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七篇
《蘭亭序》是“書圣”王羲之永和九年宦游山陰時寫的。《蘭亭序》遒媚勁健;筆精洞達;體態(tài)自然。尤其是20個“之”更是千變?nèi)f化,遂臻于奇妙。
《蘭亭序》用筆出神入化,細(xì)膩精致,點畫妍媚清健,結(jié)構(gòu)雋雅瀟灑,靈動多變,章法隨機巧布,和諧自然。特別是結(jié)構(gòu),王羲之通過變體移位、斂展弛張、剛?cè)峄⑹杳荛_合、虛實變化、似欹反正來發(fā)揮《蘭亭序》獨有的結(jié)構(gòu)變化。其中疏密開合令我感觸頗深。
《蘭亭序》中字的結(jié)體離而不散,密不臃滯是我所感觸最深的。清?鄧石如:“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fēng)。”劉熙載云:“結(jié)字疏密須密此相乘除,故疏處不嫌疏,密處不嫌密。”我覺得疏處應(yīng)筆斷意連,虛懷空曠,遙相呼應(yīng)。就如刀切藕而絲連。《蘭亭序》中第5行的'“引”,16行的“情”,18行的 “以”,20行的“亦”字就是這樣,第5行的“引”尤其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其“弓”和“│”之間似乎還能插進一個字,如此之疏。但“│”頭上的一個露鋒使它不至以松跨,反而更加突出了筆勢往來的整體性。另外我還覺得密處應(yīng)組合得宜,排迭舒適,達到繁而不紊亂,密而不臃腫的效果,如第2行中的“蘭”字,第9行中的“觀”字,第10行中的“騁”字,第11行中的“樂”,即是如此寫法,其中可以“蘭”為代表,因為“蘭”字把這個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蘭”字中繁多的筆畫有條不紊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字顯得挺健、靈秀、風(fēng)姿颯爽,看上去不顯得粗獷。也許正因為王羲之巧妙地運用了這一點,《蘭亭序》才得以“天下第一行書” 的美稱。
古人云:“大抵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筆畫疏密處,如同音樂中的休止符,和三十二分音符,兩者雖相反,但如果運用恰當(dāng),這兩者彼此對比襯托相得益彰,也可以加強節(jié)奏之變化,成為樂章中的華彩部分,使樂章得以升華。
以上是我臨摹《蘭亭序》的一些膚淺體會,你如果仔細(xì)觀察還有許多奧妙所在,預(yù)待我今后在臨摹中不斷去發(fā)掘、去研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書法水平,使自己在攀登書法藝術(shù)的高峰中,更上一層樓。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2
《蘭亭集序》這篇文章,昭明文選里沒有登錄,古文觀止里卻赫然在目,這是很令人不解的地方,而《世說新語》里雖有錄入,卻比現(xiàn)在的《蘭亭集序》少了二百多個字,也留下一個大疑問。所以,在郭沫若先生為此大打筆墨官司之后,我們確實很難在文章內(nèi)容上作什么評價。
“死生亦大矣”,是對六朝明理的沉痛反對,“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是對老莊清談的無情撻伐,這些思想即便是后人附會,我們也可以記到王右軍的頭上,因為憑右軍的性情和作為,是完全可以擔(dān)當(dāng)這樣的責(zé)任的。
可惜的是孫綽、謝安等諸多高明之輩,他們在蘭亭上寫的詩,卻被一紙序文遮蔽到毫無光彩,連陪襯都很勉強,這真讓我們扼腕嘆息。所以,我有時不免想,如果遇見子安或逸少這樣的人,盡量還是少說話,留個名頭,甘心情愿地做一片綠葉也算是幸運的了。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3
我想每個人都期望“好景常在,好花常開”,王羲之也不例外,他也想留住現(xiàn)在,盡情地享受在“生”的樂趣中,和志同道合的人暢談志趣抱負(fù);可是同時代有的人卻隨著自己的性情、愛好,不受拘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這是他們所追求的。當(dāng)他們沉浸在自得、愉悅時,衰老卻在背后不知不覺地到來,于是,人們感嘆人生無常。有心智生活的作者更是感到悲痛,他知道只有珍惜此刻的生命,因為他無法改變下一刻的事態(tài)變遷。
對人生的倔強執(zhí)著,對死的厭惡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我們痛恨時間的一去不復(fù)返。哪怕是回頭看看走過的足跡的機會都沒有,它無情地朝著沒有盡頭的終點走去,一路上,留下多少人傷心的淚水,痛苦的呻吟,它也不聞不問,只是冷酷的走著,把我們甩在一邊。
為什么人會有生老病死?為什么我們不可以掌控命運?好想永遠停留在此刻,這幸福的瞬間,然后把所以令人煩惱的東西都趕走,只留下美好的。
但我們只有無奈地?fù)u頭。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4
在暮春之時,群賢會于山陰之蘭亭,依靠在兩岸的崇山峻嶺上,穿梭于茂林修竹之中。聆聽著清流的清脆聲與激湍奔騰的怒吼,在美麗的山水畫中暢敘幽情,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然而在這俯仰之間,無限的歡樂也將襯托出幾分惆悵。
王羲之說過:“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的確,匆匆,短短數(shù)十載而已。所以他才認(rèn)為死和生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他本來就明白“一死生”“齊彭殤”是虛幻荒唐的、妄造的。讀那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對的熱愛之情。正因為人生無常,所以才更加;正因為死生亦大,所以才有無盡的眷戀……
生活在當(dāng)今社會,并沒有像王羲之那時的社會壓力,所以我們應(yīng)當(dāng)活得更自在。“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擁有了享受生活的權(quán)利,那么就要好好地珍惜,不要等將要失去時才恍然大悟后悔莫及。
我們雖沒有王羲之那樣獨特的見解,但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去追求自我的生命價值,那么我想我們也是幸福的,因為冥冥之中我們已詮釋了自我生命的真諦,如果能夠這樣,那就足夠了。
昨日是已走過的,明天是即將走過的,唯有今日正在走過……生命數(shù)十載,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能一帆風(fēng)順地走完這一程,固然最好;如若不能,我想只要你曾為之付出,拼搏過,曾珍惜過,那也必將是無怨無悔!
