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
讀后感的內容可以包括對作者的評價、對主題的理解以及閱讀過程中的收獲等。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1
昨晚花了幾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把《悲傷逆流成河》看完了,因為急著明白最后的結局一向看到凌晨三點多!看得我哭濕了幾張紙巾,整本書都有著悲傷的基調,發現郭敬明很愛賺取我們的眼淚,從夢里花落到夏至未至再到此刻的悲傷,哪本不是看得我哭得淅瀝嘩啦,哎喲,本小妞還是比較喜歡童話,喜歡圓滿的結局。
很喜歡也很心疼里面的女主角易遙,她很命苦但很堅強,不像一些肥皂劇里的苦命女被人欺負只會忍氣吞聲扮演善良的戲碼,易遙有個性,她會對那些欺負她的人反擊,我覺得這才是真實的并且完全能夠理解的,但是齊銘卻用“惡毒”來形容她。齊銘是易遙生命里的一線期望.在一條漫長的河流里只有齊銘這根水草在救助著易遙,以前易遙說什么他都相信,但是最后他對易遙以前那么肯定的信任竟消失不見,我本以為易遙是不會自殺的,因為她的生活已經夠黑暗了她都沒有想過自殺,但是最后還是出現了這樣的結局,雖然不是我期望的但是也算情理中吧。
其次喜歡的是顧森西,我完全把期望寄托在他身上,我以為他和易遙最后會幸福地在一齊,以為即使沒有了齊銘至少還有他在易遙身邊,但是最讓我失望的卻是他。他說“我就是恨不得你代替她去死”他說恨不得易遙代替顧森湘去死,代替他姐姐去死。他以前不是也相信她的嗎為什么最后這兩個世界上唯一對易遙好的男人都不再信任她了呢我也不明白,連我都相信她,我看書的時候相信易遙不會做這種事的,但是我相信沒用啊。
我最厭惡的不是唐小米,因為我覺得她完全是虛構的,我不相信有生活中真的有這么虛偽惡毒的女生,(可能本小妞天性善良吧,哈哈)所以對她沒什么感覺啦,我也不厭惡齊銘,雖然他以前給了易遙期望最后又全都收回,雖然他把伸向易遙的手縮了回去,雖然他走近易遙最后卻試者逃脫。但是,他算是真實,我覺得他是生活中會真實存在的人,他最后的自殺是因為易遙嗎我覺得易遙一個人的分量肯定不足夠,加上顧森湘還差不多。
此刻只剩下顧森湘和林華鳳了,媽媽都是偉大的,我當然不厭惡林華鳳,但是我厭惡她對愛的表達方式,我想,如果她對易遙溫暖些的話,整個故事都要改寫了,可能我對她的要求太高了吧,因為她也是個可憐的人,她每次對易遙說“你怎樣不去死”其實都是在對自己說。
我厭惡顧森湘,她比故事里的任何人都幸福,她年輕漂亮純潔聰明優秀,她愛人也被人愛著,她憑什么自殺,我不明白在她身上發生的那件讓她覺得世界骯臟的事是什么,我覺得這件事再惡心再惡毒她還是比易遙幸福很多,她憑什么要自殺。真是氣死!
小說里有很多細節布置地很好,比如易遙拿著揀到的五塊錢去買羊肉串咬下的第一口卻哭了,比如易遙發現齊銘手機里管顧森湘叫湘湘管自己卻叫易遙,最后她發此刻林華鳳的手機里自己是遙遙以及“遙遙的學費”。但是小說的結局讓我很生氣,世界上有那么多生命飽受著饑餓戰亂疾病的折磨都堅持地活著沒去尋死,這些年紀輕輕有著長遠未來的人卻自己結束生命,我很無語。
看完之后還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他們都沒死會是什么樣呢```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2
悲傷逆流成河,等的悲傷。可憐、無助、無奈、恐驚……
毋庸置疑,這是一個杯具。發生在完美青春中的一個蒼白得沒半點彩色的杯具。
杯具的上演,并沒有停止。不一樣的環境,不一樣的人物,同演一個劇情——杯具。
杯具是世人所不愿看到的,但它又是確確實實地潛藏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與常人的意識而轉移。真實得比喜劇更能讓人產生悲憫之心。然而,杯具并不是必須要用其悲傷欲絕的故事來打動你的心,獲得你們的淚水,這不是根本的目的。
如果,為這個杯具流幾滴淚的話,那只會增加這個杯具的悲傷,它的發生是必然的嗎?它怎樣會發生呢?怎樣會釀生一個永恒的杯具呢?該去深思的是處在這場暴風雨邊緣或是即將被卷進去的人,還有那些掌控這個方向盤的人,延伸一下思想,杯具不是注定了聽。
《悲》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多遠?雙有多近?
