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佚名
《陌上桑》是中國漢樂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劇色彩的漢族民間敘事詩。一名《艷歌羅敷行》,見于《宋書·樂志》;又名《日出東南隅行》,見于南朝徐陵的《玉臺新詠》。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陌上桑》
作者:佚名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陌上桑》意思:
美女在渭橋東采桑,春天正是事蠶作的時候。這時,突然有個乘坐五馬之車的太守疾馳經過此地,他的馬裝飾華美,還飾有金絡。不知是哪家公子,前來調笑采桑女。采桑的人本是秦羅敷,她的美貌在整個都城里都是有名的。嫩綠的桑條映著她那潔白的纖纖細手,她正在都城的一角采桑。像使君那樣的高官都調戲不動她,何況是秋胡那樣的人呢。寒蟬喜愛碧草,鳴鳳棲息在青翠的梧桐樹上。她自己心中已經有中意之人,只怪旁人愚鈍,不知道她已托心于人。只讓他們從白天空等到日暮,停下車來空自踟躕。
《陌上桑》注釋:
①五馬:漢代太守出行時乘坐五馬之車,因此以“五馬”為太守的代稱。
②秋胡:魯秋胡成婚五日就赴陳做官,五年后回家,在路上看到一個采桑的婦人,秋胡調戲人家,許以千金,被嚴詞拒絕。到家里才知道那個被自己調戲的采桑婦是自己的妻子。秋胡十分慚愧,他的妻子悲憤而投河自殺。
《陌上桑》寫作背景:
《陌上桑》,樂府《相和歌辭》舊題。這首詩寫的是秋胡戲妻的故事,詩中贊揚了羅敷的堅貞自潔,詩人也用以寄托自己對國、對君的忠誠。
《陌上桑》鑒賞:
《陌上桑》是漢樂府詩歌中的名篇,屬“相合歌辭”一類。它敘述了采桑女秦羅敷拒絕一個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邊的桑樹,這個故事正是發生在這里。女主人公——年輕貌美的秦羅敷正在路邊采桑,卻被輕狂的“使君”打擾,面對權貴,秦羅敷機智應對,以盛贊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絕了對方的無理要求。秦羅敷身上體現了傳統女性的堅貞、睿智的品質,幾千年來,成了人們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樂府名篇還因為它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成就。一是這首詩有著完整的結構,首尾相接,一氣呵成。二是這首詩以敘事為主,把抒情、描寫、敘述融為一體。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或濃墨重彩,富麗有加;或水墨輕掃,微妙傳神。特別是用側面描寫烘托羅敷的美,對后世影響很大。三是通篇五言,氣韻流暢,語言質樸。
結構賞析
第一段,寫秦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境美和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后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后通過側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后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馬徘徊不前,使君對羅敷垂涎三尺,繼而上前搭話,詢問姓名,打聽年齡,最后提出和羅敷“共載”的要求,暴露了使君骯臟的靈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步步深入。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無理。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儀赫赫、仕途通達、品貌兼優。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只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于與權勢斗爭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了,表現了她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