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
梁實秋散文《雅舍》早已名聞遐邇,文如其人, 雅舍雖是陋室,卻掩蓋不住其敦厚儒雅的風范。你讀了《雅舍》有什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1:雅舍小品之沉默讀后感
剛剛看了《雅舍小品》,對其中《沉默》這一篇文章印象深刻。《沉默》這篇文章通過梁實秋一位寡言的朋友寫起,繼而又想遠。“語言道斷之后,性水澄清,心珠自現,沒有饒舌的必要”。
文中的那位朋友,是值得敬佩的。在主客面對而坐,一言不語時,茶已盡了三碗,客立主送,期間沒有一個字。我可以想象那時的場景。朋友進門一笑,作者一點頭,朋友拉開木椅,主人為其上了盞茶,朋友欣然接過,當然也沒說謝謝,可能嘴角的一笑,眼眸里的真摯已表達過了感激。時間悄然溜走,只聽見擺鐘來回的嘀嗒聲,窗外風的“呼呼”聲,路下行人的喧鬧聲。
如此的沉默需要內心的多少平靜啊!梁實秋在文章最后說“現在想找真正懂得沉默的朋友,也不容易了”或許那朋友便是不容易中的一個。
我們都說“沉默是金”。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沉默的人太容易被忽略了,我們過多地關注那些會說會開玩笑的人。然而生活中必須有著沉默的角色,不然誰來欣賞這妙語連珠呢?沉默可以通向有聲有色的語言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就像浪,舒緩下來,感悟到了水的深闊,水對浪的包容,水于浪的永久的夢想意義。我們在聽取他人的想法時,不要急于辯駁吧,用心細細感悟一下,豐富自己的思想。
“蛤蟆蛙黽,日夜恒鳴,口干舌擗,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我們看到的世界充斥著聲音,而另一個無形的世界呢?那些蛤蟆蛙黽的思想的世界,不一定見得有多豐富。生活中,像晨雞一樣,默默充實自己,在最恰當的時刻一鳴驚人,使天下為之振動的人,怕是少了。在每個霓虹燈下,每次的車鳴后,愿更多的人能安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然而,這世間又不能有太多的沉默吧,在扶不扶老人的矛盾心理之下,總要有人站出來,大聲的喊一句要扶;在皇帝光著身子游行時,總得有那么一個天真的小孩指出真相。要讓沉默變成高貴者的墓志銘,而不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愿這世間多些沉默,適當地。
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2:讀《雅舍小品》有感
上周在等女兒學習的過程中,買了一本梁實秋的《雅舍小品》,把它讀了一遍,收益匪淺.從前對作者梁實秋的了解很少,上學時老師介紹魯迅先生時,順便提過這個人的名字,因為他和我們熟悉敬愛的魯迅先生論戰過,知道他這人不關心政治,僅此而已。
書讀完后,我驚嘆不已。他的散文取材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稱得上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無不入文,可見老先生對生活的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而且都寫得生動細膩,幽默詼諧,讀來自感輕松親切。他的文筆典雅中見質樸,凝練中透真知。行文旁征博引,灑脫流暢,足見老先生的淵博學識和生花妙筆。
老先生學貫中西,故文中時而出現某古人的故事名言,把人帶到遙遠的古代,去聆聽先哲的教誨,去感受名士的風采;時而引來某國詩人的佳作,又叫人耳目一新,迫不及待的去體會外邦的文化神韻,思想精華。凡此種種,都如神來之筆,叫人嘆為觀止。
讀文識人,我感覺梁老先生是個真實坦誠的人,不浮夸自傲,不矯柔造作,不無病呻吟,文章皆有感而發,水到渠成,所謂“情郁于中而發于外”。讀他的文章,絲毫無牽強附會、粗陋低俗之感,話是那樣實在自然,不刻意粉飾,不拒人千里之外;理又是那樣深刻透徹,不會故弄玄虛,不會遮遮掩掩。若不如此,當年他也不會和魯迅先生“筆戰”了,這也正說明他是個真正的文人,是有思想有個性的可愛的人。另外
叫我佩服的還有老先生的淵博和豁達。用“學富五車”來形容老先生的學識毫不為過,好象從前的學者文人,皆飽讀詩書,詩詞佳句信手拈來,故下筆如有神助,不若有些現代人寫文章象擠牙膏。老先生的斐然文才,我既艷羨又佩服,他讀了這么多書,又有等身的著作,卻仍虛懷若谷,稱己之光陰都虛度了,惋惜之至,悔恨不已,令我等自慚!“言為心聲”,文如其人,文章就是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品行。書中寫到人的生死,寫到退休,寫到書,寫到廉潔等等,字里行間透出他淡泊名利、追求靈魂自由但又不超然世外、自恃清高;他能夠坦然面對生死,清醒洞察世事,練達人情世故,所以既能舉重若輕,又能舉輕若重。我覺得老先生真正做到了用出世的心做人,用入世的心做事。這種心態這種胸襟值得我們現代人思之效之。
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篇3:讀《雅舍小品》有感
冰心評價說說:“我認識的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僅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梁實秋是個很有才華而不驕不躁之人。
梁實秋曾與聞一多一起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如此才華橫溢的梁實秋對生活、對社會的見解與評價又是怎樣呢?
梁實秋把它寫進了書里,而這本書就是《雅舍小品》。
這本書不僅體現了 梁 先生對金錢、社會的獨到認識,還融入了許多的名人異事,如“葉公二三事、憶冰心,聞一多在珂泉、憶 周作人 先生,記張自忠等等,其描寫不僅巧妙,還借助許多實事進行深度的評價討論。
在第一章節里,一篇名”罵人的學問“的短文尤其令我欣賞,梁實秋不僅把”罵人“寫成了個極有趣,及高深的一門”學問“,也分享了一些他自己在生活中總結的經驗,像什么:知己知彼、無罵不如己者、適可而止、旁側敲擊、態度鎮定、出言典雅、以退為進、預設埋伏、小題大做„„有趣的更是 梁 先生的結尾:罵人的藝術,一時能想起上面幾條,信手拈來,并無條理。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罵人,同時也是想把罵人的的技術揭破一點,供愛罵人的人參考,挨罵的人看著,原來罵人的心理是這樣的,也算是揭破一張黑幕給他瞧瞧!”正是這篇幽默風趣的文章,充分顯現了梁實秋既能客觀的評價、評論一篇文章,也能像現在這樣寫出一段極有趣的,極具知識性的短文。
另一篇“錢的教育”又是別具一格,文章別開生面地自敘 梁 先生小時侯對錢的認知,總結了錢的用途,錢的陷井;強調了父母如何教育引導孩子認識錢、使用錢,讓我上了一節生動的“金錢課”。
這本優秀的散文集在教育你我的同時,也在啟發你我;讀了這本書,任何人都會有所>收獲、有所改變!
看過“雅舍梁實秋作品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