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1)
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為背景,講訴琢玉大師韓子奇與其女兒韓新月兩代人糾葛纏繞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我讀這本書,一開始是被封面上僅小于題目字號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學獎經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禮”這幾個字又讓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壯觀的葬禮呢?當我身臨其境時,才發現每一場葬禮,都是對讀者心靈上的一次凌遲。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欣賞它獨特的敘述方式,章節交錯,從“月夢”“玉魔”“月冷”“玉殤”到最后的“玉魂”“月別”,以月象征純潔善良的韓新月,以玉影射視玉如命的韓子奇。而層層推進的章節標題更彰顯了故事伏筆重重,跌宕起伏的敘事風格。讀這本書,你會發現當你讀的越深入、越細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細微之處不易察覺卻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殘留著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濃烈。
讀《穆斯林的葬禮》,我最欣賞它在人物方面精細深微的刻畫。沒有一個角色應當是完美的,你無法用“好人”“壞人”去界定,他們是你邊恨得牙癢癢,又邊憐惜的鮮活的存在。
韓子奇,在愛與責任的較量下,他毫無懸念的選擇了后者,然而卻終究無法擺脫愛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與智慧擔當的韓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處中從未動過情念,然而當沖出束縛的牢籠,在異國他鄉戰亂流離的三年,他們卻毫無保留地相愛了。也許,愛便是在對的時間與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樣呢?愛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箲鸢四辏鳛轫n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卻獨自一人帶著年幼的兒子撐起整個家。試想一下,一個女人,她要有多么強大的內心才能在國難當頭時每天懼怕著丈夫、妹妹與兒子、自己的死亡熬過八年光陰?而八年后,攜“夫”帶子回家的梁冰玉卻在親姐姐面前喊著人格尊嚴,這又是何等的殘忍?梁冰玉毅然決然地帶著自己的人格獨自離去,她是堅強的。韓子奇為著責任留下,幼小的韓新月卻從小失了親娘,受盡“新”娘的冷漠。
韓新月,似一彎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動,滌凈了每個人的心田,似一陣春風吹綠了枝椏與春天,似天邊一彎皎潔明凈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與自己老師真誠純潔的愛,讓這本悲劇的書有了明快的樂調。
然而,正因為有樂,才襯得最后的葬禮多么悲傷。她死了,連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隕落了。
她長眠于地下,穆斯林的葬禮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2)
這是一本大名鼎鼎的書,曾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因而它出現在太多書單的推薦里。宗教與歷史總是有些沉重,甚至讓人窒息,“1258年,旭烈兀攻占巴格達。?!?,因而它曾經安靜地躺在我的iPad和kindle里。
直到有一天,我終于翻開了它,閱讀了它,拋開宗教的外衣和沉重的寓意,僅僅注視書中人物充滿吊詭的人生,才又一次領悟,有些人總是輕輕地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里,就像是天邊一朵云進入了視野,離開的時候卻總是撕心裂肺、重如泰山。
