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經典書籍推薦
以下是計劃資料:
1.我會選擇頭腦清醒的上午讀書。
2.每一天讀書的時間一樣,資料不一。
3.我會選擇以四天一本書為標準,但必須要透徹明白理解和不認識的字標上拼音。做到預習后再讀,并且讀一遍要有讀一遍的用途。
4.前四天我要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四天我要讀《簡愛》,在依次讀《魯濱遜漂流記》、《中華上下五千年》等小學生必讀經典。
5.每讀一本書要做好讀書筆記,并在書中做好必要體會,確保每篇的重點知識不會流失。
讀書計劃有了,相當于有了目標,進行下一步,開始行動!
國外的經典書籍推薦【篇2】
1.下劃線,高光劃重點,寫注釋
一些讀者喜歡書頁上干干凈凈,什么都沒有,但我不行。我喜歡在書里書外都留下自己的印記。我會給書包裝可愛的書皮,會給書頁貼標簽分類,給書中的段落用熒光筆標注,等等。這給人一種這本書被徹底閱讀的感覺。當我再次打開這本書,我會連帶著回憶起上一次閱讀時的感受,會被曾經感動過自己的語句再次驚艷到。在過去的幾個月里,我發現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是阿蘭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的《極樂之邦》,因為我給這本書幾乎每一頁都做了標記。我承認這樣標注會讓書看起來沒那么新,但是這些印記會讓我產生“這本書獨屬于我”的感受。
除了標記頁面之外,我還喜歡在書頁空白的地方做筆記。比如一些句子說到了你的心坎,或者引發了你的回憶,那么就把這些順手記在紙頁邊緣。這個方法對于非小說類的書籍更合適,因為你更容易總結學到的內容。
標記和記筆記會讓你產生一種主動閱讀的感受。而且在這種方法下閱讀,你永遠不會迷失,因為你始終在思考。當你幾年后重新拿起這本書,當初記下的筆記依舊會對你產生深刻的影響和震撼,足以改變你的一生。
2.寫書評
我知道寫書評這件事聽起來很麻煩,但是書評的好處超乎想象。請聽我說:讀完一本書后,趁你的感受和思考還很清晰,一定要把它們寫下來,留給日后備用。開始,我寫下了人生中第一篇書評,是給小說《偷影子的人》寫的。這下子我才意識到書評對于讀書來說是多么重要的一環。于是我開始給每一本書都寫書評。最開始,我寫書評只是為了感謝作者。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開始意識到書評非常適合用來整理思路和情緒。哪怕當下寫的內容很粗糙,我還是可以用這種方法保留下當時的感受,日后再補充和修改也無妨。
此外,寫書評還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整理書中的內容,換句話說就是讓我們把書中的內容記得更牢。具體來說,寫書評的好處如下:幫助整理思路:寫書評可以幫你把雜亂的感受整理成符合邏輯的想法。當你回憶自己從書中學到了什么,你只需要看自己的書評就可以了。書評可以幫你更好地反思所學內容,你也可以添加很多參考書目,用以擴充所學內容。強化記憶:在整理書評的過程中,你需要用自己的話重復書中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你相當于重新學習了一遍書的內容,可以起到強化閱讀的效果。當然,如果你想回顧書中的原文,可以看自己標注過的書頁。和其他讀者產生聯系:你可以把自己的書評放在亞馬遜或者GoogleReads上面,在這里你可以和成千上萬的讀者分享自己的感悟。有時候其他人會給你的書評寫評論,你由此可以找到很多志趣相同的朋友,或者學習到一些新的觀點和思路。增強寫作技巧:為你看過的每本書攥寫評論,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對那種需要發表的書評尤其如此,你會逼自己更好地表達,久而久之就提高了寫作的技巧。
3.看作者的采訪
在現實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多喜歡的書的作者,但是很少有機會真的和他們成為朋友。
但是感謝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你可以在社交網絡上追蹤他們的新動態,去看他們的TED演講,或者扒一扒他們的博客。聽自己喜歡的作者談論寫書的感受,對我而言有著異常強大的沖擊力。你可以了解這位作者的心路歷程,了解寫書背后的思考過程。作者還會分享一些前言和后記中沒有的內容,比如一些沒寫進書中的觀點,或者當時的創作環境,等等。當你看過這些內容后,你會和作者建立起更加“親密”的聯系,作者的思想也會更加長久地影響你。
另外,當你看采訪或者聽TED演講時,聽作者重復一遍書中的想法,你會記得更牢固。多項科學研究表明,視頻比單純地閱讀更能加深對信息的記憶。
如果這本書的作者已經去世,或者因為年代久遠而無法找到視頻、音頻,那么你可以通過網上的百科閱讀他們的相關信息。相信我,總有一些信息會讓你感到吃驚。
我最近在閱讀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的《瓶中美人》(The Bell Jar),我對這位作者非常癡迷,但是能在網上找到的她的個人信息很少。再后來我有幸找到了她寫的詩歌,從詩歌中我漸漸品悟到了她當時情感和環境,這對我而言也是一種信息補充。
4.聽和讀同時進行
