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國發布紅色高溫預警
多吃粥。在炎熱的夏季,人的腸胃因受暑熱刺激,功能會相對減弱,容易發生頭重倦怠、食欲不振等不適,重者還會中暑。因此,夏季喝消暑保健粥則是飲食調理措施之一,如綠豆粥、金銀花粥、薄荷粥、蓮子粥、荷葉粥、蓮藕粥等。
多喝湯。當人出汗比較多,體液損耗比較大的時候,多喝湯既能及時補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簡單易學的“防暑湯”如山楂湯、綠豆酸梅湯、金銀花湯、西瓜翠衣湯等。
多飲茶。研究人員對炎熱天喝溫茶水和喝飲料的兩組人員的測定表明,溫茶能降低皮膚溫度1-2度,而冷飲只能使口腔周圍變冷;喝茶者感覺清涼舒適,渴感全消,而喝冷飲者,周身不暢,渴感未消。高溫作業者,如能在溫茶中適當加點鹽,以彌補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對預防中暑更有裨益。
多吃青菜。天熱濕氣重,人們一般都喜歡吃清淡味鮮而不油膩的食物,而青菜既有這種特點,又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元素。所以,應盡量多吃青菜,如各種豆類、瓜類、小白菜、香菜等。既可以涼拌生吃,也可放少許瘦肉絲炒熟吃。
多吃瓜果。瓜果汁多味甜,不僅生津止渴,也能清熱解暑。西瓜味甜多汁性涼,是清暑解渴的瓜類之首。另外,香瓜、黃瓜洗凈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飲用,都有很好的清熱解暑作用。獼猴桃含有大量維生素C,有非常好的清熱解暑作用,是高溫和野外作業人員經常選用的果品和飲料。
夏天中暑的癥狀及治療方法有哪些?
發生了中暑應立即將病人移到通風、陰涼、干燥的地方;讓病人仰臥,解開衣扣,脫去或松開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濕透,應更換干衣服),同時開電扇或開空調,以盡快散熱;用涼濕毛巾冷敷頭部、腋下以及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或酒精擦拭全身;冷水浸浴15至30分鐘;意識清醒的病人或經過降溫清醒的病人可飲服綠豆湯、淡鹽水等解暑,也可服用人丹和藿香正氣水。另外,對于重癥中暑病人,要立即求助醫務人員緊急救治。
高溫天氣中暑的主要癥狀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降溫、補充水和鹽分,短時間內即可恢復
2、輕度中暑:除上述癥狀外,體溫往往在38℃以上,伴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或出現四肢濕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平躺解衣、降溫、補充水和鹽分,可于數小時內恢復
3、重度中暑:
(1)熱痙攣:是一種短暫、間歇發作的肌肉痙攣,可能與鈉鹽丟失相關。熱痙攣常發生于初次進入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量過大時,大量出汗且僅補水者。臨床表現為于訓練中或訓練后出現短暫性、間歇發作的肌肉抽動。熱痙攣有時易與熱衰竭時過度通氣致手足抽搐相混淆,后者常出現手足痙攣和四肢末端及口周麻木。
(2)熱衰竭:指熱應激后,以血容量不足為特征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嚴重熱應激情況下,體液、體鈉丟失過多,水、電解質紊亂,但無明顯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表現。臨床表現為多汗、疲勞、乏力、眩暈、頭痛、判斷力下降、惡心和嘔吐,有時可表現出肌肉痙攣、體位性眩暈和暈厥。體溫升高,無明顯神經系統損傷表現。熱衰竭如得不到及時診治,可發展為熱射病。
大暑節氣的宜忌
1、在民間,大暑曰忌諱天氣不熱,否則莊稼就會歉收。俗諺說道:大暑無汗,收成減半。”又有‘‘大暑無雨,谷里沒米”的說法,即大暑不下雨,稻子在生長期就不能很好地生長,秋后的稻谷就會干癟,因此,農民們就希望大暑日下雨。
2、大暑節氣飲食養生大暑時節,天氣炎熱而潮濕,人的身體很容易受到暑、濕等邪氣的侵擾。
3、在此時節,飲食養生宜清補,以補充炎熱天氣造成的津液濕氣。再有,這個時節由脾所主,根據脾喜燥惡濕的特點,宜多食用些防暑、除濕氣、健脾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