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讀后感450字
讀后感要求學生在對所讀內容進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將自己的思考和知識結合起來,完成一篇有獨到見解的作品。這里提供優秀的《雨巷》讀后感450字,方便大家寫《雨巷》讀后感450字參考。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1
從去年三月至今,整整一年,肖老師在西安上的《雨巷》,依然印象深刻,我一遍一遍回想著當時的課堂。
從理論上來說,這節學生好像一點語文知識都沒有學到的課,可為什么讓我念念不忘,甚至時間越久越感覺到美妙。
我記得肖老師站在那里,突然聽到學生沒有帶文本時的身姿,以及后面堅定地一步步往下走的姿態,這種迷惘又思索,思索又期待的狀態,在肖老師好多課上,我都看到過。他的聲音溫柔的,試探的,一點點地帶著孩子走過那條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啪嗒啪嗒浸潤孩子的心靈。
這是個最特別的課堂,干凈簡單到了極致,因為學生忘記了帶文本,便很難再有分析,講解,文本只能以聲音的形式,通過耳朵,傳入孩子的心里。
這節課只談印象,感覺,談想象,聯想,沒有分析,講解,沒有出現任何語文的專業知識。如果我們的課堂以前像一篇說明文,議論文,那肖老師的課可就純粹是詩歌了,在感官里,在形象思維里,完成詩意的抵達,這是一個絕無僅有的課堂,雖不是刻意為之,倒也像個課堂實驗了。
在這個課堂里,學生不知道何為“意象”,但是一下子就捕捉到了核心意象,“雨巷”“丁香”;
學生不知道何為“意境”,但是想象出了意境:“細雨,灰色的地磚,普通的油紙傘,詩人面前,姑娘素雅的穿著紅色的雨傘……”
學生不知道具體情感為何,但是她們會說“:跟蒹葭相似,那種在遠方不可褻玩的感覺……我愛慕她,但是她一直在遠方,我卻觸碰不到的感覺;”學生不知道何為象征,但是,當老師問到,“你在什么時候會想起這首詩?”“會想起這條雨巷”,她們的回答可謂妙絕:“是樹林里小路上一個人孤獨的走,”“看到前面美的東西,卻是抓不到。”“成都時,下著雨一個人慢慢走。”學生的閱讀完全取得了象征的效果,豐富的聯想,無窮的意境。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個回答:
“每次吃到桂花糕的時候,都會想到它……戴望舒描寫的這個姑娘,讓我聯想到美好,以前我經常會跟爸爸媽媽在巷子這樣的場景散步,每當下午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像桂花的香氣飄來。”
賈玲老師評課的時候說,好的詩歌課堂是“擊中心靈”的,擊中的何止是學生的心靈,還有聽課老師——“我”的心靈。這個姑娘的話,瞬間讓我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余華的一篇文章:
他談及自己曾經忘記了一個童年經歷,“在夏天炎熱的中午,躺在太平間象征死亡的水泥床上,感受著活生生的涼爽,”直到有一天,他偶爾讀到了海涅的詩句,他說,死亡是涼爽的夜晚,然后這個早已消失的童年回憶,瞬間回來了,而且像剛剛被洗滌過一樣地清晰。
他總結說,“海涅寫下的,就是我童年時在太平間睡午覺時地感受,然后我明白了:這就是文學。”
文學就是作者與讀者,有那么一剎那,心靈在文本里相遇,然后被感染,被觸動,文學就是心動。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2
也許課本中結合戴望舒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生活經歷,會比較傾向于將這首詩理解為一首革命抒懷詩。可是我是一個十八歲的少女,哪個少女不懷春,看到這首詩我更多是想到男女之間曖昧幽怨的情感。
戴望舒是一個文學工作者,一般能夠接近并深入了解文學的人都是感性多情,心思細膩的人,戴望舒也不例外。他曾迷上同窗好友,也就是當時號稱“文壇三劍客”之一的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可是施絳年卻提出一個條件:戴望舒要出國留學,取得洋學位并找到體面工作后,才能與她正式結婚。建立在一系列條件基礎上的感情是十分脆弱的,沒有多久,他們破裂了。在《雨巷》中我們可以時時見到一個盛著油紙傘在雨中彳亍的丁香少女。雨巷這個地方本來就是能讓人從心底深處涌起一股寂寞凄涼的地方,耳邊頓時聽見淅淅瀝瀝的一陣雨聲。
記得從前在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的讀后感中寫道:我喜愛雨聲嘀嗒,享受細雨的觸摸。余光中的雨也是冷的,可那是鄉情無以舒展時的失落之冷,而戴望舒的冷則是有這對愛情的渴望而無以實現的冷。看到丁香少女我眼前又浮現了婉君的影子,這個與悲劇聯系在一起的悲情女子。當然丁香少女還沒有苦情到這個地步,她在雨中哀怨彷徨,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流露出太息般的眼光,朱唇微啟,吐出丁香般的惆悵。我喜愛有著幽怨的美麗女子,這會賦予她們神秘而淡漠的優雅氣質。也許丁香正在雨巷中無盡的回憶剛逝去的愛情,想念著愛人的面容和體溫,鼻前縈繞的是那永遠不能釋懷的氣味。 愛是空城,回憶是雙城的距離。我只想對所有丁香般的女子說,回憶是件十分美好的事,應該將回憶用水晶盒裝好,藏在心靈一角,讓它在歲月的流逝中轉化成心靈最美的一顆水晶鉆,但不要讓它變質,不要經常打開盒子,因為那只會讓你因上一段愛情的逝去而變成嘮叨不已的怨婦。
只有讓遺失變為美好,才能在夢中與幸福相見。 海的思念綿延不絕 終于和天在地平線交會 愛如果走得夠遠應該也會跟幸福相見 承諾常常很像蝴蝶 美麗的飛盤旋然后不見 但我相信你給我的誓言 就像一定會來的春天 但我認為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誓言,只有靠自己自立自強才能贏得屬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3
讀完了<雨巷>,心中別有一番感慨!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
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愿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凄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
