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圓通寺與冰淇淋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下面請閱讀小編帶來的林清玄的《圓通寺與冰淇淋》。
林清玄《圓通寺與冰淇淋》原文:
到圓通寺的大殿拜怫,在我右邊拜佛的是一位中年的婦人,很虔誠地在那里頂禮。
我也專心地拜著佛,突然聽到右邊傳來劈啪兩聲巨響,回過神來,發現右邊的婦人正打著小孩的耳光,由于用力極猛,連靜寂的佛殿都回響著嗡嗡之聲,我看著孩子的左右臉頰浮起十個鮮紅的指印。
“你沒看見媽媽在拜佛嗎?你這個死囡仔哺,要吃冰淇淋不誨等一下嗎?不吃會死嗎?氣死我!氣死我!”那媽媽漲紅著臉,幾乎發抖地說。
原來是圓通寺外有小販賣冰淇淋,看來只有七八歲的小孩擋不住誘惑,來向正在拜佛的母親要零用錢。
拜佛的母親的反應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但被打的孩子的反應更令我吃驚,他雙手撫臉、咬牙、瞪著怨恨的眼睛以忍住淚水,憤憤地說:“你先讓我吃冰淇淋,等一下再拜佛也不會死!”
說完,孩子一轉身沖出大殿,發抖的母親發狂了,順手抄起放在墻邊的木板,追了出去。
我跟出去,看到一對母子順著石階追逐,竟追了數百公尺,最后消失在山下。
這時,我才聽見石階下賣冰淇淋小販的叭不——喇叭聲。
我已無心拜佛,坐在庭中的大石頭上思維,如果我正在拜佛,我的孩子來向我要冰淇淋,我會有什么反應,我想我會停止拜佛,去買冰給他吃,再回來拜佛;或者就陪他吃個冰淇淋也未可知,吃了冰淇淋,拜佛的心可能會更清涼。
佛是永遠在的,稍停一下并不會怎樣。
佛是到處在的,體貼眾生的需要,正是在拜佛。
每一個孩子的內心都有尊貴的佛性,孩子與佛無二,為什么母親不能體會呢?
正想著的時候,那氣喘噓噓的母親返來了,我擔心地問:“追到了嗎?”
她說:“無呀!這塊死固仔,跑比飛卡緊,看在佛祖面上,饒他一命,我是拿這個板子回來還給廟里的。”
然后我看她把板子放回原處,在大殿前穿鞋子——她剛剛急怒攻心,連鞋子也沒穿就跑了。
我順著圓通寺的石階下山,看著這秋天清明的風景,想到佛是永遠在的,佛是處處在的,在每一片葉、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涼的心里。
但是,拜著佛的人中,幾人能知呢?
有關林清玄散文讀后感閱讀推薦: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里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里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干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這里面到底是怎樣一個復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于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閑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云,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們不似柜臺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于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里,也許我們應該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于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家鄉與親人聯系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里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么?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里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圣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于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但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凄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但是屬于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愿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于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只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里的意境,每天與自然為伴,每天都過得開心快樂。最原始的快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不過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責任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做我們自己。夢想,于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獲,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只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