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文章
郭沫若這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人,在詩歌、散文、小說、歷史劇、文藝理論、考古、歷史、書法等眾多學術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尤其在美學方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郭沫若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郭沫若的文章一:寄生樹與細草
寄生樹站在一株古木的高枝上,在空氣中洋洋得意。它倨傲地俯瞰著下面的細草說道:“你們可憐的小草兒,你看我的位置是多么高,你們是多么矮小!”
細草們沒有回答。
寄生樹又自言自語地唱道:“啊哈喲,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驕。有大樹做我庇護,有大樹供我養料。我是神不虧而精不勞,高瞻乎宇宙,君臨乎小草,披靡乎浮云,揖友乎百鳥。啊哈喲,我是大自然中的天驕。”
一場雷雨,把大樹劈倒了。寄生樹和古木的高枝倒折在草上。細草兒們為它哀哭了一場。寄生樹漸漸枯死了。每逢下雨的時候,細草們便追悼它,為它哀哭。
寄生樹被老樵夫撿拾在大籮筐里,賣到瓦窯里去燒了。每逢下雨的時候,細草們還在追悼它,為它哀哭。
1924年,在上海
郭沫若的文章二:芍藥及其它
芍藥
昨晚往國泰后臺去慰問表演《屈原》的朋友們,看見一枝芍藥被拋棄在化妝桌下,覺得可惜,我把它揀了起來。
枝頭有兩朵骨朵,都還沒有開;這一定是為屈原制花環的時候被人拋棄了的。
在那樣雜沓的地方,幸好是被拋在桌下沒有被人踐踏呀。
拿回寓里來,剪去了一節長梗,在菜油燈上把切口燒了一會,便插在我書桌上的一個小巧的白磁瓶里。
清晨起來,看見芍藥在瓶子里面開了。花是粉紅,葉是碧綠,顫葳葳地向著我微笑。
4月12日
水石
水里的小石子,我覺得,是最美妙的藝術品。
那圓融,滑澤,和那多種多樣的形態,花紋,色彩,恐怕是人力以上的東西吧。
這不必一定要雨花臺的文石,就是隨處的河流邊上的石磧都值得你玩味。
你如蹲在那有石磧的流水邊上,肯留心向水里注視,你可以發現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那個世界實在是絢爛,新奇,然而卻又素樸,謙抑,是一種極有內涵的美。
不過那些石子卻不好從水里取出。
從水里取出,水還沒有干時,多少還保存著它的美妙。待水分一干,那美妙便要失去。
我感覺著,多少體會了藝術的秘密。
4月12日
石池
張家花園的怡園前面有一個大石池,池底傾斜,有可供人上下的石階,在初必然是鑿來做游泳池的。但里面一珠水也沒有。因為石縫砌得嚴密,也沒有迸出一株青草,蒸出一錢苔痕。
我以前住在那附近,偶爾去散散步,看見鄰近駐扎的軍隊有時也就在池底上操練。這些要算是這石池中的暫時飛來的生命的流星了。
有一次敵機來襲,公然投了一個燃燒彈在這石池里面,炸碎幾面石板,燒焦了一些碎石。彈0并不大,不久便被人用那被炸碎了的碎石填塞了。石池自然是受了傷,帶上了一個瘢痕。再隔不許久,那個瘢痕卻被一片片青青的野草遮遍了。
石池中竟透出了一片生命的幻洲。
4月26日晨
母愛
這幅悲慘的畫面,我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
是三年前的“五三”那一晚,敵機大轟炸,燒死了不少的人。
第二天清早我從觀音巖上坡,看見兩位防護團員扛著一架成了焦炭的女人尸首。
但過細看,那才不只一個人,而是母子三人焦結在一道的。
胸前抱著的是一個還在吃奶的嬰兒,腹前蜷伏著的又是一個,怕有三歲光景吧。
母子三人都成了骸炭,完全焦結在一道。
但這只是骸炭嗎?
1942年4月30日晨
郭沫若的文章三:杜鵑
杜鵑,敝同鄉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在人們的心目中成為了愛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已經成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產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鵑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且比母鶯還大。鵑雛孵化出來之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者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因此,過去和現在都有無數的人面杜鵑被人哺育著。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
1936年春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郭沫若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郭沫若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