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
寫讀后感可以幫助你積累大量的知識和經驗,這些經驗和知識可以成為你日后學習和工作的寶貴財富。那要怎么寫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呢?這里提供一些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1
書籍如一座座燈塔,照亮我人生的航道。其中有星星之火,也有華燈璀璨,《朝花夕拾》一開始在我心中,屬于前者。
初次接觸這本書,是小學老師推薦的。看了看正文,覺得文字太深奧,還夾帶著古文成分,故事又不甚有趣,它在我心中像風吹云煙,浪拍沙灘,無影無蹤。直到中學,要求看這本書。借助一些翻譯,我才囫圇地讀完,不求甚解。里面的故事構思獨特,段段有新意,篇篇有真情。這一次,《朝花夕拾》在我的心中樹立了一個好的形象。它在人生的航道上從一片黑暗,變為一盞樸素而小巧的明燈。
在課余時間,我又精細地品讀一番。這一次,我心中百感交集,對其中幾篇記憶特別深刻。不僅是內容有趣,而且傳達了人生的真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關于少年兒童的《五猖會》。文章講述了魯迅小時候“幾年一度,六十里方圓的五猖會”。三道明瓦的大船、點心、東關、風景、五猖會……而期待中的旅程竟沒什么記憶。因為大量的精力都投在了背書上。本應該是父愛如山的父親,卻是一個有著封建思想的人。
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自古以來,無數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孩子玩少一點,多點學習。父親的想法也是情有可原,但是這扼殺了孩子的活潑好動的天性。
在今天我們好動的天性得到了自由的發展,可以信馬由韁,一個個生活在蜜罐里。不用像魯迅那個時候,省吃儉用幾年才能出去玩一次。相比之下,我們幸福極了。為什么不珍惜這些優勢呢?
最讓我動情的是《父親的病》。魯迅的父親在我心中又有了不同與《五猖會》里的印象。他在文中是一個不迷信的病人,不接受什么“靈丹妙藥”,比前文中的“父親”更明事理了。我一方面悲傷,傷心父親的死;一方面恨,恨醫生的無能與貪婪。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草菅人命的實質。最讓我恨的是推銷丹藥和推脫兩個情節。所謂的名醫明知道自己治不好,卻用障眼法,另找替身陳蓮河解脫,這可惡的庸醫陳蓮河很貪財,還花言巧語說所謂的“舌乃心之靈苗”,妄想繼續坑害錢財,還讓家人焦頭爛額地忙著找藥引,最后父親還是去世了,很是可恨。文章借父親的病,很巧妙的抨擊了搖搖欲墜的舊社會。作者深刻地意識到,全中國人民都需要醫治這種思想,中國才能站起來。
《朝花夕拾》在我的人生航道上是一座燈塔,在大海深處閃著明亮又純粹的光,指引著我走向正確的航向。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2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其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他常常會忘記戴領結,冬天也只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但在我看來,藤野先生對工作的極其認真,是絕對不會被讀者所忽略的。藤野先生把魯迅的講義都用紅筆修改過了,就連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通過藤野先生的穿著和藤野先生對工作的負責做比較,寫出了藤野先生高貴的品質,也體現了魯迅對他的景仰。藤野先生對中國的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是讓我覺得很景仰的&39;。再把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生的蔑視拿來對比,就更加體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他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
還有令我難忘的就是“阿長”。在“阿長”的身上保留了很多迂腐的習俗,比如,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歡切切察察,還有點喜歡告狀。這讓魯迅對“阿長”有些不滿。再加上“阿長”還踩死了魯迅喜愛的隱鼠。因此,魯迅對“阿長”懷恨在心。魯迅在這里的描寫,讓我的腦子里勾勒出的是一個守舊的婦女形象。但是,“阿長”也有讓我感動的地方,“阿長”知道魯迅喜歡《山海經》,就跑了許多路,幫魯迅買來了《山海經》。在《阿長與山海經》的結尾,魯迅還表達了他對阿長的愛,他懇切的希望阿長能夠安息。
