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散文
林語堂的散文創作體現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這與其早期的散文主張有密切聯系。林語堂早期極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論特點。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林語堂散文,希望大家喜歡。
林語堂散文一:中國人之聰明
聰明系與糊涂相對面言。鄭板橋曰:“難得糊涂”,“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涂為尤難”,此絕對聰明語,有中國人之精微處世哲學在焉。俗語曰:“聰明反為聰明誤”,亦同此意。陳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曉,惟有偷閑人,憨憨直到老”,亦絕頂聰明語也。故在中國,聰明與糊涂復合為一,而聰明之用處,除裝糊涂外,別無足取。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或謂此系由于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系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于西方民族。此尚系題外問題。
惟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涂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涂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于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為”與“不為”無別,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只因此一著,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世上進化,誠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樂以求一心之安。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為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涂,而終反為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聰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聰明轉人糊涂者占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于糊涂也。惟以聰明的糊涂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涂的白種人處于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涂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為之。然則聰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涂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于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吾讀朱文公《政訓》,見一節云:
今世士大夫,惟以茍且逐旋挨事過去為事。挨得過時且過。上下相咻以勿生,不要理會事。且恁鶻突,才理會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負能聲,及少輕挫抑,則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為圓,隨俗茍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風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見宋人已有此種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為圓”,不傷人感情,不辨是非,與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為個人計,固莫善于此,而為社會國家計,聰明乎?糊涂乎?則未易言。在中國多—見識長進人時,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時;多一聰明同胞時,便是國事走入一步黑甜鄉時,舉國皆鼾鼾睡到曉,憨憨直到老。舉國皆認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之圣賢,而獨無一失計之糊涂漢子。舉國皆不吃眼前虧之好漢,而獨無一肯吃虧之弱者,是國家之幸乎?是國家之幸乎?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蒂,仍是聰明反為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漢而崇拜之。
林語堂散文二:論解嘲
人生有時頗感寂寞,或遇到危難之境,人之心靈,卻能發出妙用,一笑置之,于是又輕松下來。這是好的,也可以看出人之度量。古代名人,常有這樣的度量,所以成其偉大。古希臘大哲人蘇格拉底,娶了珊蒂柏,她是有名的悍婦,常作河東獅吼。傳說蘇氏未娶之前,已經聞悍婦之名,然而蘇氏還是娶她。他有解嘲方法,說娶老婆有如御馬,御馬沒有什么科學,娶個悍婦,于修身養性的工夫大有幫助。有一天家里吵鬧不休,蘇氏忍無可忍,只好出門。正到門口,他太太由屋頂倒一盆水下來,正正淋在他的頭上。蘇氏說,“我早曉得,雷霆之后必有甘霖。”真虧得這位哲學家雍容自若的態度。
林肯的老婆也是有名的,很潑辣,喜歡破口罵人。有一天一個送報的小孩子,十二三歲,不識道送報太遲,或有什么過失,遭到林肯太太百般惡罵,詈不絕口。小孩向報館老板哭訴,說她不該罵人過甚,以后他不肯到那家送報了。這是一個小城,于是老板向林肯提起這件小事。
