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賞析
《秋宵月下有懷》這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抒情詩,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在凝視那一輪明月時的感懷,觸景生情,流露出詩人心中的閑愁。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秋宵月下有懷》
作者: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秋宵月下有懷》意思: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里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著卷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里顯得那么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著明月許愿: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著我的思念。
《秋宵月下有懷》注釋:
未:不
槐:窗
聲:深
《秋宵月下有懷》寫作背景: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
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后漫游吳越,窮極山水之勝。
《秋宵月下有懷》鑒賞:
第一,二句“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極為平淡的文筆勾勒出一幅孤清明月圖,此時的明月很是寂靜,甘心懸于秋空,也不霸道,只是將光彩照到晶瑩的露水上,這不是一種炫耀,而是一種淡如水的關懷,就如詩人與明月有著一層微妙的關系。
第三,四句“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飛”,這是極好的動態描寫,惶誠惶恐的鵲仍沒有找到自己的住處,而飛螢早巳隨燈光飛人尋找它的寄托。這是對比的描寫,在此寫法之下,真切地感受到驚鵲的彷徨與恐懼,詩人正也如它,在眾人歡聚的夜晚卻不知何去何從,又得流連徘徊。
而第五,六句“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更是加深了這一孤清的意境,在庭院中稀疏的樹影中,在鄰家急急的夜杵聲中,他更顯得形單影只,骨子深處的孤獨更是無處逃逸,全部涌上心頭,強烈而含蓄。
于是詩人再也抑制不住,發出了第七句的“佳期曠何許”的感嘆,以后便是最后一句的“望望空佇立”。冷清凄涼的庭院里,唯有他一人久久佇立、沉默,不愿離去。描繪了一幅凄涼幽冷的環境下,一人孤單只影遠望的畫面。
通讀整篇,發現并無任何用詞新奇之處,但妙就妙在這意境的成功營造。詩人以流水般流暢的文筆,以“明月”“驚鵲”“寒影”等一組意象畫出了一幅別樣的孤清月夜圖。徜徉其中,能清楚地看見他的思痕,觸摸到他跳躍的文思,聽到他的嘆息。
名家點評
黃琛:“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懷》亦為一篇吟月思鄉的上乘之作。它被世人傳詠至今的原因,不在于他表達感情的直白和熱情,也不在于其氣勢的壯闊,因為它既沒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狂放豪邁,也沒有‘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的威懾,它更以它的獨特的意境,清冷的情思為后人所慨嘆。”
劉辰翁:“亦自纖麗,與‘疏雨滴梧桐’相似,謂其詩枯淡,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