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對所讀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這有助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有幫助。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1
不知什么時候起,喜歡上了讀書,喜歡上了《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典范,初中時學的《口技》等,都是出自《聊齋志異》,以前看到《聊齋志異》總覺得不適合我們這個年齡段看,甚至現在也以為是比我們年齡更大的人看的。也許是與蒲松齡老先生描寫的故事有關吧。
《聊齋志異》一書中,談的大多數是鬼,狐,通過鬼狐寫人鬼之間的戀愛,神鬼之間的私情。在我們心中鬼狐都是一些壞的惡劣的東西,而在老先生的筆下,塑造的確是一些善良可愛的狐鬼花妖,神異靈怪,現在電視上《聊齋》也被廣泛的觀看,也許是因為里面形形色色的故事有關吧。
在《聊齋》中,總會讓人感覺到有對社會的不滿,也許這與作者的經歷有關吧。
蒲松齡老先生出生于書香門第,受當時社會環境和長輩思想的影響,自幼便熱衷科舉,但由于運氣不佳,科場失意,直到71才成為一名貢生。家道中落的窘境是他有機會親自體會下層社會的疾苦。官場的腐敗,科舉的弊端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這些使他對現實愈加痛恨,為了宣泄心中的憤懣和不滿,他只用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用虛構的故事揭露封建官場的腐敗和黑暗,揭露科舉制度對廣大知識分子的毒害。《聊齋》了作者對封建禮教的不滿和對立像愛情的向往。我看《聊齋》中大都用人的名字為題目的。其中《阿寶》《嬰寧》膾炙人口。
《嬰寧》中的嬰寧是一個狐仙,她總是笑個不停,王生在一次游玩中遇到了嬰寧,被他的美貌迷住,最后找到嬰寧,而嬰寧是她母親的姐姐的女兒,按理說兩人不能結婚,但還是《期間發生了許多事,但兩人始終不離不棄,最后他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他就像嬰寧一樣,一直笑個不停。兩個人過上了幸福了生活。《聊齋》中講述的大多數故事結局都是美好的。這也許就是蒲松齡老先生所期盼的生活吧。
《聊齋》的偉大藝術成就也許就在于它豐富的思想內容和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在蒲松齡老先生善于把狐妖人格化,讓幽冥的世界社會化,從而表達作者理想的境界,給人以好的結果,讓壞人得到壞的報應。這種特點構成了作品想象的奇特,故事變幻莫測,境界神奇迷人。在狐妖這些形象中,不僅有這迷人的美貌,還有這平常人所沒有的靈異,作品的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場面仿佛就在眼前,真切感人,栩栩如生,扣人心弦,讓我們感受到了極大的藝術享受。讀了《聊齋志異》就感覺身邊真的有鬼神似的,這就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讀《聊齋志異》就要讀到他的心里去,去了解它,你會學到很多。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2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最不得不提的是涉及到狐貍形象的小說,數量高達80余篇,在全書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蒲松齡筆下的狐貍千姿百態,性格不同,經歷不同,結局也不相同。小說中既有情深意重的狐女,也有心腸歹毒的狐妖,她們的加入使得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令我印象較深的當屬《鴉頭》一文。
先看看《鴉頭》中的女主人公鴉頭吧。
鴉頭與大部分化身人形的女狐一樣,擁有媚人的外表。鴉頭一出場,作者寫道“秋波頻顧,眉目含情,儀容嫻婉,實神仙也。”而書生王生在見到貌美如花的鴉頭之后,“至此惘然若失”。女性外貌嬌美,容易吸引男性的眼光,兩人的這一次對望,王生被鴉頭的外貌所吸引,鴉頭也從王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路。
鴉頭雖然身為狐妓,卻是潔身自好,雖遭老鴇毒打,也不輕易屈服。她遇到忠厚老實的王生,逃離妓院后便嫁與他為妻。鴉頭重情,不僅是在愛情上,還體現在鴉頭對親情的珍視。“母姊雖忍,要是骨肉,但囑勿致傷殘”,這是鴉頭在交給兒子的信中所寫的,縱使母親跟姐姐都心腸歹毒,但鴉頭仍囑咐兒子,不要傷害他們。鴉頭身為狐妓,卻有著高尚的品格,對丈夫的情深、對親人的豁達,較于蒲松齡筆下的很多“人”,更像是美麗善良的天仙。
而對于男主人公王生,作者蒲松齡沒有花過多的筆墨進行描寫,而在我看來,王生雖是救鴉頭出火坑的恩人,性格上卻與一般儒生無異。鴉頭面對鞭打堅貞以對,王生面對挫折卻是以淚眼相對。王生渴望與鴉頭一起,但在鴉頭問道“君傾囊博此一宵歡,明日如何?”的時候,王生不但沒有好的計謀,反而“泫然悲哽”,顯得懦弱無能,雖是忠厚,卻也愚笨。
王生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優點。當王生得知與自己私奔的女子不是人而是狐貍時,王生并沒有嫌棄,反而從容接受,不覺害怕,可謂勇敢;當王生遇到落魄的舊識趙東樓時,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將他邀回家,最后還送予金錢,可謂善良;當王生失去妻子時,他“徘徊愴惻,眠食都廢,急詣六河,翼得賄贖”,可謂情深。身為一介儒生,王生在性格上雖不出彩,但也算得上是安分踏實的“好人”了。