林肯說:“算了吧!我能忍她十多年。這小孩偶然挨罵一兩頓,算什么?”這是林肯的解嘲。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林肯以后成為總統,據他小城的律師同事寫的傳記,說是歸功于這位太太。書中說道,林肯怪可憐的,每星期六半夜,大家由酒吧要回家時,獨林肯一人不大愿意回家。所以林肯那副出人頭地,簡練機警,應對如流的口才,全是在酒吧中學來的。又蘇格拉底也是家里不得安靜看書,因此成一習慣,天天到市場去,站在街上談天說理。因此乃開始“游行派的哲學家”的風氣。他們講學,不在書院,就在街頭逢人問難駁詰。這一派哲學家的養成,也應歸功于蘇婆。
關于這類的故事很多,尤其關于幾個名人臨終時的雅謔。這種修煉工夫,常人是學不來的。蘇格拉底之死,由柏拉圖寫來是最動人的故事。是政府說他巧辯惑眾,貽誤青年子弟,賜他服毒自盡。那夜他慷慨服毒,門人忍痛陪著,蘇氏卻從容闡發真理。最后他的名言是:“想起來,我欠某人一只雄雞未還。”叫他門人送去,不可忘記。這是他斷氣以前最后的一句話。金圣嘆判死型,獄中發出的信,也是這一派。“花生米與豆腐干同嚼,大有火腿滋味”。歷史上從容就義的人很多,不必列舉。
西班牙有一傳說:一個守禮甚謹的伯爵將死,一味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經氣喘不過來,但是那位訪客還是喋喋不休長談下去。伯爵只好忍著靜聽,到了最后關頭,伯爵不耐煩對來客說:“對不起,求先生原諒,讓我此刻斷氣。”他翻身朝壁,就此善終。
我嘗讀耶蘇最后一夜對他門徒的長談,覺得這段動人的議論,尤勝過蘇氏臨終之言,而耶蘇在十字架上臨死之言:“上帝啊,寬恕他們,因為他們所為,出于不知。”這是耶蘇的偉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這與他一貫的作風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們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年輕的母親
(法)瓦萊里
這個一年中最佳季節的午后,像一只熟意畢露的橘子一樣豐滿。
全盛的園子,光,生命,慢慢的經過它們本性的完成期。我們簡直說,一切的東西,從原始起,所作所為,無非是完成這個剎那的光輝而已。幸福像太陽一樣的看得見。
年輕的母親從她的手里小孩的面頰上聞出了她自己本質的最純粹的氣息。她攏緊他,為的要使他永遠是她自己。
她抱緊她所成就的東西。她忘懷,她樂意耽溺,因為她仿佛重新發現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從輕柔的接觸這個鮮嫩醉人的肌膚上。她的素手徒然捏緊她所結成的果子,她覺得全然純潔,覺得像一個圓滿的處女。
她恍惚的目光撫摩樹葉、花朵,以及世界的燦爛的全體。她像一個哲人,像一個天然的賢人,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照自己所應該的完成了自己。
她懷疑宇宙的中心是否在她的心里,或在這顆小小的心里——這顆心正在她臂彎里跳動,將來也要來成就一切的生命呢。
當我不在世的時候
(俄)屠格涅夫
當我不在世的時候,當我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灰燼的時候,——你啊,我唯一的朋友;你啊,我曾經那樣深情地和那樣溫存地愛過的人;你啊,想必會比我活得更長時間,——可不要到我的墳墓上去……。你在那兒是無事可做的。
請不要忘記我……但也不要在日常的操勞、歡樂和困苦之中想起我……我不想打擾你的生活,不想搞亂它的平靜的流水。不過在孤獨的時刻,當善良的心如此熟悉的那種羞怯的和無緣無故的悲傷碰著你的時候,你就拿起我們愛讀的書當中的一本,找到里邊我們過去常常讀的那些頁,那些行,那些話,——記得嗎?——有時,我們倆一下子涌出甜蜜的,無言的淚水。
你讀完吧,然后閉上眼睛,把手伸給我……。把你的手伸給一個已經不在的朋友吧。
我將沒有能夠用我的手來握它:我的手將一動不動地長眠在地下。然而,我現在快慰地想,你也許會在你的手上感受到輕輕的愛撫。
于是,我的形象將出現在你的眼前,你閉著眼瞼下將流著的淚水,這淚水啊,就像我和你受美的感動曾經一起灑下的一樣,你啊,我唯一的朋友;你啊,我曾經深情地和那樣溫存地愛過的人!
林語堂散文三:說北平
北平好像是一個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種老成的品格。一個城市與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狹隘,好奇多疑;有的寬懷大量,豪爽達觀。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寬大的。他包容著新舊兩派,但他本身并不稍為之動搖。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與著木屐的東北老嫗并肩而行,北平卻不理這回事。胡須蒼白的畫家,住在大學生公寓的對面,北平也不理這回事。新式汽車與洋車、驢車媲美,北平也不理這回事。
在高聳的北京飯店后面,一條小路上的人過著一千年來未變的生活,誰去理那回事?離協和醫院一箭之地,有些舊式的古玩鋪,古玩商人抽著水煙袋,仍然沿用舊法去營業,誰去理那回事?穿衣盡可隨便,吃飯任擇餐館,隨意樂其所好,暢情欣賞美善——誰來理你?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樹,根脈深人地中,藉之得暢茂。在他的樹陰下與枝軀上寄生的,有數百萬的昆蟲。這些昆蟲如何能知道樹的大小,如何生長根,在地下有多少深,還有在別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蟲?一個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一個人總覺得他不了解北平。在那里已經住了十年以后,你偶然會在小路上發現一個駝背的老人,后悔沒有早日遇見他;或是一個可愛的老畫家,露著大肚子坐在槐樹下的竹椅上用芭蕉扇搖風乘涼夢想他過去的日子;或是一個踢毽子的老人,他能把毽子放在頭頂上一點一點的移動著,然后由背后掉下來時,平落在他的鞋底;或是一個刀手;或是一個兒童戲劇學校的太太;或是一個人力車夫變成滿洲國的高貴人;或是一個前朝的縣太爺。一個人怎敢說他了解北平呢?
