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
寫讀后感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里給大家分享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方便大家寫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時參考。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1
今天,我們學習了第18課——《三字經》(節選)。當我讀到“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的時候,我便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我還沒有開始上學,媽媽買回來一個大西瓜。切開它時,里面紅壤黑籽,水靈靈的,顏色鮮艷,看著就食欲大增。我不管三七二十一,也沒等爸爸媽媽,也沒給他們留,就直接的拿起勺子挖著吃。當我吃得所剩無幾時,有人從背后輕輕拍了我一下,嚇了我一跳,我一轉頭,原來是爸爸下班回來了。爸爸指著西瓜對我說:“兒子,你就這樣一個人吃了?怎么不想想媽媽和我呢?媽媽工作了一天,很辛苦了,還在為咱們做飯,你不心疼嗎?你這樣做對嗎?”我聽了之后,面紅耳赤,愧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后來,爸爸又給我講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從小特別懂事,尊老愛幼,利益面前先人后己,四歲時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吃,自己吃小的梨。也是從那時起,爸爸決定讓我背《三字經》,而且給我講述其中的很多典故。今天回憶起來,9歲的我竟然還沒有四歲的孔融懂事呢,真是不應該啊!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我永遠記住這些名言佳句,讓它們隨時隨地鞭策我,讓那些不光彩的事情不再發生。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2
我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三字經的故事》,映入眼簾的是幾句瑯瑯上口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講的是,黃香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父親和母親都是農民,他們早出晚歸,常常天沒亮就起床干活,到深夜才回家。因此黃香十分心疼父母,從而更加孝敬父母。有一年的冬天,天異樣寒冷,但黃香的父母為了讓孩子上得起私塾,依然努力耕作。很晚了,父母還沒回來,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母回家后多點溫暖,躲進父母冰冷的被褥里,用自己的體溫為父母溫席。這個故事成就了一個千古佳談,黃香這個名字在民間婦孺皆知。
讀完這個故事,我對孝敬父母的黃香肅然起敬。是啊,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義務。父母毫無怨言、不辭勞苦地支撐著一個家,我們作為子女的難道不該孝敬、順從、回報他們嗎?你想想,黃香當時的年齡比我們還小,卻懂得孝敬父母,我們可以說是他的大哥哥、大姐姐了,卻不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反而讓他們操心,擔憂,成為他們的負擔。
我們在家也是個實實在在的“小公主”小皇帝,平時幾乎不干家務活,甚至自己的事都要父親母親代勞,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現在讀了有關黃香的故事,對比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感到無比內疚。比起黃香,我不但不能為父母分憂,反而給父母增添麻煩。所以,我要以黃香為典范,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3
你知道《三字經》是怎樣的一本書嗎?它在我們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了,古人的第一本書就是《三字經》。當你經過我們的教室時,總能聽到我們朗朗的讀書聲,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坐在坐位上孜孜不倦地讀著《三字經》。
《三字經》中讓我印象很深的句子是: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你看,古人沒有書,也知道要勤奮刻苦地讀著書,他們很窮,但他們把字寫在蒲草上,刻在竹簡上,想方設法能讓自己讀到書,太令我感動了!你瞧,“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古代的大文學家孔子認小神童項橐為師,向他學琴,一個大文學家,還勤奮地學習,他真謙虛呀!才不像我,考試考了第一就驕傲地不得了,瞧不起別人,好像我是危猛的老虎,別人是膽小的老鼠似的,聽了這句三字經,我非常慚愧。你瞧:“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古人把頭發拴在一根繩子上,把繩子拴在梁上,防止他睡著,還有人在要睡著時用錐子刺大腿,而且沒有人教他,是自學的,真讓我佩服;車胤沒有錢買油燈,就把螢火蟲放在袋子里當油燈用,孫康利用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雖然沒有錢,但學習很勤奮,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三字經》猶如一顆明珠,閃閃發光,里面的許多哲理值得我們學習。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4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教師讓我們讀“三字經”,每一天放學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們會排著整齊的隊伍,象唱歌一樣的齊聲朗讀,對于“三字經”的資料沒有太多的理解,此刻,再次聽到一年級的小同學們背誦“三字經”的時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我們的樣貌。
