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理解,并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寫好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方便大家學習。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的李毓秀。讀后,它讓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等等。《弟子規》是我們兒童的啟蒙讀物,是養成良好個人行為的指南,我認為它是所有人一生的必讀書目之一。
《入則孝》這一章講的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要孝敬父母,還有兄弟和諧,誤要歧視窮人,不能巴結富人等。
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是這句話: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位叫黃香的孩子。因為他的母親早逝,所以黃香對養育他的父親非常教順。夏日,他見父親床非常熱,他便拿著扇子扇床,直到床涼為止。冬日,父親床上很冷,他便親自幫父親暖被窩。母親早逝,父親撫養他長大,他知恩圖報,便有了黃香溫席的故事,黃香那時才九歲,古人云:“百善孝為先。”黃香才那么小,就懂得孝順親人,一個人能夠孝順,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的的人。黃香的孝心,是一個孩子從內心深處自然萌發、激發出來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盡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親仁》一章中,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這一句話也讓我受益匪淺。你能跟高尚的人做朋友,你就會懂得很多,會變得很有愛心,過錯也會減少。如里你跟小人做朋友,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壞,麻煩也會自己找上頭來。所以,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跟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盡量不要跟德行有缺陷的人做朋友。
《弟子規》這本書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它可以鑄就我們的精神靈魂,同時培育了我們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當你細細品味它的精髓,你就會茅塞頓開,平時里的點滴感悟都在圣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你就有一顆寬愛的心,愛社會、愛祖國、會感恩、會尊重別人、會廉恥、會與人和諧相處。
希望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深入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2
“百善以孝當先”這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句千古名言,這就是做人的根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唐代詩人孟郊所寫的《游子吟》這首詩中的千古名句。是啊!兒女的心怎能報答得了父母的恩情呢?這次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讀了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弟子規》。其中讓我久久沉思的是八則孝這門學生主修的課。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真理是在我讀《弟子規》這本書有著最崇高的位置在我心中,這就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遲緩答應;父母讓你去辦事的時候,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責備,要從中吸取教訓。子女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他們安眠。
岳飛是一個宋朝有名的抗金名將。他的一生也以孝聞名至今。他的母親是想岳飛當上一名大將和要他精忠報國,所以她在岳飛的背上用針一針一針地刺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時常提醒岳飛。古時候的刺青技術還沒有現代的先進,想想要在背上刺四個大字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可岳飛就是為了一個孝字在背上刺上四個大字。
古時候就有這么一個孝順的名將,可在現代化的大都市里又有多少人會這樣呢?別說那么艱苦的事吧,就是早上請個安,晚上侍候他們安眠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有人甚至覺得說孝太俗氣了,說笑還差不多。我們現代小學生就是忽略了這門重要的功課。
有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是你叫父母的時候,父母不能遲緩,做事要馬上去做。對于父母的教誨還會頂嘴。
父母照料你已經多時了,那你有沒有試過照料回你的父母。他們為了你每天出去辛辛苦苦工作,令兩鬢日漸增加銀絲的父母呢?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開始為我們的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3
我們的老師經常說,如果,我們要做一個品行高尚,溫文爾雅的人,那么,《弟子規》絕對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我才不相信!
尤其學習到“謹”一章節的時候,面對“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我是呲之以鼻的。什神馬啊,一切都是浮云啦!古人那么迂腐落后,他怎么知道我們00后的給力?不能歪戴帽子,我怎么可以盡情耍酷?不能敞開衣襟,我還如何表現自己的自在瀟灑?至于鞋子嘛。鞋帶開就開了,還得彎腰去系,拖拖拉拉才叫個不羈呢!