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了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后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臺灣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么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后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4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悵的詩。一個江南少女和“我”的邂逅,在雨巷中飄然而過。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樣出現、飄過,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錯身而過,是不可避免的悲劇。細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現了,“我”卻眼睜睜地看著她消失,仿佛一場夢境。詩人撐著油紙傘,彷徨在寂寥的雨巷中,幻想逢著一個希望逢著的姑娘。這并非是現實的巧遇,而是幻覺的邂逅。而那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許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詩人以前的鄰家少女。
其實,是誰已經不重要了,她最終要消散在詩人的視線中。它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在濃重的象征色彩襯托下,赤裸裸地反映了詩人曲折幽微的內心世界,在低沉而優美的調子里,一幅梅雨季節的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呈現在面前。帶著哀傷,詩人把自己放在悠長的雨巷中,做一個反復彷徨的孤獨者。沒有聲音,沒有歡樂,也沒有陽光,只有彷徨和哀怨,這就是悠長、狹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夠實現。但是,詩人明顯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難實現的。于是,它轉瞬即逝,只留下自己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在這里,詩人把握不住理想又不甘心放棄理想的復雜情緒顯露無遺。《雨巷》中的“丁香”意象,使詩歌呈現出一種迷離的美境。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象征人們的愁心。李璟也寫過一曲關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結和雨中愁在這位南唐后主的筆下已經連結在一起。而在詩人的手中,丁香有了進一步的含義。他想象了一個丁香一般地結著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樣的憂愁”。于是,它成了含有憂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詩人對美的追求,也包含詩人美好愿望幻滅的痛苦。詩人曾經說過:“詩是由真實經過想象而出來的,不單是真實的,也不單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在他的思想影響下,最終消散,體現了詩人當時理想的幻滅。
在新詩中,《雨巷》是一個“憂愁”的文本。詩中的“丁香”意象、迷離的音樂美和情緒的抑揚頓挫,使它呈現出一種異樣的美感。在文學的雨巷中,讀者往往不滿足于“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而還想企圖捉住她,于是,她“像夢中飄過一支丁香”般飄過我們的身旁,消散在我們的視線中……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5
讀完了<雨巷>,心中別有一番感慨!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愿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凄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了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后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臺灣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么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后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6
猶記得初次遇見她的那天,云淡風輕。如煙花般的三月,稍縱即逝。丁香爛漫的綻放,香氣一陣陣撲到她那流淚的臉龐。
細雨淅瀝。青石鋪就的悠長小巷,望也望不到頭。自那次初見,我的腦海里時時浮現出她的模樣。撐著油紙傘,念著她那憂傷的目光,默默彳亍著,靜靜尋覓著,多希望在這寂寥的雨巷,逢著這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若不是家族恩怨,若沒有家人的歇斯底里,我們,或許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苦。或許我們也可以像其他的情侶一樣,在一個飄香的季節結成連理。可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幻想。
我們,可不可以不勇敢。這樣就可以懦弱地藏匿在巷子里,不顧他人的閑言碎語,不管他人的指手畫腳。只有我們,相互攙扶著,在這浪漫的小巷里攜手到老。
明明知道你已隨父母離去,明明了解你已經不會再出現在這條小巷里,明明千遍萬遍地告訴自己忘記你。已經不能和你呼吸同一城的空氣,已經感受不到你的氣息。丁香花又開,婆娑的花影里,你憂愁的目光在我的記憶里投影,湮染了往事的靜謐。如果可以,愿人生只如初相相遇。
走在落雨的小巷懷念你,等待著相遇。
濕面的,已經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
油紙傘聚雨,也凝住了我對你的每一次思念。夜漫漫,月落烏啼。
我似乎還能看得到,你帶著愁怨向我走近,默默吐出一句----今生君負我,來世亦念君。你太息般的眼光灼傷了我,我聽到風雨都在悲泣,你靜靜的遠了,遠了。我向著你的背影,喃喃道,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記著你,記著你丁香一樣的臉龐,記著你的高潔美麗。
只恨那些時光,太匆匆。
只怨那條雨巷,夠不得地久天長。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7
讀戴望舒的《雨巷》,詩中那份幽怨與蒼涼穿越時空如影隨行,那份對愛情的守望的決絕與果敢讓人望塵卻步。在這首詩里,我感到強烈的期望和等待,最美好的是等待,最殘酷的也是等待,所有的美麗的心愿,也許在期待中實現,也許在期待中破碎。
