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
讀后感是指讀者在接觸某篇文章或書籍后,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下對文章或書籍的總結和評價。優秀的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1
在政治混亂,民不聊生的年代里,一名仁慈的主教先生洗盡了一名苦役犯冰冷的靈魂,那個名叫冉阿讓的苦役犯的心靈被感化了。
當時的社會條件十分艱苦,貧困饑渴迫使著冉阿讓偷了一塊面包,僅僅是一塊面包,就判刑五年,他四次企圖越獄,外加十四年。刑滿釋放后,一位善良的主教接納了他,冉阿讓偷了銀器,主教卻幫他說話,讓他以后成為一名充滿正義感的人。那么這個世界真的是悲慘的么?
世界原本沒有悲慘和幸福,人們創造了它們。
一個面包、一個燭臺,他們站在路中央,等待人們給它們定義:贓物還是圣物。
有時候,人犯錯,不是自我的原因,而是是被逼迫到了角落。如果你能夠從人為的不可原諒中分辨出這些,請你給犯錯的人一個機會,讓他站起來。有時候他站起來了,就是這個世界更明亮了。而這個光,能夠照耀更多的黑暗角落。誰明白呢。
冉阿讓的罪行只代表過去,他已棄惡從善了,雖然還有許多人對他冷嘲熱諷,但他仍然立志做個好人,他在十萬火急中救出了一名警官的兒子,警官為冉阿讓改了名。此后,冉阿讓常常做善事,成為了一名市長,然而,他卻在無意中暴露了苦役犯的&39;身份。
此后,冉阿讓并沒有放棄善念,他幫助芳訂,解救寄養德納第家身處逆境的珂賽特,一直追著他不放的警官沙威終于被冉阿讓感動了。
人的善良和邪惡并非與生俱來的,一個苦役犯也能很優秀,不是嗎?我們不能為過去糾結,只要腳踏實地做好現在,就必將成功。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悲慘世界》的書。這本書令我感悟深刻,你想了解這本書嗎?
這本書大致介紹了這樣一個情感淳厚的故事:讓·瓦讓是一位剛從監獄里釋放出來的苦役犯,雖然他已自由了,卻由于那張黃色通行證而遭到了別人的謾罵。萬萬沒想到的是,一位主教大人竟免費提供給他住宿與食物,并以巧妙地方法教會了他善良的人品。從此,讓·瓦讓神奇般地變成了為人親切、善解人意,還不惜生命來幫助別人的馬德蘭市長。后來,他還以父親般的慈愛完成了芳蒂娜的遺愿——將阿塞特培養成人。他在一次次波折中挺了過去,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情緒的低潮,用勇與嘗試、急中生智的優點度過了改過自新的一生。
讀完了這本書后,我沉思很久,仍在回顧那感動人心的故事。在故事情節中,不知不覺地便深刻反映出了惡與善的兩個極點。讓·瓦讓的前半生有不可救藥的惡,而后半生卻有著令人敬佩的善,芳蒂娜有著為了還子而付出一生,在死前還惦記著孩子的精神,泰納迪埃一家人確有著名副其實的不靠工作,只靠狡猾的做法。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有好心就有好報。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我相信它會讓你終生受益!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3
世界是情感的融合體。或許我們現在豐衣足食是很幸福,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經歷過一些人,一些事,我們知道的太少,一些人情世故都還不懂,不知道怎樣去生活,而且,社會是多姿多彩的,還未經歷過的我們很容易陷進去,但是,世間也是有真心的,也是有人愿意付出的,讀了法國作家的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后,我發現世界既又溫柔的一面也同樣具有黑暗的一面。
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他因為給他饑餓的外甥偷了一塊面包而被關進監獄,服刑了9年,但當他出獄后,落魄的時候,他沒地方住的時候,他遇到了善良的主教,他曾經想偷主教的東西,但被__沙威發現了,當__要逮捕他時,主教卻說是他要送給冉阿讓的,挽救了冉阿讓,從此他也改過自新,從此決定做個好人。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惻隱之心,但是,有的人僅限于自己、自己的家人,而對陌生人卻從不關心,從不憐惜,但是文中的主人冉阿讓卻不同,在他受過主教的諄諄教誨之后,他變得更加無私,他無私的把愛奉獻給了每一個人,他受人尊敬,他就是具有這么一個高尚的靈魂的人,他品格高尚,一視同仁,他曾經是個大富翁,家纏萬貫,擁有無數的財產,但他從來不貪心,也從不亂花一分錢,而是仁慈的把錢都捐給福利院,捐給那些生活過得艱苦的人們,還把錢捐給醫院和學校,改善那里的設施與生活條件。
__沙威一直盯著冉阿讓,在后來下水道的那次,德納第偷走了馬呂斯身上的戒指和表,后來,沙威找到了冉阿讓,冉阿讓只能跟他走,但在那之前冉阿讓讓他允許自己把馬呂斯送回家,沙威在深思熟慮之后,覺得冉阿讓幾次的行為都不像個壞人,但又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在內心的多次矛盾中,沙威最終選擇了跳河自盡。從這段看出,沙威也是個好人,只不過他是一個__,堅信法律是最正確的,最公正的,在之前追捕冉阿讓的過程中,也只是服從任務,在他的內心中,是存在著正義與善良的,也證明了,善良的人是有回報的,冉阿讓造福世間,他的正義不是沒有回報的。
最后,因為他不想讓自己的女兒知道自己曾是個囚犯,而且越獄逃跑,但在馬呂斯與珂賽特結婚之時,當德納第出現后,馬呂斯才知道在下水道救他的人是冉阿讓,在冉阿讓奄奄一息時,他和珂賽特出現了,珂賽特也終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自己是芳汀的女兒。而冉阿讓這一生也已經沒有遺憾了,沒有牽掛了。
冉阿讓把自己的全部財產給了一個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人,但他心甘情愿,而我們現在呢?我們從小學過雷鋒,董存瑞,劉胡蘭等英雄人物的精神,但是我們做到了嗎,我們這一代人,多的是浪費,自私,冷漠,而真正缺少的是善良,奉獻,熱情,,我們應該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不能辜負了祖國的希望與寄托,我們應該像冉阿讓一樣,有著無比寬大的胸懷與氣度。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間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4
