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讀后感550字
寫讀后感可以記錄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積累素材,為日后的思考和創作提供靈感。如何才能寫出優秀的白鹿原讀后感550字?這里給大家分享白鹿原讀后感550字供大家參考。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1
歲月的風霜雨雪,風和日麗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這片古老的平原,精靈的白鹿躍動著人們記憶中久違的傳說,不管經歷多少坎坷風雨,生活的輪子依然不分晝夜地滾動前進,這是歲月蘊含的冷酷而堅實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軒、鹿子霖兩大家族有形或無形的較量推動著故事情節的展開與深入。為了生活而爭,為了臉面而爭。當然書中并無直接而露骨地描述兩大家族的斗爭,而是從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出來。最終以鹿家慘敗結局。性格決定命運或許是條真理。
白嘉軒是中國傳統男人的寫照,墨守陳規、自力更生、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地生活。因此,他沒有干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始終以一個威嚴族長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與白嘉軒不大一樣,他追求功利,爭強好勝,作風不謹,卻又有膽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雖然也經歷了起伏的官場,但終究也沒創造些什么輝煌,最后也以悲慘收場。
我覺得性格變化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白孝文,一個是黑娃。白孝文經歷了一場饑荒的打擊之后,由軟弱變得堅強起來,這也多虧他鹿三叔的話語刺激的作用。他從原先的唯命是從,規規矩矩,優柔寡斷的性格中走出來,變得桀驁不馴,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謂一波三折,先是小時的膽小羞怯,后又勇猛剽悍,最后又歸于知書達禮,學為好人。其實性格與環境的關系是辯證的,環境塑造了某人某種性格,而某人憑著某種性格來重新塑造環境。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2
這幾天有幸拜讀了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一書,給我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感嘆著原來小說還能這樣子寫。沒有華麗的文字,但情節行云流水,讀后讓人有一種欲罷不能的魔力,勝似一壺好酒,讓人意猶未盡。
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細致,人物性格情感豐富。故事情節的現實感,非常容易使讀者代入其中。白嘉軒古怪離奇的娶親,家道敗落偶遇風水寶地,對各種人物潮起潮落的波瀾不驚,對祠堂族事的道德堅持,對妻子離去時的悲傷痛苦,對浪子回頭的寬容接納等,太多的細節描寫與鋪墊把整個人物撐的飽滿,讓人無法想象這僅僅是一個作者創作出來的角色。另外,小說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朱先生這個角色,這個角色具有豐富的知識,對世事洞若觀火的透徹判斷,在風雨變幻中的處變不驚與運籌帷幄無不給人帶來一種沖擊。其他如白嘉軒與鹿三兄弟般的主仆關系,鹿兆鵬與白靈的革命戀情,黑娃與田小妮離經叛道的結合都給人一種心靈的沖擊,讓整部小說包含了太多的情感,有夫妻間生離死別之情,有樸實無華的兄弟感情,有轟轟烈烈的革命戀情。
小說的整個脈絡十分清晰,按照歷史事件的背景,用小說中的故事將歷史的側面逐一呈現給讀者。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內戰,文化革命等等歷史事件無不使整部小說的故事情節深深的以現實的方式嵌入到歷史中。也為整部小說的人物描寫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故事背景。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3
最初讀此書是因為想看劇之前把原著讀了,剛開始幾章并沒有吸引我,然而為了知道結局,我還是堅持往后看,慢慢地我發現很有意思,于是又是愛不釋手,即使到了考試周,仍然沒有放棄。
當我看到鹿兆海犧牲了的時候,心里特別不是滋味,鹿兆海這樣的人是值得敬佩的,也是會使人喜歡的,他堅持自己的原則,堅守自己的信仰,他有他一生摯愛,他英勇頑強,總之,很喜歡他。同時,對于白靈,覺得她的一生是精彩的,也是令人向往的,她有畢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她敢愛敢恨,她不拘一格,然而她的結局卻始料未及也扼腕嘆息,原來她沒有被敵人填井,卻被自己人活埋,到底是怎樣的錯誤指導造成了這樣的悲劇,我無從得知……書中最喜愛是鹿兆謙,一個當過土匪,一個曾經狂野的漢子,他有情有義,不會因為他人說什么而放棄田小娥,不會因為有更好的前程而背棄曾經救火自己的人,當讀到黑娃為娶妻把自己綁起來戒煙時,當讀到黑娃輾轉多年重新學習時,真真覺得這是好男兒一個,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然而并沒有,于是乎,結局讓人有些難以接受,那個有情有義的黑娃被害,被白孝文殺害,也許故事到了這里還沒有結束,多年以后,鹿兆鵬回到原上,為黑娃洗刷冤屈,為黑娃獻上革命英雄的勛章……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4
