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導學稿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教材中文字相對淺顯的一篇古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導學稿,以供大家閱讀。
湖心亭看雪導學稿
學習目標
1、用心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
2、認真學習白描的寫作手法。
3、會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學習過程:
知識鏈接:
一、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據說宋代整修西湖時,以湖泥堆成小島,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閣,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環水,花柳相映,綠水盈盈環抱,青山蒼蒼遙峙,水色山光一片,這是觀賞西湖風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賞景。
二、張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天孫,明末清初。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客居杭州。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后不仕,不想給清廷做事,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有深深的故國之思。《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總帶有淡淡的哀愁。
三、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極強的藝術境界。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
四、白描是一種描寫的方法。原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是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不加渲染,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白描用于寫人,只需三言兩語即可勾畫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白描用于寫景,只需幾筆就可勾勒出一幅鮮明的圖畫,使人如臨其境。白描用于寫事,也只要幾筆就可使事態畢現,生動形象。
預習自學
一、讀知識鏈接一、二,三完成填空:
1、《湖心亭看雪》選自《 》,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號________。作品有《 》、《 》。他的文章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和----------------,總帶有-----------------。
2、湖心亭:位于-------------中。宋代詩人蘇軾曾詩云:“欲把-----------,-----------------------。”可見西湖的美麗。
3、本文以-------------的筆墨,寫出了---------------和---------------。湖、山、游人,共同構成了一種畫面極強的藝術境界。本文展示了作者-----------------和----------------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
二、用心讀一讀課文,注意字音
崇禎( ) 毳( )衣 霧凇( ) 沆( )
碭( ) 鋪氈( ) 喃喃( )
更( )定 更( )有 強( )飲
三、用心做一做,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余 一小舟: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 霧凇:
強飲: 及:
四、用心品一品
1、舟子是如何評價張岱的?用一個字概括
2、讀課文,找出原文中哪些句子讓你看出“相公癡”, 品味作者的精神世界
“癡”在去湖心亭的時間:
“癡”在湖心亭景:
“癡”在獨往:
“癡心”——知己之樂:
深入探究:(1)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為什么說是“獨往”呢?這個“獨”字反映出他怎樣的個性特點?
(2)品味作者游湖的雅趣:
3、尋找“癡似相公者”。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脫世俗的情趣,那有人懂嗎?
四、用心學一學,學習白描手法,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1、讀知識鏈接四,學習白描手法。
2、認真讀材料,進一步鞏固白描手法。
(1)“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天凈沙秋思》)
評述:作者運用白描手法對九個景物進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圖》。在這幅圖中,藤是枯的,樹是老的,鴉是黃昏中的,它們給人的情緒是蕭索暗淡的。此時再看到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思鄉思家的情緒就很自然地從心底彌漫開來。抬頭望望遠處漫漫古道,聽聽耳邊呼嘯秋風,看看跨下長途跋涉的瘦馬,啥感覺?只能斷腸!僅28字就達到了一種千古絕唱的效果。這就是白描。
(2)“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朱自清《背影》)——白描
評述:朱自清僅用“攀”、“縮”、“微傾”這三個極凝練的動詞逼真形象地寫出父親攀爬月臺時的努力,真實地再現父親的背影,我們的眼前似乎就出現了那令人終生難忘的感人背影,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將永遠定格在讀者心中。沒有一處過多的形容、修飾、陪襯之類的語言,只是白描,只是寫實,乍讀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訥,細細品味,卻情真意濃,蘊藏著一股深情。這就是白描的力量。
(3)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兩句詩。 “白描”就是“淡妝”,有時“淡妝”比“濃抹”更見風韻。
3、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味作者的語言風格
交流分享:組內交流一下自己的學習收獲,解決疑點分享成果。
展示反饋: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大家分享。
當堂檢測:
1、本文選自 ,作者 是明末清初人。
2.解釋下列句子中的詞語。
⑴是日更定(更定: )
⑵余拿一小船(拿: )
⑶擁毳衣爐火(毳: )
⑷上下一白(一白: )
3.翻譯下列句子:
霧淞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4.下列句子中的“一”字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惟長堤一痕 B、一童子燒酒
C、天與云與山與水,一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船
5.為下列各句劃分節奏。
⑴湖中人鳥聲俱絕。
⑵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譯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接連下了好幾天,湖中行人,各種飛鳥的聲音都消散了。 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扁舟,穿著細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觀賞雪景。湖上冰花一片彌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渾然一體,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見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船上米粒般的兩三個人罷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兩個人鋪著氈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那兩個人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在湖中怎么還能碰上(您)這樣(有閑情雅致)的人?”(他們)邀請我一同喝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辭。(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癡情(于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癡情(于山水)的人呢!”
看過“湖心亭看雪導學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