于是終于有一天……剛剛走出放學后的校門,躲開了老師的視線,人群中,我又忘情地投入到自己的“酷”和“瀟灑不羈”中了——啪嚓,哎呦!我的左腳踩到右腳上松開的鞋帶上了——我結結實實地摔個大馬趴,鼻子鮮血直流,一顆門牙夜差點沒“光榮殉職”,同學們急忙把我扶起,關切的問詢中,我清楚地聽到路邊行人的話:“現在的孩子啊,怎么那樣,哪像個孩子?。”
我那一刻真的狼狽極了,不只是形象。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刷牙漱口整衣凈手,來到班級,端坐在書桌上第一個帶頭誦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4
金秋十月,我們培新小學舉行“書香校園”活動。老師不僅讓我們認真學習《弟子規》,還要會背誦。回家后,我讓爺爺幫忙找到《弟子規》這本書,每天中午,都堅持讀一小段。
《弟子規》在古代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語文課本,是古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對現在的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示。它讓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如:講孝順、講禮貌……書中寫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我承”,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我們好,我們應當聽他們教誨,應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讓父母傷心生氣。我清楚的記得一則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一盆水,天真地對媽媽說:“媽媽,洗腳”。這則公益廣告打動了千千萬萬人的心,它深深體現了小男孩對媽媽最真摯的愛。我更想到烏鴉反哺這個故事,連小烏鴉都知道孝順父母,小時候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喂父母食物。而以前,父母讓我做事,我總是推三阻四,或者找借口不能按時完成。現在想起來,真是非常后悔,以后我要變得勤快,父母叫我,立刻就能答應;長輩說我,我也能安安靜靜的聽,讓長輩們開開心心。
當我讀到“出必告、返必面”時,我深深的感覺到,以前不管是我早上出門不打招呼,還是放學時遲遲不出校門,讓父母在校門外焦急等待這些行為是多么槽糕。父母的心始終聯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以后出門,不夠有多么著急,也要和他們打一聲招呼。放學不管有多少事,一定要及早出校門,讓父母看見我都身影,不再為我擔憂。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 它告訴我學習中、生活中許多做人的道理,它還能教我如何做一個有修養的人。“百善孝為先”,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弟子規》里的話,做一名懂道理、講孝順的好學生,把中華文明的優秀品質傳承下去。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5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奧妙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隨之傳承。而今,我誦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乃《弟子規》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而成的。
有人曾經說過:“若是想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打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兩千多年前,學習孔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后起“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并沒有多少重量,但文中這一千零八個字,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著我們向善,這不過是中華文化的魅力罷了。
自古以來,便是百善孝為先。老師教導我們:父母生我養我們,多年如一日,容易嗎?并不簡單。于此,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著念著,也嘗試著做。可是,你又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于水的情,并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于天地之間。
人們說:“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說,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蒙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凈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倘若我們處處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蕩漾著愛的漣漪。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就像一面鏡子,在你對他笑的時候,他也會以笑來回報你;在你對他哭的時候,他便會以哭來面對你。同樣,你若是待他以仁厚,他必以善良待你。
善者,無須像黃帝嘗遍百草,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便足矣。
弟子規,引導我們從小學善,從小做孝者。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6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7
平時讀書總覺得書上內容跟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但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教了我許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動的就是這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們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懶。父母教導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地聽。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我們要順從。
我想:做人不正要這樣嗎? 想到這里,我就回憶起那件事。