《悲慘世界》是維克多。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法國現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才讀了幾頁,我就愛不釋手。
故事講了一個苦役犯冉阿讓的一生。他先是因為砸壞玻璃偷了一塊面包,被判4年徒刑,因4次越獄,又被判了15年徒刑。他等了19年,終于被放了出去。當他一無所有而又衣食無著的時候,受到了主教卞福汝的關懷。之后,冉阿讓化名馬德蘭,做了海濱蒙特勒伊的市長,可他最后自首了,冉阿讓又被捕了,他戴上了表示終身監禁的綠帽子和紅衣,在船上做苦役,在救一個海員時,他掉進了大海。后來,在法國的戰場上,有人看見了冉阿讓的身影。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一個人:馬呂斯。冉阿讓終因過度勞累離開了人世。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愿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5
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涼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悲慘世界一書中:當出獄后的冉阿讓背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嫌棄鄙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過向善的信心。是寬大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一對銀制燭臺送給了他并囑咐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終于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使我既感動又欣喜。然而欣喜之余卻又陷入了深深的思緒之中。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丑陋的本性。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借職權,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么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洗新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憾。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6
讀完《悲慘世界》,我在思考“書中真是一個只有悲慘的世界嗎?”
當冉阿讓走出圍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監獄后,他過得并不快樂。大家懷疑他,厭惡他,酒館不讓進,旅店老板亦趕他出來。長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卻無處可去,幸好遇見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僅給予他食物,還給他提供了舒適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銀碟子準備逃跑時原諒他,并贈與一對貴重的銀燭臺――“你再也不是壞人了,請用這些銀碟子做個正正經經的人。”我終于相信,人是可以改變人的,正如主教以寬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給了他無限的希望,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樂于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還有可憐的女工――芳汀,為了自謀生活,將自己的女兒寄養在了惡棍德拿第家中。德納第夫婦以各種理由向她索要著女兒生活必須的“費用”。這個在苦難中打滾的母親啊,善良而單純,為了自己的女兒,不惜賣掉最寶貴的頭發和牙齒,最后連生命也獻給了她。
說到善惡,主教、芳汀以及后來的冉阿讓,他們都是善良的人。縱然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悲慘,可他們卻依然為這個世界點綴了一份溫暖!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并不鮮見,他們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為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為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于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7
經過漫長時間檢驗的杰作,捧讀后將永存讀者心頭的雄渾的人類史詩,具有濃重瑰麗的色彩,磅礴浩大的氣勢,是人類文學史上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典范,它就是——《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法國重要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維克多·雨果的長篇小說,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說講述了苦役犯冉·阿讓,出獄后,受到教主感化,決心從善,廣施仁愛,后來被任命為市長,他為女工芳汀去尋找她的女兒珂賽特,并將她從兇狠的德納第夫婦手中拯救出來,讓她接受教育,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
從文字中,我似乎可以看見雨果對德納第夫婦殘暴而無人性的做法的斥責與厭惡,對冉·阿讓拯救珂賽特行動的贊賞與認同;對珂賽特與芳汀凄慘命運的同情與憐憫。在我看來,雨果其實是把德納第夫婦比作了剝削者,他們殘忍的從珂賽特與芳汀等人民身上榨取他們現時對他們來說有用的利益,無用時便百般喝斥,一旦他們體現出了一定的利益的時候,又將他們好好地利用一番,卻從不顧及后果,這不正如一句俗語“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嗎?