一首好的抒情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雨巷》創設了一個富于濃重點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自己,就是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沒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到象征。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愁苦和惆悵,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夢一樣從身邊飄過去了。
戴望舒的詩歌創作,也接受了古典詩詞藝術營養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詩人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就著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這顯然是首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中國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結和雨中惆悵聯系在一起了。他的《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
戴望舒之為戴望舒,恐怕大抵是因為《雨巷》,這并非是說他別的詩不好,或有質疑他的才華。完全是因為這首實在是太美了,光輝太過燦爛,以致襯托得其它詩稍顯黯淡。《雨巷》就像太陽,其它月光之詩的亮竟都隱沒于烈烈陽光下了。雨巷》之于戴望舒,就像《洛神賦》之于曹子建,《滕王閣序》之于王勃,《長門賦》之于司馬相如,《再別康橋》之于徐志摩,《邊城》之于沈從文??巨擘之作,一篇足以雄踞文壇,傲視群俠,占分天下十斗才之一二。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8
一條老巷,悠長而凄涼。細雨,自空中落下,搖曳了行路人的傘,固實了老石橋的磚,濺醒一汪波瀾,觸動了巷的深處,更驚駭了癡情人的心,淅瀝、淅瀝……
一個少年,帶著憂愁,獨自走在巷頭徘徊、張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纏綿的雨中期盼、等待。年輕的心,迸發著無盡的柔情,充溢著飄渺的思緒。風拂起他額前的頭發,雨濺濕了他的衣肩。他獨自在這寂寥無人的雨巷,憂傷又彷徨,只希望遇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幻想,這個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撐著油紙傘,和他一樣,在這寂寥的雨巷,彷徨……
巷的深處一把油紙傘漸漸靠近,傘下嬌匿著一個姑娘。她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她便是少年心中思慕的人。她默默地走近!少年佇立在原地,歡喜卻又膽怯,欣喜卻不知所措。他的眸子深情如一潭秋水,凝視著靠近的姑娘,希望遇上姑娘的目光,傳達他的心中所想。
“她默默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少年的心暗淡了,望著遠去的背影,在雨中,模糊……少年不禁又獨自彷徨,彷徨在這雨巷,希望逢上一個丁香一樣的,就像這愁怨的姑娘。
雨巷,悠長悠長,走不到盡頭,分不清方向。細雨,更加模糊了視線,伴著淚,飄落。
這綿長凄涼的雨巷,是戴望舒無盡的思和無限的情。或許戴望舒對生活有著無限的期望,但生活并不如自己的意愿。他無法將自己的情感徹底釋放,只能訴諸筆端。
少年的期望是戴望舒的期望,丁香一樣的姑娘,則蘊示著戴望舒心中的美好生活。
盡管姑娘只留下太息般的眼光,撐著油紙傘,徑自走去,留少年在細雨中獨自惆悵,彷徨。但那少年,并不愿澆滅自己心中的那縷火光,他相信,細雨朦朧中還會出現丁香一般的姑娘。戴望舒的生活盡管有著不如意,但借著《雨巷》,他相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也定能遇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一條雨巷,戴望舒的身影在雨巷中,并不彷徨……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9
一首好的詩,應該是藝術美的結晶。它會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喚起人們審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這樣一首優美的抒情詩。《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詩歌發表后產生了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被人稱為“雨巷詩人”。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陽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詩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對生活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全詩還回蕩著一種流暢的節奏和旋律。旋律感主要來自詩韻,除每節大體在第3、6行押韻外,每節的詩行中選用了許多與韻腳呼應的音組。詩中重疊反復手法的運用也強化了樂效果。《雨巷》中有兩個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陰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可以把它“虛化”為一條“追求之路”,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著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花常見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美麗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姑娘,“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人心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美麗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或姑娘一樣,稍縱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戀和無限的惆悵。