在童年時期,我是一個很愛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頭在冷冷的鐵桿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錯,爸爸看見我在弄,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會把舌頭弄流血的。我不聽,趁爸爸媽媽午休的時候又那么做,我把舌頭的前半部分舔在鐵欄桿上,剎時覺得舌頭萬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剛想縮回舌頭,可辦不到了,舌頭被凍在鐵欄桿上了,這時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聽見了,拿起一杯熱水“噗”的一聲,澆在我舌頭附近的鐵欄桿上,冒出了一股熱氣。我把舌頭“摘”下來,弄得滿嘴是血,媽媽說:“小純,爸爸媽媽說過的話以后就要謹記在心了。”這件事都怪我不聽爸爸的話。
做人就是得這樣,聽父母的話,正所謂“不聽父母言,吃虧在眼前。”由此,我們也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是我們的老師,教了我們許多道理,關心,照顧了我們一輩子。讓我們也關心他們一點,尊敬他們一點,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回報父母的這份情。
《弟子規》這本書我現在還經常拿出來翻讀,它一直鞭策著我。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8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對學生的訓示,如:要有規矩,有禮貌,守信用,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詩句是:“父母教,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貴,須順承”這幾句話。這是書中“入則孝”的一部分,其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等了好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就應該快點去做,不能拖延或推辭。父母教育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恭敬地聽,不能頂撞父母,父母批評我們的時候,應當虛心接受,不能強詞奪理,這幾句詩通過四個不同場景,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必須要孝敬父母、尊重父母、體諒父母,不能和父母頂嘴,不能讓父母傷心。
想到這兒,我不禁有點兒羞愧了。雖然這些詩句我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但是我在生活中卻并不是這樣做的,平時爸爸媽媽呼喚我,我要么就等他們喊了好多聲后才不耐煩地答應,要么就假裝沒聽見不回應他們。他們若是要我做什么事情,我一定會百般推辭,如果實在推辭不了,我就答應一聲然后遲遲不去做。當父母苦口婆心地開導我時,我總是嫌他們嘮叨,不耐煩地聽那滔滔不絕的嘮叨聲,可又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把他們的話當耳旁風。爸爸媽媽批評我時,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解,絕口不承認我做錯了什么事情。
讀了《弟子規》這本書,我深深地感觸到自己以前太不懂事了,認為自己不應該那樣對待生我養我的爸爸媽媽。今后,我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勤勞的好孩子。為父母分忱解難,不能再讓他們給我操心。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9
平常我有很多不足,可我今天讀了一本叫《弟子規》的書,這本書教育我要當一個勇敢,聰明,誠實,孝順的人。對照《弟子規》的教育,再想想自己以前的行為,情不自禁的低下頭一陣面紅耳赤,
我經常跟父母頂嘴,不聽他們的教導,他們讓我往東,我偏要往西,我沒做到《弟子規》中得父母呼,應勿緩這句話,一次,媽媽叫我吃早飯,可我心中有一百個不愿意,所以就隨便應付了一聲馬上到,然后繼續睡覺了。等到我醒來已經是11點30了。我飛奔到客廳,見媽媽已經早早的吃完了早飯等著我起床。我愧疚的低下了頭,盡管臉再紅也沒有用。
還有一次,我上英語補習班晚回家了半個小時,媽媽說我是不是不會背書留了下來?可我沒有一點耐心,站在那的我暴跳如雷,于是,媽媽便去找老師問一下,老師說我英語課文不會背,于是我又火冒三丈,媽媽再一次問老師,可是老師說的還是原話。我只好承認了。后來回想一下,這件事不應該欺騙媽媽,我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我真對不起媽媽。
《弟子規》是我啟蒙我好老師,教會我很多,讓我學會了怎么做人。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0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對國學的教育就非常重視,在日常學習中老師教我們研讀了《弟子規》、《三字經》,其中的育人警句至今讓我歷歷在目。
如《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不僅讓我們懂得尊敬父母,更讓我們明白了做人、處事的道理。父母平時的教導是為了我們更好的成長,我們應該恭敬地聆聽。當我們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的責備教誡,更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因為父母的責備大部分都是出自于關心,所以即使是父母說錯了,我們心里明白也不必跟父母頂嘴,有則改之,無則加冕。
通過學習國學,讓我深深地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良苦用心。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學會感恩老師、學校,用自已得所學回報學校、回報社會!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1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弟子規》是千古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它蘊含了種種做人的道理:孝、敬、恭、勤、信,等等。讓我感受很深、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很多。
“入則孝,出則弟”,尊敬父母兄長,尊敬長輩。兄弟和睦,家庭才能和睦。不要把財物看得很重,也不要去管那些流言蜚語。要向舜帝學習,不管長輩多么不喜歡我,也都要更加孝敬長輩。
“謹而信”,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切禍源,始于嘴下”,管好自己的嘴,收起好奇心,做事、說話,行為都需要謹慎。養成良好的習慣,成就更好的未來。
