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原文及翻譯
《觀滄海》全詩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作品意境開闊,氣勢雄渾。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觀滄海》
作者: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觀滄海》翻譯:
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濤激蕩,海中山島羅列,高聳挺立。我站在山巔,心中的波濤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圍是蔥蘢的樹木,豐茂的花草,寧靜的似在沉思。蕭瑟的風聲傳來了,草木動搖,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嘯,似要將宇宙吞沒。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懷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銀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像從大海的懷抱中涌現出來的。啊,慶幸得很,美好無比,讓我們盡情歌唱,暢抒心中的情懷。
《觀滄海》注釋:
(1)觀:欣賞。
(2)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昌黎。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過此地。
(4)滄:通“蒼”,青綠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8)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聳立。竦 :通“聳”,高。峙,挺立。
(9)蕭瑟 (xiāo 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10)洪波:洶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陽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漢:銀河。
(14)幸:慶幸。
(15)甚:極其,很。
(16)至:極點。
(17)哉:語氣詞。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運極了。
(19)以:用(歌以詠志)。
(20)志:理想。
(21)歌以詠志:可以用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系,是樂府詩結尾的一種方式,是為了配樂歌唱而加上去的。
(22)詠志:既表達心志。詠:歌吟。
《觀滄海》寫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宋代郭茂倩(qiàn)編的《樂府詩集》卷三十。曹操傳世的詩歌全是樂府詩。用樂府舊題寫時事,是曹操的首創。樂府舊題中有《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源出漢代民謠,一人唱,三人和。現存的一首古辭是寫求仙得道的。曹操則用它來寫自己的政治抱負。全詩共分四章(稱四解),第一章《觀滄海》,通過寫觀滄海所見的壯麗景色,抒發自己的博大襟懷;第二章《冬十月》和第三章《河朔》,記征戰途中所見所感,表達了詩人對社會動亂、田園荒蕪的憂慮;第四章《龜雖壽》,描寫詩人老當益壯、奮斗不息的英雄氣概。四章之前有一段“艷”辭,相當于序言。詩寫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曹操北征烏桓之際。
《觀滄海》后世影響:
《觀滄海》這首詩,前六句寫的是實景,而后四句則是曹操的想象,最后兩句跟本詩原文沒有直接關系。這首詩不但通篇寫景,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首詩中,情景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寫滄海,表達了他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抱負。這種感情在詩中并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來抒發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機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一祖國的強烈愿望。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觀滄海》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這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曲》)。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從音樂曲調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變動,沉于海中。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澹澹,水波動蕩。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已經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一即將實現,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
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真是太壯觀、太奇偉了。 《觀滄海》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詩人勾畫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抒發了統一中原建功立業的抱負。雖然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進取,立志統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這是很精當的。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海”這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