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風散文好詞好段
熱火朝天 千辛萬苦 千言萬語 千載難逢 事倍功半 失之交臂 詩情畫意 輕描淡寫
受寵若驚 受益匪淺 人心所向 榮華富貴 洗耳恭聽 如虎添翼 榮辱與共 小巧玲瓏
飲水思源 嘆為觀止 如火如荼 山盟海誓 胸有成竹 雄才大略 與日俱增 與眾不同
張曉風散文好句好段:
1) "可是,想想舊的還沒有修整好,何必又弄新的?"
2) 唉,這真是可怕的循環。我常想,世間一流的人才往往由于求全心切反而沒有寫下什么,大概執著筆的,多半是二流以下的角色。
3) 老師去世后,我忍不住有幾分生氣,世間有些胡亂出版的人是"造孽",但惜墨如金,竟至不立文字則對晚輩而言近乎"殘忍",對"造孽"的人歷史還有辦法,不多久,他們的油墨污染便成陳跡,但不勤事寫作的人連歷史也對他們無可奈何。倒是一本《戲劇縱橫談》在編輯的半逼半催下以寫隨筆心情反而寫出來了,算是不幸中的小幸。
4) 有一天和尉素秋先生淡起,她也和我持一樣的看法,她說:"唉,每天看訃聞都有一些朋友是帶著滿肚子學問死的--可惜了。"
5) 老師在世時,我和他雖每有會意深契之處,但也有不少時候,老師堅持他的看法,我則堅持我的。如果老師今日復生,我第一件急于和他辯駁的事便是堅持他至少要寫二部書,一部是關于戲劇理論,另一部則應該至少包括十個平劇劇本,他不應該只做我們這一代的老師,他應該做以后很多代年輕人的老師……
6) 可是老師已不在了,深夜里我打電話和誰爭論去呢?
7) 對于我的戲劇演出,老師的意見也甚多,不論是"燈光"、"表演"、"舞臺設計"、"舞蹈"他都"有意見",事實上俞老師是個連對自己都"有意見"的人,他的可愛正在他的"有意見"。他的意見有的我同意,有的我不同意,但無論如何,我十分感動于每次演戲他必然來看的關切,而且還讓怡太旅行社為我們的演出特別贊助一個廣告。
8) 老師說對說錯表情都極強烈,認為正確時,他會一疊聲地說:"對--對--對--對--……"
9) 每一個對字都說得清晰、緩慢、悠長,而且幾乎等節拍,認為不正確時,他會嘿嘿而笑,搖頭,說:"完全不對,完全不對……"
10) 令我驚訝的是老師完全不贊同比較文學,記得我第一次試著和他談談一位學者所寫的關于元雜劇的悲劇觀,他立刻拒絕了,并且說:
11) "曉風,你要知道,中國和西洋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一點相同的都沒有!"
12) "好,"我不服氣,"就算比出來的結果是&39;一無可比&39;,也是一種比較研究啊!"
13) 可是老師不為所動,他仍堅持中國的戲就是中國的戲,沒有比較的必要,也沒有比較的可能。
14) "舉例而言,"好多次以后我仍不死心,"莎士比亞和中國的悲劇里在最嚴肅最正經的時候,卻常常冒出一段科渾--而且,常常還是黃色的,這不是十分相似的嗎?"
15) "那是因為觀眾都是新興的小市民的緣故。"
16) 奇怪,老師肯承認它們相似,但他仍反對比較文學。后來,我發覺俞老師和其他年輕人在各方面的看法也每有不同,到頭來各人還是保持了各人的看法,而師生,也仍然是師生。
17) 有一陣,報上猛罵一個人,簡直像打落水狗,我打電話請教他的意見,其實說"請教"是太嚴肅了些,俞老師自己反正只是和人聊天(他真的聊一輩子天,很有深度而又很活潑的天),他絕口不提那人的"人",卻盛贊那人的文章,說:
18) "自有白話文以來,能把舊的詩詞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東西用得那么高明,此人當數第一!"
19) 有一陣,報上猛罵一個人,簡直像打落水狗,我打電話請教他的意見,其實說"請教"是太嚴肅了些,俞老師自己反正只是和人聊天(他真的聊一輩子天,很有深度而又很活潑的天),他絕口不提那人的"人",卻盛贊那人的文章,說:
20) "自有白話文以來,能把舊的詩詞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東西用得那么高明,此人當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