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讀后感
美的事物必然是真善美的統一,真與善構筑了《琵琶行》的內涵。接下來請欣賞小編給大家網絡收集整理的琵琶行的讀后感。
琵琶行的讀后感一
杜甫詩云:“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流芳百世的名篇,都來自于生命的力量。他們或豪放或婉約,或絢麗或平淡,或典雅或通俗,充分展示出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
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詩人,他繼承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是一個早慧詩人。
這首長篇敘事詩著力刻畫一個淪落天涯的琵琶女的形象,并借她的凄涼身世引出詩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抒發自己的痛苦心情。全詩可分為3段:第一段寫面見琵琶女的情況,并描寫琵琶音調之美;第2段描述琵琶女的身世;第3段詩人聯系自己的遭遇,傾訴悲懷。
通過寫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社會的動蕩,世態的炎涼,對不幸者命運的同情,對自身失意的感慨,這些本來積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傾于詩中。它在藝術上的成功還在于運用了優美鮮明的、有音樂感的語言,用視覺的形象來表現聽覺所得來的感受;蕭瑟秋風的自然景色和離情別緒,使作品更加感人。
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古典詩詞文賦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特征。閱讀和欣賞它們需要相應的知識儲備,并在鑒賞活動中涿步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享受那伈人的芬芳。
琵琶行的讀后感二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本詩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年秋天與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感傷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意旨。敘事層層鋪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描寫生動細致,語言明白清理,婉轉通暢。
全詩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邊送客寫起,點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作了典型環境的描寫和氣氛渲染,為下面人物的出現和情節的展開做了必要的藝術安排。第二段描寫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所創作的藝術境界。詩人熱情的贊揚了琵琶女的精湛藝術才能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為鋪墊人物的身世做了準備。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把樂曲的激憤和人物的不幸統一起來,表達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詩人對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寫對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貶的抑郁和憤慨,揭示岀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寫作者重溫琵琶,傷感不已,泣下沾衣。
詩的開篇,以江頭送客、凄愴告別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寫,勾畫了一幅充滿悲劇氣氛的典型環境。貶謫的抑郁,離別的悲傷,環境的荒寂,景物的凄涼,這種種環境的渲染,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也為人物的出場,、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接下來先聞其聲,后見其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細膩筆法,在人物的遲緩猶豫的動作中,形象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一個莊重、矜持、內心充滿痛苦的琵琶藝人鮮明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首詩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巧,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強烈的批判現實的斗爭精神詩中所表達的憤慨而傷感的情緒不是只個人的,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具有普遍意義,是這首詩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的讀后感三
《琵琶行》表現出詩人通過親身見聞,敘寫了琵琶女的淪落命運,并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因為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特別真誠深摯;因為是在貶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詩情特別哀婉蒼涼.《琵琶行》一出,不僅當即風靡宮廷里巷,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這首長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可分為四部分.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為第一部分,通過秋夜潯陽江頭景色與送客場面的描寫,烘托出凄涼冷落的氛圍.第二部分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感人至深的音樂效果,并為她自敘身世作了有力的鋪墊.這一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序奏,飽含深情,低緩哀婉;第二層是彈奏的第一個高潮;第三層是轉折,琴音由疾速強勁轉入舒緩.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介紹琵琶女由少年歡樂到老年傷悲的不同尋常的經歷.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結束,把琵琶女和詩人自身的命運聯系起來,抒發了詩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簡潔,卻又極有表現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畫意鮮明,詩情濃郁,清詞妙喻,絡繹不絕.尤其是對琵琶女彈奏樂曲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書》所說:“白居易對音節與情緒的關系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
為表現動人的樂曲,詩人運用了一連串新鮮生動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余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干脆,戛然而止.這些比喻,形象地再現了豐富的音樂情節,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樂曲中激揚幽抑、喜樂哀怨的變化.這種變化復雜卻不混亂,是經過詩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調也是銜接的,其變化又起著對比的作用,從而構成優美而豐富的音樂情節,產生了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琵琶還在,我分明聽到了欣喜的彈撥.比詩人的腳步更迫切.比詩人的心情更舒暢.比詩人的詩更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