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鎖記感想
讀后感涵蓋了對所讀內容的簡要概述、分析評價、個人觀點以及引申思考等多個方面。好的讀金鎖記感想要怎么寫?小編給大家帶來讀金鎖記感想,供大家參考。
讀金鎖記感想篇1
張愛玲擅長描述各種各樣的女性。《金鎖記》也不例外。這篇小說記錄了一個發生在19世紀初舊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
她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給了當地的一戶大戶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從小就是殘疾。七巧的為人十分潑辣、刻薄,再加上嫁了個廢人,便異常不招姜人待見。
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這樣她在別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過了幾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繼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脫離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帶著兒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沒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過得十分悲哀:三爺姜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騙錢的把戲,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兒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兒媳,她把兒媳活活氣死了;女兒在30多歲的時候好不容易找了個人家,她偏從中攪和,斷送了女兒的一段好姻緣……最終,這個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用了許多寫作技巧,其中我認為最成功的要屬側面描述。在文章的開始,作者并沒有正面介紹姜公館的情景,而是借兩個丫鬟的床頭夜話將整個家族的人物關系和大致情景都交代清楚。這倒和《紅樓夢》開頭借冷子興之口演說寧、榮二府的興衰頗有些相似。接下來,作者又在兩個下人的交談中將七巧的身世向讀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閑言冷語說明了七巧的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這一系列的側面描述吊足了讀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七巧究竟是怎樣的。別急,在這一系列的鋪墊之后,七巧出場了——“瘦骨臉,朱口細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幾個字便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精明的婦女形象。之后作者便展現了七巧的語言及行為,她替二小姐說媒,氣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關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張愛玲的一枝生花妙筆著實令人佩服。我認為最妙的一個側面描述在最終。七巧晚年的時候,作者并沒有花費筆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經過童世舫的眼看了出來——“門口背者光立著一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這是一個瘋子”。
小說的題目叫《金鎖記》,為什么要叫“金鎖”呢?我認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錢套住了。別人愛她,她說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錢;自我的侄子和女兒玩,她說是侄子欺負女兒,想霸占她的家產;女兒上學丟了東西,她便上學校找校長討公道……就這樣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鎖,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沒得到幸福,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斷送。當然這金鎖也能夠理解為封建社會的桎梏。
在這篇小說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涼的象征。月亮的變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內心的變遷。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時代的一個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像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彰影綽綽的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七巧兒媳眼中的月。
從這篇小說中也能夠讀出一些封建社會的腐朽思想。過去結婚娶親,大戶人家講究門當戶對,小戶貧窮人家想攀附權貴。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興的。盡管七巧嫁的只是一個殘疾人。姜家卻是打心底瞧不起她這樣一個出身卑微的人,連底下的丫鬟都敢對她議論紛紛。這樣勢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個人當了官,底下便有許多人吹捧他,一旦這個人沒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會做鳥獸散。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富在深山有遠鄰,窮在鬧市無近親”。
讀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覺不是厭惡,更多的是同情與可憐。生活在那樣一個沒落的時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僅有選擇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讀金鎖記感想篇2
蝴蝶,顫動了翅膀,彼岸下起了雨,蝴蝶不必過滄海,一樣拍遍闌珊。這是我首先想到一個比喻。許安華、王安憶、焦媛三個獨特的女人是張愛玲手中這只名為曹七巧蝴蝶的一個個獨特動作,可是如果蝴蝶不是蝴蝶,換成蛾子--它遵循著蝴蝶路線一路成長,直到脫繭而出,發現自己是一只蛾子,你能否想象自己在彼岸的這場風暴會是場怎樣的壞天氣?
我們咕咕墜落的這個世界,并沒因我們出生變得天真,特別是在道德老饕們的樂園,三人行必有你師,主動、積動地教你是對是錯,例如綁小腳是對的(大家閨秀就這樣),愛你愛的人錯的(他是你三叔)。而很不幸,你沒有和鄰居張裁縫的孩子成婚,她們說如果成了生幾個孩子他也許會真心愛上你.一點點。你嫁入了姜家,婆家的"老太太"仿佛就是個校長,你生活就無盡考試,考驗出來的成果都一樣,三從四德不溫不火,只是你的功課比較重,你的道德四級考題--你的丈夫肌肉天生無力,仿佛坐麻時的大腿,這卻是你唯一能親近的男人。它存在,卻是死的,好比他留給你的錢,死的,那時的寡婦才算真正的剩女,永遠地剩在愛的旁邊--而按他們的規矩,你尸骨未寒,他們還會在你名字之前刻上一個深深地"姜"字,至死不渝。
只要你稍有差池,每個人都能抽稱你的不足,七巧仿佛一個思覺失調者,無論善意、惡意的一言半語,她都過電般接過話頭,卻剎那間像老太太裹腳布一樣把話拉得又臭又長,妯娌們嘗試容讓,最后難免皺起眉頭背過面過去,才會發現語絲已經緊系于咽喉.這么美麗的焦媛那么渴望那么表達,我卻如坐在于發射往異空的火箭般,惶恐地壓在靠背。她的尖刻、她的陰暗卻巧妙地被花枝招展得過火的肢體語言蓋住了,直到下半場.
問君能有幾多愁,時光是把殺豬刀。下半場,臂,因老而顫抖,腳步,因老而踟躕,曹七巧,因老而扭曲。但一瞬間,一種真切的釋懷油然而生--她破繭而出了,時光仿佛是個大法師,撕破了畫皮,露出附體惡靈本來面目--她不是老了,她只是活出了本來應有的樣子。你的一些情緒終于找到了恰當的出口,可以放心去恨了。無需再念記開場時,茫然無知的她,而是想起第二幕開始時,同一句對白已經變得老練潑辣。恨她,恨她終于成為了她所痛恨的"老太太"。
柏楊先生說:"奴才政治、畸形道德、個體人生觀和勢利眼主義,應構成醬缸的主要成分…"他口中傳統文化下的生活就是一個大醬缸,值得需要補充的是,人們難道不知道這是醬缸?成為一個醬缸之前它還是一根狼牙棒,避免落入醬缸的人們就像壁虎一樣拼了命往上怕,割破破了皮肉,流出了血肉,棒子底盤才積滿了這些新鮮養料成為不知誰的盛宴.