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親的病》中出場。在“父親”臨終前,她讓魯迅叫父親,結果讓父親“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痛苦。”后來“父親”死了,這讓魯迅覺得是他對于父親最大的錯處。衍太太慫恿孩子們吃冰,還給魯迅看不健康的畫,唆使魯迅去偷母親的首飾。衍太太對自己孩子也是十分苛刻的。自己的孩子頑皮弄臟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就會打罵他們。在我看來,衍太太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喜歡使壞的婦女。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課文里學過的,但再次細讀這篇文章,就會感受到從字里行間所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這篇文章能讓我讀出魯迅心底那份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由的向往。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舊抵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
現在,我或許是真的能夠理解,為什么魯迅的文章能夠成為名著,魯迅為什么會被稱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正是因為他能用很抽象的思想寫出具有哲學性的文章。他能用他他獨特的思維方式,諷刺當時舊社會的一些“丑人鬼臉”。魯迅嘔心瀝血,有時甚至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寫下充滿憤怒的言辭。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3
曾經學過魯迅先生的多篇文章,如《阿長與〈山海經〉》、《從百草到三味書》。我無不佩服魯迅先生的文采和救國精神,這也激發起看原著的念頭。說到朝花夕拾,就不得不說說魯迅先生當時的處境。1925年他因支持學生運動,受到“正人君子”們各種攻擊和fei謗,1926年北洋軍閥槍殺進步學生,魯迅先生受反動政府通緝,不得不到廈門任教,后又受守舊勢力排擠。可想而之,魯迅先生在寫這寫作品時正經受著北洋軍閥當局和各種敵對勢力嚴重壓迫。
著10篇文章都反映出當時斗爭痕跡,其文學價值也十分高。《朝花夕拾》顧名思義,早晨花朵,傍晚拾起,屬于回憶文章,作者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嚴厲的嘲諷。列舉了以下幾篇:《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而寫的。主要用反語嘲諷了他們所散布的“流言”。對貓“盡情折磨”弱者、時而“一副媚態”等特點的憎恨,對童年救的一只“隱鼠”遭遇貓的摧殘經歷,表現對弱小者的同情。《無常》描述了兒時迎神會及戲劇舞臺上見到的“無常”形象“無常”這個“鬼而人、理而情”公正的形象受民眾喜愛,最主要原因是當時的社會北京沒有公正。惡人不能得到惡報,“公正裁判在陰間”這無疑是對那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的民主的有效打擊。
《朝花夕拾》中自然也記錄了作者生活中那些有趣的童年生活和永遠追憶的人和事。如《阿長與〈山海經〉》敘述了兒時與保姆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了長媽媽善良,樸實、迷信、嘮叨的人物形象,當長媽媽為他買來自己渴求已久的《山海經》時,兒時的作者對長媽媽充滿尊敬和感激。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對這位勞動婦女的懷念《藤野先生》表達了作者高度的愛國情懷。本篇文章記敘了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時的學習生活,記敘了他在仙臺學醫所受到侮辱,最終使他棄醫從文的經過。這也就煉造一代文學大師。當然本文也突出了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嚴謹,正直,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格,這對作者后來的影響是深遠而銘刻。《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都是作用利用優美的文學手法寫成的優美文學作品,將平常生活中的難忘段落取出來。生動描述,進行細加工,語言清晰,樸實又十分親切,讓人讀了回味無窮。其中反語的運用更能突出作者對“正人君子”的諷刺,突出作者的愛國情懷。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4
向往光明的世界
——讀《朝花夕拾》有感
有一個人,雖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卻沒有在那個腐朽的社會隨波逐流,而是利用手中的筆,同整個封建社會斗爭,他就是大文學家魯迅。有一本書。它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麻木不仁的統治者和貪婪迂腐的國民,它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這本書里面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散文。這十篇散文讀起來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但是這本書還有很多隱晦難懂的地方我還是不能理解透徹。