做一個好人、一個受人愛戴的人,首先就要守信。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到就要做到,當然,也要“事非宜,勿輕諾”,不然就會“茍輕諾,進退錯”。
我也要向《弟子規》中的圣人、賢人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謹慎守信的人。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2
暑假里,我又細細讀了《弟子規》。這本書讀起來朗朗上口,又押韻,而且我漸漸感悟到了它的意思,基本上會背了。
《弟子規》的“弟子”就是指我們這些學生,“規”就是規范。聽說《弟子規》的作者是根據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范。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做人原來也有許多的規則。想要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就得有規矩。要做一個孝順父母、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
“妍妍,吃飯了!”媽媽在叫我。我慢吞吞地應一聲:“哦……等一等……”然后又繼續看我的《喜羊羊》。每一回爸爸媽媽讓我做事,我都要讓他們等半天。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讀了《弟子規》中這兩句話,我知道了我真不應該!現在,如果媽媽叫我,我就會爽爽快快地答應:“哦,來了!”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讀這兩句話的時候,我又想到了自己。爸爸媽媽批評教育我時,我總顯得不耐煩,沒有開開心心地接受,有時還強詞奪理。想想真是不應該,父母肯定是為了我好啊!長輩的教導應該牢記在心里。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讀到這里,我知道了時間是有限的,而且一去不復返。有時候,我的時間就是在我的拖沓之中偷偷流走了;有時候是在電視的遙控器中慢慢溜走了;還有的時候是在電腦、手機的游戲之中悄悄飛走了……珍惜時間吧!一寸光陰一寸金呢!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學會讀書的方法。讀書時,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這樣讀書,才能讓我們真正讀懂文章,才能真正明白文章所講的道理。
“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我們生活的環境都要做到清潔。現在,我們和平小學正在進行“規范示范班級”的評比,其中清潔衛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呢!我相信我們會把我們的校園、教室布置得井井有條。
《弟子規》這本經典,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還讓我發現自己的缺點。讓我們一起誦讀《弟子規》,爭做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吧!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3
上個學期,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弟子規》,我從中得到了一些收獲,也悟出了許多道理。例如:我們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嚴于律己……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出必告,反必面”。意思是說:我們出去做什么事情時,要提前告知父母一聲,在征求他們同意后再出去,這樣以免他們擔心。我們外出回家中之后,要立即通知父母一聲,以免他們牽掛。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回南昌老家探親,就發生了一件事令我終生難忘的事。
一個炎熱的下午,我和表姐正在她家里玩,姑姑正好有事情要出去,就叮囑我們在家里玩。我和表姐在家里玩了一會兒,覺得沒什么意思,表姐就提議說:“我們出去玩吧。”就這樣我們兩個人就跑到大街上去玩了。就在我們兩人在外面吃著各種美味的小吃,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姑姑回到家不見了我們倆的蹤影,大吃一驚,趕緊打電話到奶奶家問:我們倆人有沒有去那邊。我爸爸和奶奶聽說我們倆人不見了,也十分著急。大家等了一會兒,見我們還沒有回來,爸爸就趕到姑姑家,準備和姑姑一起出去找我們,后來在姑姑家樓下碰到我們倆回來了。爸爸和姑姑嚴厲地批評了我們倆人:只顧著自己出去玩得開心,一點也不考慮大人們會擔心。我和表姐不得不低頭認錯,表示以后出去玩一定會和家里人打招呼,以免引起大家不必要的擔心。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會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我們的明天才會更美好。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4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國家也有夢想,“中國夢”就代表了一個國家美好的未來。隨著年代的發展,夢想或許會成為現實,或許會永遠是個泡影。我覺得“中國夢”不應該只是空洞的豪言壯語,它需要我們億萬人民群眾腳踏實地的努力,也需要規矩方圓。《弟子規》雖然只有區區一千字,但卻概括出了我們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求學交友、理想情操等各方面應有的禮儀規范和道德要求。現在,大家都在提倡“遵循弟子規,共圓中國夢”,任何好的習慣都要從小做起,我們學生也不例外。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想有大的作為,先以身作則,從小事做起。比如一些行為舉止——“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初讀這里,我十分不屑。人的洗漱更衣、坐立躺臥如此簡單的事竟然會出現在一本經典著作中。但合上書思索片刻,當年中國人在外國店搖搖晃晃地坐著,遭到外國人頗有微詞地評論之事從我腦里劃過。同時,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我一回到家總是一屁股歪在沙發上半靠半倚,只想著舒服了,從來沒有想過這是不合禮儀規范的。去春游時,我和小伙伴把展覽館的門檻當體育場的跳高墊不斷跳躍,“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雖是簡單的道理,可哪一樣我又做到了呢!如果人人都沒有這樣一點規矩的話,我們這個國家還怎么稱得上是禮儀之邦呢!
沒有一個人能遺世而獨立的,交友處事也是人生的要事——“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教導我們不為一時的名譽而樂,是要擔心能夠稱得上,積極地完善自己向這個榮譽靠攏。聽到自己的過錯,要帶著樂觀的心態去改正,才能有益友親近。而我平時最怕、最憎恨的是別人發現我的短處,又常常為一個榮譽樂個不停,這樣,怎么能交到良友呢!
