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
通過讀后感的寫作,人們可以與他人分享自己對書籍的理解和觀點,與讀者交流思想、觀點和感受。如何撰寫優秀的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這里分享一些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寫作案例,供大家參考。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1
我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一個專業老師那里看的。當時看著這個題目就覺得有種脫離現實的魔幻般的感覺,而我對這本書的作者并不了解。在人文課上,老師也講過這個小說。
小說描寫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一代一代,情節離奇令人迷惘。在小鎮馬貢多,布恩蒂亞家族上演著百年的興衰史。由盛轉衰,又由衰轉盛,一百年的歷程,而這一切都逃不出一個詛咒。這一切是因為怕近親結婚擔心生出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原因。主人公因為鄰居的嘲笑他被烏蘇拉拒絕同房而殺死了鄰居。結果死者的鬼魂不斷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使得布恩蒂亞一家日夜不得安寧,終于被迫遷移到小鎮馬貢多。最初布恩蒂亞的人丁興旺,但隨著戰爭一系列的原因,家族的命運一代不如一代,然而第六代奧雷良諾·布恩蒂亞的時候,因為與姑媽烏蘇拉通婚,結果生下了一個帶尾巴的男嬰,而這一切又剛剛好應驗了一百年前吉普賽人用梵語寫下的密碼,這破譯著就是奧雷良諾·布恩蒂亞。充滿著諷刺的意味。而這個帶尾巴的男嬰是被螞蟻拖入了蟻穴。隨后,這件事消失。
這小說讀起來總是給人一種虛幻飄渺不真切的感覺。但是故事馬貢多百年的變遷和布恩蒂亞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整個拉美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同時,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的落后寫照,在此向對應,在拉丁美洲,內戰連連。
往往魔幻現實主義,以荒誕的形式反映著現實,不管馬貢多發生的一切又多離奇,都是馬爾克斯對拉美現實的觀察和感悟。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2
整本書中,不難看出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我覺得這種孤獨并不僅僅只屬于布恩蒂亞家族,甚至不僅僅只屬于拉美,我覺得孤獨是全人類所面臨的一種命運,換句話說,孤獨才是人類生存的真相。每個人不能掌握自身的命運,產生了絕望、冷漠和麻木感。正因為孤獨,我們才會備受苦痛,備受內心的煎熬。放眼市井,雖然燈紅酒綠,推杯換盞,但每個人卻愈發孤獨了,也就愈發寒冷,愈發痛苦。
從家族第一個霍賽阿卡迪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良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良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蘇拉老媽媽,從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到喜歡熱鬧以至于娶了兩個老婆的雙胞胎之一。對于我們平淡的而又前進的生活,我想這本書給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開闊了另一種世界,另一種幻想,那種孤獨的鏡像,好像很遠,對于我們這一代的人來說,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在拉丁美洲那片傳奇而又廣闊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故事好遠,也好近。最后,颶風卷走的那些百年七代生活過的痕跡,無聲無息地消散,承載太多重量的歷史灰飛煙滅。孤獨是個頑疾,當死亡成為我們路之終點的時候,孤獨也就隨之而來,這世間有多少吵鬧,就會有多少孤獨。無疑,孤獨本身就是一道枯澀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馬爾克斯的筆卻是含笑的。
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有些東西,有些經歷,有的情感,必須自己去消化,你的心總有一塊地方是太陽和月亮都照不到的地方,而這就是你心靈的秘密花園,別人走不進來,你只有自己去收拾這片地的荒草,去換取自己心靈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3
這天特意讀一篇外國名著《百年孤獨》,我額,覺得里面的人物塑造的很好,然后后作者對戰爭的明白很獨特。《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他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這樣評價他的“加西亞。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建立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信的現實,映射了一片大陸及其人民的富足與貧困。”
的確,《百年孤獨》就是一個很好的體現。全書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書中人物眾多,卻又獨具特色。有堅毅的奧雷里亞諾上校,性格孤傲的阿瑪蘭妲,墨守成規的費爾南達以及神秘的梅爾基亞德斯。這一大家子人都有著與祖輩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經歷和錯綜復雜的關聯。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在馬孔多建了這棟豪宅,可隨之而來的戰爭改變了他們,讓他們變得麻木、冰冷、做作。他們只能在孤獨、忙碌之中尋找安寧。冒險島符號
戰爭,戰爭,戰爭。戰爭對這個家庭的破壞是巨大的,使他們變得沒有人情味。
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邁進,馬孔多也在不斷地發展,但是這兒的.人卻在逐漸失去淳樸的本性。四年的陰雨,十年的干旱在不斷考驗著這片土地,最終它在風暴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文中那近親結婚就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的古老傳說在最末代子孫中應驗。
這個神秘的家族中人丁興旺,甚至讓人哭笑不得。正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冒出一個孩子。就像奧雷里亞諾上校的十七個兒子一樣他們在同一天不約而同地到來,又在同一天全部被殺。卜組詞