七巧沒有選擇權,她被命運左右,成為了另一個"老太太",她有了選擇權,卻不會跟女兒說"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也沒有人對她說"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容顏。"她只會對女兒說,男人都一樣,就是看中你的身子。她左右女兒的命運,使她去不了自己的重心。
在這份巨大得蒼涼的恨意,使得三叔找七巧意圖騙取她財物時,我更愿想像她們是更老了才相會的,老得可以一整夜的.擁抱不做他事,老得讓一整夜長發的在撫摸中變白,任憑背德的陰影、愛情的光輝、時代的鴉片煙氣薄薄地環繞。此時此刻的兩人,摩擦肌膚蒼老的紋理像開閘的消防栓一樣噴薄愛情。"至死不渝。"出自法令紋深繞的口中,是最有法律質感的,畢竟,死神就在床伴。
焦媛詮釋的七巧得過分地精明,凡事應察不應盡,至算則近魔。她幾乎無一刻真正被騙,面對別人一步一步算計傷害,她仿似條毒蛇般妖媚興起地任著蜘蛛、蝎子、毒蟲噬咬灌毒,默默等待著,等待著自己過足毒癮,吸足毒液致命反噬.因自己的軟弱原諒別人的軟弱是一種慈悲,因自己的軟弱欺凌她人的軟弱是一種殘忍,犀利的動靜使得尹子維飾演的三爺,乃至幕后的老太太都顯得像個幼稚孩童,她身邊的悲劇就是毒后的樂園。
猜想張筆下的七巧,那一份毒本是千錘百煉九死一生如蟬翼一樣輕薄銳利的,舞臺上的她卻像裝滿了手持AK-47、綁滿了C4般肆無忌憚。放佛她就是命運的共謀,共同進軍這個大哥無能,二弟肌無能,三弟禮教無能的書香富貴之家--作為最后的終結者。她說"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謊言。人情如紙薄,別人忍著不發的正是這一道紙枷鎖,每個人都知道輕撕可破,但每個人懼怕撕破有那不知怎樣的后果,即使那個像審判官的老太太已死--她的渴望,也許簡單得如同最后的對白所言"抽我,抽我,抽我,狠狠地抽我."
焦媛在訪問中說,七巧這個角色很難把握,因無論年齡、性格都離她的自己甚遠,只有第一場是比較貼近她實際,而這第一場戲,她出場不足三分鐘,只有一句對白,天真、迷惘而甜蜜的一句:"人呢?"
那一刻,模糊記得劇情的我天真地想到:當你老了,誰來愛你?
讀金鎖記感想篇3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如此荒繆。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帶走兒子女兒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長白的正房芝壽身體本不好,"芝壽直挺挺躺在床上,擱在肋骨的兩只手蜷曲著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傳進來說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在那個封建時代,生兒子就奠定了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那個封建家庭,芝壽自認為已沒有資本去抗議了。她的心也死了。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就證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張白紙。
那個時代,充斥著是一片死寂。人們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壓抑下,如同被關進了監獄。被他人支配著自我的行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莫過于七巧。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奩,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的新房里。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姜家三少爺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澤相愛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壓抑,不僅僅在情欲上,并且在精神上。她,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動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視限制。在市井的種種行為放在姜家,七巧則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我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僅僅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欲的壓抑。七巧因為愛嫁入姜家,卻只能天天應對服侍著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經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我的青春時光就注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著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我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經過故事研究了一個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滿足后的形態。這個情欲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后分得了一大筆遺產。這黃金是以愛欲的禁錮換得的。
為黃金而鎖住愛欲,結果卻鎖住了自我,愛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欲最終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兒長安,有過幸福,有過一段能讓她從墮落生活中蘇醒的戀情,讓她能明白自我是一個女人,也有被愛的權利。但這段即將步入殿堂的戀情卻因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兒嫁給一位優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況且長安也已三十,在那時已是黃花大閨女。能遇到童世舫,作為母親本應歡喜。而七巧卻不樂意。其實分析來,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對女兒有種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輕時代因為家里窮,為了錢財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時光中得不到向往的感情,而女兒卻能夠在優越的環境中去追求自我的感情。她不需要研究經濟上的困難,這些都是七巧年輕時代所不曾擁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讓女兒也去體會自我的苦。最終,她最終做到了。這時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經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獲得的歡樂是要以女兒幸福的失去為代價。
七巧為兒子取了兩房妻子。一個是正房芝壽,一個是姨太太絹兒。然而在長白與芝壽的新婚夜晚,七巧卻讓兒子為自我燒煙,而讓芝壽獨守空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長白與芝壽婚姻的不和。芝壽死后,絹兒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絹兒吞了生鴉片自殺了。長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長白在婚姻上的儈子手也是他的母親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導致了她對兒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終斷送了兒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個作品中就是一個杯具的形象。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十分凄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明白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向推到腋下。她自我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后幾年,鐲子里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八 九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我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感情。然而現實的真實讓她的感情變得虛假了。對感情也逐漸死心了。轉而投向對錢財的追逐與守護,乃至用自我兒女的感情作為她感情杯具的陪葬品。
