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沉思錄季羨林
《生死沉思錄》是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生死沉思錄 季羨林的內容,歡迎閱讀!
生死沉思錄 季羨林
我常說,吃飯為了活著,但活著并不是為了吃飯。
我決不說半句謊言,決不添油加醋。我的經歷是什么樣子,我就寫成什么樣子。
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今天是新年元旦。從午夜零時起,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八十老翁了。然而這老景卻真如古人詩中所說的"青靄人看無",我看不到什么老景。看一看自己的身體,平平經常,同過去一樣。看一看四周的環境,平平經常,同過去一樣。金色的朝陽從窗子里流了進來,平平經常,同過去一樣。樓前的白楊,確實粗了一點,但看上去也是平平經常,同過去一樣。時令正是冬天,葉子落盡了;但是我相信,它們正蜷縮在土里,做著春天的夢。水塘里的荷花只剩下殘葉,"留得殘荷聽雨聲",現在雨沒有了, 上面只有白皚皚的殘雪。我相信,荷花們也蜷縮在淤泥中,做著春天的夢。總之,我還是我,依然故我;四周的一切也依然是過去的一切……我是不是也在做著春天的夢呢?我想,是的。我現在也處在嚴寒中,我也夢著春天的到來。
我常以知了自比。知了的幼蟲最初藏在地下,黃昏時爬上樹干,天一明就脫掉下舊殼,長出了翅膀,長鳴高枝,成了極富詩意的蟲類,引得詩人"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了。我現在就是一只長鳴高枝的蟬,名聲四被,頭上的桂冠比"__"中頭上戴的高帽子還要高出很多,有時候我自己都覺得臉紅。其實我自己深知,我并沒有那么好。然而,我這樣發自肺腑的話,別人是不會相信的。
我相信,我同朋友之間就是有緣分的。我們一見如故,無話不談。沒見面時,總惦記著見面的時間;既見面則如魚得水,心曠神怡;分手后又是朝思暮想,憶念難忘。對我來說,他們不是親屬,勝似親屬。
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幾十年來,我已經爬出了上千萬的字。這些東西都值得爬嗎?我認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我有時幻想:自己為什么不能像朋友送給我擺在桌上的奇石那樣,自己沒有生命,但也決不會有死呢?我有時候也幻想:能不能讓造物主勒住時間前進的步伐,讓太陽和月亮永遠明亮,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停住不動,不老呢?哪怕是停上十年八年呢?
不虞之譽,紛至沓來;求全之毀,幾乎絕跡。我所到之處,見到的只有笑臉,感到的只有暖和。時時如坐春風,處處如沐春雨,人生至此,實在真應該滿足了。然而,實際情況卻并不完全這樣舒服。古人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這話對我現在來說也是適用的。我時不時地總會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半天難以平靜。即使在春風自得中,我也有自己的苦惱。我明明是一頭瘦骨嶙峋的老牛,卻有時被認成是日產鮮奶千磅的碩大肥牛。已擠出了奶水五百磅,還求索不止,認為我打了埋伏。其中情味,實難向外人道也。
我就像魯迅筆下的那一位"過客"那樣,我的任務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前方是什么地方呢?老翁看到的是墳墓,小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花。我寫《八十述懷》時,看到的是野百合花多于墳墓,今天則倒一個個兒,墳墓多而野百合花少了。不管怎樣,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墳墓還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擋我的步伐。
記得有兩句詩:"凡所難求皆絕好,及能如愿便平常。"我現在深深地熟悉到在樸素語言中蘊含的真理。我現在確實如愿了,但是心情平常到連平常的感覺都沒有了。現在是2000年1月1日,同1999年12月31日,除了多一天以外,絕沒有任何不同的地方。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到了晚上,仍然會在西方落下。
我經常說:人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這是我的最根本信條之一,我也身體力行。我現在仍然是黎明即起,兀兀窮年,不求有驚人之舉,但求無愧于心,無愧于吃下去的飯。
多少年來,我成了陶淵明的信徒。他的那一首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我感到,我現在大體上能夠做到了,對生死之事,我確實沒有多慮.。要害在一個"應"字,這個"應"字由誰來掌管,由誰來決定呢?我不能知道,反正不由我自己來決定。既然不由我自己來決定,那么由它去吧。
我認為,我是熟悉自己的,換句話說,是有點自知之明的。我經常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剖析自己,然而結果并不美妙,我剖析得有點過了頭,我的自知之明過了頭,有時候真感到自己一無是處。
我說過不少謊話,因為非此則不能生存。但是我還是敢于講真話的,我的真話總是大大超過謊話。因此我是一個好人。
我在任何文章中講的都是真話,我不講半句謊話。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經常回憶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假如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我自認為是一個頗為敏感的人,我這一面心鏡,雖不敢說是纖毫必顯,然確實并不遲鈍。我相信,我的鏡子照出了20世紀長達九十年的真實情況,是完全可以依靠的。
個人走的路有時候并不由自己來決定,假如我當年留在家里,走的路是一條貧農的路。生活可能很苦,但風險決不會大。我今天的路怎么樣呢?我廣開了眼界,熟悉了世界,熟悉了人生,獲得了虛名。我曾走過陽關大道,也曾走過獨木小橋;坎坎坷坷,又頗順順當當,一直走到了耄耋之年。假如當年讓我自己選擇道路的話,我究竟要選哪一條呢?概難言矣!
