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范文大全 > 讀后感 >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

時間: 新華 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讓學(xué)生將所學(xué)的知識應(yīng)用到實際中,從而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優(yōu)秀的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

研讀過《了凡四訓(xùn)》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xùn),以此來訓(xùn)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jù)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云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云谷禪師前,只明白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十分消極被動。之后,在與云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并根據(jù)“立命之學(xué)”自強不息,改造命運,并教導(dǎo)后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xùn)》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nèi)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jīng),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jīng)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xùn)》,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chuàng)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xùn)》中關(guān)于“立命之學(xué)”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chuàng)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能夠創(chuàng)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云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此刻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xùn)》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fā)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xué)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病_^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xùn)》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yīng)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于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tài)度。試想,一個不明白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經(jīng)》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jīng)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就應(yīng)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nèi)省,及時發(fā)現(xiàn)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于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xùn)》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復(fù)品讀《了凡四訓(xùn)》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并能發(fā)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2

近日,我閱讀了《了凡四訓(xùn)》,如同聆聽圣人教誨,收獲甚大。

《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江蘇省吳江縣人)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兒子的四篇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資料,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yōu)橄嘈抛约耗軌蚋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

“改過之法”,就是不僅僅要用心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了凡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從心上改,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氩艜l(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心靈不被腐朽思想玷污,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了凡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在積善方面了凡先生劃分了十條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我們就能夠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透過了凡先生的經(jīng)歷,有兩點我感觸頗深:

一、命運是能夠改變的。自己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自己努力,充滿信心,完全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若能待人厚道,處處為他人著想,此人必有后福;而一個人若對人刻薄,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為自己的利益,必將遭致災(zāi)禍,即使眼前有福報,福也會折損消亡。即佛門講究的因果報應(yīng)。佛教認為,宇宙的萬事萬物的生起,都是業(yè)力感召而成。因此,人的善惡報應(yīng)都是由自己的業(yè)力所感召。“相由心生,境隨心轉(zhuǎn)”,因此,要培養(yǎng)善良之心,多行善事,這種光明正大的心念就會主導(dǎo)人的身心,邪惡的念頭就無法乘虛而入了。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當意識到不好的狀況發(fā)生時,要立刻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反思自己的過去。

二、知非改過須具三心:一是知恥心,二是畏懼心,三是勇猛心。

第一要發(fā)恥心。人能夠知恥,就不會起妄心,動惡念。我們做人處事時刻要謹慎,要反省是否對得起父母的養(yǎng)育、組織的培養(yǎng)、親人的期盼。

第二要發(fā)畏心。要有敬畏之心。如果人沒有畏心,又不知恥,什么樣的壞事都會做出來。平時我們在工作、生活、處事中要敬畏黨紀、國法和規(guī)章制度,這是鐵規(guī),須深知觸碰各項規(guī)章制度高壓線的后果嚴重,教訓(xùn)慘痛。

第三要發(fā)勇心。有過當下就改,無須遲疑。發(fā)勇心改過就須痛下決心,決定沒有猶豫,當機立斷。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能改,善莫大焉。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3

現(xiàn)在來談《了凡四訓(xùn)》。這是一本家訓(xùn),由明朝一個叫袁了凡的人寫給他的兒子的家訓(xùn),也叫訓(xùn)子文。袁了凡,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縣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卒于明神宗萬歷三十六年,享年七十四歲。袁了凡的一生命運,何年何月參加考試,考第幾名,中不中,甚至卒于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都被孔先生算出,前20年的考試命運,考第幾名全被證實算準,直至遇到云谷禪師,禪師告訴他一種化解命運格局的方法才破局,考上了舉人,最后他還活到了七十四歲。后人把訓(xùn)子文廣為傳播,因為里面包含四個部分,所以也叫《了凡四訓(xùn)》。這本書是袁了凡在他六十九歲時以他這一生的親生實踐去證明如何改造命運而寫成的一本書,告誡家人和后人怎樣去改造命運。本書包含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首先需要認識佛和佛學(xué):佛教是佛陀教育,不是宗教。佛,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個明白人。凡夫?qū)τ谟钪嫒松嫦嗖磺宄莻€糊涂人。佛法的修學(xué)就是學(xué)做個好人、明白人,還是要有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是不具足這三個條件,這一生就沒有緣遇到佛法;你有這個機會遇到,證明你過去生中有善根、福德、因緣。佛要勸導(dǎo)眾生要學(xué)佛,學(xué)佛就是學(xué)做一個智慧人,明白人,不要做糊涂人。凡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與因果道理通達了明的人,這是圣人,在佛門稱為佛菩薩。佛教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慈悲的教育,愛的教育,教導(dǎo)大家要舍棄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貪嗔癡慢,無條件的奉獻社會,幫助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的人民。可惜現(xiàn)在的佛教被當做迷信了,人們拜佛求吉祥求平安求發(fā)財,然后又去忘記干善事,這真的是件可笑的事情。拜佛應(yīng)該是要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像佛一樣去做個明白人智慧人,用真誠心去行一切善,及時行善,日日行善,時常懺悔反思,努力消除業(yè)障,多修善緣,業(yè)障真正消除,只有這樣,求神拜佛所祈禱的事情才有靈驗。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我們求感應(yīng),從哪里求,從真誠心里求。