“三字經”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異常是“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兩句話,使我深有感觸、至今難忘。這個故事講了孟子的母親,為了讓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遷住所,孟子不好好學習,母親就割斷了正在織布的紗線,來讓孟子明白學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像孟子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我家樓上住了幾個小朋友,對門鄰居叫陳方儀,我們都學習鋼琴,練琴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晚上我在看電視,這時響起了鋼琴聲,我明白陳方儀在練琴了,這鼓勵我立刻也去練琴,我們相互影響,已經堅持學習了四年多了,都取得了很大的提高;樓上的鄰居叫朱熹,他上五年級了,跟誰都合得來,不管是上初中的大哥哥,還是比他小的弟弟妹妹,都喜歡跟他玩兒,跟他在一齊,我學會了要和別人友好相處。讓我更深刻理解了孟母擇鄰處的重要作用。
我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三字經”就像一個燈塔,它永遠指引我行駛的方向。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5
在不知不覺中,暑假已經過了一大半,我心猿意馬,心一直閑不下來。今天有點強迫自己做宅男,不是絲竹充耳,而是書香相伴。
西安出版社出版的這本《三字經》,不僅有三字經的原文,還有大量的注釋、翻譯與典故,編排也很有新意,值得一看。全文包括良好的教育方法、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君臣父子夫妻關系和諧相處、誦讀古典書籍及其次序、朝代更替盛衰存亡及其規律、自幼勤勉讀書等六個方面。以前我也讀過此書,但不齊全不專心,這次卻讀得輕松,讀得細致,其中最感興趣的是書中的一些典故,尤其是以前沒有接觸過,感覺收獲挺大的。
例如桅桿喻正比喻一個正直的人必須時刻留心,提防各種壞思想的侵蝕;溫公警枕告誡讀書人要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學業方可不斷長進;師文拜師說明求學要謙虛要有足夠的誠意與決心,方可得到高人與名師的指點和幫助;朱暉守義指明了只有舉人為賢,做到守信忠義,方為各方所服;趙孝愛弟比喻兄弟情深,感天動地;周公吐哺說明不管官至幾何都要明白創業的艱難,要小心謹慎對待他人,絕不驕傲凌人;削簡為冊意為不被艱難條件所難,奮力讀書,終有成功之時。
我喜歡品讀此書,不僅因為它是語文新課標必讀之書,而且里面飽含大量典故,蘊涵無數道德倫理,讀來一箭雙雕。不錯!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6
寒假中我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這本書,感受頗多,下面和大家說說。
我覺得古人很聰明,別看那一組組句子只有三個字,可卻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趁著年少時用功學習,不要等老了無所作為而后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句子和道理還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它講述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令家長們驚訝的故事,這么小的年紀就已經知道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再想想自己以前都是只想著選最好的吃,感到很是慚愧,媽媽對我說:“你現在能體會這個道理也不遲,相信你也會慢慢改變進步。”我心里想:“以后我要向孔融學習,更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獲真不小,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我感覺自己長大了。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7
自從學習了經典名著《三字經》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獲,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從前,孟母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學習,孟母生氣地割斷織布的紗線,告訴他要好好學習。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媽媽,他們也像孟母一樣,為了我的學習更上一層樓,又是給我買點讀機,又是給我買寫字桌,星期六星期天還送我去老師家補課。從前,我不理解爸爸媽媽的苦心,認為買給我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當我貪玩的時候,父母說一下我,我還會不服氣,認為他們不該限制我的自由。學了《三字經》后,我終于明白父母為什么這樣,是希望我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講的是: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讓給兄長,尊敬兄長的道理。而現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們惟我獨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買,沒買到就不高興。這樣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向孔融學習,同學之間,兄弟姐妹之間,要懂得謙讓,我們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為父母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