幾個年輕的,意氣風發的中學生共處一臺,演絳著青春,并不完美的青春,他們沒有自由的選擇,更沒有選擇自由的余地,說他們有思想,不如說思想是別人強加給他們的。
當悲傷逆流成河時,眼淚是滾滾而來的河水,它將無情摧毀一切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淹沒悲傷,流至大海。
當眼淚變成奔流到海,一去不返的河水時,那悲傷就是那條眼淚流過的溝壑;比海深一寸的溝壑。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3
提到校園,大家腦海里浮現的大概都是陽光燦爛的校園生活。沒錯,校園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這樣美好的圣地,也有不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可怕的校園暴力。
讀了《悲傷逆流成河》這本小說,我既同情主角易遙的遭遇,又深深的感受到了校園暴力的可怖。冬天被潑冷水、嘴里被塞粉筆灰、被周圍的同學冤枉成殺人兇手……無情、可怖的校園暴力直接造成了一個花季女孩的香消玉殞。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少有這樣的例子。但是我們卻要提防校園暴力,因為校園暴力的可怕不是我們能夠比擬的,這一切都是人心在作怪。有的人看到別人遭受校園暴力,仿佛是在看戲劇一般;有的人則是冷眼旁觀,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模樣;更有甚者,把它當作樂趣一般,加入其中。受害者是可憐的,校園暴力則是可憎的。我們應該防微杜漸,阻止每一起校園暴力引發的事件。
用更多的目光去關注校園暴力,加強管理,從根本上把校園暴力從我們的生活中剔除,才能還我們一個美麗潔凈的校園。希望不會有更多的“易遙”出現在我們身邊。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4
我感覺我看過這篇小說,不過郭敬明的小說我都是一夜看完的,不過最有印象的還是《左手倒影右手年華》
《悲傷逆流成河》沒有饒雪漫的《左耳》《沙漏》寫得細膩,看過之后,讓人揪心
這部電影改了很多,女主沒有失足懷孕,而是得了惡心的婦科病。
故事里還是那個多愛的王子—齊銘,但是他不喜歡女主;還是那個人生坎坷、曲折的灰姑娘—易遙,還是有她騎士—顧森西;善良的騎士的姐姐—顧森湘,收到波及失去了生命;還有那個遭受了校園暴力,卻又將此傳遞下去的轉校生—唐小米。她給了我們一個可以說傷,也可以算得上好的結局。
很多人在學生年代都經歷過校園暴力,又或者說霸凌,很多人因此性格上都或多或少與健康成長的孩子有些不同,特別敏感、脆弱,不過我的經歷主要來自家庭。如果你有這樣的經歷或者你是細膩敏感的性格,看這個故事會尤其能夠共情。
而我不能,從我性格角度來說,故事的開端就是漏洞,王子會和灰姑娘走得這么近嗎?他若是不喜歡這個女孩子,過分的親昵就是錯的。當然,無法否認,虛榮心會給我們生命帶來許多有趣的經歷,我不喜歡他,但我們明明是很好的朋友,我不否認存在,但是朋友是不會那么親昵的。
在我不明白男女之別的時候,我是覺得沒有問題的,當我懂得男女之別之后,我就覺得,很多事情不是無緣無故地發生。你無法負責,就不要給出信號。你的溫柔善意不是溫柔,而是殘忍。能有什么比給予希望后讓人親身經歷希望渺茫來得直觀而沉重呢?
