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鮭魚歸魚
凡是世間的有情,都不免對故鄉有一種復雜的情感。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林清玄的《鮭魚歸魚》。
《鮭魚歸魚》原文:
朋友開車帶我從西溫哥華到北溫哥華,路過一座大橋,特別停車,步行到橋上看河水。
河水并無異樣,清澈悠然地穿過樹林。
“到秋天的時候來看,這條河整個變成紅色,所以本地人也叫作血河。”朋友說。
原來,到每年九月的時候,海里的蛙魚開始溯河而上,奮力游到河的上游產卵。娃魚的頭是翠綠色,背部是藍灰色,腹部是銀白色,但是一到產卵季溯溪上游的時候,全身都會轉變成紅色,愈來愈紅,紅得就像秋天飄落的楓葉一樣。
在擁擠向上游的過程,一些畦魚會力盡而死在半途;一些會皮膚破裂,露出血紅的肉來;還有一些會被沿途鳥獸吃掉;最終能到上游產卵的只是極少數。
虔信佛教的朋友說,他第一次到河邊看鮮魚回游,見及那悲壯激烈的場面,看到楓與血交染的顏色,忍不住感動得流下淚來,如今站在河水清澄的橋面上,仿佛還看到當時那撼人的的畫面。
娃魚為什么從大海溯溪回游?至今科學家還不能完全解開其中的謎。
但是,我的朋友卻有一個浪漫感性的說法,他說:“娃魚是在回故鄉,所以畦魚也可以說是歸魚。”
蛙魚是在河流的水源地出生,在它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游向大海,雖然在海中也能自由地生活,在最后一季總要奮力地游回故鄉,在淡水產卵,乃至死亡。初生的娃魚在河中并沒有充足的食物,因此初生時是以父母親的尸體為食物而長大的。
朋友說:“可惜你不是秋天來溫哥華,否則就可以看到那壯麗的場面。”
我雖然看不見那壯麗的場面,光憑想像也仿佛親臨了。
不只是魚吧!凡是世間的有情,都不免對故鄉有一種復雜的情感,在某一個時空呼喚著眾生的“歸去”,只是很少眾生像蛙魚選擇了那么壯烈、無悔、絕美的方式。
我們在娃魚那回鄉的河流中,多少都可以照見自己的面影吧!
有關林清玄散文集讀后感推薦:
偉大的俄國文豪高爾基先生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確,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書籍。在我們所讀的書中,有有趣的小說,有涵蓋知識面廣的雜志,還有享譽世界的名著。今天,我要推薦給大家的是一本著名的散文集——《林清玄散文》。
《林清玄》散文是由臺灣的著名作家林清玄所編的一部自選集。里面主要分為卷一:天真的心;卷二:純善的心;卷三:美好的心和卷四:莊嚴的心。
說實話,當我剛一拿到《林清玄散文》這本書時,心里還有點不痛快,心想:這恐怕又是老師讓我們讀的一本枯燥無味的散文集吧!可當我真正翻開書,去品讀里面的文字時,我才發現,這里面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我。作者林清玄將他對于世界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及他去外周游所得的感受,都濃縮到這本小小的《林清玄散文》里。
在閱讀完《林清玄散文》這整本書后,我對里面的幾篇文章頗有感觸。在《咬舌自盡的狗》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一位計程車司機給他講的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為主要內容,從側面抨擊了現在人的無情無義,同時,通過狗的悲慘結局,告訴我們做人一定要厚道,不能像那位計程車司機一樣,對狗作出如此無情無義的舉動。在《吉祥鳥》一文中,作者以他去加拿大,發現加拿大人對烏鴉的印象特別好,并稱它們為“吉祥鳥”為主要內容,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事物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改變了我們的偏見,事物的價值就改變了。由此可見,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不能存有偏見。在《不南飛的大雁》一文中,作者以一次他去溫哥華,給公園里的大雁喂食為主要內容,告訴我們任何事物我們都應當讓他們自己來發展,而不能去人為地改變它。在《鮭魚歸魚》一文中,作者以他去溫哥華的一次經歷,告訴我們即使是魚,也不會忘記它們的故鄉,而我們人類,更不能忘記我們的故鄉呀!
從以上幾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林清玄善于在生活中抓住鮮活的例子,從而通過一些加工,形成優美的散文,并告訴我們一些哲理。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正是我們寫作中需要學習的。
《林清玄散文》這本書的介紹就到此結束,希望大家在聽完我的介紹后,能真正愛上這本書,能真正去品讀,去咀嚼里面那些優美的文字,去體會語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