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的閱讀方法:當你閱讀一本書時,嘗試著同時聽這本書的音頻。把那些看到的語句再聽一遍,是一種魔法般的體驗。即使你看到書不是小說,這種方法依舊適用。但是對小說而言這種方法更好,文學愛好者絕不應該錯過。在閱讀中,你可以通過作者的描述來體會情感;在聽音頻的過程中,朗讀者的語調和情緒會進一步闡釋作者描述的內容。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好的朗讀者會根據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語調和情感朗讀,這種專業態度讓書中的角色更加真實,也更有戲劇性。而且,聽音頻和閱讀一樣,有時候你不需要提前了解復雜的背景知識,享受這個故事就夠了。
國外的經典書籍推薦【篇3】
一、古希臘: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埃斯庫羅斯《普羅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歐里庇得斯《美狄亞》,斯威布《古希臘神話與傳說》
二、古羅馬:維吉爾《埃涅阿斯基》,奧維德《變形記》
三、中古歐洲文學:圣·奧古斯丁《懺悔錄》,但丁《新生》、《神曲》
四、中古阿拉伯:《一千零一夜》(舊譯《天方夜譚》)
五、中古日本:紫式部《源氏物語》
六、文藝復興:彼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談》,塞萬提斯《堂吉訶德》,喬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威尼斯商人》、《李爾王》、《麥克白》、《暴風雨》等。
七、巴洛克與古典主義時期:約翰·米爾頓《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約翰·班揚《天路歷程》,讓·拉辛《安德洛瑪克》,莫里哀《偽君子》
八、啟蒙運動時期: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波斯人信札》,伏爾泰《老實人》、《天真漢》,狄德羅《拉摩的侄兒》,盧梭《懺悔錄》《新愛洛依絲》,笛福《魯賓遜漂流記》,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記》,亨利·菲爾丁《湯姆·瓊斯》,勞倫斯·斯特恩《感傷旅行》,萊辛《拉奧孔》,席勒《陰謀與愛情》,歌德《少年維特煩惱》、《浮士德》
九、浪漫主義時期: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威廉·布萊克《天真與經驗之歌》,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謠集》,柯勒律治《孤舟子詠》,拜倫《恰爾德·哈羅德游記》,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惠特曼《草葉集》
十、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司湯達《紅與黑》,巴爾扎克《人間喜劇》,福樓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羊脂球》,狄更斯《雙城記》,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夏洛蒂·勃朗特《簡·愛》,艾米莉·勃朗特《呼嘯山莊》,果戈理《死魂靈》,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馬克吐溫《湯姆·索耶歷險》《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杰克·倫敦《荒野的呼喚》,易卜生《玩偶之家》
十一、世紀末的西方文學:波德萊爾《惡之花》,哈代《還鄉》、《無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絲》,尼采《悲劇的誕生》,夏目簌石《我是貓》,
十二、現實主義文學的深化:勞倫斯《虹》《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多夫》,德萊塞《嘉莉妹妹》《美國的悲劇》,海明威《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高爾基《母親》《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
十三、現代主義文學:艾略特《荒原》,卡夫卡《審判》、《變形記》、《城堡》,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喬伊斯《尤利西斯》,福克納《喧嘩與騷動》,
十四、后現代主義文學:薩特《惡心》,加繆《局外人》,尤納斯庫《禿頭歌女》,貝克特《等待戈多》,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庫爾特·馮尼古特《第五號屠場》
十五、拉美文學: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博爾赫斯《迷宮》,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帕斯《太陽石》
十六、亞非文學:川端康成《雪國》《古都》,紀伯倫《先知》,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十七、非洲裔美國文學:托尼·莫里森:《所羅門之歌》《最藍的眼睛》《寵兒》《柏油孩子》等,霍斯頓:《他們眼望上蒼》,理查德·賴特:《土生子》,艾麗絲·沃克:《紫色》,埃里森《看不見的人》,亞歷克斯·哈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