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子建的散文《北國一片蒼茫》(2)
娘一驚,迅速地看了蘆花一眼,臉色不大好看。她向后屋走去,步子又緩又輕,像秋葉在水上漂泊。
不知怎的,蘆花的心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她豎著耳朵,想聽聽他們在說什么。可是,她只隱約聽到類似“蘆花白時……葦眉子……”等等一句半句的話。她不知自己怎么還有白的時候,是頭發曾經白過嗎?像仙姑一樣?那她曾經當過仙人了?她的心怦怦地跳得厲害了。她躡手躡腳地下地,悄悄地繞到后屋門口,默默地立在那兒聽。
“后來呢?”那人問。
“我、殺、殺了他。完后拿根黃麻繩到村頭的老槐樹下,想吊死。”
娘不說了。蘆花聽見地火龍嗚嗚直響,她知道外面在刮煙泡。屋子里非常熱,她又不敢大聲喘氣,臉上就像下了一層火炭。她攥緊拳頭,下了很大決心,才咽進喉嚨一口唾沫。她的嗓子眼兒分外地疼。
“只怕這輩子我再也見不著比那還美的月亮地了。老槐樹的葉子在路上印下了那么多碎碎亂亂的影子,花似的。我把繩子搭在樹上,這花似的影子里就多了兩道長條,搖搖擺擺的,蛇一樣地疹人。我想吊死的人的影子會嚇壞許多人的。我就拽下繩子,系在腰上,跑了。”
這仍然是娘的聲音。可蘆花聽起來卻陌生極了。槐樹什么樣?它的影子真的那么好看么?比他們林子中白樺的影子還美?
“我往哪跑呢?雖說殺了他,可我的身子已經被他糟踐了,我不能在山東呆下去了。我受不了。我就一個人逃到東北來了。”
“那你是怎么跟了蘆花她爸?”
“我到了這里,一個親人也沒有。沒有吃的,沒有住的。我又想死了。”
好像是說到傷心處了吧,娘的聲音帶有憂怨的哭腔了:
“我拿著那根繩子,走進了林子深處,我不知道林子里到處都飛著蝴蝶。它們有金的,有藍的,有白的,還有綠的,飛了我一身,那么多的小翅膀蹭我的臉,我哭了。”
“那天的太陽很好,他下山經過這兒,見我哭,就問了起來。我就都說給他聽了。他說我殺了人,就永遠不能見別人了。他怕我不跟他真心過日子,就用燒熱的鐵條在我的額上燙了兩道印跡。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我生下了蘆花。我一算日子,知道蘆花不是他的。”
娘嘆了口氣。蘆花也跟著嘆了口氣。她緊張極了,她不知道娘的心里藏著那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們兩個都是為著走絕路碰到一起的苦命人哇。”
“嫂子——”
“兄弟——”
似乎一切都靜了。娘不再說話,那人也不再說話。蘆花痙攣地移動著雙腿,淚眼朦朧地往屋里晃。這時,房門忽然間山崩地裂地響了,爸裹著一身風雪,寒氣蕭瑟地進來了。爸一定是在路上遇上了名貴野獸,而又沒能獵獲,一臉的不滿,滿眼的怨憤。呣唔的腦門上濺了一片血跡,她知道那是爸在它身上撒氣時留下的痕跡。她哭著抱住呣唔。
爸扔下獵槍,直向后屋走去。蘆花感到有大禍臨頭了。
果然,星星撞在一起,砰砰砰砰地亂響,燒成了一團大火球。娘哭,爸吼,那人呻吟。呣唔嗅著蘆花的褲腳,哀哀地叫著。她緊緊地摟住呣唔,用全身心摟住它。不久,爸氣勢洶洶地出來了,他從地上揀起那根讓蘆花系了無數個疙瘩的繩子,劈頭蓋臉地朝蘆花打去。
“野種,雜種!”爸罵得好兇。
她感到爸的手里攥著一把寒星,星星齜著許許多多的小白牙,咬得她皮開肉綻。她覺得屋子要坍塌了,他們都將被壓死。坍了吧,快坍了吧!