總之,學了《三字經》后,我的收獲真不少。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8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故事:一位媽媽因為結婚,晚年紀大才生了一個兒子。因此十分寵愛他。
有一天,他發現同桌有一塊很好的寫字板。于是沒經人同意就拿回家,媽媽問他發生什么事。他一五一十的告訴她,媽媽沒有罵他,反而還說這是好事。過了不久,兒子從別人院子里拿了一件衣服。媽媽說:”我的兒子真能干,以后多那兩件。“就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偷人家東西一點都不難為情。過了幾年,他的膽子也大了。偷東西判了死刑。
在他要被砍頭時,他要求和媽媽說幾句話,誰知道他要掉了媽媽的耳朵。兒子說:”當初我偷寫字板的時候,你對我又打又罵,我就不會有今天了。“
生養了兒女不加以教導,這是做父母的錯。
一年級三字經讀后感7
從小爺爺就交我背誦《三字經》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的知識;
這本書里有原文欣賞、精彩解說、舉例講故事。例如第一句說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這種天性人人都相近,差別不多。但是隨著年齡的長大,每個人受所處環境的不同影響,接受教育的不同程度,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之分,形成了有善有惡的分別。就如孟母三遷的道理是一樣的。孟子家第一次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學下葬祭祀人的樣子,孟母就把家搬到了街市旁,可孟子又學小商販的叫賣聲,孟母又把家搬到校舍旁,孟子這才開始認真學習了。
《三字經》這本書讀起來朗朗上口,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9
寒假中我讀了國學經典《三字經》這本書,感受頗多,下面和大家說說。
我覺得古人很聰明,別看那一組組句子只有三個字,可卻包含了很多做人的大道理。“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句話告訴我們要趁著年少時用功學習,不要等老了無所作為而后悔。“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只有經過刻苦磨練才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樣的句子和道理還有很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這句話。它講述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令家長們驚訝的故事,這么小的年紀就已經知道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知道了孔融讓梨的故事,再想想自己以前都是只想著選最好的吃,感到很是慚愧,媽媽對我說:“你現在能體會這個道理也不遲,相信你也會慢慢改變進步。”我心里想:“以后我要向孔融學習,更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朋友;好東西要和別人分享。”。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的收獲真不小,明白了更多的道理,我感覺自己長大了。
讀三字經有感500字作文篇10
我剛讀一年級不久,就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陳老師說,它能將我們步入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精神殿堂,讀了它,能夠讓我們做博學兒童,它就是我的啟蒙經典——《三字經》。從此,我對《三字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是,《三字經》讀起來并不那么簡單,平時很長的課文我都能倒背如流,而《三字經》卻讓我焦頭爛額,雖然字數少,卻很不容易背。和藹可親的陳老師對我說:“孩子,咱們應該先弄清楚它的意思,明白古人給我們講了什么道理后才會更容易背誦,因為古語跟我們今天的語言有區別哦!”這一招果然很靈,我能背誦很多則《三字經》了。
一天,我放學回到家里,書包一放,搖控板一按,就與我親愛的喜羊羊見面了,媽媽說:“孩子,你能背一下《三字經》的第三十二則嗎?”“能!”我一聽,來了精神,流利地背著:“頭懸梁,錐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它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它告訴我們要勤奮刻苦學習。”哦,我明白了,媽媽是在告訴我要先做完作業才能看電視,這就是老師說的要“學以致用”呀,看來這《三字經》做起來比讀起來更難。
所以,《三字經》不僅會讀,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去行動。通過學習《三字經》,我明白了“人之初,性本善”;從“孔融讓梨”中我明白了做人要謙讓;從“孟母教子”中我明白了學習要持之以恒。怎么樣,小朋友們,我學得還不錯吧?你想成為人見人愛的孩子嗎?那塊來讀《三字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