這一家人奇特的經歷讓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精湛而細膩的筆觸所折服。
我們不得不驚嘆他筆下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4
孤獨是殘忍的,是割舍不了的,是要與生命始終伴隨的,就像書中的拉丁美洲,與世界脫離,像極了閉關鎖國的清朝,仿佛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獨》里的馬孔多,雜糅著這世間所有類型的人,也雜糅著這世間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很奇妙,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但卻無神空虛的,書中所經歷的孤獨,也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所需要面對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
馬孔多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清晰的認識到了目前的現狀,他本應該是個英雄,但時代讓他變得可悲,子孫所承受的災難性的傷害也揭示著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獨的,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獨的,他們有著對權利的渴求,對求知的渴望,以及對暴力的崇敬,但他們拒絕與遠方溝通,拒絕看到遙遠世界的光芒。他們從未放過自己,所以他們孤獨,卻也無能為力。
《百年孤獨》的魅力遠遠不止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說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要注定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也折射著世間萬物的凄楚和悲涼,孤獨的度量已無從計算,可能從創世之初到宇宙熱寂,也許它早已伴我們同行,無聲無息。
讀完這本書,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么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之相守和奮斗?也許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5
《百年孤獨》是一本措辭簡單的書,甚至簡單到帶一點冷酷的味道。幾個字就能殺死一個人,幾句話就終結了一段愛情。馬爾克斯能如此不動聲色地,把那么多紛繁的故事自然地、毫無痕跡地鏈接起來。
這里沒有政治,沒有宗教,不諷刺也不批判,就光講著一個村莊的故事,卻能字字珠心。有時候我甚至感覺是故事里的任務自己在講故事,因為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而這份鮮活,賦予了這本書另一種魅力,那就是每一個故事都隱隱的帶著對歷史的嘲弄,或蘊含著讓人會心一笑的哲理;有時候我也會覺得每個人物都是那么的孤獨,這種孤獨不是因為一個人想另一個人,而是一個人,沒有人去想。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寫到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經歷,特別的是,這個家族的每個人的經歷都是那樣的充滿神話色彩,無論是從第一代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還是第七代的奧雷利亞諾,抑或是文中出現的每一個人,他們的經歷是那樣的不可思議,以至于有一個作家曾這樣評價過,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到讓你感到害怕。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烏爾蘇拉,她是那樣的充滿活力與激情,在那樣一個不正常的大家庭里,在經歷種。種不幸與變革下,在她慢慢變老后,她還能把每件事都安排得妥妥當當,她離去后的這個家庭,在我看來已經是個空巢,沒有了核心,可惜她離開人世的方式讓我的心中始終留下一個結,那種方式遠遠超出我的想象,或許這又是作者的特色吧。
世界上最孤獨的事情,莫過于此。我想世界上也有那么一個地方,孤獨到沒有人去談起,也有那么一群人,孤獨到沒有人在意。這種鮮活的孤獨感,是每一次翻開這本書的我和馬爾克斯的共鳴,一種無以言表的孤獨,一種靈魂深處的寧靜。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6
孤獨是殘忍的,是割舍不了的,是要與生命始終伴隨的,就像書中的拉丁美洲,與世界脫離,像極了閉關鎖國的清朝,仿佛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獨》里的馬孔多,雜糅著這世間所有類型的人,也雜糅著這世間所有的孤獨。
馬爾克斯筆下的世界很奇妙,每個人都是獨立個性的但卻無神空虛的,書中所經歷的孤獨,也可能是我們人生當中所需要面對的。“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
馬孔多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清晰的認識到了目前的現狀,他本應該是個英雄,但時代讓他變得可悲,子孫所承受的災難性的傷害也揭示著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獨的,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獨的,他們有著對權利的渴求,對求知的渴望,以及對暴力的崇敬,但他們拒絕與遠方溝通,拒絕看到遙遠世界的光芒。他們從未放過自己,所以他們孤獨,卻也無能為力。
《百年孤獨》的魅力遠遠不止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說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要注定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個家族的百年孤獨也折射著世間萬物的凄楚和悲涼,孤獨的度量已無從計算,可能從創世之初到宇宙熱寂,也許它早已伴我們同行,無聲無息。
讀完這本書,我經常會思考一個問題:究竟什么可以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為之相守和奮斗?也許在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時,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7
記得半個月之前,在看了余華的《活著》的作者寫作的意圖的時候,余華曾經提到了《百年孤獨》這本書。于是迫不及待的想看。終于在網上找到,并下載到手機中。