我們從小小時候就該懂得,尊重、性別差異、保持距離以及自律。
我們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當斷則斷,如果沒有做到,于我,肯定仍然喜歡。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5
看完了《悲傷逆流成河》,難過了我好幾天,想起結局,我又難過的哭紅了眼眶。這只不過是一本書,一個故事。可是自己還是這樣難過。
記憶最深的就是易遙的媽媽,一個這樣可憐的女人。
同樣,我也想起易遙說過的的一句話:“她是個妓女,是個很爛的女人,我恨她,可我有時候還是很愛她。”
“在你心里有這樣一個女生。
你情愿把早上的牛奶給她喝。
你情愿為了她騎車一個小時去買實驗孕紙。
你情愿為了她每天幫她抄筆記然后送帶她家。
而同樣的,你也情愿相信一個陌生人,也不愿意相信她,
而你相信的內容是,她是一個婊子。”
看完這些,心、一陣糾結。只是想大聲痛哭。不知道是故事感染了我,還是這些讓我想起了一些不該想的東西,就像原來的你,給我說過的一句話:會離開的人,終究不會屬于自己,所以不必不舍,不必難過。
齊銘,好像永遠都與愛情無染一樣。在這本書里頭,其實我一直希望齊銘與易遙能夠在一起。可是易遙的媽媽離開了,齊銘也離開了,冗長昏暗的弄堂里也不過只剩下孤獨的易遙。看到這里,心、又是一陣糾結。不知道這樣的女孩現實里有沒有,不知道這樣的人是不是都已經放棄了所有,連同孤獨黑暗,和這個均勻呼吸著的世界,一同放棄了。
在這本書里頭,易遙就是肆意踐踏的塵,永遠沒有人關心,沒有美好的男生去喜歡,她的有的只不過是每天與自己上下學的自行車和空洞的房屋。書里一寫到易遙,自己難過的像是一把刀插在心臟里,一淺一深的捅著。可是能怎么樣呢,好像真的不能怎么樣。易遙的委屈,易遙的眼淚,只是她自己一個人在舔舐。有誰想過要幫她,有誰想過要替她抹去臉上的淚。她的一切,甚至沒有一個華麗的詞去形容她。也許,她的世界本該那樣,像被擠在一個角落、茍延殘喘。
一切,一切都結束了,也許她也該走了,去一個很遙遠的世界。
“我恨不得你去死。”這是顧森西對她說的話。
不知道她一個人承受了多少,也許在死以前曾一次一次的哭紅了眼眶,也許她還有留戀,也許她只是舍不得,舍不得那個曾經一起騎著單車回家的那個男孩子。
是不是呢。
轉眼,物是人非。
或許他們會一起去天堂呢。希望風吹散吧,吹散一切,甚至吹散叫做靈魂的東西。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6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多的感覺是現實——赤裸裸、殘忍而又過分的現實,這本書中的社會過分的殘酷。人物的刻畫很鮮明的讓人心疼,讓人能充分體驗到什么是世態炎涼,什么是人情冷暖。而在這本書中寒冷是遠遠大于溫暖的,而殘余的溫暖也會在最后變成寒冷。
易遙是最讓人同情而又心疼的。在作者塑造的四個主角中,我最喜歡的也是易遙。她雖墮落也因環境而起,這樣的性格能充分展現環境的殘酷。她的墮落也許是對冰冷家庭和周圍環境的絕望,從而想徹底的埋入黑暗,也許是由青春期女孩情竇初開的好奇引起的,這都是一種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易遙一開始也許只認為自己是依靠齊銘的,把他當成了生命中僅存的溫暖。當齊銘走向顧森湘的時候,易遙的世界徹底沉在了黑暗中,她既無助也為齊銘的新生而祝福。她和齊銘就是兩條從一個端點射出,卻走向不同方向的射線,不可能有結果。