韓子奇,最早出現在故事中的名字叫“易卜拉欣”,這是一個經名。他刻苦鉆研、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直到臨死才吐露自己的身世,性格上存在很多反轉。僅僅因為去討一口水喝,他是那樣偶然地出現在梁家的生活里,又僅僅因為打破一只玉碗,他又緊緊鑲嵌融合在梁氏姐妹的生命里,直至死亡。
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的相遇充滿了戲劇性,就像是舞臺劇一段輕松的獨白,并沒有預示出悲劇的結尾??蓮拇艘院螅械囊磺斜汩_始急轉直下。韓新月在臨死之前最想見的人是楚雁潮,楚雁潮在韓新月葬禮十余年之后仍舊動情地拉著《梁?!?。
還有不能忽略的韓天星,他對所有的人都飽含熱愛,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品嘗生活的苦果。這里面有缺少父愛的童年、因故夭折的求學之路、失去愛人的痛苦、對妹妹的無能為力、還有對平淡生活的接受。他遇上的所有的人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死亡,不僅是人類無法躲避的最終歸宿和沉重話題,更是作家對人物命運的慣用處理方式。比如余華的小說中多是死亡的盛宴、莫言的小說里又充滿殺戮的狂歡。沒有什么比死亡更能清理一個人的命運了。因而小說中人物的離去總是伴隨著沉重、心碎的、令人唏噓的死亡。
小說來自于現實的演繹。同小說中一樣,一些人的到來總是風輕云淡,讓人有不過是生命中普通一天的錯覺;同小說中不同,他們的離開并非僅僅是死亡,還有僅僅是離開。但無論是死亡還是離開,最終的結局都是淡忘——這是人的本能:記住美好,忘記悲傷。在現實中,也許楚雁潮仍會去韓新月的墓地拉《梁祝》,但終究會鎖住悲傷。這才是人之常情。從更大的道義上講,對死者的最大不辜負正是好好地活。
因此,淡忘才是最沉重的離開,沉重到一些人仿佛從來沒有出現。
有人說,這本書中感情過渡得不自然,無論是韓子奇和梁冰玉還是韓新月和楚雁潮,他們之間的感情進展的總是有些匪夷所思,尤其是韓子奇和梁冰玉之前沒有任何兆頭,卻在半章之內成了夫妻。在這點上,我認為作家是了解自己作品的缺陷的,正如陳忠實一定知道《白鹿原》中田小娥鬧鬼的情節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性,在反復修改之后依然決定這樣寫,那一定是蘊含深意的,就像是斷臂的維納斯。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3)
以雙線的結構穿插寫了三代人的命運浮沉,新舊社會交替下,新思想和傳統思想的矛盾沖突,融入在戰爭背景中的小人物故事?;刈遄鳛樯贁得褡逶跐h族主流文化下遭受的非議和歧視,瞬間就能穿越回20世紀初期,一同感受到他們生活中的默默無聞,也在作者的筆下領略穆斯林人的虔誠。也看到在歲月推進中小人物的浮萍,對世事的無可奈何,不過是在人世間走一遭。
書的前半段寫的還是挺好的,但是到后面人物的塑造有點讓人大跌眼鏡??赐暾緯适虑楣澛燥@得單薄了,至今也想不通為什么書名叫穆斯林的葬禮,盡管書中有不少對于穆斯林葬禮細致入微的描寫,但是以此為主題確實有點有失偏頗了,也情節也經不起推敲。
韓子奇,年少時是個有主見、有野心、能屈能伸的男人。把師父的家業—奇珍齋發揚光大,并且成為京城人盡皆知的“玉王”。一生視玉如命,為了保護他的玉,他寧愿拋家棄子,選擇跟商業老搭檔亨利去英國躲避即將發起的日本侵略戰爭,卻沒想到在在那里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這戰爭中,破滅的希望燃起了他跟妻子的親生妹妹梁冰玉的愛情,并有了愛情的結晶—女孩新月。熬過了戰爭,離家十年后選擇踏上了歸家的路。歸家之后,梁君璧與梁冰玉的爭吵倒是很有意思,倫理與愛情的沖突。韓少奇與梁冰玉的不倫之戀,為穆斯林的宗教所不容。新時代女性梁冰玉勇敢追愛,不在乎教義,不在乎世人。(PS: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真有這么敢于追求愛情的女性,我對此是打問號的?)終究還是過了,韓少奇與梁君璧的婚約尚在,她竟以前妻稱她姐姐。韓子奇是懦弱,但是又是合乎清理,他終究選擇了倫理。勇敢追愛是權利,但是任何選擇都不應該在傷害他/她人的前提之下,也不應當違背倫理。