他又把拯救珂賽特和芳汀等人民于水深火熱中的冉·阿讓比作了英雄,讓他與奸詐卑鄙的德納第夫婦進行周旋,將珂賽特從他們的魔爪中拯救了出來,為他圍上了一層英雄的光圈。
有時我會在想,這篇小說是不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個揭示呢?我認為這部作品揭示了法國大革命前夕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不同的命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種種矛盾,反映了法國社會的現實生活,歌頌了人性的善良與純真,鞭撻統治階級和上流社會的相互傾軋的丑惡現象。也體現了作者對黑暗的憎惡,對光明的向往。
雨果用他的筆為我們演繹了一場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恒的矛盾,也訴說了生活在那時社會中的人們的心聲,同時表明作者熱愛和平,抵制戰爭的內心思想,至少我會這么認為的。正如書中所說,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已的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永恒矛盾。在這個意義上《悲慘世界》可以稱作一部人類的“苦難大全”。
每讀一次《悲慘世界》我的內心就為之震撼一次,我不由得感嘆道:“在黑暗無助徘徊的人們,他那舍己為人的情操在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那高大的身影宛如上帝的光輝一般給予人們內心及靈魂上的救贖。他靈魂所散發出來的圣潔的光輝,會照亮善人心中的仁愛之光,會指引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們通向光明的路。對我而言,《悲慘世界》它是一部能觸及人靈魂的佳作,是明燈,是燈塔,我希冀著更多的同齡人喜愛這部書。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8
春節幾天,我粗略地閱讀了我一直想拜讀的《悲慘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于饑餓過度偷了一個面包,使他在監牢里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后,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跡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后半生。
看完書后,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后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后,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里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并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凄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么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于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悲慘世界》是一本多么偉大的書籍呀!它使我了解了雨果對社會下層人士的同情,對善良與邪惡的了解。一部聞名遐邇的世界名著,它把慘淡荒蕪世界中人性的種種改變盡收眼底,讓我不禁感嘆人性的微妙。
我相信人性是可以改變的,但是當我剛接觸這本著作是我對主角冉阿讓我首先是對他同情。為了因受饑餓而哭泣的幼小侄女和外甥女,去偷了一片面包,而被判決為徒刑的冉阿讓,被關了十九年,到四十六歲才被釋放出來,這不僅讓我的心情沉了下去,似乎不可能在浮出水面。當他被釋放出來時接受的卻是人們對他的歧視。最后只有仁慈的主教米里哀,把他當人招待。環境改變人的本質。在服刑期間他早就養成了那種惡習。一開始他并沒有被主教的那種仁慈所改變,并且他偷了主教的銀器。令人震撼的是主教他原諒了冉阿讓,并且把他偷得銀器作為禮物送給了冉阿讓。終于冉阿讓醒悟過來了,他帶著主教給他的一點點溫暖和光明改了名,定居在法國的北部。他對于自己居住的城市盡心盡力,人們都被他感動了,他做了這個城市的市長。
命運是折磨人的。冉阿讓并沒有以這樣的結局結束他的一生。他的命運就這樣的折磨他,讓他再次踏上了逃亡的路途。冉阿讓的一生是讓人感慨的,也是讓人深思的。一個人從一塊面包徹底的變壞,在從一幅銀器和人們對他的改變變為一個徹底的好人,成為市長。這是多么讓人吃驚的變化啊!人性的兩種都在他身上體現出來了。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的人。他們丑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進行詐騙,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掩蓋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借職權貪污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興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者……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不可能永久。另一種則無論什么情況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高尚情操的人。洗心革面后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震撼。愿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9
"藝術的大道上荊棘叢生,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堅強的人例外。"
在無情的資本主義世界,冉阿讓因為一塊面包飽受19年的艱難牢獄之災。終于等來重見天日的那一天,卻因為那一紙黃色的自由狀處處遭人歧視,無形的枷鎖讓他寸步難行。好心的主教收留了被社會遺棄的他,并給了他改過自新的力量。在那世態炎涼的時代,主教的行為,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冉阿讓灰蒙蒙的世界,為他找到了一條新的道路。即使是在如此黑暗的日子里,我們也應當相信會有陽光。
主教的感化讓冉阿讓猶獲新生。他撕毀了假釋令,開始新的人生。他一化名開辦了工廠,擺脫了貧窮,甚至走上了政治舞臺,從一名逃犯變成了受人敬仰的政治家慈善家。然而,有一個人卻一直沒有忘記他,那就是警長沙威,他作為黑暗時代的政治工具秉承著自己的正義,從未停止追尋冉阿讓的下落。為了不是無辜之人受到牽連,冉阿讓主動承認了自己的正式身份。
但為了履行對一位母親的承諾,他再次出逃。帶著受到養父母虐待的珂賽特,他又一次開始新的生活。然而隨著革命的帷幕逐漸拉開,城市中硝煙彌漫。不死心的沙威一路尾隨,而當年乖巧懂事的小女孩也長大了。愛情的魔法讓她開始對冉阿讓心生嫌隙,冉阿讓也曾企圖阻止珂賽特與共和派青年交往。但在重要時刻,冉阿讓卻孤身一人前去救援。
“最高貴的復仇是寬容。”冉阿讓救了被抓住的沙威并放走了他。自認為公正,代表正義的沙威在親歷這一切后,羞愧跳河而死。冉阿讓又救了女兒的心愛之人,并成全了這對有情人,選擇獨居到老。當珂賽特夫婦得知原來是冉阿讓救了他們后,趕到冉阿讓的宅子,而此時的冉阿讓已蒼老。他將自己此生的經歷一一道來,最終離開人世。
悲慘的世界,卻因為一群始終相信希望的人發生了改變。一昧的抱怨只會讓事情更糟,只有相信自己,以己之力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才是正確地出路。腳踏荊棘,我們無所畏懼,放眼未來,我們昂首前進!