《金鎖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了無生氣的封建時代與七巧這個杯具的人物。是時代導致了她的杯具,同時也是她自我扼殺了自我的幸福。
讀金鎖記感想篇4
曾有人說過,張愛玲筆下的女子都帶了些許戾氣,但又蒼涼而無奈。黃金枷鎖,困住女子一生,七巧又有什么錯呢她只是一個被命運玩弄的女子,奮力掙扎而不得的女子。
三十年前,一個有月亮的晚上,銅錢大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朵云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凄涼的月,悲慘的人,注定是一場傷感的結局。每次讀七巧,總不免想起《紅樓夢》中的邢夫人,一個尷尬人,嫌隙人。一朝嫁入豪門,外人眼羨,只道安享榮華,實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婆婆、妯娌皆出身名門,再怎樣平等對她,總不免有大家閨秀盛氣凌人的做派,而她始終無法融入她們。在偌大的家族中,她沒有朋友,沒有知己,守著一份沒有期望的感情,只能在鴉片中放逐自我。更絕望的是,在那個以夫為天的社會,殘疾的丈夫就像垮塌的天,只能她用自我瘦弱的手臂苦苦支撐。決絕而激烈的人往往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她不得不豎起全身的刺去攻擊身邊有任何潛在威脅的人。
盡管七巧像一只亂躥的刺猬,似乎所有人都是仇敵。可哥嫂上門求助的時候,她并沒有拒之門外。對于錢財,她就像保護自我領地的母獅,兇狠而霸道,沒有商量的余地,這一次,她卻淡然了。雖然她的哥哥就是她婚事的攛掇者,她一切不幸的締造者,終究還是抵可是血濃于水的親情,證實其天性未泯。
張愛玲永遠都喜歡給筆下的女子割開一道傷,只流血不結痂,汩汩鮮血,是對他人的報復,也是對自我的殘忍。明知季澤不是個好人,明知沒有結果,依然義無反顧,投身其中,吃了多少苦,僅有她自我明白。可是長久的壓抑與枷鎖換來的榮華不允許自我裝糊涂。斥退了季澤,也破碎了自我多年編織的夢。苦了太久,鮮血漸漸凝固,最想擁抱的還是有形的物質,而非虛妄的夢想,人之常情,無可厚非。那些只懂夢幻感情不知貧賤事哀的,只是現今狗血的偶像劇。
一向在想,要是七巧真嫁給了一個普通人,肉店的朝祿或是沈裁縫的兒子,過著柴米油鹽的生活,為小小的生計煩惱,沒有猜忌,沒有壓抑,說不定會更幸福。哪像如今,葬送了自我的幸福,又親手摧毀了兒女的未來。她沒有人性她只是不甘心,不甘心天下被命運捉弄的僅有她一人,只能如此來換取心底的平衡。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當長安成為另一個七巧,這杯具是否又會重新上演
三十年前的人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被命運捉弄的又何止七巧一個無論是十里洋場,紙醉金迷的摩登女郎,還是偏僻鄉村逆來順受的勞作著的婦女,那個時代的女子總是被任意支配與戲弄。當女子的青春漸漸蒸發,美人遲暮,似落花,散落天涯。
眼角的一滴淚,懶怠去揩拭,漸漸也就自我干了。
幸福的人不應責怪七巧,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她的屈辱與不平,天真的說教蒼白無力。不幸的人更不應責怪她,同是沉淪苦海,更應理解她的不易。很多人總喜歡對別人苛刻挑剔,從道德上挖苦諷刺,不如去感知七巧的痛苦,設身處地為她想想。
讀金鎖記感想篇5
張愛玲筆下那個的紙醉金迷的舊上海,奢靡華麗,有著當時中國最時新的東西卻也還保留著舊社會腐朽僵化的渣滓。《金鎖記》為反映其中現象的典型。
曹七巧,一個麻油店主的女兒,嫁給一個身患“骨癆”殘疾的世家大戶姜家的二少爺,自身粗俗不堪,不得人緣,哥嫂又不爭氣,這一切使她時刻處于緊張和焦慮之中。文章圍繞著她對于“黃金”和“情欲”的追求,就如她對女兒長安說的:“你自己要曉得擔心,誰不想你的錢?”她將自己鎖在那黃金做的枷鎖中,也許這便是張愛玲“金鎖記”書名的由來吧。
如果不是為省下那筆嫁妝,當她高高挽著大鑲大滾得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時,喜歡她的有肉店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以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可因為家里貪財,她嫁給了身患“骨癆”的癱瘓少爺,正常的生理情欲的不到滿足并為其所折磨。她試圖勾引姜家三少爺,忍不住地哭訴著“天哪,你沒挨著他的肉,你不知道沒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 順著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臉枕著袖子,聽不見她哭,只看見發髻上插的風涼針,針頭上的一粒鉆石的光,閃閃掣動著。”“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在哭,簡直像在翻腸倒胃地嘔吐。”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她的眼直勾勾的向前望著,耳朵上的實心小金墜子像兩只銅釘把她釘在門上——玻璃匣子里的蝴蝶標本,鮮艷而凄愴。
終于,她戴了丈夫的孝,又戴了婆婆的孝,等到了分家的那一天,那是她一切幻想的集中點。這些年,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卻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后就不同了。但之后卻沒有什么改變,她仍然戴著那副黃金的枷鎖,她不允許女兒長安跟她表哥玩在一起,鄭重地告誡她:“表哥歲不是外人,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樣混賬。你自己要曉得,誰不想你的錢?”當她先前唯一存著些感情的三少爺上門并對她調情時,“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她甚至覺得“當初她為什么嫁到姜家來?為了錢么?不是的,為了要遇見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澤相愛”。可她一轉念“他想她的么——她賣掉她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僅僅這一轉念便使她暴怒起來。隨后,精明的七巧用計謀試探著姜季澤,在她自以為得戳穿后,將他趕出門外,季澤走了,那打翻的酸梅汁沿著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遲遲得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長,這寂靜的一剎那。落魄的七巧站在窗前,“淌著眼淚”目送著向外走的情人,將她渴望愛情卻又怕失去黃金的心情描寫的淋漓盡致。
讀金鎖記感想篇6
張愛玲的小說《金鎖記》,寫了一個大的封建家族中一個只有名份但卻出身低微、沒有地位、不受尊重的女人的大半生,她既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害人者。主人公的名字叫曹七巧,是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之所以能夠嫁到姜公館這樣的公侯之家,是因為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而且姜家又出了很多錢。但嫁到姜家之后,她因出身低微,倍受婆婆、妯娌乃至自已的丫環的蔑視和冷落,得不到起碼的尊重。她心里喜歡小叔子姜季澤,但季澤卻是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于是本來要強、潑辣的她就愈發口無遮攔,瘋瘋顛顛,別人也就愈瞧不起她。只有她的哥哥嫂子讓著她,是因為向她要東西。十年后成了寡婦的她分到了自已的公館,有了家產,她就把全部心力用在了護住錢財上,為自已帶上了一套金色但沉重的枷鎖。為了錢,她攆走了有意找她的姜季澤,病態地拆散了女兒的婚姻,故意在兒子、兒媳間制造矛盾。“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表面上看,曹七巧是被金錢迷亂了心性,變成了一個有著“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的狠毒、絕情、病態的人,但其實是她的人性被所處的環境逼迫、扭曲的結果,在當時社會中具有普遍性,而這種普遍性是與封建社會的根本相聯系的。