《鴉頭》一文中,鴉頭身為狐妓卻情深意重、足智多謀,王生為一介儒生雖不免懦弱,卻也勇敢、重情重義,王孜為狐貍與人類的后代,從桀驁不馴到溫和如處……每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性格特征,使得小說更具傳奇色彩,尤其鴉頭這一角更是出彩,正因為《聊齋志異》中有各種各樣的狐女形象,才使得整部作品更為出色。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3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扎根于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
由于《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后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占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了。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后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后流傳更加廣泛。
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評價說:“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后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全書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峰。
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后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后再作修改寫到書里面去。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說集。有傳奇、志怪、軼事等,諸體兼備,為中國文言小說集大成之作。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花、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書中寫的是一個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對如漆墨黑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又有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既有對貪宮污吏狼狽為奸的鞭笞,又有對勇于反抗,敢于復仇的平民的稱贊;而數量最多、質量上乘、寫得最美最動人的是那些人與狐妖、人與鬼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純真愛情的篇章。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松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后記錄下來。“志”變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4
我國十大名著,部部精彩非凡,流傳百年,每一本書都在作者濃重的筆墨下綻放著絢麗的光彩,都在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筆。而《聊齋志異》卻與眾不一樣,別有一番情趣。
初讀此書時,我感到納悶,為什么這本書取名為《聊齋志異》,莫非另有其因?一看前言,便恍然大浯,“聊齋”乃作者蒲松齡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之意,“異”指奇異的故事。《聊齋志異》資料廣泛,以狐、妖、仙、鬼,來概括當時封建社會的復雜關系,表現了我國17世紀的社會面貌和風氣。
在《聊齋志異》整本書中中,我對《聶小倩》一文情有獨鐘。野魂聶小倩進入書生寧采臣所借宿的寺廟去誘惑他。誰知,寧采臣剛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誘,不昧不義之財,義不容辭拒絕了聶小倩的東西和提議。寧采臣雖為一位平凡的趕考書生,卻是世間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貪婪好色之徒。那時腐敗、混亂的世代當中,如此耿直的人已市極其少有,更別說是兩袖清風的官員了,簡直是屈指可數。此刻,大公無私的清官比比皆是,可是,貪官污吏也不是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為了讓我們的祖國更加富強,我們新一代就應當好好監督自我,向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長大以后不要隨意收他人的賄賂。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職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文中的妖怪可惡至極,利用聶小倩引誘他人,助于自我練功,這一招“借刀殺人”害了不少無辜男人。怪字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財兩迷心竅。
這一個故事給我的啟發很大,它告訴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一個人不能夠有貪得無厭的欲望、野心和習慣,不可貪戀美色。做一個大公無私,清廉公正,擁有耿直之心的人。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5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短篇小說作品,書中講了一個個鬼狐神怪的故事,里面的許多鬼怪,雖然長相恐怖,可是他們卻心地善良、知恩圖報,比人間的正人君子還要美麗、可愛。