突然,她聽到了爸一聲慘叫,她睜開眼,見呣唔滿嘴血紅,爸用來打她的那根繩子落在地上,手上血肉模糊。爸急了眼,操起一把鋒利的尖刀,踉踉蹌蹌地抓住呣唔,把它坐在屁股下,用雙腿死死地夾住它。她聽見它長一聲短一聲地“嗷嗷”吼叫。她跪著爬過去,去扳爸的腳,爸抬起腳將她踹出老遠,狠狠地將刀剜進它的肚子里……
蘆花跑出屋子,一聲一聲地沖著要墜到地上的蒼白的太陽哭喊:
“呣——唔——”
“呣唔——呣唔——呣唔——”
“呣——唔——”
出奇的寧靜。呣唔死了。永合了那雙迷人的柔和的雙眸。永逝了那溫存感人的聲音。一連幾天都沒下雪,天嘎吧嘎吧的脆生生的冷。娘沒死。爸沒死。那人也沒死。生命在殘喘不息。那天,爸喝了兩碗酒,額上淌著熱汗,背起呣唔,向山坳去了。蘆花倚在門口,遠遠地望著爸步履蹣跚地走向一片寧靜輝煌之中。西山沉淪的落日,四濺著血一般的淚珠,把博大的天宇點染得壯麗無比。
日子總是向前過著。倚著娘睡覺的滋味永遠是溫暖的。在這樣的夜晚,總要有好夢可做。山林里多了一棵老槐樹。老槐樹的葉片像呣唔的耳朵。她盡情地撫摸它們。天空格外晴朗,槐樹葉在日影下婆娑涌動,她在影兒上面搖來晃去。不久,太陽消失了,月亮升起來了。她好像看到了娘說過的那片美麗迷人的月亮地。她神志恍惚起來,飄然地揚起雙臂,鳥一樣地飛起來。忽然,一雙棕黑色的大手扯住了她的翅膀,她飛不起來了,“咚”地落到地上。她醒了,她的嘴被毛巾堵塞住,爸麻利地用熊皮包著她,抱她到戶外。天漆黑如墨,萬籟俱寂。爸把她放到地上,打著火,點燃一塊樺樹皮。她望見爸的臉一半被火光映得猩紅,一半則被暗夜深埋著。他那被火光映照著的眼睛,顯得那么凌厲威嚴。爸將樺樹皮扔進屋里。蘆花借著樺樹皮燃燒時的一束光亮,看到屋地上遍布著樹皮、干草、樹椏等易燃的東西。她吃力地掏出嘴里的毛巾,聲淚俱下地沖正在釘屋門的爸喊:
“天亮了再釘吧!天亮了再釘吧!”
也許是她的聲音太微弱了。爸堅決地釘死了屋門,又猴一樣地爬上屋頂,扔下幾塊燃燒的松明。
她聽見屋里傳出吱吱啦啦的聲音。房門被什么東西捶得悶悶地響。爸毅然拖起她,頭也不回地朝山外走。她終于可以出山了。可是她又多不愿意出山啊。她使勁地抓撓爸的臉和脖子,哭得嗓子都啞了:
“娘、娘會被、燒死的……”
出山的路卻依然在爸的腳下駛過。她回過頭,望見他們的屋子已經變成了一團大火球,燦燦爆燃著。這火球像黃昏的落日,沉在黑黝黝的山林中,又像一輪朝陽,冉冉地欲從林中升起。爸走不動了,將她扔在地上,把臉深深地埋在雪中,聳著肩哭了。那是她第一次看見爸哭。
那片林子被燒了兩公頃多。爸把她送給了一個無兒無女的孤老頭。爸結束了作為一個守林人的歷史,同許多勞改犯一起去大西北的那天,她最后一次見了爸。爸望著她,貪戀地發瘋地望著,抓起她的手,顫著聲說:
“我跟你后爸說了,讓他給你要個狗崽兒,再養個‘呣唔’吧。”
說完,他低下頭,肩膀劇烈地抽動起來。蘆花木然地冷漠地看著他。接著,他費了好大力氣從腰間解下一根繩子,抖抖地遞給她,說她要是想娘了,就看看繩子。蘆花認得這根繩子。是娘曾想用它上吊,而她用它計算過日子的。她不知道爸怎么會帶出這根繩子。可惜繩子上的小星星都死了。
她十六歲,爸死了。聽說他在端午節那天偷了幾瓶白酒,一飲而盡。然后只身進了風沙彌漫的大沙漠,永遠合上了眼睛。爸死了,她心里竟一陣輕松,她覺得這是報應。可有天晚上,她卻在夢中見到了爸那棕黑色的臉。醒來時,她發覺眼角濕了。
“白老師,你快變成雪人了!”
“起來跟我們一起爬山吧!”
