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不南飛的大雁
不南飛的大雁,除了體積巨大,與廣場上的鴿子又有什么不同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林清玄的《不南飛的大雁》。
《不南飛的大雁》原文:
在加拿大溫哥華,朋友帶我到海邊的公園看大雁。
大雁的身軀巨大出乎我的意料,大約有白鵝的四倍。那么多身體龐大的雁聚在一起,場面令我十分震懾。
朋友買了一些餅干、薯片、雜食,準備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來,圍繞在我們身邊。那些大雁似有靈性,鴉鴉叫著向我們乞食。
朋友一面把餅干丟到空中,一面說:“從前到夏天快結束時,大雁就準備南飛了,它們會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飛回來,不過,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飛了。”
為什么大雁不再南飛呢?
朋友告訴我說,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在這海邊喂食大雁,起先,只有兩三只大雁,到現在有數百只大雁了,數目還在增加中。冬天的時候,它們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飛出來吃,冬天也就那樣過了。
朋友感嘆地說:“總有一天,全溫哥華的大雁都不會再南飛了,候鳥變成留鳥,再過幾代,大雁的子孫會失去長途飛翔的能力,然后再過幾代,子孫們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飛這一回事了。”
我抓了一把薯片丟到空中,大雁咻咻地過來搶食。我心里百感交集,我們這樣喂食大雁,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如果為了一時的娛樂,而使雁無法飛行、不再南飛,實在是令人不安的。
已經移民到加拿大十七年的朋友說,自己的處境與大雁很相像,真怕子孫完全不知道有南飛這一回事,因此常常帶孩子來喂大雁,讓他們了解,溫哥華雖好,終非我們的故鄉。
“你的孩子呢?”
“現在都在高雄的佛光山參加夏令營呢!”朋友開懷地笑著。
我們把東西喂完了,往回走的時候,大雁還一路緊緊跟隨,一直走到汽車旁邊,大雁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不南飛的大雁,除了體積巨大,與廣場上的鴿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路上我都在想著。
有關林清玄《不南飛的大雁》讀后感推薦:
作為一名教師,讀了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震顫了,舊的教學模式,教育的孩子正如喂食的大雁,學生在課堂上不知學些什么,應該怎樣學,學習的模式和內容都有老師來定,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并不厭其煩進行鞏固練習,以達到高分的目的。我們常常抱怨現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這樣不愛動腦,課堂上事不關己的樣子,看了真叫人惱火,可學生這樣的結果,不也是我們這樣的教育工作者長年累月教育的結果嗎?面對這樣的現狀我真的有危機感。
今年又教初一,大多好學生都在我班,可我還是高興不起來,早晨學生來得很早,可就是不知做些什么,應做什么,完全如幼兒班的孩子離不開老師,一種下來,每個老師都疲憊不堪。
在講課的過程中,遇到新問題只要孩子們動動腦子就能完成,可是問題一出現同學們一片茫然,都在等老師講,不能動腦思考獨立完成,遇到不會的問題就是問家長,或是等著老師講,老師若是不講,那就算了,學生這種依賴心理太強了,泯滅了學生思考的意識。
為了大雁再度南飛,人們就不應該喂食它們,在北方找不到事物的時候,它自然會南飛,孩子們在成長,他們會長出翅膀自己飛翔的,這需要我們給予適當幫助,課堂上老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動手動腦,學生的好勝心比較強,在課堂上我引進了小組競爭機制,比比那些學生愛動腦,解決問題準確,這樣課堂有了生機,課堂老師應少講,給學生留有空間,新知識都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生成的,講新課時,我大多不講例題,總是讓學生大膽嘗試解題方法,有一部分同學生的解題方法是正確的,這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而有些孩子暴露了問題,老師及時給予糾正,暴露問題的課堂才是知識生成的課堂,這樣久了,我們的課堂活躍起來了,同學們爭先恐后的回答問題,孩子們已經開始學會自己走路了。
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成為南飛的大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