作為女人(不僅是女人),除了生存必需的物質外,男女之愛是她們的基本需要。但身處沒落公侯之家的七巧卻連正常的生理和感情需要都得不到滿足。她生命中有三個男人:丈夫、小叔子季澤、兒子長白。丈夫是個天生的軟骨病人,在她看來是“沒有生命的肉體”,“要是能有點人氣就好了”,她無法得到愛欲的滿足,甚至連她自已也弄不明白怎么會有了兩個孩子。姜家只不過是讓她來侍奉他,她因此最終分到了姜家的財產。季澤是她心中愛著的人,喜歡到了身不由已的地步,但季澤雖然在外面尋花問柳,可在家里卻不敢太造次,只限于和她開開玩笑,他有他的原則。分家后季澤來找她,向她做了表白,但她卻認為他是來騙錢的,不是真情,所以把他攆走了。可以看出她的渴望除了性愛之外,還有情愛,但因為猜疑,她放棄了這種機會。我不認為作者只想表現金錢的勝利。但此后,她拋棄了這么多所獲得、保護的財產,就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依托。從丈夫、季澤得不到愛,她忍受著情欲的煎熬,產生了瘋狂般報復的病態心理,對所有男女之愛充滿忌妒,包括兒子長白、女兒長安。兒子長白成了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她讓已結婚的長白整夜陪著她通宵聊天,講小夫妻的性生活,最后逼得兒媳婦自殺身亡。與丈夫結合只是使她獲得了家產,季澤只給了她愛的煎熬,長白則在她的管教下成了一個浪蕩子,連同女兒長安,都成了她病態心理的犧性品。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都不能給她愛,作為女人,她的一生是可悲的一生。更要說明的是,這個“黃金的枷”,不是她自已愿意戴的,是社會強加在她身上的。最后她被金鎖壓瘋了,想摘也摘不掉了。
張愛玲關注人性,表現人性,《金鎖記》寫的就是人性受到壓抑以至扭曲的故事,小說充滿了“人生味。小說沒有痛訴,沒有反抗,只給人一種蒼涼的感覺。
讀金鎖記感想篇7
張愛玲所有的作品中,《金鎖記》是描寫人性扭曲、人格變態最出色的作品。張愛玲出色地展示了曹七巧從一個健康單純的姑娘變成一個喪失人性、為金錢所困的變態的瘋子的過程。
曹七巧原是麻油商的女兒,有幾分姿色,風流潑辣,敢在街上與賣肉的朝祿調情。雖是個平民階層的女子,生活清苦,但也有自己的幸福。命運之神卻把她推給了姜家,嫁給一個富家小姐不肯要的活死人一樣的殘廢公子。七巧不但失去了愛情,而且在門第森嚴的大家庭中受到歧視,連丫頭也鄙視她。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曹七巧可能會當一個身份低賤的姨太太。如果是這樣的身份,她也不至于有太多的非分之想,她的正常欲望也不會壓抑得這樣厲害,或者她忍受不了寂寞可以一走了之。可是張愛玲不這樣安排曹七巧的命運,她抬高了曹七巧的身份地位,讓她做了堂堂正正的姜家二少奶奶,讓她有了一雙弱小的兒女,這使七巧壓抑已久的對幸福人生的渴望重新抬頭,在這種正常欲望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她的黃金欲開始變相膨脹,終至人性徹底迷失。
如果說地位的提高使曹七巧的黃金欲被激發出來的話,那么小叔子姜季澤的出現使她干涸、麻木的心靈開始復蘇,燃起了她內心深處熄滅已久的熊熊之火。可是這種愛情是注定不會被人們接受的,姜季澤對她若即若離,嚴于叔嫂之防,玩起了捉迷藏式的愛情游戲。七巧亦不肯親自毀掉自己苦苦煎熬得到的一切,兩人在各自的堡壘中相互對峙著,誰也不肯先越出雷池半步。經過十年漫長的痛苦歷程,婆婆和丈夫都死了,七巧的苦難終于熬到了頭,她分到了家產,搬出姜府自立門戶。
“這些年,她戴著黃金的枷鎖,可是連金子的邊都啃不到,這以后就不同了。”可是悲劇并沒有就此結束,七巧也沒有如她所愿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在曹七巧愛情逐漸麻木、熱情日漸消退時,當年冷淡七巧的季澤上門來向她傾訴愛情了,七巧心中的喜悅和甜蜜自無法言喻。張愛玲極其敏銳、細膩地刻畫了這一微妙的心理活動。“七巧低著頭,沐浴在光輝里,細細的音樂,細細的喜悅……這些年了,她跟他捉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來還有今天!”可是這種喜悅也僅僅維持了短短的一剎那。當季澤向她提出借錢的要求時,她立刻轉而憤怒了。此時七巧心中直覺的念頭就是:“他想她的錢——她賣掉一生換來的幾個錢。”她的愛情夢瞬間化為灰燼,她認為什么都是假的,包括愛情,只有錢才是真的。在七巧的現實中,什么都是抓不住的,只有錢可以讓她實實在在地抓在手里,為她所有。如果說對愛情的渴望是七巧正常人性的表現,那么泯滅了那點愛,她便徹底套上了黃金的枷鎖,變成了地道的瘋子。更為不幸的是,她還是人母、是婆婆,她的瘋狂不僅使自己走向了毀滅,并且還將身邊的親人拉來做陪葬。“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
在她的生命中,兒子是她唯一不設防的人,可是她要時時刻刻將他牢牢抓在手中。當兒子娶上媳婦過上了一段幸福生活時,她立刻心理失衡了。新媳婦平凡的外表、軟弱的個性,甚至她正常的夫妻生活都成了七巧攻擊她的把柄,她用最惡毒的言語一寸一寸地摧毀她的自尊,在七巧長期精神虐待中媳婦被凌遲了。與此同時,她還哄騙兒子、女兒吸上了鴉片,她又用類似的手段破壞了女兒純真的戀愛,摧毀了她的未來,使她年過三十還待字閨中。正是“黃金”這把無情的枷鎖使七巧從一個不幸的被害者慢慢變成了一個自我迫害的瘋子。
《金鎖記》中的曹七巧既是一個可惡可恨的害人者,更是一個可憐可悲的被害者。她對金錢有強烈占有欲,為了攫取財富,可以不惜犧牲美好的人性,甚至以黃金這一“金鎖”摧殘兒女的愛情和幸福,把金錢看得比兒女的婚姻更重要。這個被金錢榨干了青春和蝕空了靈魂的悲劇人物終于在臨死之前流出了干澀的眼淚。
張愛玲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將筆觸深入到曹七巧這個人物的內心深處,去審視她的靈魂,因此曹七巧這一女性形象對于我們讀者具有特殊的認識意義和審美價值。
曲黎敏說,在“活著”之外,還有愛和美。而且正是這愛和美賦予了活著無比絢麗的色彩和神秘的力量!每個人都曾有機會,去選擇改寫的方向和依據:向黑或向光;順從外在的標準,抑或尋找內心的方向。
然而,對曹七巧而言,生活的刺已然嵌進了肉里,改寫是需要內在的資源的。七巧原來生活的路徑不足以給她提供內心成長所需的能量,讓她得以建構自己的價值意義系統;她也無法看到當下生活的意義,不知道每一個“現在”,其實都在參與對“以后”的建構。無法得到滋養的靈魂,更易被暗黑蓄養,沒有內心空間的人,很容易被環境裹挾而不自知。所以,她不會愛,因為她不懂愛。
所幸,我們是處在新時代的女子,可以讀書,旅行,以各種喜歡的方式滋養內心,在精神的世界修籬種菊,可以與情趣相投的好友共同成長學習。所以無論我們面對何種境遇,總會在因緣際會中,做一個內心有光芒的人,照耀自己感染他人。用一顆感知美好的心,豐富對生活的想象力,擺脫無力感的糾纏,走出自己的“規定場景”,用自己的“性格”制造了另外一些場景,向暖而生……
一個真正懂愛的女子,首先會好好愛自己,悅納自己,并以一顆包容之心對待周遭。當你具備強大的內心,豐盈的精神,你便不會被外界所裹挾。真正的富有不是對物質無休止的占有與攫取,讓其成為枷鎖,喪失對生命意義的感知,而是以積極的狀態,努力過好每一個當下。當你具備精神獨立、經濟獨立的能力,不依附于他人而活著,你的內心必定會富足而安定。
讀金鎖記感想篇8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張愛玲,她創造一個奇異的末世世界,里面有關于家族與民族太多的回憶,像重重疊疊復印的照片,是錯綜復雜不講理的過去。家傳的首飾,出嫁時的花襖,言說是滄海桑田,浮生若夢的歷史讖語;有陰陽交界的過緣上,感受著歷史隧道里古墓式的清涼,噓瞇著眼睛看陽光,卻走不進這光芒里去。華麗而蒼涼的感覺,華麗而衰敗的布景,這是挽歌里的末世。
每一朵花都逃脫不了凋謝的命運,花開了,花落了,不過是一次又一次重復的輪回,不同的人邁著一樣的步子,一樣一樣的。許多人就這么站在幸福的門外,進不來,或許根本就沒人進去過。每個人都覺得別人走進了幸福的城門,自己卻進不去,費盡心機后的絕望開始演變成嫉妒,排斥,破壞,干擾。然而這樣只能讓自己更遠離快樂,遠離幸福。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快樂,快樂是打開幸福城門的鑰匙。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那一把,可是太多得人都只盯住了別人拿到的,卻忘記的自己的鑰匙就在腳下,別人拿到的只是自己的。
忘記了,錯過了,然后就永遠失去了。像七巧。可憐得沒人可憐。當所有的人夾著尾巴指責一個人的時候,我都想幫她說句話。所有的人都攻擊一個人把所有的罪惡符號標給一個人的時候,我看著聽著都不自在。我想說誰都不是當事人,任何人都沒有抨擊指責別人的權利,許多難言的苦衷他人都不會真正的懂得,就像自己也經常埋怨沒人理解自己一樣。
七巧,快樂的長大,扭曲的生活,痛苦的死去。她落著淚像枯枝一樣的折斷離去,不知道有沒有打動恨透她的人。然后女兒長安又嫁了個不愛的人。我想故事又可以像花一樣的輪回了,不知道循環多少次,循環多少次才可以結束。掙扎了一生,痛了一世,不也就這個樣子嗎?
