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梁實秋讀后感
梁實秋的《雅舍》被視為休閑散文的精品,深沉雋永,耐人尋味,蘊蓄著濃郁的鄉愁。每個人讀過之后都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雅舍梁實秋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篇1:《雅舍小品》讀后感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
《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寫臺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
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
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
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
這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篇2:《雅舍小品》讀后感
最初得知這本書時,我便是對‚雅舍‛二字產生了興趣。
聽爸爸說,那里并非‚雅舍‛,反倒堪比劉禹錫的‚陋室‛了。 而在我看完了序章----或者是那一章中梁實秋先生對"雅舍"的評價,不禁失笑。雖題為"雅舍",卻在文中坦言道,"我已漸漸感覺它是并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但劉禹錫之《陋室銘》,雖題為"陋室",卻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兩者相較,倒不知是誰謙遜了。
梁實秋先生語言幽默,幾乎全片貫徹了"諷刺"二字。看到后來,我幾乎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每每看到標題上的事物,便下意識地認為這章又是要拿它開刀了。
有個人曾這樣評價過,‚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我感覺我和他的想法幾乎一致。
之前也讀過王小波先生的《我的精神家園》,也是散文集。如今品讀《雅舍小品》,竟隱約感覺二者之間有些相似之處。只不過覺得王小波先生語言太過嚴肅,反倒不及梁實秋先生毒舌的魅力了——令人無奈一笑,卻趣味盎然。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梁實秋讀后感篇3:雅舍小品讀后感
初讀《雅舍》,我不禁被那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平和沖淡、樂觀闊達之情深深感染了。于是,在這個喧鬧的塵世,我也癡癡幻想著有這么一處安放心靈的“雅舍”。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大概每個人的內心都會對這處“雅舍”有著不同程度的渴望。
在此,“雅舍”已不再是某一具體的物象,而是能給人以曠達樂生、從容優雅心境的心靈之“家”。其實,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并不雅,實在是一個典型的陋室,四根磚柱“孤零零的”,木頭架子“瘦骨嶙嶙”,但它卻安放了先生的心靈,安放了先生的人生。在雅舍中誕生的閑適的小品文,更是給了萬千國民以現實的鼓勵和精神上的慰藉。
讀《雅舍小品》,深感梁實秋的散文具有一種以雅為本、俗中透雅的藝術品格,他的俗不是一味的大紅大紫的俗,而是以雅為骨子的、充滿智慧的俗;他的雅也不是那種洗卻了人間煙火氣的雅,而是帶著暖烘烘的生活氣息、讓人覺著親切的雅。更可貴的是:其雅與其俗都發自真性、生自真情,毫無造作與牽強。梁實秋毫不吝惜地將眼光投向世俗的人生和社會,在散文中包羅了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家長里短等最普通的題材,用恬淡的目光來看待周圍環境,以平和心境來品味世界和人生,于質樸平凡的生活中取材,把生活當藝術精雕細鏤,從中透出生命的精彩和智慧的光芒。
與老舍、林語堂等人一樣,梁實秋堪稱20世紀中國散文的幽默大師,《雅舍小品》給予我最突出的印象也正是其幽默感的優雅從容。諷刺散文在幾位大家的筆下格調風格各異,魯迅講求辛辣干脆,周作人則湛然和藹,梁實秋更注重智慧的開掘,詼諧幽默,嘲諷而不乏寬容,他總是用一種隨遇而安的心態,以超然的目光審視社會世相、人生百態。又以一種幽默、閑逸的心態冷靜地審視、玩味之,其中既有儒家的沖和,又有老莊的通達,也有佛禪的超脫。在《雅舍小品》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圖,以平常心寫平常事,但總能搔到生活的癢處,寓莊于諧,使讀者有所啟迪。例如《下棋》一文,不僅刻畫了觀棋人這種左右為難、進退為谷的情狀,同時也在前后文中生動細膩地刻畫出“交戰”雙方在對弈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精彩口搏、武斗場面,幽默詼諧,俏皮機智,具有生動傳神的藝術效果。又如《乞丐》是一篇刻畫世相人情的散文,作者通過對“乞丐”現象的透視,洞見整個社會的變化。借世相的描摹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筆者對人生的深沉關懷,這也是雅舍小品既超脫又厚重的一個支點。《雅舍小品》小中見大,生活瑣事皆成妙文,幽默調侃更是入木三分,總體而言,可謂“絢爛之極趨于平淡”。究其原因與作家曠達樂生、幽默風趣、從容優雅的人生態度有關,與作家“兩腳踏中西文化,一身處新舊之間”的人生歷練有關,更與作家學養思想有關。
然而,作品不論好壞,總有它產生的特定時代背景,又說作家在創作時的特定文化心態往往決定了作品呈現的原生態。在我看來,《雅舍小品》可謂是“生“不逢時。梁實秋于1939年到1947年之間創作了《雅舍小品》,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要求文學擔負起民族救亡的使命。可想而知,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還能泰然自若地寫在這些與時事無關的生活瑣事需要怎樣的心境,他又會遭到那些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抗日救亡文學者怎樣的唾罵。于是,梁實秋因《雅舍小品》被戴上了“與抗戰無關論”的帽子,一時間,他成了千夫所指,“走狗”、”漢奸”種種罵名鋪天蓋地。
既然時局壓力如此之大,那么梁實秋為何還要執拗地堅持寫《雅舍小品》呢?原來,他與魯迅先生的論戰使他受到了文壇大多數的咒罵和唾棄,與“左翼”文人結怨甚深。乃至在抗戰時期講統一戰線的時候,他的言論仍收到“左翼”文人的圍攻以及毛澤東的批評。另一方面,作為英美派留學生,他民主言論與自由思想又經常觸犯蔣介石當局,從而左右不討好。在這種時候,他的苦悶與落寞是可想而知的。人在苦惱煩悶的時候,或者遺失出家,或者在藝術的情感宣泄中得以解脫,無疑梁實秋選擇了后者。梁實秋的性格是很倔強的,從與魯迅等“左翼”文人論爭時的一些藝術主張,到編輯《中央日報》副刊所受到“與抗戰無關論”的批評而生的觸動,都可以在他的《雅舍小品》中找到影子。甚至可以說,《雅舍小品》是
梁實秋用文藝創作的方法,對此前關于他所有批評進行的一種回應,當然同時也是梁實秋性情的流露。從另一個角度看,《雅舍小品》也是對“與抗戰無關論”的藝術實踐。他用藝術實踐對于“左翼”文人的批判進行回應——我的小品文就是寫“與抗戰無關”的,難道就不成為藝術品了嗎?到底你那些“抗戰八股”經得起時間考驗,還是我的小品文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其實我認為《雅舍小品》的遭遇是歷史必然現象,因為文學和人一樣,需要適合生存的土壤,而中國的新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感時憂國的精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文學革命的發生,使西方文化的現代精神進入中國,這就從目的性上注定了新文學不可能“為藝術而藝術“,與時代無關,與現實社會無關。直到后來“尋根”作家的出現,梁實秋那些“與抗戰無關“的小品散文才”旱田逢甘霖“。不過就梁實秋寫小品的初衷而言,他也是在干預現實而無所作為的情況下,以小品的形式消遣生命。能撥開歷史煙云與現實的遮蔽,這大概也正是梁實秋小品散文的當代魅力所在。
看過“雅舍梁實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