現在,我的人生之旅快到終點了,我經常回憶80年來的歷程,感慨萬端。我曾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假如真有那么一個造物主,要加恩于我,讓我下一輩子還轉生為人,我是不是還走今生走的這一條路?經過了一些思慮,我的回答是:還要走這一條路。但是有一個附帶條件:讓我的臉皮厚一點,讓我的心黑一點,讓我考慮自己的利益多一點,讓我自知之明少一點。
古人云:太上忘情。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凡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只有把自己釘在感情的十字架上了。
對我自己來說,文章能抒發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悅,緩解我的忿怒,激勵我的志向。這樣的好處已經算不少了。
中國的舊式文人有的有一種非常惡劣的習氣:文章是自己的好,這種習氣,我幸而沾染得不算太濃,我還有一點自知之明。
一個人一輩子做事、讀書,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機遇"的成分。我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大概從1973年開始,在看門房、守電話之余,著手翻譯。我一定要譯文押韻。但有時候找一個適當的韻腳又異常困難,我就坐在門房里,看著外面來來往往的人,大半都不熟悉,只見眼前人影歷亂,我腦筋里卻想的是韻腳。下班時要走四十分鐘才能到家,路上我仍搜索枯腸,尋求韻腳,以此自樂,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生死沉思錄 季羨林讀后感
季羨林先生的人生沉思錄,先對人生作了總體的解義和概括,再談人生的品質、思想、道德、年老等。就是對人生要怎樣活、怎樣活的好的獨到見解。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而要溫飽,三要發展。”這與中國古代的一句話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的傳宗接代。
我認為:人生一、平等。就是說人的本性是相同的,沒有所謂的先天善惡。善惡一體同是人的本性,不可分開來看。勉強的可以說是后天的造化決定人善人惡。比如說,有的人能很好的控制自己,做事把握有度;而有的人呢,放縱自己,做事為所欲為,就成了善中的惡,或者說是惡中善的隱晦。對于人的生來平等,并不是爭搶得來的,而是上天賜予的。死亡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很幸來到世上,被動的活著、乃至死亡。變幻莫測的人生,我們不知道下一刻到底會發生什么,什么事情會發生在誰的頭上,所以就會對未知的事物、死亡產生莫名的恐懼,所以才會祈禱。因為如此,我們才珍視生命,才會為了夢想兒堅持不懈,才會執著的追求真理……每一個人都是一塊土壤,都有自己的立場,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觀點和看法。雖然會有些模仿,但未必失真,雖然有些坎坎坷坷,但未必總是重重疊疊。每一次挫折,是上天對你的眷顧,還是對你的逃避。不能說勇氣就是能夠面對,但有些是必須經歷的,必須面對。這是別無選擇的選擇,別人也無法幫你逃脫。人活著就是一口氣,所以,鼓起勇氣做人。
說我們很幸運,但無獨有偶。還有幸運中的不幸,他們是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的呢?……也許用頑強還不足以表達出他們對人生的詮釋,對命運的不服輸,對命運的不低頭。他們勇敢地對命運說出“不”。也許,這是對我們大多數人最荒唐的嘲笑。不信?可以對比對比看看。
有時候,生與死離得很近。壽命的長短對于某些普通人來說,就是人生的價值。他們認為長壽是福。但到望九之年,再回首自己的一生:清淡無味。那會是怎樣一種感受,只有經歷者本生才最清楚吧。現在,時間的長短已不再是人生價值的衡量尺度。而對自己、家人、親朋好友、社會盡職盡責才是人生的價值。大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才被迫的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或者說為“少數的自己”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并不是說,他們的價值就是偽價值,而是說他們并沒有理解人生的真諦,真真正正的價值。引用老先生的一句話:“如果人生真有意義和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于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的則任感。
那么什么樣的人生才算完美的人生呢?完美!?……不是,不完滿的人生才叫人生。先生列出從到皇帝老爺、王宮貴族、……到平頭老百姓,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不完滿的。這才叫人生。他這樣說,并不是這樣定格:“不完滿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而是對我們的人生做了一個現實的陳訴。
人生,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沒有解的答案。他就在眼前,自己去尋找自己的答案。但在尋找的過程中要盡人事!聽天命只是無賴之舉。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他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人應當趕緊的充分的生活,因為意外的疾病和悲慘的事故隨時都可能結束他的生命。”用這段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也許能從中尋找到答案。當然,現在不必用悲壯來標榜自己人生的價值,輝煌有很多種,平凡是最偉大的!
看過“ 生死沉思錄 季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