魯迅本來應該快樂的童年,卻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不時透出了一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就要去罵,去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雖然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但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藤野先生》,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比如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散文中的這個對比手法,其實能讓我們體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和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看到書中日本學生的這句話,我的心就像是被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屈辱的歲月。
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以深重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這本書正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而在當下,我們新時代的少年,又該怎么去做呢?是繼續成為不進取不樂觀的人,還是立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家就要聽長輩的話,在校就要聽老師的教導,從小事做起。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后者,我也相信你們一定做得到。
雖然魯迅的那個時代漸漸久遠,現在祖國也慢慢繁榮昌盛。但我們也時刻不能不銘記國恥,應該好好學習,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祖國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5
我是在暑假這段時間,因為要寫文章,才了解的魯迅先生。說實話我對他的興趣并不是很大,只是課題研究罷了。可是我現在卻深深的感到他魅力,我能寫成這文章和我關系不大,還是先生感動了我。
看先生的書,對我來說難度很大,若不看書評,在《朝花夕拾》中我只看懂了3篇一是《父親的病》,二是《阿長與山海經》,三是《藤野先生》,就通過《阿長與山海經》,《父親的病》,講我所知道的魯迅先生。
《阿長與山海經》---溫暖,在我看來這篇文章就是先生,心中暖意的表現,魯迅先生也有一顆溫暖的心,并不是一個頑固分子,亦不是只有仰視才能看到的偉人,魯迅在很多人看來都是一個政治家,思想家,可是大家不要忘了,他也是個人,并不是一個個代號,這篇文章只寫了一個小人物,叫阿長,她溫情,可愛,善良,略帶點迷信,對我的各項行為都充滿包容。俗話說能寫必懂那么魯迅先生也是一個溫情的人了。或許先生還邊笑邊寫呢。他擁有的只不過是一顆心,和我們一樣,向往光明與溫暖;懷念美好與真誠,這一點和我們這些市井小民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我們只裝自己,他卻裝了所有人。
《父親的病》---孝道與批判,各種書評都只說了批判,可是諸位都忘了,這是回憶,是在現實無處躲避,不看再想之下的回憶,是真實的。并且那時憑借魯迅不富裕的家境,要支付高昂的出診費。還在各種艱辛的條件下去取藥引,并真心實意的希望父親好起來。并且他不迷信卻還違背了自己的信仰,聽從衍太太的話,給父親燒《高王經》無不見到她的孝道與執著。
綜上兩點,先生是一個鄰家的長者,若說是一個斗士,那么鋼鐵的甲殼下一定有顆溫暖的心。
在他那溫暖的心之上,還有愛;棄醫從文的魄力;救天下人于水火的的壯志。這樣才造就了先生,他的心中充滿了愛。這份愛滲透進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所以縱然他文章里沒有華麗的詞藻,質樸的氣息也會讓人甘愿。但凡讀過的人都會感到愛的滲透。正因為,他心歸大眾,所以偉大;超越自我;所以不朽。他渴望著中國人擺脫阿Q的奴顏媚骨;甩掉孔乙己喝酒時的長衫;丟掉祥林嫂手中開裂的長桿。所以他悲憫;怒吼;咆哮,從他的筆尖噴涌而出。我們若然心懷天下,努力奮斗那就也能成功。這恐怕也是,先生的愿望吧。
在我看來,他的簡介應該這樣寫:
魯迅(18811936),
如果你想找到愛和溫暖的新世界,
到他的心里應該能夠找到。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6