尤其是《種梨》那一篇,印象最深。這篇文章講的是一位賣梨人碰到一位穿破爛衣服的道士,道士想討個梨解解渴。但賣梨人就是不給。一個伙計于心不忍,用自我的微薄的一點收入,給道士買了一個,道士十分感激,吃完梨用梨核作種子,種了一棵梨樹,一會兒就結滿了梨,并把梨摘下來分給大家吃,人們吃完了這些香甜可口的梨,道士就把這棵樹砍椡了。賣梨人說道士真傻,白白砍掉了這么好的一棵梨樹。道士和人們都走了,賣梨人一看自我的車,傻眼了,一車梨全沒了,車把也斷了。哈哈!真是活該,誰叫他那么自私。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我們用眼睛所看到的美麗景象,其實并不必須是完美的。往往那令人看不起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純潔、完美的心。我們應當時時懷著一顆助人為樂的心對待身邊的所有人,而不應當像種梨人那樣,不得善終。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6
圖書漂流活動本周讀的是《聊齋志異》,書中各篇短小精悍,描寫的各種人物生動形象令人過目難忘。我讀完《鞏仙》一文后覺得很有體會。
作者通過對鞏仙的描寫,向我們活靈活現的展現出一個憨頭憨腦、成天樂呵呵的&39;道士形象。他很有智慧,他想進王府賞花,無奈看門人和太監不放他進去,他就略施小計,用銀兩疏通了看門人和太監,就略施法術,可他又厭惡食財的太監,就戲弄他。表現出他是一個粗中有細、愛憎分明的人。
他常年居住在尚秀才家中,很感激尚秀才對自己的幫助。當得知尚秀才有心上人后,他就施展法術,幫助尚秀才與自己心愛的人,相親相愛,他得知尚秀才將會有一個孩子時,他竟用自己的道袍把一個剛生下來滿身血污的嬰兒帶回來。表現出他是一個仁義的人。
當他知道自己將要離開人世時,還不忘把自己的道袍留下,因為這個道袍可以救很多人。他是一個善良、為人民無私奉獻的人。
這本是啟發和教育人們要揚善除惡,濟貧扶貧多做善事。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7
暑假到了,每年的暑假我都會看一些課外書,今年,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十分趣味,我看的不能自拔,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后”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只托給鬼母所養的狐貍精,可她并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我的父母合葬,并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我的關照,之后,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后,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那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完美、不被欺負的生活,那么我們就要從此刻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我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那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于正視現實的精神!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8
在小學五年級時曾讀過此書,當時只是覺得奇異有趣的故事很吸引人,讓我見識了一個似真似幻的奇異世界,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今年利用暑假對《聊齋志異》這本書又重溫了一遍,讓我對這本書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觸。深入地體會到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
文學家郭沫若曾對此書的作者蒲松齡評價到:“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齡也被稱為聊齋先生。我認為這本書的優點在于情節離奇,細節描寫突出。雖然篇幅不大,但總能一波三折,讓人猜不透結局。層層變化,愈寫愈奇,讓讀者沉醉其中,欲罷不能。
由于這本書故事性很強,文辭優美。語言簡潔,沒有多余之詞卻能將故事講的引人入勝。所以在當時風靡一時,成為萬口傳誦的流行書,小孩愛聽它的鬼故事,大人則從中領悟道理。可以說,一本聊齋,說鬼道神,寫盡人心。
本書一共分為五大類,都已仙凡幽冥為題,分別是倩女幽魂,狐魅迷情,離魂驚夢,精怪多變,奇人異士等。其中精怪多變這一章中的汪士秀一文我最喜歡,主人公是安徽合肥人。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父親在錢塘江不幸遇難,離奇失蹤。多年后在洞庭湖相遇,共同打敗了魚精,父親得救,一家團圓的故事。文章語言頗有風趣,結尾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讀完讓我沉浸在文中回味良久。這篇文章是以虛寫來使文章跌宕起伏,描寫了主人公汪士秀性情剛毅,有勇有謀的&39;英雄形象。