齊銘是既讓人愛又讓人恨的。易遙愛他,她也愛易遙,可誰都沒有說出。齊銘對易遙的關心、心疼都讓人感動,但他卻逃脫不了母親的桎梏。在林華鳳暈倒時,母親的威脅中,易遙的無助時,他選取了他的母親。他放下了易遙,走向顧森湘,留下易遙一人應對黑暗。但是不得不說他是迷茫的,到最后他都不明白自己愛的是誰。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愛的是易遙,易遙的世界真的不能沒有他。
顧森湘,我對她并沒有太多的感情。我不明白她骨子里究竟是好還是壞。她是一個好姐姐。正如顧森西所說,顧森湘純潔的猶如百合,但是在這樣的社會里過多的純潔注定了杯具。她不是白蓮,因為她沒有白蓮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一點點的骯臟足以顛覆她的整個世界。她沒有易遙的堅強。易遙能夠在黑暗中茍延殘喘的活著,而她不能。她和齊銘都是優秀的極端,但是他們并不必須適合。
顧森西,他和易遙一樣是“惡劣”的極端。他對易遙的好感也許只是同病相憐的感覺,這種好感并不是愛。他和易遙也不適合,兩個墮落的人在一齊只能更加墮落,他們在一齊也只能互相慰藉。
林華鳳和李宛心都是這個殘酷社會中典型的市儈之人。她們都是尖酸刻薄的。林華鳳將對易遙父親的恨都轉嫁在了易遙的身上,卻無法否認她是自己女兒的事實,所以他對易遙始終是有愛的。她出賣身體為易遙賺取學費,她死后那信封上對女兒的愛稱“遙遙”足以表達心中對易遙的愛。她騙易遙說學費是她父親出的也是想在這黑暗中苦苦掙扎,抓住那唯一的一點點陽光罷了。李宛心和顧森湘的母親都是喜歡優秀的孩子,也勉強能夠定義為“趨炎附勢”,這樣的母親并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們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也是可惡的,并沒有真正掌握母愛的定義。
易遙,顧森湘,齊銘,他們最終的結局都以杯具收場。自殺對于他們三人來說都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顧森湘的單純性格決定了她不能被一點點的骯臟沾染,甚至能夠說她是怯懦的,應對骯臟的世界不夠堅強。而易遙她在應對惡劣環境時并不害怕,她只是不能容忍朋友和所愛之人對她的不信任,或許就應說她不能容忍黑暗中沒有溫暖,沒有愛。而齊銘他就應是對自己的世界感到迷茫,也為事態炎涼而感到無奈。也許他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愛的是誰,究竟為誰而死。
看完這本書是讓人在悲哀之余禁不住的感慨。不由得對這幾條年輕的生命而感到惋惜和心疼,卻也無能無力。情不自禁的重新展望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有如此凄涼的一面……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7
今日,我讀完了《悲傷逆流成河》這本書,在讀的過程中,我為易遙流過同情的眼淚,也為她流過不值的眼淚。
在這個故事的最終,易遙她選擇了死亡。我覺得:易遙的選擇是能夠理解的,因為當一個人的生活真的只剩下悲傷,期望早已不見,活著只是做無謂的掙扎時,選擇死亡也許是一種解脫。而對于故事里的易遙來說,正是如此。易遙的父親在他年幼時就狠心離棄她和她的母親;以往那個視她若珍寶的母親也變得憤世嫉俗了,成了街坊口中的婊子,對她更是不時地白眼和打罵。她被同學排擠,書包被扔進臟水池里,為了撿書包差點淹死;她聽父親說:“你以后別再來找我了。”她聽母親說:“你死了最好,死了都和我沒關系。”她聽唯一關心自我的朋友說:“你去死,你去死,你去死……”那么多那么多殘酷的言語和行為,那么多的苦難,世界對那時的易遙來說,就是一個陰暗的地獄,沒有人能夠在那里生存,所以,她最終走向死亡是注定的。