如果說現實和虛幻有一條界限的話,那么人總是生活在現實的這一邊,而將自己的所有夢想寄托在虛幻的另一邊,當現實的破碎帶走了虛幻,一個人的痛苦就開始了,像刺破的傷口,從傷口一直綿延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張愛玲善于刻畫女人,尤喜描寫各色“壞女人”,《金鎖記》也不例外,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
“三十年來,她帶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丟了半條命。”也許是因為儒家思想在歷代文人思想中打下的那個烙印,在中國文學中,血緣親情成為了一種歌頌不盡的詠嘆調,父慈母愛,手足情深也成了文字中長盛不衰的主題。很少有人懷疑過它的真實性。然而,文學長期以來所建構的美好親情卻在張愛玲荒涼的筆下轟然倒塌。親子關系被還原為普通的人與人的關系,仍然逃脫不了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虛偽、冷酷———這是張愛玲對人性的近乎苛刻的獨特理解。
《金鎖記》中,正值青春年華的曹七巧被一心只想“錢”的哥哥賣給官宦家的殘廢公子,七巧嫁入姜家后,沒落的姜家已失去政權帶給他們的榮耀,惟一能記載他們輝煌的只剩下錢,七巧在姜家獨打天下,深深體會到金錢的至關重要,出身低微的自卑與“正室奶奶”的虛名又從兩個方面刺激了她的金錢欲,于是她的人格開始扭曲。
七巧一輩子想的是錢,念的是錢,為了錢,她忍受了在姜家的種.種磨難。當一切幻想都只能僅僅集中到“金錢”上時,金錢欲就成為吞食自己的可怕力量。她用一世的犧牲換來了一筆金錢,她要完全占有它們,容不得別人的窺視,包括自己的子女。為此,她從中作梗,毀掉了兒子和女兒的婚姻,也毀掉了她們的幸福。
在這篇荒涼的小說世界里,張愛玲向我們展示了令人心顫的金錢利劍斬斷血緣親情的魔力。我們已經習慣于理解親情中不摻雜任何成分的純潔性,習慣于理解父母與子女間崇高的犧牲精神,從未想過這一觀念的認定是來自于普遍的現實還是來自于人們追求的理想,或者它只存在于現實中的一部分人之中,進而成為人們共同的理想。
總而言之,張愛玲是文藝園地里一棵枝繁順茂,搖曳多姿的樹,她把枝葉大大地撐開,盡力伸向不可知的遠方。也許這是因為時代造就人吧,張愛玲和她筆下的人物都處于一個不平靜的時代與生活之中,舊時代在崩潰,舊家庭在瓦解,平靜而安定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經濟處于困頓中,至少沒有了先前的肆意,于是血緣親情才喪失了它應有的純潔性。張愛玲的小說給我們很多人生意義上的深層次思考。
讀金鎖記感想篇9
在那個封建的時代,一切都顯得如此荒繆。一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在姜家衰敗后,姜家分了家。七巧帶走兒子女兒另租了一棟屋子住下。長白的正房芝壽身體本不好,"芝壽直挺挺躺在床上,擱在肋骨的兩只手蜷曲著像宰了的雞的腳爪。帳子吊起了一半。外面傳進來說絹姑娘生了個小少爺。丫頭丟下熱氣騰騰的藥罐子跑出去湊熱鬧。……然而芝壽不再抗議了。"在那個封建時代,生兒子就奠定了一個女子在夫家的地位。這也反映了一個重男輕女現象嚴重的時代。在那個時代,那個封建家庭,芝壽自認為已沒有資本去抗議了。她的心也死了。絹兒為長白生了兒子,就證明了她的婚姻就也只剩下一張白紙。
那個時代,充斥著是一片死寂。人們在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壓抑下,如同被關進了監獄。被他人支配著自己的行為乃至意志。
而在整部作品中,塑造得最豐滿的人物莫過于七巧。七巧的哥哥為了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為了省掉一筆嫁奩,將親妹妹曹七巧送進了姜家癱瘓少爺的新房里。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少女,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要遇見姜家三少爺季澤,為了命中注定她要和季澤相愛而嫁到姜家。然而在姜家,七巧受到壓抑,不僅在情欲上,而且在精神上。她,一個麻油店的小姐,從市井來到一個充滿繁文縟節的大家庭中。首先在行動上,七巧就失去了自由,她的行動受到了身邊的人及封建禮教的監視限制。在市井的種.種行為放在姜家,七巧則被身邊的人指指點點,甚至連丫環都在心底認為,二奶奶比自己都低等。
在姜家,折磨七巧的不僅是與地主大家庭的格格不入,而是情感的空虛與情欲的壓抑。七巧因為愛嫁入姜家,卻只能天天面對服侍著一個殘廢的丈夫。她對丈夫沒有感情,通過作品中描繪的種.種現象,七巧甚至對丈夫嫉惡如仇。她恨自己的青春時光就注定伺候這樣一個丈夫。她愛季澤,卻只能在同一個屋檐下天天望著他而不能向他表露自己的情感。只能從季澤的玩笑話語中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作品正是通過故事研究了一個健康的生命在正常的情欲得不到滿足后的形態。這個情欲得不到滿足的少婦為了黃金,熬了半輩子,后分得了一大筆遺產。這黃金是以愛欲的禁錮換得的。
為黃金而鎖住愛欲,結果卻鎖住了自己,愛欲折磨了她一生,也折磨了她一家。七巧畸形的愛欲最終導致了她的兒女長安、長白的蒼白生命與畸形情感。
七巧的女兒長安,有過幸福,有過一段能讓她從墮落生活中蘇醒的戀情,讓她能明白自己是一個女人,也有被愛的權利。但這段即將步入殿堂的戀情卻因為七巧的作梗而夭折。女兒嫁給一位優秀的留洋生,本是一件幸事,況且長安也已三十,在那時已是黃花大閨女。能遇到童世舫,作為母親本應歡喜。而七巧卻不樂意。其實分析來,也不奇怪,七巧可能對女兒有種妒忌心理。七巧在年輕時代因為家里窮,為了錢財嫁到了姜家。她人生最美的時光中得不到向往的愛情,而女兒卻可以在優越的環境中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她不需要考慮經濟上的困難,這些都是七巧年輕時代所不曾擁有的。所以七巧嫉妒,她在心理上想讓女兒也去體會自己的苦。最終,她終于做到了。這時的七巧在心理上已經是畸形了。她在心理上獲得的快樂是要以女兒幸福的失去為代價。
七巧為兒子取了兩房妻子。一個是正房芝壽,一個是姨太太絹兒。然而在長白與芝壽的新婚夜晚,七巧卻讓兒子為自己燒煙,而讓芝壽獨守空房。這也就直接導致了長白與芝壽婚姻的不和。芝壽死后,絹兒扶了正,但不上一年,絹兒吞了生呀片自殺了。長白不敢在娶了,只在妓院走走。長白在婚姻上的儈子手也是他的母親七巧。七巧畸形的婚姻也導致了她對兒子婚姻的心理不平衡。最終斷送了兒子的幸福。