奇人異士這章節中的勞山道士,這篇文章相比其他就沒有那么離奇,它講述的是一位姓王的書生上山求仙,其經不起師傅的考驗,沒有毅力和恒心,急于求成,最終只學得一點伎倆下山,但確在人前顯擺,最終鬧成笑話,成為別人的笑柄。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旦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就要持之以恒,而不應該受外界或自身的太多干擾。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狂妄自大。就和我們的學習一樣,只有將基本功練扎實,才能厚積薄發。
上面的這兩篇文章是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部分,每篇文章都能看出作者對當時社會假惡丑的不滿和抨擊,作者借鬼魅狐妖,幽冥神怪來宣泄滿腔的悲憤,他把自己對人世間種種見解訴諸筆端,文筆縱橫,喜怒笑罵皆為文章。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雖沒有“鬼神”之說,但在人們心中還是有“鬼神”之分的。那些損人利己、自私自利、仗勢欺人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鬼”;反之,在生活中那些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人,在人們心中就是“神”。
再讀《聊齋志異》,不再感慨鬼狐精怪的恩怨情仇,不去嘆息人世間的世道炎涼,人鬼之間的孰對孰錯,天地之間自有一桿秤。通過本書了解人世間的倫理道德,更加對生命對神靈需報以敬畏之心。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做到心中無愧,偶得謬感,不知所言。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9
寒假期間,又捧起《聊齋志異》讀了起來。這部傾注了蒲松齡畢生心血的小說集,每每讀起,總是讓人感慨頗多。
在題材的選擇上,《聊齋志異》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異”字。《聊齋志異》幾乎很少寫現實生活中的世態人情,大多寫花妖狐鬼的故事。在蒲松齡的筆下,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猙獰恐怖的,反倒是敢愛敢恨,敢作敢當,甚至是可愛的。正是以這些花妖鬼狐為載體,蒲松齡曲折地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批判。
在這些故事中,有請天子關心民命的《促織》,有請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請俠客義士救困扶弱的《紅玉》。這些,表現了蒲松齡對封建統治階級還存在在必須的幻想。
但,更多的是批判。《促織》里描述了各級貪官污吏對上獻媚、對下猙獰的面目,無情地對封建統治者進行了揭露;《竇氏》中描述了一位農村姑娘,被惡霸蹂躪拋棄后,在陽世冤屈難伸,就化為厲鬼將仇人殺死;《王子安》則告訴人們科舉制度是怎樣侵蝕人們的靈魂的。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是最喜歡描述感情故事的。在這些故事中,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頌純真感情的思想。在作家筆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盡管性情各異,但大多美麗聰明,善良無私,不圖富貴,不慕權勢,以才德取人,愛得忠誠,愛得堅貞,歷經禍患而不渝。她們來去自如,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矯情,不虛偽,勇敢追求自我的感情。
比如《嬰寧》。嬰寧是一個狐女,在墳墓里長大,她天真無邪,純潔透明,不受庸俗的世間人情污染。王子服同樣是一個思想單純、感情真摯的男子,作家讓著兩個人自由的結合,曲折的表現了他對世俗婚姻的不滿。
當然,由于作者生活在封建時代,他的思想也難免有些局限性,比如有些篇章宣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有些篇章宣揚封建倫理道德,這都是我們在閱讀時需要剔除的。
讀聊齋志異的讀后感篇10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優秀典范,書中那花妖狐媚、幽冥王界的故事,讀起來耐人尋味。曲折又巧妙的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腐敗。
《聊齋志異》匯聚了眾多的優美而動人的鬼狐仙怪等故事。書中還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說情節,如《畫皮》、《嶗山道士》、《促織》等,讀起來令人贊不絕口。
《畫皮》是講一個姓王的書生,在外出路上遇見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女子稱自我是大戶人家的妻妾,受不了正方太太的擠壓,所以套了出來。王書生見女子可憐,心生憐憫之心,于是王書生收留了這一女子。就這樣,平平常常地過了好幾天。有一天,王書生碰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說書生身上妖氣很重,問書生最近是否有生人來過他家。王書生矢口否認,道士無奈的搖搖頭走開了。書生回到家,見書房的門從里面插著,他心生奇怪,光天化日插門干什么?他輕輕捅破窗戶紙,只見一個張牙舞爪得厲鬼正在對著一張人皮描描畫畫!書生恐懼不止,立即找到道士,道士見書生心意誠懇,便收復了妖怪。
《聊齋志異》的資料十分廣泛,以鬼、狐、妖來反映當時社會關系與面貌。蒲松齡的故事里大多都是反對封建、揭露當時官場的腐敗還有爾虞我詐的人。有的則是贊美誠實守信、孝敬長輩等優良品質,整本書使人讀起來愛不釋手。
讀了這本書,我忽然有一種錯覺。妖、鬼、狐雖可怕,卻沒有人心可怕。應對此刻爾虞我詐的社會,人心險惡,自以為是的人們,也許真的不如那些花妖狐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