北平是一個“珠玉之城”;一個人眼從未見過的珠玉之城。它是具有紫金的御色屋頂,以及宮殿亭園樓榭的珠玉之城。它為珠玉結成的古城;它有紫色的“西山”,青帶似的“玉泉”,“中央公園”垂老的杉樹,以及“天壇”、“先農壇”。城內有九個公園,三個御湖,名為中南北“三海”,現在任人游覽。并且北平有藍天潔月,雨夏涼秋,與高爽的冬日氣候。
北平像是一個國王的夢境,它有宮殿、御園、百尺寬的大道、藝術博物院、專校、大學、醫院、廟塔、藝商、與舊書攤林立的街道。北平像是一個飲食專家的樂園。它有數百年的飯館,招牌被煙熏得破舊不堪,還有肩上搭著手巾的光頭堂館,他們的招待是十足和藹的,因為他們在滿清政府服侍過高官大吏,曾受了傳統的特別訓練。北平是貧富共居的地方,每個鄰近的鋪號都許一個貧老的人記賬取貨,街上販賣的東西很便宜。你可以流連在那里的一個茶館里,一整個下午不走。北平是采購者的天堂,廣有中國古代的手藝品、書籍、圖畫、古玩、玉石、琺瑯鑲嵌、燈籠之類。那是一個到處能買貨的地方,商販也會帶著貨物走上門來。在清晨,門外路上貨販眾多,叫賣聲形成極美妙的調門兒。
北平是清靜的,它是一個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個院落,每院都有一個金魚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樹。那里的果蔬新鮮,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他是一個理想的城市,每個人都有呼吸之地,農村幽靜與城市舒適媲美。那里的街道排列恰當,清晨在花園中拔白菜的時候,抬頭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離一家大百貨商店,只有一箭之地。
北平有多樣性——多樣的人。他有法律與觸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與作奸犯科的警察,盜賊與保護盜賊的人,乞丐與乞丐之王。他有圣賢、罪人、回教徒、除妖的藏人、算命、拳手、和尚、妓女、中國與俄國的職業舞女、日本和朝鮮的走私者、畫家、哲學家、詩人、收藏家、青年大學生、影迷。他有卑鄙的政客、年老息影的縣官、新生活運動者、現充女傭的前清官吏的太太。
北平有五顏六色舊的與新的色彩。他有皇朝的色彩,古代歷史的色彩,蒙古草原的色彩。駝商自張家口與南口來到北平,走進古代的城門。他有高大的城墻,城門頂上寬至四五十公尺。他有城樓與旗樓,他有廟宇、古老花園、寺塔。每一塊石頭,每一棵樹木,以及每一座橋梁,都具有歷史典故。
使北平成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舉下列三點來加以說明:
北京城雖始建于十二世紀,但它現在的式樣是明朝永樂皇帝在十五世紀初建造的(永樂皇帝也重建過長城)。因之富有皇室的華貴。有一個南城,稍小于北城,自南城最南的門向內,有一條綿延五英里的中軸,它穿經依次相連的每一道城門,直抵皇宮正殿。
紫禁城位于北城的中心,周圍繞有城壕與金色瓦頂的墻垣,背后是煤山,山上共有五座亭臺,頂上蓋有燦爛彩色的瓦。由煤山可以看到那條中軸,附近還有鼓樓。“三海”位于紫禁城的西面與西南面,那里是皇室的畫舫遨游之地。
與中軸平行的是兩條寬莊的大道、在東城是哈德門大街,在西城是宣武門大街,每條大街寬約六十英尺。在紫禁城前接連兩街東西直通的大道,是寬逾百尺的天安門大街。在外城南門附近,位于中軸東西兩端的,是天壇與先農壇。那里是皇帝祈年風調雨順之處。
因為中國人對建筑美的觀念,須兼顧雅適而不僅在高偉,.宮殿屋頂所以都屬于平闊一類的,也因為皇帝之外,無人許住樓房,所以到處都顯得極其寬闊。
因是使北平顯得如此舒適可愛的,成為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在繁華街衢附近的人,也都能安詳生活。那里的生活程度很低,生活也頗富意味。政府官員與闊人可以聚餐于大飯館,而洋車夫用個銅板,也可以買到油鹽醬醋,不論在什么地方,附近總會有一個雜貨店與茶館的。
那兒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學問、娛樂、嗜好,或者去賭博和搞政治。沒有人理會你穿什么衣服,做什么事。這就是北平的兼容并包之處,你可以和賢人與惡人往來,和學者與賭徒往來,或者和畫家往來。如果你景仰皇帝,可以到禁宮周圍散步,幻想你自己也是一個皇帝。
如果你要是有閑,你可以在城內的九個公園中,任意游逛,坐在竹椅上或是杉樹下的藤椅上,整一下午喝你的茶,所費不過是兩角五分。那些茶役常是和藹客氣。或者在夏天的下午,你可以去游什剎海(湖),或者你可以出西直門去游覽頤和園。
看過“林語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