另一條主線是韓子奇的女兒,韓新月。作者筆下的她看似完美,爭當第一,不甘人后,性格體貼,貌美如花。大概作者塑造這樣的新月,是為了跟她的悲劇形成強烈的對比。從小擁有別人羨慕的一切,以高分考入了北大,遇上了美好的愛情。只可惜,當她純純的愛情來臨的時候,她的生命卻開始一點點的走向終點了,最后她也發現從小到大她喊的母親,也并非生母,而是她的大姨。這樣悲劇的一個人,生命中唯有的一線光來自愛情。但是楚老師表達的始終不渝的愛情,卻有著不可逾越的偏見,看到他說出的那一句“沒有我她怎么活?!闭娴淖屛掖蚶漕?。
最后講點實在話,這本書沒幾個人人物是我喜歡的,要么就是人物塑造的不真實—如新月、楚老師。要么就是人物塑造的太真實,卻又讓人恨之入骨。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4)
很久沒有一口氣讀完一本書了,上一次還是《活著》,同樣是三代掙扎在特定歷史洪流中的人,同樣是生死變故、悲歡離合交替上演,但在《穆斯林的葬禮》中,我看到的更多是美的意象,以及生命的不屈和偉大。
愛是一個容納百川的字眼,用它來體現生命之美最為合適:父母子女之間深沉細膩的愛,手足同窗互相掛念的愛,男女之間純粹的愛,對宗教信仰虔誠的愛,把一生獻給事業的愛等等。在這其中,愛情最為人所尋求追逐,它連接兩個個體,使他們的生命有了光和亮。
韓子奇梁冰玉:“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戰爭帶來痛苦的同時,也給兩個在異國他鄉漂泊無定的人帶來了愛情。倫敦空襲,地下室里的兩人第一次離死亡那么近;抱團取暖,互相安慰,真正的愛情從不因遲到而遜色半分。塵埃落定,回國后卻發現,世俗的眼光和身份是跨越不了的羈絆。剛強的女子選擇離開,去追求獨立自由的生活,男子卻不敢也不能遠走高飛,只好隱忍留下,這一留,就是二十多年。韓子奇到死也沒能等到“玉兒”,當灑脫的女子再度歸來,已經是滿頭銀絲的老人。遺憾無限,還好擁有共同度過的十年,那段彼此最為顛沛也最滿足的時光。
韓新月楚雁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離不開你!那么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第一次見面,未名湖畔,新月是北大西語系新生,明媚又充滿希望;楚雁潮是剛畢業一年的教員,意氣風發。作為師者,他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后來因對翻譯事業的共同熱愛,兩人逐漸成為知己。他曾鼓勵她說民族無貴賤之分,人人平等;在愛情面前,他們同樣平等,“獻上心靈中蘊藏的全部感情”。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那么對一個剛踏上人生路,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女來說,查出先天性心臟病應該是極具悲劇性了吧。但是,即便知道了這樣一個事實,兩個人還是如同飛蛾撲火一般走到了一起。對于逝者來說,“永遠”是十八歲到二十歲的兩年,對于留在世間的愛人來說,“永遠”則是漫漫余生獨自度過了。
最后以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來結尾吧:“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人生應該像鯤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5)
“悲劇,就是把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撕裂給人看。”讀罷《穆斯林的葬禮》,我終于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人生之悲,悲到無奈,悲到痛徹心扉。在該書中主要有三:
它悲在人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戰爭吞噬了多少生命,毀壞了多少家園,而韓子奇一家卻死里逃生。但當韓子奇、梁冰玉千里迢迢趕回家園時,卻不能踏進門中半步。最后只能含著淚花,梁冰玉只身一人默默離開。更讓人扼腕嘆息的是,當六旬老人梁冰玉海外漂泊多年,懷著對親人的思念、對女兒的期盼再度歸來時,等待她的卻是親人的離世,就連她日思夜想、只能在夢中相會的女兒也已化做了一縷香魂。此時此刻,此情此景,愛何以堪,情何以堪?這一切,又怎能不讓讀者動容、落淚。