再看看我們的社會,新聞中總是曝光一些公民的不文明,驕傲自大的行為:公交車上占三個座位睡覺的人,炫耀自己官位、家產的人百出。“公民素質”大合唱已經開展了許多年,都快唱得人心煩意亂,但問題依然嚴重。“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如果人人都能講誠信,又哪來那么多的“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呢?究其根源,我們的“規”基本上還停留在紙上,在一遍一遍的背誦中。現在,為了我們的“中國夢”,我們要讓“規”種植進人們的心里,播撒在日常生活中,直至讓它成為一盞指引我們共筑中國夢的明燈。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5
最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么才能做呢?學知識。怎么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6
夜色闌珊,窗外是閃爍的霓虹,奢靡的樂聲,使空氣中充滿了曖昧、頹廢的味道。疲憊的擠一擠眼睛,合上《弟子規》,那些只有一句三字組成的話語,卻依然縈繞耳畔。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讓我懂得了誠信的至關重要;“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學會了心存愛心;‘‘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讓人明白了與人的相處之道……一本《弟子規》包含了通俗卻又深刻的哲理,是給后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環顧當今社會,經濟科技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而與此同時,人們也越來越向“錢”看齊。“圣人之言”早已被拋之腦后,“有錢能使鬼推磨”日趨盛行;“及時行樂”被津津樂道,一部分人浮躁、迷惘、自私、冷漠、懶于讀書、得過且過、生活毫無目的、毫無追求。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帝王之家王公王孫為爭王位做出的讓后世人不齒的故事。在今天,有多少手足為爭奪家財而反目成仇,彼此互相傷害,搞得家中雞犬不寧,父母左右為難。為了所謂的身外之物,全然不顧昔日的手足之情。親情對他們來說輕于鴻毛,遠不如那重于泰山的財物。倘若他們能謹記“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何至于此?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系可焉。”今何在?越來越多的詐騙技倆出現:手機詐騙、電腦詐騙、傳銷……到處充滿爾虞我詐。三鹿奶粉事件,讓那么多無辜的寶寶承受不該有的痛苦,本應該誠信為本的企業,卻作出如此不講誠信、傷天害理的事情。企業如是,有些人亦復如是,在和他人交往中無視誠信,隱瞞事實,靠各種各樣花言巧語來欺騙他人從而達到取利于己地目的。凡此種.種,人與人之間漸漸失去信任,歸根結底都是失去“信”造成的錯。
放眼看去,在茫茫人海中,如今還有多少人在誦讀《弟子規》呢?在歌舞升平、紅燈酒綠的紅塵中,還有多少人謹記著孔子的教誨呢?兩千多年過去了,還是那輪明月高懸,還是那浪花翻滾,還是那燈光閃爍,但有多少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仍徜徉在《弟子規》中?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7
這個假期,老師推薦我們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這本書使我真正領略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奧義,教會了我許多為人處世的大道理,培養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
“滴水之恩,必將涌泉相報。”父母生我養我,長我育我,含辛茹苦的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那滔滔恩情做兒女的何時才得以償還?所以,《弟子規》的序章就是“入則孝”。“百善孝為先”,古有王祥冰雪之天剖冰取魚做給生病后母;黃香夏天扇席,冬天暖被只圖父親舒適 。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慢吞吞地愛答不理;當父母要求做事的時候,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批評。父母,是這個世上最愛我們的人,這些是孝順父母最基本的要求,你又做到了哪些?父母只會一味的奉獻,從不奢望我們能夠回報什么,而我們卻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只會一味的索取,要這要那,無理取鬧。
父母辛苦賺錢養家糊口,還要供我們上學,照顧我們衣食住行,早已身心疲憊,而我們卻處處不讓他們省心,那些委婉地建議到了我們的耳邊都會覺得無比厭惡,說一句,更是恨不得頂十句。
父母就像對一塊稀世珍寶似的對我們,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們生病時,父母哪次不是無微不至地照料著,我們痊愈了,父母卻病倒了。而父母生病了,我們哪次不是一句問候就草草了事?
“誰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疼我愛我,從現在開始,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父母疲勞時,為她們捶捶背,揉揉肩,遞上一杯溫水,送上一句問候,好嗎?
讀弟子規的感悟作文篇18
德就是道德,而道德就是做人的品質。
培養孩子從小做人的道德品質,時間久了就會變成對父母的孝。當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生育下來,并把我們養育成人他們付出了多少艱辛的心血與汗水,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的孝敬父母,更應該把他們說的話與做人的道理要牢記心中。
正如《弟子規》所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叫你,我們應該及時答應,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我們一定要認真的去做,更不要拖拉偷懶。
我看到這里讓我感到最感動的是,對于父母的教導,我們一定要恭恭敬敬的'聽從;父母對我們的指責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虛心接受。我們只有認真聽從父母的教導,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才會避免失誤與誤入歧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