有一個人,雖生活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卻沒有在那個腐朽的社會隨波逐流,而是利用手中的筆,同整個封建社會斗爭,他就是大文學家魯迅。有一本書。它反映了在封建社會時麻木不仁的統治者和貪婪迂腐的國民,它就是《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這本書里面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散文。這十篇散文讀起來引人入勝,令人手不釋卷。字里行間還包含著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但是這本書還有很多隱晦難懂的地方我還是不能理解透徹。
魯迅本來應該快樂的童年,卻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社會,不時透出了一些迂腐的氣息,所以魯迅就要去罵,去罵那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雖然從文章表面看,魯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溫情的文字,但其實,他把憤怒藏得更深。有人說柔軟的舌頭是最傷人的武器,也許魯迅先生正是想達到這個目的吧!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藤野先生》,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著不拘小節的人,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比如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散文中的這個對比手法,其實能讓我們體現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和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自然是低能兒……”看到書中日本學生的這句話,我的心就像是被鋒利的刀子狠狠地刺了一下。那個年代是中國歷史上屈辱的歲月。
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以深重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該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這本書正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
而在當下,我們新時代的少年,又該怎么去做呢?是繼續成為不進取不樂觀的人,還是立志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在家就要聽長輩的話,在校就要聽老師的教導,從小事做起。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后者,我也相信你們一定做得到。
雖然魯迅的那個時代漸漸久遠,現在祖國也慢慢繁榮昌盛。但我們也時刻不能不銘記國恥,應該好好學習,爭做新時代好少年。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為建設祖國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7
再捧起魯迅先生的這部《朝花夕拾》,得到的又與以往不大一樣了。幾篇故事都是回憶中的篩選,所傳達出來的情感卻是迥然有異的。既有童年的溫情,又有身處異國他鄉的境遇。
作者開篇就傾訴道:“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沉于對往事的回憶中,又不能忘記當下的現實。本應有一個美麗溫馨的童年、青年階段,卻因為籠罩在那個封建黑暗的社會,錯過了許多本該擁有的。翻過一頁頁文章,字面上都是些溫和的句子。深入探究卻發現,他把批判與怒火藏得更深,犀利地諷刺并批判了當時的封建的教育道德、社會等。在我看來,這往往勝于血口噴人。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經歷許多人事,可我們是否真正留心他們,去發現其真正的特點與性格品質,加以內心深處的看法?魯迅先生筆下呈現出的,就是一個個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形象極其鮮明的人物。并不是將人盡夸贊到底,也從不掩飾一些好人的瑕疵,而是寫出人們最真實的一面。這樣樸實求真的筆法,更加貼切了生活,使得打開書本就好似進入一個世界。我結識了心地誠懇、樸實無華的阿長,魯迅先生的嚴厲又慈愛的父親,方正博學的壽鏡吾老先生,平等待人、態度認真的藤野先生……太多,太多了。就是這樣細膩的心思與精彩的文筆,造就了許多頗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這樣一來,就不得不感嘆他擁有著多么精彩的人生。