七巧在整個作品中就是一個悲劇的形象。作品結尾更是將七巧的悲哀描繪得非常凄涼"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輕的時候有過滾圓的胳膊。就連出了嫁之后幾年,鐲子里也只塞得進一條洋縐手帕。十__歲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上街買菜去。喜歡她的有肉里的朝祿,她哥哥的結拜兄弟丁玉根、張少泉,還有沈裁縫的兒子。喜歡她,也許只是喜歡跟她開玩笑。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們之中的一個,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對她有點真心。七巧挪了挪頭底下的荷葉邊小洋枕,湊上臉去揉擦了一下,那一面的一滴眼淚她就懶怠去揩試,由它掛在腮上,漸漸自己干了。"七巧的一生在渴求愛情。然而現實的真實讓她的愛情變得虛假了。對愛情也逐漸死心了。轉而投向對錢財的追逐與守護,乃至用自己兒女的愛情作為她愛情悲劇的陪葬品。
《金鎖記》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個了無生氣的封建時代與七巧這個悲劇的人物。是時代導致了她的悲劇,同時也是她自己扼殺了自己的幸福。
讀金鎖記感想篇10
《金鎖記》是張愛玲小說中文化內蘊最為豐厚的作品,刻畫了一個陰鷙毒辣的母親形象—曹七巧,把金錢異化人性的力量敘述的驚心動魄。
文章中,“家”——門第森嚴的姜公館對曹七巧來說是一座不滿陷阱的叢林,她由被迫陷入其中的無辜者變成陷阱的主動設置者。由于各種身心方面的空缺,人性中的負面因素潛滋暗長,發展為對金錢的變態追逐。這是一個在特殊的文化環境中滋生的女人,也是一個把自己所在黃金枷鎖中的女人,性格暴躁,心里變態,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和瘋狂的報復欲,由金錢的犧牲品淪為金錢的奴隸,一步步喪失了人性。作者從人性的視角透視曹七巧的一生,發現黃金欲可以把一個本屬悲劇性的人物演化為一個邪惡的人。著名翻譯家傅雷稱贊“《金鎖記》是張女士截至目前為止最完美之作,頗有《狂人日記》中某些故事的風味。至少也該列為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
小說中,曹七巧與姜二爺的婚姻并非“良緣”,而是以青春、健康——人,與地位、金錢——物,作為交換中介,造成了婚姻構架的傾斜,人與物價值的互換倒置。曹七巧婚前是位麻油店老板的女兒,貪婪的兄嫂把她當作搖錢樹賣給了高門大戶的姜家,只能當二奶奶,受盡奚落。她的丈夫是個沒有一點“人氣”的骨癆病患者,坐著只有三歲的孩子那么高。曹七巧剛到姜家時,并不以自身門第的低下而頹喪,市井社會的生辣氣使她在這個家庭里能夠待下去。然而,作為妻子的她卻算計著丈夫死后如何把分到的一大筆錢 去蓋自己的黃金屋。張愛玲沒有按照傳統路敘述故事,而是讓七巧很快被高抬為正頭奶奶,還為姜家剩下一男一女,變成一個名正言順的妻子和母親。曹七巧本是個漂亮潑辣的女子,守著無情無欲的丈夫,情感世界一片空白,大膽熱烈的追求小叔子,雖然沒有得到回報,但對小叔子的幻想,仍是她荒蕪的情感世界中的一塊綠洲。十年后,當季澤滿面春風地立在她眼前時,七巧心生搖蕩,死去的夢復活了。然而又是在一瞬間,七巧的五彩夢醒了,熏染在金錢社會中的二奶奶已不是純情少女,當她終于明白季澤不是為了愛情而是出于對金錢的貪欲時,殘存的情感世界徹底坍毀了。她暴怒起來,把手中的扇子向他“擲去”,轟走了她等待多年的男人。在“寂寂的一剎那”,她后悔了,提著裙子,跌跌絆絆地跑上樓去,為的是要在窗戶里再看他一眼。可憐的七巧受著強烈的情欲與物欲的的雙重煎熬,從此失去與現實的聯系,成了一個幽靈禁錮在精神的地獄里。
《金鎖記》寫出了人性的扭曲與變態,顛覆母愛,解構母親深化。由于曹七巧在畸形的夫妻關系禁錮下從未享受過生命的真正快樂,長期的壓抑刺激了她的心理,滿腹怨氣變成尖刻的歹毒,不擇對象。七巧在潛意識中是把兒子當做一個真正的男人看待的,既然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別人得到。
讀金鎖記感想篇11
我想曹七巧并不是一個值得去可憐的人。
首先,七巧是因為錢才無奈犧牲自我的青春和幸福嫁到姜家的,就極強的金錢情結,為了得到金錢,她成為了一個不折不扣的錢“奴隸”。而小說名字《金鎖記》,金鎖,也許就是指七巧內心深處的枷鎖,在不斷尋求病態發泄與報復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自私、乖戾、刻毒殘忍。
其次,從心理學上講,曹七巧身上存在著嚴重的缺愛感與壓抑感,感情體驗的缺失與情感體驗的麻木,無助,讓她苦楚不已,充滿著強烈的落寞與感傷,而情思將她纏的越來越深,扼殺了人性中本該存在的溫暖與完美。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曹七巧內心的寫照。
第三,從精神角度來看,七巧身上有著濃厚的“艾列屈拉情意綜合癥”,表現為一種“戀子嫉女”,兒子結婚了,她害怕失去兒子,不愿看到兒子和兒媳恩愛,想方設法地,不惜采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拆開他們,讓兒子永遠的留在自我的身邊,看到長安與童世舫自由完美的感情后,七巧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因為女兒在感情上的春風得意,使她產生了“自卑心結”,以至于設計扼殺了女兒的婚姻,造成悲涼的結局。
我想,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往往是被忽視的,不被理解的。
曹七巧命運多舛,出身并不高貴,被迫嫁給一個殘疾人。一個女子在最完美的年華里油盡燈枯孤獨寂寞的等待著,該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在三十年前的情狀下本該看透一切的,可她卻如此倔強偏執,一條路走到黑,直接造成了自我女兒的兒女的感情杯具,自我得不到幸福,也不讓自我的子女得到。這樣的女子,雖然可憐,卻十分讓人覺得可恨。
曹七巧為何會變化,我想這不單單是她自我所能掌控的事情。縱觀全文,曹七巧在最終也沒能認清自我,她也許認識到了自我的錯誤,可是她沒打算后悔。也許看清了自我人生的悲涼與荒誕,可是她也沒有否定人生的意義。這也就說明了,其實曹七巧并不是一個人生的悲觀者。只是她的人生中有著太多太多的毀滅性因素的存在。
她活在一個被否定的環境下,她掙不脫,逃可是,死死地粘在這張網上。被忽悠,被輕賤,被欺騙,被人們的眼光,語言,行為,活活的凌遲掉。千夫所指,無疾而終。