“為人師表,傳道授業解惑。當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責無旁貸,本應著書立論,大聲疾呼,以正世風。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飲酒作樂,夜間尋花問柳,醉死夢生……”這是朱先生出場時說的一段話,現在聽來仍振聾發聵。
“踏破青山千萬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這是朱先生在南方講學受挫時,回到華山作的一首《七絕》,大氣磅礴卻也難免憂愁孤憤。
“倚勢恃強壓對方,打斗訴訟兩敗傷。為富思仁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丈,”這是朱先生對白鹿原上白鹿兩大戶起爭端時的諄諄勸勉,回味悠長。
在整本書中,我最感興趣就是朱先生了,對于他,我想套用那句著名的對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的評價:“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他:‘一是圣徒,指這個人;二是先知。’”他畢生精力投注在白鹿原這片蒼茫大地上,除罌粟,教學生,救災民,作鄉約,寫縣志……他每一步行為,都擲地有聲。
書中,朱先生很多行為都的確是很行為藝術,如晴天穿雨靴暗示村民天氣,勸退清軍總督時自帶糧袋傳達民生多艱,以及那句膾炙人口的“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催命鬼”……這些事,讓他終究被奉為圣人。而白嘉軒的那句“犯人門絕對信服圣人而又不真心實意實行,這并不是圣人的悲劇,而是凡人永遠成不了圣人的緣故”,讓朱先生更加高貴而神秘。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5
說到白嘉軒,就不得不談談他的家庭。他育有三子一女,孝文、孝宛、孝義與百靈。他教導兒女,既遵守祖宗章法,又能隨時勢變通,他期待兒女們按照他給的既定路線衣食無虞地安穩度日可動蕩的時代、險惡的人心容不下他這個父親的心愿。在鹿子霖精心設計下,長子白孝文由族長之位跌落,走向了一條完全不同的投機者道路;在時代影響下,獨女百靈加入共產黨,并與家庭決裂,成為全書與舊時代斷裂最徹底的人之一,在革命的征程中拋灑生命;只有二子與三子,隨著父親規劃的道路,長成父親期望的模樣,子承父業。
看這本書時,我一直在想:白嘉軒的教導方式是否太過嚴苛?不給人改過的機會。對于白孝文的過錯,實行一次否決制,未經調查,專制武斷,據此否定了白孝文過往所有的努力,并眼睜睜看著大兒媳餓死在家中。如果他的教導方式多一點溫情,少一點個人專斷,白孝文不會變成后來那副嘴臉,畢竟白孝文是被父親當眾懲罰后開始“不要臉”,并與田小娥茍合在一起;而他的獨女白靈,也是在被他逼婚的情況下逃婚,并從此與家庭決裂,坐月子時都不能找到一個全心全意可托付的港灣,最終慘遭活埋。如果他心中將刻板規則放的低一點,將“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式的溫情放的高一點,或許這一切真的會發生的不那么慘烈。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6
朱先生也許就是《白鹿原》小說中所寫的那只白鹿。
小說中的小蛾雖然不是一個好女子,可是命運對她也太殘忍了,別人看了也許會罵她,畢竟她是一個不守婦道的女人,可是我看了卻有點同情她。我覺的她就是當時那個社會的犧牲品。在小蛾身上完全可以看到當時那個社會女性的地位,在當時那個社會我覺的她一點地位也沒有。她不象白靈那樣的女孩子一樣,活的有自已的想法,有自已的追求,敢和現實的生活作對,以現在來說白靈就是一個有個性的女孩子。而小蛾呢,她完會受別人的擺布,自已活的沒有一點自主權,真是悲哀呀!
鹿子霖的人品一點也不能和白嘉軒比,他其實就是一個小人,心中充滿了陰險和惡毒。最后他得到了那樣的下場,也許就是老天有眼。不過他的兩個兒子都還是不錯的,都各自在為自已的黨國效命。只可惜他的二兒子 鹿兆海犧牲了。可惜的還有白靈也是犧牲了。
鹿三的一生只能用勤勞樸實來概括,白嘉軒說的一句話“最好的長工”就是對他最好的贊賞了。
黑娃從壞到好,可是當時那個社會對這個完全改好的人也不放過,最后成了死刑。黑娃也是朱先生最好的一個學生,可是最后卻是這樣的下場,真是讓人有點心痛。
白嘉軒的三個兒子,白孝文給我的印象深,也可能是小說中寫他的部分比較多。這個人我一點也不喜歡,心術不正,我就搞不懂他怎么能當上縣長?
白嘉軒無論遇到什么事也是那么的冷靜,我還真是佩服。也許就跟他說的那句話一樣,生活無非就是“福禍”兩個字,他對生活的理解太深所以才能做到遇事不驚。也是最讓我佩服的一個人。
白鹿原讀后感550字篇7
不愧是一部“民族的史詩”。書中的故事重復了千年,直到今天都還在發生著。如今的時代雖然已比當初進步太多,但是太陽底下無新鮮事,父子沖突,黨派爭奪,兄弟情義,夫妻關系還是一樣的上演。
本書不卑不亢,看不出有什么歌功頌德,也不見有什么諷刺批判,更多的.是將原上的故事像畫卷一樣展開,作品成了,怎么理解那就是讀者的事了。
人物也絲毫不臉譜化,即便是朱先生這樣的絕世才學,也未將其神話,自始至終還是在時代的框架下,只是比平凡人多幾分智慧罷了。你可以說鹿兆鵬、白靈為了革命犧牲一切,也可以說他們是六親不認不肖子孫。你可以說鹿三老實本分,也可以說他是殺人兇手。
每個人的命運都逃不過他的性格。鹿子霖機關算盡,最終的命運又何等凄涼。冷先生想攀上原上兩戶大姓,大女兒最終命運何其凄慘。黑娃耿直爽快,最后卻被“兄弟”一槍崩了。
書里的語言用現在的話說是“接地氣”,莊稼人說莊稼人的話,雖偶有粗鄙之言,但卻將人物刻畫的極為成功。是市井小人還是道貌岸然一看便知。
讀罷此書,心中充滿悲涼。想起話劇版里面特有的角色“人群”,再聯想到書中的白鹿村民。他們易煽動,好熱鬧,愚昧無知,心安理得過著日子,最后被黨國像麥子收割。既可恨又可憐。說是人群,倒不如說是羊群。
這些人群,這些故事只存在于那個時代嗎?
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