它悲在親人因愛卻相互折磨。如果搶走韓子奇的不是梁冰玉,不是韓太太含辛茹苦撫養成人、深深愛著的同胞妹妹,或許,韓太太就不會那么心碎。而梁冰玉如果不是為了姐姐今后的幸福,也斷然不會只身流浪。但是,戰爭 這一殘酷的事實不僅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彼此深埋在心中的骨肉親情。但是,愛的折磨卻沒有因此而停止。為了心愛的妹妹,韓太太再次含辛茹苦養大了妹妹的女兒韓新月,因為這是她對妹妹的思念的唯一寄托。可是,每每想到新月的身世,那種愛恨交織的心情,又常常讓她不能安眠。于是,愛,折磨;再愛,再折磨。這種復雜的心情和矛盾的行動,使她的性格逐漸偏執,也伴她度過了痛苦的一生。
它悲在人間真情始終不能得以圓滿。當韓新月、楚雁潮兩顆心經過長途跋涉,戰勝世俗流言,終于走到一起時,死神卻來到了新月的身邊。一次意外的經歷,新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的病情。盡管楚雁潮給予她人間最純真的愛情,給予她最大的精神支持;盡管韓新月以最堅強的意志與死神抗爭,但是,死亡之手還是伸向了她,韓新月終于沒有能夠“看到清晨的第一縷晨曦”。當楚雁潮攜著深深的愛來到醫院,看到的卻是醫生悲傷的面容。當意識到明月再也不會升起的那一刻,楚雁潮的心死了?!鞍笥谛乃馈?,這是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死亡。幾年后,在淡淡的月光下,頭發花白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墓穴前,緩緩地拉起小提琴,拉起兩人熟悉的那首樂曲,用不變的音樂訴說著他對新月不變的愛,那個場景,成為讀者心中永遠的定格。
合上書,閉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韓子奇、韓太太、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這些身份不同、性格迥異的人物,不約而同地以“悲”字書寫著自己的命運。他們穿越歷史的時空,一走到了我的面前……
愛,還在延續;悲,希望停止。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6)
二月,窗外飄的雪停了,留下一地雪白,天地寂靜。
我趴在窗前,剛剛合上《穆斯林的葬禮》,想起了新月的結局,她就是在冬去春來的時候,帶著許多遺憾,“無常”了。皚皚晴雪,天星堵上最后一塊磚,新月從此與楚雁潮無重逢之日!
一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痛苦的命運,讓我不禁淚下。梁亦清,“玉王”韓子奇,姐妹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陳淑彥,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扣動著我的心弦。
我同情韓新月,她擁有象牙色的臉龐,雙腿挺秀,她單純,善良,有非凡的氣質,她成績突出,是北大西語系的高材生,她有一個純潔翻譯夢,但命運卻開了一個玩笑:她患有嚴重心臟病。
我不欣賞梁君璧的自私與愛面子。她愛親兒子韓天星,為了兒子能找到她滿意的兒媳,不惜欺騙兒子,利用謊言趕走了“切糕容”家的榮桂芳。她為了兒子婚禮聲勢浩大,用新月的學習機會作威脅,迫使愛女的韓子奇交出了他珍愛的玉器。
梁君璧總是不關心新月,就連上北大學習都執意反對,我記得楚雁潮說的一句話“現在,她需要愛,需要力量,為了她,我一切都愿意獻出來,只要她不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僅僅因為楚雁潮是一個“拉斐爾”,就不給女兒一點希望,她甚至說出了“就算你死,也休想嫁給楚雁潮”的狠話,使女兒絕望的昏迷,病情不再可控。她太無情了!我實在不敢想象她的殘忍。
因為做母親的自私,她葬送了一對兒女的愛情;因為她沒有理性的思維,她誣陷了忠心耿耿的老侯(管家),她太注重個人了,太看重面子了,太想著錢財了!這個本應美好的家族,這個本應成為老字號的“奇珍齋”徹底毀在了她的手中。
但我認為,是梁君璧自身的局限性,封建的心理,導致了她一生所做的可惡的錯事。抗日戰爭那會兒,她要是隨丈夫遠渡英國,玉器行也就不會毀,梁冰玉和韓子奇也就不會絕望的在一起又有了韓新月。
我敬佩楚雁潮楚老師對對翻譯事業的執著,他那未名湖畔的備齋里只有一張椅子,一個床鋪和書桌,其余地上堆滿了書籍。他利用暑假在備齋里不分晝夜的譯魯迅的《故事新編》等作品,就是為了把外國文學介紹給中國,把中國文學推向世界。
我也欣賞鄭曉京對政治工作的負責,贊賞羅秀竹為俄轉英而付出的努力,盡管謝秋思的學習不亞于韓新月,但我不喜歡她過于講究穿戴,我還羨慕陳淑彥和韓新月間既是姐妹又是嫂子的關系。
新月的一生短暫,她擁有的只是未實現的夢想,不美滿的愛情,但她有深愛她的父親,在遠方牽掛她的母親,永遠想著她的楚老師!