我們并不能夠去改寫歷史,也不能夠預(yù)知未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珍愛自我的生命,好好的活著,在有限的生命之中去創(chuàng)造那無盡的回憶與歡樂。請珍惜這絕無僅有的機會去活出自我的精彩,去追求自我活著的意義……因為,僅有懂得生命真諦的人,才能夠?qū)⒍虝旱纳娱L!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5
當(dāng)一代梟雄與《蘭亭集序》碰撞,表面繁華太平的長安,實則已然暗流涌動,殺機四伏。
本書以探尋《蘭亭集序》背后的秘密切入,結(jié)合當(dāng)時“四王奪嫡”的背景,創(chuàng)作出如此一部歷史懸疑小說。
然而吸引我的不是主人公蕭君默憑借心智才干一手解開《蘭亭集序》奧秘,而是四位性格截然不同的皇子之間的奪嫡戰(zhàn)爭。
原太子李承乾,有勇有謀,但卻最后輸在性格乖戾,不能屈能伸。為了盡快奪得皇位,與李元昌、謝紹宗等人制造了上元節(jié)的政變。同樣的地點——玄武門,他的父皇一舉殺害了隱太子,登上皇位。而他,行動失敗,最終惡果自負(fù),葬送太子之位。貞觀十九年,年僅二十七歲的他在流放地抑郁而終。身為太子的他,有魏徵等一眾大臣的支持,自然可以坐穩(wěn)太子之位,只可惜他睚眥必報,面對魏王的挑釁,不會去隱忍,這才導(dǎo)致了他凄慘的下場。
魏王李泰因《括地志》一書而奪得皇上的恩寵,可一再的寵幸讓他產(chǎn)生了有恃無恐的心理,催生并強化了他的奪嫡之心。無端制造出勾陷親兄、策反的事件,不得不讓人心寒。繼李承乾之后,他被貶為郡王,逐出長安。作為皇帝寵愛的嫡次子,當(dāng)朝太子同胞兄弟,他可以一直在王府的文學(xué)館與一群碩學(xué)鴻儒研究學(xué)問,鑒賞書畫,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做一個與世無爭的皇子。可終還是利欲熏心,一葉障目,與親兄斗得你死我活,在奪嫡之路上一去無回。
庶子李恪英勇善戰(zhàn),城府頗深,在太子和魏王相繼失勢下,天子確實對她頗為器重。可輸在他的一時婦人之仁,讓--趁虛而入,獲得皇上的寵信。在得知奪嫡無望時,及時收手,但還是在權(quán)臣——長孫無忌的策劃下含冤而死。
作為最后的贏家——李治,實力不可置否。書中寫他的文筆不多,可處處彰顯著他的城府與心智。在最后的決議中憑借過人的膽識一舉贏得太子之位,這位表面看起來柔弱的小皇子實則心計最多,恐怕連一向精明的李世民也看不透他。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最可怕的不是黃雀,而是站在樹下手持弓彈之人。正當(dāng)黃雀洋洋得意于他已坐收漁翁之利時,予以他當(dāng)頭一擊,一招則斃命。這手持彈丸之人便是李治。在三王奪嫡時,他坐山觀虎斗,待到最后時刻,再出手重?fù)簦@樣的心機,難怪權(quán)傾朝野的長孫無忌會栽在他手上。
當(dāng)歷史與想象碰撞,四王奪嫡的歷史加入《蘭亭集序》秘密的構(gòu)想,更是為如今人類探求唐朝文化添上了濃墨的一筆。
待看唐朝人物如何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痕跡。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6
《蘭亭集序》作為一篇書序,依體例先敘聚會原因:“修稧事也”;介紹參加人員:“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畢”“咸”二字盡顯名士賢才薈萃、濟濟一堂之盛況。再敘寫聚會之處蘭亭周圍的秀麗景色:山崇、嶺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帶,環(huán)繞蘭亭;加之“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景語皆情語,更顯名士賢才相聚,其樂融融!“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暢敘”即盡情地、充分地敘述言說,而“幽情”即幽深內(nèi)藏不宜言說的情感;“暢敘”與“幽情”的寓意在特定的語境中形成對比,再加“一觴一詠”,從細(xì)微之處展現(xiàn)了名士賢才此次聚會的盡情、盡興、盡致!也使讀者體味到王羲之?dāng)⑹隆懢啊⑹闱榈那逦⒌h。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在“仰”“俯”之中,王羲之“游目騁懷”,超然于現(xiàn)世萬物之上而引發(fā)思考,透露著玄理。“信可樂也”:信,確實、的確。一個“信”字把文章的歡樂之情推向了高潮。
在歡聚之時,王羲之寓目山水,由眼前情境而體認(rèn)字宙之無窮無盡,頓悟自然萬物的生生不息,繼而進入玄理的思索:人與人在世間交往生存,與生生不息的自然相比,人的一生多么短暫,因此種種感慨油然而生:盡管人們生活態(tài)度不同,性情癖好靜躁不同,但是當(dāng)人們?yōu)樗佑|的事物感到快樂自足,竟然不知衰老即將到來時的感受是一致的;而當(dāng)以前感到快樂的事情轉(zhuǎn)眼間變?yōu)殛愛E,人們怎能不因此而生感慨?更何況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隨著天地造化最后都將終歸于盡呢?
