怒吼,卻只能在心中痛苦的悲鳴,哭號。現(xiàn)實的枷鎖緊緊的束縛住了我們的雙翼,想要毫無留戀的盡情飛翔,卻在開始前便早已被扼殺。
傾訴,以宣泄內(nèi)心的苦悶。孤獨,讓苦悶化為了痛苦。深入骨髓的痛,痛的讓人想要哭泣,卻發(fā)現(xiàn)能依靠的只有從心靈的鐵窗透入的滲人寒氣。等待,期待,期盼,祈求,直到慟哭的內(nèi)心早已沙啞,堅強的偽裝充斥著傷痕、漸漸崩潰,仍是孤身一人、在孤寂的黑夜中,孤單的身影許下了最后的祈愿。
散亂的羽毛染滿了淋漓的鮮血,帶著斑斑血跡的枷鎖沒有絲毫的松動。傷口,緩緩愈合,又伴隨著陣痛被再次撕裂。暗紅色的血液停止了流淌,漸漸干涸。凝結的血塊無法填補內(nèi)心的空洞,吞噬著所剩不多的理智。陷入瘋狂,嘶吼,直到連喉嚨噴出血液,再也無法發(fā)出聲音。起點,亦或是終點。
時間飛逝,光陰荏苒,我們在成長。成長,變得成熟,或者叫做變得老練。我們學會了如何將那個不切實際,胡思亂想的自己囚禁在內(nèi)心被遺忘的角落。我們學會了如何微笑著面對這個世界,期待它回以同樣的表情。微笑面對,面對、哪怕是嫉妒與憎恨。世界沒有辜負我們的期待,回以了最虛偽而冰冷的微笑。而當初最后的祈愿,早已隨著時間的波濤沉入了不見天日的海底。
以付出雙翼的帶價,掙脫了深深嵌入軀體與心靈的枷鎖。然而,放棄了飛翔,并不意味著能夠奔跑。前行,哪怕只能卑微地蠕動,斑斑血跡鋪成的即是前行的道路,是現(xiàn)在,過去,也是曾經(jīng)的未來。早已不再熾熱的生命無法燃燒,只能漸漸的磨損,腐爛,化為如同污泥般的存在。
微笑著與世界對峙,卻無奈輸給了時間。滄桑的刻痕爬滿了臉龐,被時間腐蝕的軀體也開始了凋零。倚在溫暖的陽光下,翻看著心靈沙灘上的日記。偶爾,只是偶爾,在那個潮濕以至于發(fā)霉的礁石下的小角落,依然藏著還帶著絲絲余溫的祈愿。為何在此?經(jīng)歷時間的浪潮的磋磨,棱角早已不在,卻刺痛了早已麻木的雙手,刺痛了已經(jīng)如同喪尸般,毫無知覺的內(nèi)心。
直到最后一絲生命腐爛殆盡,依然奮力蠕動著前行,如此丑陋而卑微,卻又如此美麗。這是最后的驕傲,最后的信仰,最后的,燃燒的腐朽。化為一縷煙塵,終于飛上了只曾仰望過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