因為承受的太多太多的惡,所以內心僅有黑暗,她并不是想做惡,只是控制不了惡毒的種子在心中發芽。她的一生都在被人嫌棄,甚至連子女都想躲開她。于是她用鴉片控制子女,用逼死媳婦來破壞女兒的婚姻和名聲,以之來死死的抓住他們。
但這些都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想被孤立,只是想要有人去理解她。可是誰都明白她是什么樣的人,誰都想躲開她。她死的時候,也許也明白兒女們恨她。
其實她早就明白。
其實她都明白。
她只是被心里都野獸控制了而已。
扭曲在沒有光的世界里。
相比起曹七巧,焦母對這個世界依然存在著溫情,存在愛,她愛著自我的兒子,或者說,她,試圖想要讓自我的兒子過得更好。從某種程度上講,我認為焦母是曹七巧的前身,她早晚有一天也會變成曹七巧那樣的人。
而從本質上講,曹七巧與焦母的初衷幾乎一致,都是為了讓兒子留在自我身邊,覺得僅有自我才能照顧好兒子,這種做法是一種覺得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男權主義社會制度的冷漠與絕對。
這些內心痛苦煎熬的女性,在一個閉塞的社會環境里隱忍了幾十年,從最初的少女情懷,到老謀深算,精心設計每一件事。沒有人去關心他們究竟承受了多少,而只是去指責她們身上所謂的惡與黑暗。我想這是一種極度片面的看法與理解。他們做錯的事應當被恨,可是她們在社會中摸爬滾打,步步為營,被輿論壓迫,磨滅的人性中的溫暖,也同樣值得可憐。
所有的黑暗,悲傷,負面,的東西,從來都不是我們主觀上愿意去承受的。而是這個世界強加給我們,逼迫我們承受的。一個本該柔軟的女子,一雙大手按到某個骯臟,泥濘,卑微的地方,黑暗一片,沒有辦法逆轉,只能在鮮血與完美年華的一點點流逝中走向生命的盡頭。而這個時候,門開了,恍惚間重獲自由,面向幾十年來被陰影吞噬的光明,視線里被光線拉出一絲一絲的點,一面一面的線,重新變得光明與完美,以往失去過的,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回到生活中。
至少看起來是這樣的。
而那黑暗,負面的東西,持續三十幾年的壓迫與背叛,痛苦,忍耐,在瞬間涌入心頭,將本該柔軟的心臟腐蝕干凈,她開始以惡意看這個世界,以一種近乎于瘋狂的態度,方式去試圖保衛著自我身邊僅存的溫暖與光明。這無疑是可憐大于可悲的。
對于這樣的女子,我能理解她的無奈,卻并不認同她的做法。
我愿意以完美的方式去看待這個世界,溫柔的對待這個世界。我想這也許就是改變吧,社會的改變和人生的改變。
“我們之所以改變,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被世界改變。”
愿我們都能成為不讓自我后悔的人。
讀金鎖記感想篇12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年少曾讀,體會不深,近日重讀,拍案叫絕,再三回味,越愛不釋手。我以為,和張愛玲其他的小說篇章比起來,這篇《金鎖記》能夠說是張愛玲頂峰之作,無論從技巧上還是思想上,都能體現張愛玲的天賦所在,尋常人是無法企及的。
張愛玲在小說不斷的提到“月亮”,月亮是蒼涼的寂寞的象征,而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時期去看月亮,皆有不一樣感受,月亮是人物內心變遷的見證,如開場時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象赤金的臉盆,沉下去……”,這預示著一個沒落的時代沒落的家族;“模糊的狀月,象石印的圖畫”,這是七巧女兒長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綽綽烏云里有個月亮,一搭黑,一搭白,象個戲劇化的猙獰的臉譜”,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輪滿月,萬里無云,象是黑漆的天上的一個白太陽”,是兒媳眼里的太陽。月圓月缺,正是人物命運的象征。
七巧的杯具命運是經過一系列矛盾展開的,小說正是經過一系列的戲劇沖突牢牢抓住讀者的心。一開始,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置身于封建大族,本身就是最大的矛盾,也是人物不幸的命運的開始。然后再經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結構嚴謹,故事,就在一幕幕矛盾中開展來。
七巧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可是,骨子里還是向往著幸福,她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和自我打情罵俏的豬肉販,甚至,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可是,想象終究是想象,而三爺也因著她的狼籍名聲而不敢沾染。在幸福喪失之后,她唯一等待的就是獨立出去。
晚年的七巧不斷的和自我兒女斗爭,其實正是她一生不幸的反映。她故意氣死兒媳,因為在他們身上找到她自我青春的影子,她妒忌他們的性生活,所以近似變態地加以報復,這正是因為她沒有得過幸福的性生活;她拆散女兒的婚事,因為她對男人已經是一律敵視的態度,因為她就是被自我所愛的男人欺騙,這幾近心理變態了……整篇小說,從表入里,從正到側,手法如此奇妙,七巧在張愛玲筆下,已然不是紙上人物了,而是寫得活了,這樣的功力,無論是當時還是此刻,都是很少人能比得上的。
通篇讀完,也許大多讀者和我一樣,非但不會對七巧種種變態行經感到厭惡,而是會感到一種直徹心骨的蒼涼的悲哀和同情。七巧其實是一個很可愛的女子,年輕的時候,她也會和街上的走販眉來眼去,享受著生活的歡樂;同時她也是一個十分善良的女子,你看她,盡管大哥把她帶到火坑了,她之后再見大哥,哭鬧過后,一樣塞了許多貴重禮物送給大哥帶回,這時她仍然有溫情的;她的情人季澤被她罵走后,她不也會躲在窗戶背后看著愛人倉皇而去的背影嗎那時她心中還有感情,就是到晚年,她在某一瞬間也仍然懷念年輕時候的溫柔。
這樣,這個人物也活了,我們也對她絲毫沒有世故的眼光,她是可愛的,也是不幸的。
讀金鎖記感想篇13
有人警告我說,不要讀張愛玲的作品,心里會很別扭。其實,不只是她的作品,是她那個時代,都是那樣的。新舊交替,舊的抱殘守缺,新的蠢蠢欲動,實力相當,所以撞擊出一種近似變態的不可理喻,最可悲的是這種狀態還可以自圓其說,美其名曰:歷史的印記。
曹七巧一輩子不容易,也不快樂。她不是壞人,也不是好人。她受了一輩子苦,也讓她的親人跟著受了一輩子苦。我想罵她,用最毒的話咒她,可是,她該咒誰呢?