“要不打雪仗也行。”
那五個身著紅色羽絨服的女孩子不知怎么又跑到這來了。她們圍住蘆花,像五個明媚的太陽。蘆花翻身坐起,喃喃地說:
“我在雪地上做了個夢。”
“是嗎?”
“是的。”
“我們不去爬山了,我們也躺下做夢。”
她們一齊倒下,七嘴八舌地嚷嚷:
“我要夢笛子里吹出梨花瓣!”
“我要夢寶琴踏雪尋梅!”
“我要夢中秋節螃蟹宴!”
“我要夢雪地上升起摩天大樓!”
“唉喲,我沒什么好夢的,夢周公吧!”
一串悠揚悅耳的笑聲中,蘆花站了起來,她拍打著身上的雪花,笑著沖她們說:
“你們已經有夢了,還是去爬山吧。”
“那你呢?”
“我回去給你們續寫‘紅樓夢’。”
她沉穩地走出草甸,走進校園,走回房間。坐在桌前,她的筆竟跟得了什么神韻似的雄赳赳地走起來了:
總也忘不了娘額上那兩條疤痕。呣唔曾舔舐過那里的辛酸,我曾在那里吮過娘身上那點可憐的柔情。啊,二十一歲的娘,該是個如花似玉的年齡,該擁有青春的一切。可是,她僅僅因為挨餓,揭露了大隊長往家偷苞谷的事,就惹惱了他們。老實巴交的外公外婆被逼得投了井,娘也被他……我怎么會是那個被娘殺掉了的人的女兒呢?哦,我這血液不潔的痛苦的肉體!
呣唔,我的小伙伴,那寂寞的山林中,你在干什么?玩雪嗎?你看到娘了么?娘被燒死時,她的臉一定是紅的,頭發也一定是紅的,通身都該是紅的。在那樣一片潔凈的山林中得到了莊嚴而又殘酷的火葬,是神圣的。可這是多么可怕的神圣啊。
我從來不對人談起爸和娘,從來不愿。死去的都死去了,新生的和存在的我,該怎樣不斷更生,才能創造出永恒的幸福和快樂?
窗外的雪下個不停。一個星期天就要過去了。暮色漸深。可我的心里卻裝著那寂寞的雪原山嶺和茫茫無邊的沙漠。爸雖不是我的親爸,可我現在卻這般懷念他。他那張麻坑臉,同娘留在我記憶中的灰色臉龐一樣,也給我一絲苦澀的幸福。
爸,你不必在我的夢中痛苦地想抓住什么。你安詳地睡吧,豐厚的黃沙將給你一個醇香的深沉的夢境。
堆雪人的女孩子去爬山了。山很高,但她們會紅通通地站在頂峰的。我多想出去堆一個雪人,堆個跟我一樣的女孩,讓爸看,讓娘瞧,讓呣唔親昵地摩挲。然后,再把娘和爸留給我的繩子,套在小女孩的脖子上,結千萬顆的小星星在上面,勃發出熠熠光輝。
看來,初冬的第一場雪在今夜不會止息了。我紛亂的思緒也終于理出一個頭緒,可以訴諸筆端,不停息地流了。我多希望這由雪花擁覆著的流泉,能涌到每一位相知者身邊,讓他們感到一絲爽意和清新。
天地融為一體。霰雪如霧,把這世界籠罩在一種蒼茫而雄渾的氛圍之中。
編者按:
散文鑒賞的問題:1、整體入手,理清文章脈絡。材料豐富,思路靈活是散文的主要特點之一,閱讀時一定要著眼于文章的整體,注意理清內部的相互關系,從宏觀上駕馭文章,體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傾注其中的情。如《長城》(2000年)一文,從深秋晚景寫起,引入對歷史的回顧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深化主旨,卒章顯志,含蓄而又深沉。在這種整體閱讀的基礎上,再來回答題目,就會洞若觀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視創作歷程。作品是社會的折射,內容是背景的產物。有不少散文的創作,往往受環境的影響。因此,了解文章的相關背景,是閱讀鑒賞散文的一把鑰匙。閱讀《獸·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須認真閱讀注釋,分析背景材料。抗戰勝利后,國統區人民掀起了反內戰運動,國民黨當局卻大行不義,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慘案。聞一多先生十分悲憤,堅決主張聲援學生的愛國運動,對個別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極為不滿,于是寫了這篇文章。透視創作歷程,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感情,再對照原文,試卷中的問題就不難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