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背詩詞《水龍吟》辛棄疾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由辛棄疾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的一首詞。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小編這里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者:辛棄疾【宋代】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注釋:
⑴建康:今江蘇南京。
賞心亭:《景定建康志》卷二十二:“賞心亭在下水門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丁晉公謂建。”周邦彥《西河》:“夜深月過女墻來,賞心東望淮水。”(陳元龍注《片玉集》本)
⑵王粲《游海賦》:“水與天際。”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安石《夜過新開湖憶沖之仲涂同泛》:“水遠天無際。”
⑶遙岑(cén):遠山。韓愈、孟郊《城南聯句》:“遙岑出寸碧(愈),遠目增雙明(郊)。”
獻愁供恨:王安石《午枕》:“隔水山供宛轉愁。”
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狀的發髻,這里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
韓愈《送桂州嚴大夫》:“水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篸。”篸即簪,“玉簪”即碧玉簪之省。作者另一詞《行香子》:“云岫如簪”,蓋指云山。“螺髻”亦喻山。如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月明中。”又周邦彥《西河》詞詠金陵:“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
⑸斷鴻:失群的孤雁。柳永《夜半樂》:“斷鴻聲遠長天暮。”又前錄《玉蝴蝶》,亦有“斷鴻聲里,立盡斜陽”之句。
⑹吳鉤:吳鉤,古代吳地制造的一種寶刀。這里應該是以吳鉤自喻,空有一身才華,但是得不到重用。
鉤是一種兵器,似劍而曲,見《漢書·韓延壽傳》注。吳鉤的故事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鮑照《代結客少年場行》:“錦帶佩吳鉤。”杜甫《后出塞》:“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夢溪筆談》卷十九:“唐人詩多有言吳鉤者,吳鉤,刀名也,刃彎。”是彎形的刀劍皆可稱鉤。
⑺李煜《玉樓春》:“醉拍闌干情未切。”這里亦有按拍的意思。
⑻“登臨”本于《楚辭·九辯》。歐陽修《蝶戀花》:“無人會得憑闌意。”
⑼《世說新語·識鑒》:“張季鷹(翰)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⑽“劉郎”指劉備。《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劉備對許汜語:“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王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以上一段,蓋謂當時朝士,貪戀爵祿,只知道“求田問舍”,固無若張翰其人者,如碰見劉備當然要看不起他們。語意廣泛,不泥定自己,卻引起自己的憂愁寂寞。
⑾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蘇軾《滿庭芳》:“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蘇軾《滿庭芳》:“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⑿《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庾信《枯樹賦》作“樹猶如此”,與本句合。
⒀倩(qìng):請托。
⒁紅巾翠袖:女子裝飾,代指女子。
⒂揾(wèn):擦拭。三句一氣而下,作一句讀。“紅巾翠袖”,妝飾,以代美人。王勃《落花落》:“羅袂紅巾復往還。”“揾”,揩拭。“倩何人”者,言無人也,應前文“無人會”句。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意思:
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凄涼,江水隨天空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還有那群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陽斜照著這樓頭,在長空遠飛離群孤雁的悲鳴聲里,還有我這流落江南的思鄉游子。我看著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桿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別說鱸魚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風吹遍了,不知張季鷹已經回來了沒?像只為自己購置田地房產的許汜,應怕慚愧去見才氣雙全的劉備。可惜時光如流水一般過去,我真擔心著風雨飄蕩中的國家,真像桓溫所說樹也已經長得這么大了!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寫作背景:
辛棄疾從二十三歲南歸,一直不受重視,二十六歲上《美芹十論》,提出抗金策略,又不被采納。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辛棄疾將任東安撫司參議官。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任了一介小官,一次,他登上建康的賞心亭,極目遠望祖國的山川風物,百感交集,更加痛惜自己滿懷壯志而老大無成,于是寫下一首《水龍吟》詞。一說此詞于孝宗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年)辛棄疾在建康任通判時所作。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鑒賞:
該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