“情隨事遷,感慨系之”揭示了自然萬物與“我”在“物我泯一”的心境中相感相通時,人的情感會自然地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這一哲理;因而千百年來使后世讀者感嘆不已。
序文再引《莊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轉(zhuǎn)入對人生的思考:死生也是人生變化中的大事情啊!在這里“死生”實際上是一個偏義復(fù)詞,詞義著重在“死”字上。“豈不痛哉”既表達了王羲之對人生短暫、死生不由人意的無奈和哀痛,又與前文“信可樂也”遙相呼應(yīng),鮮明對照,使文章感情陡起波瀾,令人感慨。
由山水感發(fā)而悟玄理的心境,《蘭亭集序》表達的情感是復(fù)雜的:每當(dāng)看到前人產(chǎn)生感慨的緣由與自己感嘆情懷的緣起相契相合時,王羲之不能不面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哀傷,可是心里又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在這里,前文既已表明“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那么究竟還有什么原因使作者“臨文嗟悼”,且又“不能喻之以懷”,也即不宜明白言說或難以明白言說呢?王羲之給后世讀者留下了疑問!
接著,作者批評了前人觀點,認(rèn)為“一死生”是不真實的,“齊彭殤”是妄造的,這不僅超越了老莊,也超越了與他同時代崇尚清談的一般士大夫文人;而且使我們體味到:王羲之內(nèi)心深處渴望著在有生之年能多做實事而不應(yīng)空談玄理的志向。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在這里,“悲夫”既與“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相呼應(yīng),又與前文“信可樂也”“豈不痛哉”一一照應(yīng),使文章形成了“樂——痛——悲”三層情感波瀾;而序文結(jié)束在“悲夫”,不能不再次引發(fā)我們對書圣難以言說之悲的疑問和思考。
最后,文章依體例補記了詩文結(jié)集成書的經(jīng)過,以“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煞尾,又與前文“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照應(yīng)。在一段之內(nèi)的反復(fù)述說分明使我們真切感到:書圣胸中必有塊壘難以消解且又不宜訴說,只能寄托“后之覽者”“有感于斯文”,希望穿透時空阻隔而與后世讀者心靈交流,呼喚著后世讀者的理解。
蘭亭集序讀書心得范文篇7
王羲之在文章中寫明了自己的生死觀,在他看來,對生的執(zhí)著、對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他認(rèn)為,死和生具有同樣重大的意義。
作者由生想到死,感嘆人生無常,但又不是消極的心態(tài)。“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xiàn)出他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惜。
生老病死,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客觀規(guī)律,然而我們都畏懼死亡,可是死亡并沒有因為我們整天擔(dān)心它,它就會偏愛我們而不來找我們。我想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試著換個心態(tài)去生活。
上帝給予我們的都是公平的,最初的我們都是一樣的。但是為什么有人生活的富足,而有人卻只能沿街乞討?是因為他們的目標(biāo)不同。有人志向遠大,就會為之奮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放棄。而那些稍有不順就停滯不前的人就只會抱怨命運的不公,永遠都抱著一顆悲觀的心生活,生命里怎么會有燦爛的陽光呢?所以,保持樂觀的、積極的心態(tài)尤為重要。
雙手高位截肢的劉偉創(chuàng)造了達人秀冠軍的奇跡,沒有手,卻用腳彈奏出了常人用手都很難彈出的優(yōu)美曲子,是什么讓他做到的?是毅力和一顆樂觀的心!他說:“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地活著!”正是這種樂觀的心態(tài)讓他取得了成功。
人總是會死的,再多的擔(dān)心也是無濟于事。與其整天都活在畏懼死亡的陰影里,還不如換個心態(tài),去做點有意義的事,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既然父母賦予我們生的權(quán)利,我們就有義務(wù)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