《活著》和《百年孤獨》有個共同的特點,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振攝人心的警句,有的只是平淡的描述。加西亞·馬爾克斯通過描述布恩迪亞7代人的命運,展示了這個家族的興衰,以家族的第一代人烏蘇拉擔心生出一個長有猴子尾巴的孩子,到這個擔心在最后一代身上出現為結尾。
當看到圣索非亞。德拉佩德把自己的所剩的兩三件換洗的衣服捆成一個小包準備離開被小草包圍、紅螞蟻侵蝕的老屋時,給人一種大廈即將坍塌的感覺,她為這個家族默默的付出,而她的那個高傲的有著貴族血統的兒媳婦卻把她當成固定的女仆。盡管她從少女時代就居住在辭,但是此時她空有收拾房子的心,也無力了。在離家出走的時候身上僅僅帶著一比索25生丁,還有可憐的幾件衣服,看到這里,誰的心都不會不涼透的。其實在烏蘇拉眼睛失明去世以后,這個家族就逐漸走上了衰退的道路,特別是她作為家族中的主心骨,在去世以后,衰退的趨勢更無法遏制。這個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連同如鏡子般的馬孔多鎮,被颶風徹底抹去。
菲蘭達她高傲、虛偽、懶惰,雖然這些都是她從小生長的環境所造成的。但是看看背叛她的丈夫、她不爭氣的兒子、還有被她毀掉的大女兒梅梅,這個女人著實可惡的很。
孤獨很可怕,在總是生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圈子中,容易走上自我的封閉。
讀完這本書,感受了拉丁美洲人名所遭受的苦難。很奇怪,突然想到了南京大屠殺,至今日本政府都不承認。過去的100多年中,我們民族也遭受了巨大劫難,在國際上被孤立,還好我們沒有走上極端。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8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后,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最奇特的莫過于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癥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簽,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回,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于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9
時光如梭,歲月飛逝,一轉眼就到了暑假,漫漫長假中我覺得不能浪費,我看了一些書,雖然寥寥數本,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明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者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于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并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同時,我很喜歡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云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希望大家能去欣賞一下,這本書會讓你終身受益。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10
去年的時候知道了這本書的名字,今年年初生日的時候朋友送了一本人物自傳給我,《活著為了講述》,作者就是本文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當時跟自己說,我是不會去閱讀《百年孤獨》的,因為害怕表達出來的情感會過于悲傷幽怨,懼怕自己承受不起,后來不小心看到了這本書的封面,我就忍受不了,太過喜歡這本書的`封面了,喜歡到可以盯這樣封面看很久很久很久,就這樣,我還是開啟了本書的閱讀旅程。開始時,我腦子只冒出這樣的詞:荒謬,荒誕,荒唐,不可理喻,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開始意識到孤獨無處不在地包圍淹沒這里面的每個人物,雖然有多處情節描寫了令人充滿激情愉悅的歡愛場面(好吧,我覺得這歡愛場面的描寫一點也不含蓄。),但是,很快,應該是眨眼間有恢復了孤獨的氣氛,明明里面的人物都有自己活著的事情做,有目標,還充滿活力,但是那孤獨就像空氣幽靈一般,揮之不去。
更加令人奇特的是,書中的人物,書中描寫的生活場面跟我們現在的生活差太遠(也許是我未能了解到作者的創作背景才會覺得這樣奇特。),在書中,金錢,名利,生死,悲傷,親情等這樣世俗的事好像一點都不會干擾這人們的生活,愛情會折磨人,可也很快能夠翻篇,也許也沒有那么快,但又似乎很快,一個人為愛情而死好像也不是什么驚世駭俗的事,就好像是你吃飯了這樣平常的事,在那個世界里,人活得雖然孤獨,但可以活得自我,不會被外界所累,沒有無病的呻吟,沒有怨天尤人的嘆息,雖然荒誕,但是我喜歡他們的純粹。
百年孤獨的經典讀后感600字篇11
初一時,閑來無事,發現舍友書柜上擺著一本《百年孤獨》,便借來讀讀。我陸陸續續地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讀完,讀完之后的第一個感覺就是解脫,我解脫了,布恩迪亞家族也解脫了。
《百年孤獨》講述的是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沿海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說實話,這本書的確難懂,光是書中理不清的人物關系以及相似卻又不同的人物姓名就夠讓人頭疼的.。但是,好書就是有讓你硬著頭皮讀下去并且自虐式的想去讀第二遍的沖動。當你真正走進布恩迪亞家族中去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那種想擺脫孤獨但卻死也離不開它的糾結,矛盾和痛苦。
我認為大多數中國讀者被馬爾克斯的作品吸引的原因,不外乎是獨特魔幻的寫作手法和另有深意的主題內容。先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馬爾克斯已然被打上了魔幻現實主義作家的標簽,但是魔幻是表,現實才是里,這種表里如一的結合使得《百年孤獨》從小說的一開始,吉普賽人帶著磁鐵觀像儀來到馬孔多的時候,這種現實與魔幻的結合就已經讓讀者陷入了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于神話傳說的幻想中。從主題內容上來說,由小及大,《百年孤獨》被看做是拉丁美洲奮斗歷史的完結。《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象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很多人對于《百年孤獨》都只是望而卻步,很想去讀,卻無法深入到作者描繪的那個觸手可及但又不敢觸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