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辛棄疾
水龍吟
朝代:宋代 作者: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
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
揾[1]英雄淚!
注釋
(1)建康:今江蘇南京。
(2)遙岑(cén):遠山。
(3)玉簪螺髻(jì):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盤結的發髻。皆形容遠山秀美。
(4)斷鴻:失群的孤雁。
(5)吳鉤:本指一種彎形的劍,相傳吳王命國中做金鉤,有人殺掉自己兩子,以血涂鉤,鑄成雙鉤獻給吳王。后代指利劍。此處用唐李賀《南園》詩意:“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十五州。”暗指收復北方失地之意。
(6)季鷹:據《晉書·張翰傳》載,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想到家鄉吳中的鱸魚等美味,遂棄官而歸。
(7)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據《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許汜(sì)曾向劉備抱怨陳登看不起他,“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劉備批評許汜在國家危難之際只知置地買房,“如小人(劉備自稱)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求田問舍,置地買房。劉郎,劉備。才氣,胸懷、氣魄。
(8)流年:流逝的時光。
(9)憂愁風雨:化用蘇軾《滿庭芳》詞義,原句為“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
(10)樹猶如此:據《世說新說·言語》載,桓溫北伐經金城,見從前所植柳樹已長得十分粗大,慨然嘆道:“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11)倩:請托。
(12)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13)揾(wèn):擦拭。
譯文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游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 被彈 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