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林清玄的《用歲月在蓮上寫詩》。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原文:
那天路過臺南縣白河鎮,就像暑大里突然飲了一盅冰涼的蜜水,又涼又甜。
白河小鎮是一個讓人吃驚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蓮花種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閑逛,都會在轉折處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蓮花。那些經過細心栽培的蓮花競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風好景里毫無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種欣悅的氣息。
我去的時候正好是蓮子收成的季節,種蓮的人家都忙碌起來了,大人小孩全到蓮困里去采蓮子,對于我們這些只看過蓮花美姿就嘆息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種蓮的人家是用怎么樣的辛苦在維護一池蓮,使它開花結實。
“夕陽斜,晚風飄,大家來唱采蓮謠。紅花艷,白花嬌,撲面香風暑氣消。你打槳,我撐篙,乃一聲過小橋。船行快,歌聲高,采得蓮花樂陶陶。”我們童年唱過的《采蓮謠》在白河好像一個夢境,因為種蓮人家采的不是觀賞的蓮花,而是用來維持一家生話的蓮子,蓮田里也沒有可以打槳撐篙的蓮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蓮田的爛泥里。
采蓮的時間是清晨太陽剛出來或者黃昏日頭要落山的時分,一個個采蓮人背起了竹簍,帶上了斗笠,涉入淺淺的泥巴里,把已經成熟的蓮蓬一朵朵摘下來,放在竹簍里。
采回來的蓮蓬先挖出里面的蓮子,蓮于外面有一層粗殼,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剝開,晶瑩潔白的蓮子就滾了一地。蓮子剝好后,還要用細針把蓮子里的蓮心挑出來,這些靠的全是靈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懶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空的蓮蓬可以賣給中藥鋪,還可以掛起來裝飾;潔白的蓮子可以煮蓮子湯,做許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蓮心則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鎮看蓮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為什么總是覺得種蓮的人就像蓮子一樣,表面上蓮花是美的,蓮田的景觀是所有作物中最美麗的景觀,可是他們工作的辛勞和蓮心一樣,是苦的。采蓮的季節在端午節到九月的夏秋之交,等蓮子采收完畢,接下來就要挖土里的蓮藕了。
蓮田其實是一片污泥,采蓮的人要防備田里游來游去的吸血水蛙,蓮花的梗則長滿了刺。我看到每一位采蓮人的褲子都被這些密刺劃得千瘡百孔,有時候還被刮出一條條血痕,可見得依靠美麗的蓮花生活也不是簡單的事。
小孩子把蓮葉卷成杯狀,捧著蓮子在蓮田埂上跑來跑去,才讓我感知,再辛苦的收獲也有快樂的一面。
蓮花其實就是荷花,在還沒有開花前叫“荷”,開花結果后就叫“蓮”。我總覺得兩種名稱有不同的意義:荷花的感覺是天真純情,好像一個潔凈無瑕的少女,蓮花則是寶相莊嚴,仿佛是即將生產的少婦。荷花是宜于觀賞的,是詩人和藝術家的朋友;蓮花帶了一點生活的辛酸,是種蓮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來我對蓮花的無知,只喜歡在遠遠的高處看蓮、想蓮;卻從來沒有走進真正的蓮花世界,看蓮田背后生活的悲歡,不禁感到愧疚。
誰知道一朵蓮蓬里的三十個蓮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誰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凍的蓮子湯是農民多久的辛勞?
我陪著一位種蓮的人在他的蓮田梭巡,看他走在占地一甲的蓮田邊,娓娓向我訴說一朵蓮要如何下種,如何灌溉,如何長大,如何采收,如何避過風災,等待明年的收成時,覺得人世里一件最平凡的事物也許是我們永遠難以知悉的,即使微小如蓮子,部有一套生命的大學問。
我站在蓮田上,看日光照射著蓮田,想起“留得殘荷聽雨聲”恐怕是蓮民難以享受的境界,因為荷殘的時候,他們又要下種了。田中的蓮葉坐著結成一片,站著也疊成一片,在田里交纏不清。我們用一些空虛清靈的詩歌來歌頌蓮葉何田田的美,永遠也不及種蓮的人用他們的歲月和血汗在蓮葉上寫詩吧!
有關林清玄《用歲月在蓮上寫詩》讀后感推薦一:
說句實話吧,聽老師讀完《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我心里只是驚訝。小時候,經常隨外公出船捕長魚,每次在回來的途中,總能看見湖面死角處開得茂盛的荷葉,還有那非常大的桃紅色的荷花。
幾年來,最不能忘記的就是那蓮蓬,每次要摘很多放在船上,總是摘到船上有一個小山堆那么高的蓮蓬時才會停下來。但是欣賞完這篇文章,我猛地一驚,原來要依靠生活的人們竟是如此辛苦。當聽到用雙腳在爛泥塘里,行走在蓮梗之間時,我心里的同情之心頓時油然而生;聽到腿上被梗上的荊棘劃得傷痕累累時,心里不禁覺得很難過。
我以此作樂,享樂于此,而這些采蓮人痛于此,以此為生。我心里覺得這是一個若大的悲哀,勞動者的悲哀。一年到頭不停的勞作,但只能全家人拮據地生活在一起。
我同情他們,他們太辛苦了;但我又不同情他們,如果他們知道,他們一定不會接受我的同情。人活在世上是要有尊嚴的,要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所有屬于自己的果實。采蓮人固然辛苦,但他們苦于此,也樂于此,相信種蓮,采蓮也帶給他們不少快樂吧!
最后,我想說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沒錯,也就是林清玄,我欣賞他寫文章的意境、背景,我最欣賞的還是他描寫的對象,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從而讓我們真實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有關林清玄《用歲月在蓮上寫詩》讀后感推薦二:
細細品讀了林清玄的《用歲月在蓮上寫詩》,感慨萬千,好像自己也像林清玄那樣,只是遠遠地觀賞著它,覺得它純潔、干凈、純粹,沒有絲毫的雜質,卻從未真正地去感悟它,了解它,從來都不曾知道,為了這一朵蓮花的綻放、結果,種蓮的人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風里來雨里去曾經多少回。只知道,那蓮子芯很苦,剔去,誰又曾想到,這苦是不是蘊含著種蓮人的苦?只知道一碗蓮子湯吃不下,倒掉,又有誰曾經想過,為了這一碗蓮子湯,種蓮人需要多少心血去培育,采摘?趟著水,既要避著吸血水蛙,又要躲著蓮梗上那又小又尖的刺,一不留神,便會出現一道傷痕。
看著碗里的銀耳蓮子羹,好像在對我微笑,說:“吃吧,我不苦。”蓮子的芯就像人一樣,苦苦的,但是又特別清新,苦中有甜,很特別的味道,而且還可以清神醒腦,不就像人一樣嗎?吃盡了苦頭,才會有又大又甜的碩果在等著你。記得小時候,每次煮蓮子湯之前,媽媽都會用刀把芯剔掉,用紙包好,讓我送給外公、外婆,每次外公、外婆都會笑得合不攏嘴,夸我孝順,帶我去買好吃的,那時便會覺得很幸福,以后每次看到蓮子芯,便會想到外公、外婆。
用歲月在蓮上寫詩,寫出來的詩卻如此宛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