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元夕有所夢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是宋代詞人姜夔的作品。這是透露戀人信息和相戀時地非常顯豁的詞作。上片先寫對昔日戀情的悔恨,再寫夢中無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見作者戀情之深熾。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
作者:姜夔
肥水東流無盡期。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夢中未比丹青見,暗里忽驚山鳥啼。
春未綠,鬢先絲。人間別久不成悲。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沈吟各自知。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意思:
肥水汪洋向東流,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早知今日凄涼,當(dāng)初真不該苦苦相思。夢里的相見總是看不清楚,趕不上看畫像更加清晰,而這種春夢也常常無奈會被山鳥的叫聲驚起。
春草還沒有長綠,我的兩鬢已成銀絲,蒼老得太快。我們離別得太久,慢慢一切傷痛都會漸漸被時光忘去。可不知是誰,讓我朝思暮想,年年歲歲的團圓夜,這種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注釋:
①元夕:舊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
②肥水:源出安微合肥紫蓬山,東南流經(jīng)嶺,至施口入巢湖。
③種相思:留下相思之情,謂當(dāng)初不應(yīng)該動情,動情后尤不該分別。
④丹青:泛指圖畫,此處指畫像。
⑤紅蓮夜:指元夕。紅蓮,指花燈。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寫作背景:
作者曾幾度客游合肥,并與一歌妓相愛。當(dāng)時的歡聚,竟成為他一生頗堪回憶的往事。在記憶中,她的形象十分鮮明。然而伊人遠去,后會無期。回首往事,令人思念不已,感慨萬千。夢中相見,又被山鳥驚醒。思念之苦,真覺得“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了。愁思綿綿,猶如肥水東流,茫無盡期。誰使兩人年年元宵之夜,各自有心頭默默重溫當(dāng)年相戀的情景!詞中所流露的傷感與愁思,即是為此而發(fā)。全詞深情繾綣,纏綿哀婉。
《鷓鴣天·元夕有所夢》鑒賞:
這首《鷓鴣天·元夕有所夢》,乃姜夔為懷念身在合肥的戀人而作,作于寧宗慶元三年(1197)元宵節(jié)之時。據(jù)夏承燾先生考證,姜夔在初遇合肥戀人時,約為二十余歲,在他三十六歲這年,曾經(jīng)兩次到過合肥。“紹熙元年(1190),姜夔再客合肥,此年冬,姜夔戴雪詣石湖,授范成大以詠梅之《暗香》、《疏影》新聲兩闋,成大喜以歌妓小紅為贈。”而作此詞時,姜夔已是四十二歲,與舊戀人初遇已相隔近二十年。
上闕首句“肥水東流無盡期”,點明了當(dāng)初相戀的地方,并借水流悠悠、綿綿無盡之意,謂已相思亦是了無盡期。“當(dāng)初不合種相思”,表面上有怨極生恨的后悔之意,稱當(dāng)初就不應(yīng)該發(fā)生這段感情,然實則說,自已根本就擺脫不了這段刻骨銘心的戀情,始終被相思纏繞,太過苦惱。有李太白《秋風(fēng)詞》“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dāng)初莫相識”之感慨。“夢中未比丹青見”則寫出了詞人夢中的遺憾。在夢里,戀人的面容模糊依稀,沒有畫像那般清晰。潛在地表明了詞人在這二十年里,刻未能忘戀人的樣子,時常在她的畫像前流連這樣一個事實。結(jié)句“暗里忽聞山鳥啼”沉痛已極,離別已久,又相隔遙遠,只能在夢中相見了,然而,這模糊不清晰的夢,竟然還被鳥啼聲驚醒。情傷若斯,痛徹心脾。
下闕起首句“春未綠、鬢先絲”,言春乍始,然發(fā)已先白;也暗寫自已二十年來,傷春如故的恒久之思。“人間別久不成悲”道出人間世情的悲哀。分別久了,人的情感已變得麻木不堪,再也感覺不到當(dāng)初離別時的那種銘心刻骨的痛苦了。暗合佛家“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之理。然細細想來,世情歡愛,又莫不如此,讀之心中尤覺感傷。“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兩句,點出主旨,收結(jié)全篇。在元夕之夜,你是否會觸景生情想起了我?而我對你的思念,你是否又能感應(yīng)到?這個問題是個天問,沒有答案,只有身在兩地的雙方各自心里明白。由此推求出,這段戀情在元夕之夜的花燈會,曾有過甜蜜地回憶。在這一特定的時刻,能夠引發(fā)彼此的回憶和相思。
東坡云:“言有盡而意無窮者,天下之至言也。”該詞情境深永,含而不露,其意可神會,無法以言語盡達,心有戚戚者,自會其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