生在一個和平年代,我們無法設身處地地感受魯迅先生當時所處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做不到感同身受本人所想。好比未來世界的人們,盡能通過史料探究到豐富的事件變化,卻不能夠走進我們內心深處。所以只能盡力結合社會背景,發掘書中文字深處的意義。書中絕妙的是,對于在批判庸醫、妨害白話者、封建教育思想一類人事上,魯迅先生不吐一個臟字,話語卻極具諷刺和針對性,被評為當之無愧的“溫馨回憶和理性批判”,可謂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
回憶像一本書,時刻記載著人生中的故事。而魯迅先生所經歷的一切,經有心的加工就構成了雜色的篇章。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獨特的人?答案是有的,并且太多了。遺憾的是,我沒能及時留心身邊的他們。無論好壞與否,能無一例外地帶來不盡的感悟,值得去深思。當日后身陷困境與平庸,兒時美好的回憶便能帶來慰藉。那么我們何嘗不去留心發掘身邊的人事呢?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8
偉大的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讀一本好書,才能讓自己的思想、知識甚至于內涵得到很大的提升。
我是個愛讀書的女孩,我讀過的各種好書中,只有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才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魯迅先生的這本著作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包含了對黑暗社會的批判,更讓我們了解到了20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
《朝花夕拾》中溫馨的回憶和理性的批判相結合,也塑造了許許多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如:方正、質樸、博學、嚴而不厲的壽鏡吾老先生,嚴厲、慈愛、受封建思想影響嚴重的父親,不拘小節、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樸實勤勞的長媽媽,多嘴多舌喜歡使壞的衍太太等,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卻還是范愛農。
范愛農是個耿直孤傲的愛國者,他在日本時與魯迅相識,兩人因電報爭執相互憎惡,后來魯迅回國后重新見到了落魄的范愛農,他們因一起喝酒成了好友。范愛農在辛亥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革命后卻又備受打擊,受人排擠,既不能在黑暗的社會立足,內心非常痛苦,最終無法忍受,只得與這個社會妥協——跳河自殺了。
我喜歡這篇文章,可能是同情他的遭遇吧,但我卻又覺得這篇文章中的范愛農有些像作者本人。耿直善良,備受排擠,這又何嘗不是魯迅先生的遭遇呢?但這樣的社會風氣也造就了魯迅先生顯微鏡般的雙眼,他的每篇文章中都含有批判和嘲諷。
從魯迅先生的童年開始,就受到封建思想的壓制,父親在他興沖沖要去看五猖會時勒令他背書,對他的童年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那段壓抑而又沉悶的日子里,雖遇到了許多人生坎坷,但卻又有對過去溫馨的回憶。
在他長大后去日本留學,也因來自貧弱的中國而備受歧視。魯迅先生在生活中處處細心的觀察,造就了他對舊社會丑陋現象深刻的理解。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讀出魯迅先生敏銳地抨擊封建舊道德與舊制度。他揭露了中國當時落后的封建教育,揭露了那些會傷害孩子幼小心靈的偽孝、愚孝的民間故事,揭露了不務正業、“趕時髦”的“清國留學生”速成班,揭露了草菅人命、謀財害命、甚至給開“死”藥的庸醫……,這些充滿激昂憤慨的言辭,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讀了《朝花夕拾》,讓我明白了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長大之后報效祖國。我們知道,只有努力上進,國家強盛,才能擺脫受欺壓的命運。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9
舊事重提——讀《朝花夕拾》有感想想在晨曦中的花朵,那該是何等的嬌嫩,再想想夕陽下的花朵,或許沒有了清晨的美麗,但也是別有一番意境。《朝花夕拾》,我特別喜歡這本書的名字。
其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我再熟悉不過的一篇文章了。七年級學習這篇課文時,我真可謂拿出了一百分的精神。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還有鳴蟬、黃蜂、叫天子,至今都記憶猶新。美女蛇的故事,讓我不禁也想起小時候外婆所講的野人婆婆,說是晚上不睡覺的小孩子會招來野人婆婆,要吃小孩子的手指。如今再憶當時睡不著覺害怕的樣子,甚是天真。