看著易遙那種種的苦難,無奈和殘酷的生活,我除了悲天憫人之外,更多的是知足。和易遙的生活比起來,我們的生活就是天堂,天天歡樂的生活著。不像易遙一樣,自我的出生都是剩余的。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8
上個月,我看了這么一本書,或許是它的標題吸引著我,或是它的作者名聲波及到我。是我就這么的讀上了它,它就是《悲傷逆流成河》。書中講述著一個包含著黑暗、繁復、沉重、壓抑、細密、銳利這些名詞的少年青春故事。和著書店中賣著的青春小說或許有些相同,都統概著如火的青春。
王子型的的男主角,灰姑娘般的女主角,青春小說中的典型故事主角。后來的.結局都是美滿的幸福的在一起。但在《悲傷》中這卻是另一種結局,父親的離開媽媽的毒罵同學的每天的冷眼熱嘲,使著女主易瑤戴上了“灰姑娘”的角色。然而女主的性格便變得堅強與世孤立而又敏感使著有著“王子”角色的齊銘要想著相信著自己可以將易瑤救出黑暗之中。但漸漸地事與愿違。畢竟這本書叫《悲傷》。對于王子型的名銘的一次次靠近,只讓易瑤感到一絲溫暖而又掉進更深的冷境中。或許真是生活中的各種荊刺塑造著一個堅強的女主角易瑤。雖在后尾而因他人不信任而瓦崩的堅強,選擇一跳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這么幾個如同我們和我們一樣花樣年華的他們卻在這本《悲傷》中遭遇著不幸,接觸著這世界的黑暗。都是我們不愿看的。和他們相比,我們是有那么的幸運,生活在這光明里。好好去珍惜生活中的一小細節快樂,溫暖的感動,就這么一小細節,在這本書中易瑤身上應該是放大的。讓我們在將遇見如同書中的黑暗時,可以回想,我們曾經擁有過啊,擁有過那快樂,幸福年華。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9
前一段時間,姐姐向我推薦了小四的新書《悲傷逆流成河》。姐姐說這本書很傷感,內容悲傷到了令人絕望了的地步。我就買了一本回來翻翻,果然文章字里行間都隱隱流露出一種無法形容的悲傷。看過的朋友都為易遙的堅強而感動,可是讓我流淚的不是文末易遙,顧森湘,齊銘的死亡,而是易遙的媽媽林華鳳對易遙的從未說出口的愛。
在易遙12歲的時候,她的爸爸狠心的拋棄了易遙和林華鳳,娶了另一個女人,林華鳳為了維持生計,為了給易遙上學,不得不去做妓的女,還不能對易遙說出真相,只能說易遙的爸爸給付易遙的學費。無休無止的壓抑使林華鳳變得暴躁,常常對易遙拳打腳踢,惡語相向,儼然就是一個潑婦。易遙也無法忍受林華鳳的職業,脾氣,可畢竟是媽媽,易遙很恨她,有時卻很愛她。
正當易遙對心愛的男孩手機上自己的名字是易遙,而不是遙遙而難過時,林華鳳死了。這個讓易遙很恨也很愛的女人在給易遙拿柜子頂端的學費時摔死了,易遙看到裝著錢的信封上寫著“遙遙的學費”。易遙從未想到自己在一個離自己最近的人的心中早就是“遙遙”了。
看到這兒的時候我哭了,林華鳳一直很愛很愛易遙,只是從未表達。是的,真正的愛也許不是甜言蜜語,拳打腳踢,惡語相向也未必就不是愛。想到前些日子和媽媽鬧矛盾,媽媽除了罵我,基本上不和我講話。那段時間我甚至懷疑媽媽是否愛我,一天媽媽打電話回來我賭氣沒有接。過了一會媽媽就回來了,此后,媽媽對我好了很多,我們之間的冷戰也結束了。后來我才知道媽媽見電話沒人接以為我離家出走,放下電話就哭了。在后來我就從未和媽媽吵過架,因為我知道不能傷害愛我的人。
母愛有時并不表現在外,也許當你真正發現時已經離你而去了,所以一定要珍惜媽媽的愛。別讓媽媽受傷。
悲傷逆流成河的隨筆篇10