《雨巷》這首詩音調和諧,節奏舒緩。全詩七節,每節六行,每行雖然長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幾行,但詩句的停頓卻很有規律。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和反復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行著”“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兩節,除“逢著”換“飄過”外,其他語句完全相同。詩句的重疊反復,構成聲音和感情的回環往復,強化了節奏,增強了詩歌的抒情色彩。全詩每節第3、6行押韻,一韻到底,保證了音韻的和諧一致,使詩從頭至尾保持了一種鮮明的音樂效果。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10
讀完《雨巷》,合上書,閉上眼,腦海中一幅陰雨朦朧下江南寂寥小巷的畫面:
正值江南的梅雨季節,天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青瓦白墻間,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只有詩人一人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獨行,漫天的雨霧冰冷地拒絕了詩人對天空的仰望,對天空的高遠遐想,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態則更透露著他內心的孤寂和苦悶。詩人此時希望遇到一位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從而來轉移詩人,在更加逼仄、局促的傘下的那縷剪不斷的愁緒,希望走到那“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
中國古代的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說是引愁之物,南唐李璟有詞“青鳥不傳云外語,丁香空結雨中愁”; “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等等。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不過丁香姣好,卻又容易凋謝。由于中國古代詩人們的反復吟詠和廣泛傳唱,在文人心中,丁香逐漸成為美麗、高潔、柔弱、愁怨之類性質的象征。丁香一樣的姑娘,即愁怨著,做著脆弱的夢的姑娘。
在長久的期待中,姑娘終于來了,在雨中哀怨,“像夢中飄過”一樣,只在面前一閃,轉瞬便消失了,連同她的顏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與她的惆悵,空留下主人公自己在雨巷獨自彷徨。“她靜默地走近”,然而又終于失望了,“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終于從身邊一飄而過,漸漸遠去。這兩位彷徨者都同樣抑郁而孤寂著,正因為病癥相同,他們卻不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在彷徨,更是在彷徨中追求。在這里,詩人把當時的黑暗
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這里沒有歡樂,沒有陽光。而詩人自己,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彷徨的孤獨者。他在孤寂中懷著一個美好希望。希望有一種美好的理想出現在自己面前。“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丁香卻又容易凋謝的!詩人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細雨等環境渲染,和游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感覺到了。
《雨巷》創作于1920--年夏天,寫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之后,當時全國正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痛苦,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詩中不難體會到這是戀愛情緒和政治情緒的契合,而不能僅僅當作戀歌。
讀了《雨巷》,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離開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視野寬闊,陽光明媚的地方。
《雨巷》讀后感450字篇11
讀完了《雨巷》,心中別有一番感慨!
那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是有多么地高潔、美麗,讓詩人可望不可即。她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是有多么大的光芒,讓世人沉醉其中,無法自拔,以至即使是徒勞的等待,也愿意在彷徨中繼續追求。也許,這首愛情失落與理想失落的協奏曲,是他在苦苦彷徨追求的時候,那顆孤苦迷茫的心所演奏的,如此哀怨,凄清,連我這個局外人,也不禁感動得心都在顫抖了! 生在俗世,沒有誰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所以我們只能在喧囂中沉浮,在忙碌中徘徊,在昏昏沉沉中迷失自我。可是,戴望舒卻在徘徊、昏沉中寫出了如此唯美的詩句,這該是經歷了多少磨難與打擊后的重生!成長,便是如此充實的一個過程。只有經歷了痛,才會懂得苦,只有懂得苦,才會覺得甜,便能如滿月朝陽,投射出圓潤的光芒,才能在昏昏沉沉中,找到迷失的自我! 泰戈爾曾經說過:“只有經歷了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臺灣作家劉墉也曾說過:“人生如茶,不會苦一輩子,但總要苦一陣子。”我想,那些苦難與挫折,便是成長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吧,其實痛定思痛,沒有什么克服不了的挫折,愁中評愁,也沒有什么越不過去的坎,抗中抗敗,失敗后的陽光依舊燦爛!
感謝戴望舒,感謝《雨巷》,感謝他在挫折中的執著。他帶個我的不只是丁香般朦朧的姑娘,不只是美好高潔的理想,還有成長道路中面對艱難苦困不放棄、不退縮的勇氣!
生命就像是一個舞臺,偶爾有悲劇也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舞臺上的人,劇情再悲慘,也終會落幕,而那舞臺上的“演繹”,也許已成為經典,閃閃發光,而故事的主角,卻因為這個“悲劇”而變得更加出眾,甚至名揚四海,萬古流芳??
挫折并不可怕,它是我們成長的催化劑,可怕的是不敢面對挫折,那會把我們推進墮落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