同先生一樣,我在冬天也總是渴盼下雪,一眼望去,無邊無際的白色總能讓我感到歡喜。與先生不一樣的是,現在小伙伴多,拍雪人顯得更為有趣,不過偶爾還是能看到有六七歲的小孩子拿著面包屑捕鳥。
魯迅到了三味書屋,便不能亂問問題了,這與現在是不同的。那時魯迅的先生博學而又嚴厲,總是要求他們讀書、對課,體現出封建教育對兒童思想的鉗制。至于描繡像,我小時候也干過,只是沒有像魯迅先生一樣堅持描一大本罷了。
他們都說初中生有三怕,而里面最怕的就是周樹人。可是就我而言,對于這位偉大的先生,我有的都是尊敬。他總是用最平淡的語言寫出最真切的情感,我想這才叫會寫文章吧。就算是諷刺正人君子的《狗·貓·鼠》,也引起了我的共鳴,對于弱小者,我們應該學會同情,而對于暴虐者,絕不能寬恕。而《阿長與<山海經>》中阿長,則讓我想到了奶奶。在我的童年中,奶奶的形象幾乎是與阿長一樣的,善良、樸實,迷信得很,總是不放心我,嘮嘮叨叨,卻又為我付出很多,愿意到處給我借西游記的小人書。《二十四孝圖》也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腦海里不由浮現出小時候的晚上,媽媽把我抱在腿上,打開橙色的臺燈,給我講的那些孝敬長輩的故事。盡管那時還不懂,卻也知道了孝道的重要。今天再回顧《二十四孝圖》,發現有些行為確實太過殘忍,封建孝道不懂得顧及晚輩的生死,讓人倍感心寒。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童年也漸行漸遠。合上《朝花夕拾》,心底涌出無限對兒時的向往。若時間可以重來,我絕不浪費曾經用來發呆任何一秒。
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年代,卻有一樣的留戀,一樣的快樂,一樣純真難以忘懷的童年。
讀朝花夕拾有感1000字篇10
《朝花夕拾》只是一本薄薄的回憶散文,但是細品他的人都會知道這其中卻充斥著滿腔憤慨之情,以及其他的那些雜文、小說集的語言鋒利而尖銳。當然,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那都叫藝術,連諷刺都那么有魅力……
初中的語文教材,幾乎每本都有魯迅的文章,大概多數也都選自《朝花夕拾》,琢磨久了,有時也會想,夕拾的朝花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使教研員都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呢?
酸。的確,看魯迅的文章有點酸,那有人會問了:是什么酸?是心酸。你看《父親的病》,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廢,不寫家境早已苦不苦不堪,僅從父親口里說的噓噓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后的疲態,這一切,都能夠深切的表明,他們一家都處于水深火熱揭不開鍋的狀態之中。然后到篇尾,父親快不行的時候,衍太太讓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了作者的最大的遺憾。此篇感人肺腑,卻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甜。不說阿長與魯迅過年時行禮的溫馨,也不說看社戲、看五猖會時的快活熱鬧,單提起百草園“油蛉在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的童趣,就能讓人感受失去已久天真和爛漫,展現了親切柔情,給人一種似乎又搭上了獨特的魯氏橋,回到了各自美好的童年和故鄉。
苦。成了名人即便是正人君子也會存在不少的仇敵他們“羨慕嫉妒恨”,對作者有意無意的進行攻擊,這何嘗不是一種苦,長媽媽、父親的逝世是苦,和藤野先生永別是苦,作者其實是以自己的各種苦來反映這個社會的苦,不禁令人深思。
辣。魯迅的本色。就是辛辣的筆風,自然會有他筆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橫眉冷對千夫指凜然一個頂天大漢的形象,對反對、守舊勢力的抨擊與嘲諷是毫不留情。譬如對陳、徐兩人犀利、刻薄的諷刺,入口微辣,入肚卻穿腸蕩胃,甚是尋味。更是在體現著那是社會的昏暗,犀利的筆鋒解釋這社會的一切……
咸。淚水的味道就是咸的。《朝花夕拾》是本樸實感人的散文,它足以催人淚下。舊事的點點滴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原因,他勾起了老一輩人的多少的心酸記憶和快樂往事,也給我們這一輩人了多少的教導。它染咸的是回憶,濺起的是新生代的奮起……
成語橫眉冷對千夫指:比喻以憤恨和輕蔑的態度對待敵人的攻擊。如:魯迅《自嘲》:“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又如:他有最大的尊嚴,橫眉冷對千夫指。他有最大的謙虛,俯首甘為孺子牛。——王蒙《布禮》
成語孺子牛:孺子:兒童。兒童游戲時牽著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人。如:郭小川《登九山》:“人在變,思想在變,多少英雄甘當孺子牛。”又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