看完這本書給我最多的感覺是現實——赤裸裸、殘忍而又過分的現實,這本書中的社會過分的殘酷。人物的刻畫很鮮明的讓人心疼,讓人能充分體驗到什么是世態炎涼,什么是人情冷暖。而在這本書中寒冷是遠遠大于溫暖的,而殘余的溫暖也會在最后變成寒冷。
易遙是最讓人同情而又心疼的。在作者塑造的四個主角中,我最喜歡的也是易遙。她雖墮落也因環境而起,這樣的性格能充分展現環境的殘酷。她的墮落也許是對冰冷家庭和周圍環境的絕望,從而想徹底的埋入黑暗,也許是由青春期女孩情竇初開的好奇引起的,這都是一種矛盾卻又真實存在的現象。易遙一開始也許只認為自己是依賴齊銘的,把他當成了生命中僅存的溫暖。當齊銘走向顧森湘的時候,易遙的世界徹底沉在了黑暗中,她既無助也為齊銘的新生而祝福。她和齊銘就是兩條從一個端點射出,卻走向不同方向的射線,不可能有結果。
齊銘是既讓人愛又讓人恨的。易遙愛他,她也愛易遙,可誰都沒有說出。齊銘對易遙的關心、心疼都讓人感動,但他卻逃脫不了母親的桎梏。在林華鳳暈倒時,母親的威脅中,易遙的無助時,他選擇了他的母親。他放棄了易遙,走向顧森湘,留下易遙一人面對黑暗。但是不得不說他是迷茫的,到最后他都不知道自己愛的是誰。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愛的是易遙,易遙的世界真的不能沒有他。
顧森湘,我對她并沒有太多的感情。我不知道她骨子里究竟是好還是壞。她是一個好姐姐。正如顧森西所說,顧森湘純潔的猶如百合,可是在這樣的社會里過多的純潔注定了悲劇。她不是白蓮,因為她沒有白蓮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一點點的骯臟足以顛覆她的整個世界。她沒有易遙的堅強。易遙可以在黑暗中茍延殘喘的活著,而她不能。她和齊銘都是優秀的極端,但是他們并不一定適合。
顧森西,他和易遙一樣是“惡劣”的極端。他對易遙的好感也許只是同病相憐的感覺,這種好感并不是愛。他和易遙也不適合,兩個墮落的人在一起只能更加墮落,他們在一起也只能互相慰藉。
林華鳳和李宛心都是這個殘酷社會中典型的市儈之人。她們都是尖酸刻薄的。林華鳳將對易遙父親的恨都轉嫁在了易遙的身上,卻無法否認她是自己女兒的事實,所以他對易遙始終是有愛的。她出賣身體為易遙賺取學費,她死后那信封上對女兒的愛稱“遙遙”足以表達心中對易遙的愛。她騙易遙說學費是她父親出的也是想在這黑暗中苦苦掙扎,抓住那唯一的一點點陽光罷了。李宛心和顧森湘的母親都是喜歡優秀的孩子,也勉強可以定義為“趨炎附勢”,這樣的母親并不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她們在對待他人的態度上也是可惡的,并沒有真正掌握母愛的定義。
易遙,顧森湘,齊銘,他們最終的結局都以悲劇收場。自殺對于他們三人來說都是一種對生活的絕望。顧森湘的單純性格決定了她不能被一點點的骯臟沾染,甚至可以說她是怯懦的,面對骯臟的世界不夠堅強。而易遙她在面對惡劣環境時并不害怕,她只是不能容忍朋友和所愛之人對她的不信任,或許應該說她不能容忍黑暗中沒有溫暖,沒有愛。而齊銘他應該是對自己的世界感到迷茫,也為事態炎涼而感到無奈。也許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愛的是誰,究竟為誰而死。
看完這本書是讓人在悲哀之余禁不住的感慨。不由得對這幾條年輕的生命而感到惋惜和心疼,卻也無能無力。情不自禁的重新展望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有如此凄涼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