命運不是一個人能控制的,它不可測。即使我們都像新月那樣悲慘,也要珍惜現在,把握當下,為世界留下不朽的傳奇!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篇7)
看完了,總覺得有股氣憋在心中,難以抒發。
這就是悲劇的力量吧?
一直不喜歡悲劇,這次破例看了這本以悲出名的小說。真的很震撼,我舍不得書中的人物,我茫然若失。
這本小說以父親韓子奇和女兒新月的生活為主線,兩條主線穿插其中。讓人看得那么真實。
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直接進入到那個年代,和主角對話。
一開始,我是沖著穆斯林看的。從小到大,我對少數民族總有著深厚的感情,總有著那么一份好奇??墒强吹揭话氲臅r候,我就開始覺得穆斯林只是一個背景,一個大前提。真正的故事是韓子奇三代的沉浮。
前半段關于描寫北京大學的生活的,讓我心生向往。那時候的北大,真的很吸引人。如果,早幾年我看到這本書,或者會對北大產生強烈的情感,或者會激發我的斗志考取北大。回來。這一部分,很清新,將一個大一新生,與一個剛為人師的老師的感情描寫的很細膩。那種愛,但有不懂得愛,懵懂,好奇的感覺如躍紙上。我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種純潔無暇的感情。
新月的母親,準確的說是后母。從一開始她對新月的態度我就大概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我不喜歡這個人物,這個悍婦似的女人。雖然是生活使得她變成一個這樣的女人。但是,她不應該這樣子對待自己的親人。逼走兒子的愛人,害死自己的女兒。有時候,我真的很想給她幾巴掌。
新月的死,讓我很震撼。雖然一開始就知道她會死,擔我仍然無法接受。這種感覺,無疑是像是自己的親人過世。我真的無法想象一個這么美麗聰明的女孩就這樣,才活了20年,才初嘗了愛情,就無常了。她應該得到更多的,她母親的錯,不應該報應在她的身上。她是多么好的一個女孩??!我真的很舍不得這樣一個人。
書中還有另外一個人物,便是楚老師。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一個深愛新月的人。他的才氣讓我折服,或許,所有的女孩子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感覺吧?新月的死,對他無疑是巨大的打擊。他還沒來得及疼愛這個女孩,還沒來得及為她做事情,她就走了,永遠的離開了自己。
新月的父親,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一個愛玉如命的人,一個屈服于老婆,不敢追求自己真愛的人。他的日子過得苦,苦到我這個旁觀者都替他難受。
書中基本每一個人物都是悲劇的,真正意義上的悲劇。這些悲劇,或是因為自己造成,或是因為他人而造成。他們永遠都無法擺脫一個結局,便是無常。
人是世間的匆匆過客,軀體是靈魂臨時的依附之所,或者只是短暫的一瞬,死后才能永生。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我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只是覺得很亂,總有一股什么東西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離去。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吧!
擁有生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請珍惜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