誰都有青春年少,她也有過幾天爛漫洋溢的日子。上街買菜,接受年輕小伙的愛慕。然后為了錢財去了姜公館,受著所有人的冷眼,還要守著死人一般的丈夫。她乖張暴戾,可是她不這樣,早就死了。
不能讓人原諒的應該是她毀了兒女的幸福吧。可是這更能說明她有多恨自己不堪的一生。她恨她的出身,她恨姜公館,她恨她受到的所有不公,只是,她若要報復,能得心應手的只有她的兒女了。
誰也不怨,都是時代進步的犧牲品。
三十年前的月亮和三十年后的月亮有什么不同?三十年前的人或許走不到三十年后,就算走到了,心態也會變了,三十年后,還有不少新人看到的是一輪嶄新的新月,時間遠去,留下的只能是回憶。
曹七巧死了,再怎么頑固的丑陋,也隨著舊時代一起遠去了,未來路很長。一切都在慢慢康復。我相信結尾那個傳說是真的,也相信長安會幸福,不會像她娘一樣,我們總是在向前走的,不是嗎?
讀金鎖記感想篇14
張愛玲的書,我讀得并不多。但對她文字的迷戀就像是與生俱來一般,即使不讀完全,也能在字里行間那呼吸的間隙,聽見自己的心輕輕地停了一拍,而就因為這樣幾不可察的停頓,在第一句,或者第一千句,你便知道,這文字,是刻了骨,入了心的。
有人說過,讀張愛玲的小說,一遍讀不得,心太躁讀不得,感情不溫不火讀不得,沒有過去讀不得……
就像這部《金鎖記》,一遍讀下來,還是云里霧里,甚至有些厭煩里面那些關于瑣碎的描寫。于是,潛心再讀,跟著張愛玲,回到舊上海,在那隔了三十年才流瀉下來的月光下,聽那個沒完也完不了的戴著金枷鎖的女人的故事。
“年輕的人想著三十年前的月亮該是銅錢打的一個紅黃的濕暈,像云朵軒信箋上落了一滴淚珠,陳舊而迷糊。老年人回憶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圓、白;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帶點凄涼。”
故事是早已知道的,但仍會看得心痛,尤其已不是初讀。這好處就是可以不再急切。就像在月上柳梢頭時漫步于來過幾次的河畔,不可太熟,否則就會對很多美好的事物熟視無睹,失去了賞玩的那份心情;但也不可全然無知,否則匆匆前行中,總會因為對前面事物的好奇而錯過了途中許多自然的小精致,也許就沒有了因為偶然發現一朵彼岸花而產生的小驚喜,因為月光泛在微微蕩漾的漣漪上而涌起的小感動。這壞處也不是全然沒有的,因為那緩慢的心思,那文章帶來的,情感的起伏也就像那蕩開的水波,因著慢,因著緩,卻反而蕩得更遠,動得更深,
因而那本來驟然而起的痛,也便不再有手起刀落那一針見血的刺激,卻似一把不鋒利的匕首,一點點地割著,時不時還得停下來欣賞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抽泣,一如凌遲的折磨。
曹七巧,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女子。一個被沉重的、封建的、傳統的枷鎖捆綁、壓抑而經受內心種.種折磨而變得近乎變態的女人,傳統的中國女人,一個時代的犧牲品。
她原本是麻油鋪店老板的女兒,一個情竇初開、心花怒放、出閣在即的女子。長兄為父,長嫂為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彩禮為先。這是時代的悲哀——把即將走向敗落的所謂的書香門第的姜公館看待如進宮當妃般的高貴與榮幸。七巧雖不是大家閨秀,但也小家碧玉,下嫁于一位有癆病的姜家二少爺是綽綽有余。
偏偏在姜家人眼里,她只是一個姨太太,因為她名不正言不順,因為她出身低賤,她被人瞧不起。她的丈夫是個不中用的人,他們的婚姻沒有任何幸福可言,他們只是名義上的夫和妻,在他那里她找不到一絲美滿的愛情生活的影子,對于一個年輕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摧殘是毀滅性的。
或許從邁進姜家的門的那一天開始,她就像一朵鮮花,插在了浸滿毒汁的土壤中。可她并沒有枯萎,卻長成了一朵詭譎怪異的惡之花,她的綻放讓人心驚膽戰,她的凋零又讓人心有余悸。她的根莖是罪惡的,她的枝條是罪惡的,她的花瓣是罪惡的,她的幽怨的香氣更是罪惡的。可是這樣的罪惡仿佛是不可阻擋的,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是一個時代自虐的見證,那個時代切割著自己的動脈,鮮血滴在這朵奇異的惡之花之上,她貪婪的忘情的吮吸著,茁壯的畸形的成長著,完全忽視身邊所有人顫栗的眼神和混亂的思緒。
她此生唯一一次關乎溫存的記憶,是當初季澤半開玩笑的小動作。她跌跌撞撞地跑上閣樓,只為了最后看他一眼:“七巧扶著頭站著倏地掉轉身來上樓去,提著裙子,性急慌忙,跌跌蹌蹌,不住的撞到那綠粉墻上,佛青襖子上沾了大塊的淡色的灰……”。她要在樓上的窗戶里再看他一眼。無論如何,她從前愛過他。這一段不倫之戀給了她無盡的痛苦。“多少回了,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與牙根都酸楚了”。就這樣,她的愛一點點萌芽,但對季澤的半信半疑,使她有點迷茫,因而又被永遠陳封。無法分辨真假的唯一溫存,讓她強悍外表下的脆弱的內心更加抵觸外界一切事物,她變得審慎與機智,變得不可理喻和令人厭惡,而她瘋子般的作為,為的是發泄心中的苦,只是到了后來,成了習慣,成了生活,瘋,就似一個自知要死的人,拼死地將所能毀滅的一切拉下來與她陪葬。
她叫囂著埋怨著自己命運的不公,她怎么會甘心呢?她沒有愛,所以她也要剝奪別人愛的權利;她無法控制自己的命運,于是她決心毀滅那唯一可控制的一點東西,比如兒媳的,女兒的,那可能有的微薄的不可預知的幸福。她用她那雙銷毀于他人的雙手,又無情地摧毀了自己孩子的一生。她瘋狂地聚斂財產,她挑唆老太太把二小姐嫁出去,她疑心自己是哥嫂圖謀錢財的棋子,她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她無恥的狠毒至極的摧殘兒媳致死,她折磨長白的二房吞生片自殺,她給女兒裹腳,誘騙女兒抽煙而硬生生拆散女兒婚事。箍在她身上的那件黃金的枷鎖,變成了一件兇器。她用這件兇器用力地劈向她的親人和敵人,在他們的痛苦的呻吟中尋找自己曾經失落的快樂。
但她不可能快樂,“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狠她”,“她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她摸索著腕上的翠玉鐲子,徐徐將那鐲子順著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
七巧的悲哀,或者在于她的對自己的命運并不是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如果可以全然地茫然和麻木,只是默默忍受,便也罷了。但像七巧那樣似有所感,欲有所訴,卻又終無所表達,或者說找不到一個恰當的方式表達,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就這樣吧,暫且。
就像張愛玲說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三十年前的月光下,上演著現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