悲慘世界讀后感免費篇10
十九世紀初的法國,戰亂與動蕩并存。大革命的硝煙仿佛還在不遠處,巴黎上空似乎還有公社成員的英靈在訴說。人們渴望和平,但戰后的法國在保皇派的統治下一片黑暗,“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女子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
這就是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的絕對主角當然是冉·阿讓,一個可憐而又可敬的人。他僅僅因為偷了一個面包就被判了5年刑,最終十九年后終獲假釋。但一個犯人怎么可能被當時的社會所接受?假釋后的冉·阿讓還是流落街頭,十九年前的悲劇似乎就要重演。就在這時,他被米里哀主教收留了并改變了他的一生。米里哀喚醒了他人性中的善良,冉·阿讓從此改頭換面,甚至一度成為令人愛戴的市長。雖然他最終死于孤寂之中,但無疑他的靈魂是高尚的。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卻不是冉·阿讓,而是米里哀教主。米里哀作為一個教主,在當時來說是很有權勢的,每年的補貼更是常人所不敢想的。可以說,只要他愿意,他可以輕易地獲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沒有!他將他那一萬五千利弗的津貼分給了幾個福利組織,只給自己留下一千利弗的生活費。我嘗試將這兩個數據進行了比較,1:15!他只給自己留下了十五分之一的生活費!他的生活更令我驚訝,沒有任何奢侈的用具,有的只是樸素!甚至分發給他的一棟宅子都給他換給了醫院以救治更多的病人。唯一的可以說得上是奢侈的東西只有一套銀餐具,他對此只有一句話:“怎么能想像我不用銀餐具用餐!”這就是米里哀教主,一個“正直”的人。從他對金錢的態度已經可以看見他那顆高貴的心。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對冉·阿讓的態度。冉·阿讓流落接頭孤苦無依時,是米里哀主教收留了他;當冉·阿讓偷了米里哀主教的銀燭臺被捉時,是米里哀主教救了他。我永遠也忘不了米里哀的話:“答應我,用這些銀子,從此做一個誠實的人。”沒有更多的語言,有的只是對人本善良的信任。這些行為,這些話看似軟弱無力,卻使一個對社會絕望的人重新相信生活,讓一個也許會從此走上絕路的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道路,令冉·阿讓的命運從此不同。沒有武力的威脅,沒有權利的脅迫,沒有金錢的誘惑,我一直在想是什么促使冉·阿讓改頭換面,放棄獸性重新做人呢。
后來,我明白了,應該是米里哀主教的人格力量震撼了冉·阿讓的心靈,喚醒了他心中的善良。米里哀主教雖然對政治漠不關心,但他與當時壓迫人民的其他主教不同,他真的關心平民,信奉人人平等,相信人性本善,希望幫助他人。他的善良相對整個社會的黑暗,就猶如黑夜中的一盞明燈,雖然微弱卻無比執著,給人以希望,并且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將其傳遞下去,許諾未來的光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米里哀主教點燃了冉·阿讓這另一盞明燈。
他們就是黑夜中的光輝,指引未來的道路。讓人們相信美好未來不是夢。無論壞境多么黑暗,無論多么無助,都不要放棄希望,因為總會有善良的人在。生命不止,人性不滅。我想這就是雨果除了展示十九世紀黑暗以外想要告訴我們的東西:再黑的深夜,也會有指路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