《金剛經(jīng)》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間一切法象皆從你的心變出來的。佛曰:直心即道場;佛曰:境由心轉(zhuǎn)。因此,求變必須首先得心變。什么是心?遠離前塵,即為汝心;心為真心,直心,不是妄心。思維體不是心,思維只是妄心產(chǎn)生的一系列緣起緣滅的過程的一個變化環(huán)節(jié)而已,這仍然逃不過命格的束縛。佛曰"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心為真心,識為妄心,分別心,執(zhí)著心。宇宙人生的至高境界是"真一"境界,在這境界中,沒有相對,沒有對立,沒有大小,沒有形狀,沒有長短,沒有善惡真假等等,一切都是同一的狀態(tài)。是什么漸漸形成了復(fù)雜多變的世界呢?是妄心,是分別心,是執(zhí)著心,換句話說是意識,因而漸漸產(chǎn)生了邏輯形式等等變化過程。然而,妄心,分別心,執(zhí)著心,意識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用我自己的話說便是:相存相識相知相異相存,于是知道: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慢慢變化才形成。因此,人的意識也只不過是妄心的一種而已,妄心產(chǎn)生了分別心和執(zhí)著心才產(chǎn)生了意識,意識具有指向性和限定性,世界才有了相對穩(wěn)定性,才出現(xiàn)了具象,具體,于是形成了物質(zhì)。萬物(包括人)皆有其共通的靈性,都有其德行,德性的體現(xiàn)便是至善的狀態(tài)。只有先煉心修身養(yǎng)德,方能感化眾生,救眾生于苦難之中。任何宗教修行的方法都是修禪定。什么是"禪定"?心在一切境界里,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禪定。時刻處于真心直心的狀態(tài),達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真一境界。境由心生,境由心轉(zhuǎn),因此起心動念不得不謹慎,一有惡念,立即打住,時刻保持一顆真心,只容納一切善心善行善德,愛一切眾生,即使人恨我,也要以寬容之心去愛他,一定要生活在愛的世界里,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災(zāi)消福來。

再談立命之學(xué)。命由天造,立命由人。命運決定有,但命運是可以改造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命運,命數(shù),格局。凡夫俗子起心動念,容易產(chǎn)生妄心妄念,則逃不出這個命理格局,也就有定命,或者說命數(shù)變化不大,這樣容易被算命先生算準;然而只有極善與極惡之人,才能逃出命理格局,逃出定數(shù),造成命運發(fā)生巨大變化,算命先生算不準。極善之人,日日行善,會將命越改越好,增福,不好的命可以改好;極惡之人,日日行惡,會將命越改越差,損福,好命也會變壞。能被算出來的命,都是凡夫俗子的命。命由我做,福自己求,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行善的哲學(xué)含義是:利人才是利己,萬物都有佛性,佛性是相通的。只有以一顆真誠心,毫無私心的去利物利人,才會有福報回向你自己。出自自己私心私利而行善,則仍然是處于一種妄心的狀態(tài),得不到很強烈的福報感應(yīng)。修善無所謂大小,只要心誠,帶著一顆真心直心行善,極小的善也能遍布虛空法界,心量大,則小善亦可為大善,所謂"量大福大"就是這個道理。所謂"依報隨著正報轉(zhuǎn)",依報是自然環(huán)境,正報是社會人心,表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依然是隨著社會人心的變化而變化的。若社會上人心淳樸,善良,其居住的環(huán)境,自然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實在講,不僅人為的災(zāi)害是人造作的,自然的災(zāi)害也是人造作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德性,往往能決定一個民族的福報和業(yè)障。

再談改過之法,包括四部分:改過之因,改過之根本,改過之方法,改過之績效。改過之因:人們都想趨吉避兇,避禍納福。既然懂得要行善來改命,那么行善的第一步是什么?是改過。改過之根本:由心上改。過由心生,亦由心改。只有從心改過,方能有效的行善。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過不能改,或改得不徹底,雖然修善,善中夾雜著惡,善不純,功難顯。改過三要素:第一要有發(fā)恥心,第二要有發(fā)畏心,第三要有發(fā)勇心。知恥才立志改過,敬畏才愿意去改,發(fā)勇才敢于去改。改過之方法: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佛家講有三種根性的人,上根的人從根本下手,從起心動念處斷掉一切惡念;中等根性的人,從明理而改之;下根性的人,只有以事論事,就事而禁之。改過之績效:改過積善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根據(jù)很多實例帶來了許多福報應(yīng)驗。 如過在殺生,當思:上天有好生之德,物皆戀命,殺彼養(yǎng)己,豈能自安!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動物都有靈知,物質(zhì)是有界限的,但靈知是沒有界限的,沒有界限就是一體。虛空法界是我們心的體,也就是心顯現(xiàn)出來的樣子。我們妄想,分別,執(zhí)著變現(xiàn)出來的樣子,就是眾生、國土、自然現(xiàn)象。凡夫粗心大意,很難覺察到虛空法界是與自己一體,正因為它本是一體,所以一切眾生彼此之間都有感應(yīng)。感應(yīng)的靈敏度與眾生的清凈心、染污心成正比,心愈清凈,感應(yīng)的靈敏度愈強。菩薩的接受感應(yīng)能力非常靈敏,凡夫的接受感應(yīng)能力差,差別在于兩者的心不同,一個是處于真心,一個經(jīng)常處于妄心狀態(tài),甚至還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在哪里,長什么樣。

接著談積善之方。《易經(jīng)》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本書引用十例證明,接著對善惡標準的辨明進行分析,然后對善惡的真假,是非,端曲,陰陽,偏正,半滿,難易各方面進行分析,對善惡進行評定。最后了凡先生舉出了以下十個例子說明了善事: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最后,想談下陰陽,這是我蠻感興趣的。何謂陰陽?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陽善享世名,陰德天報之。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fā)。陰陽之際微矣哉

最后講謙德之效。講述了"滿招損,謙受益"、"天道虧盈而益謙"的古訓(xùn),并舉出五個例子,證明了虛懷若谷之人,必有福報。有的人未發(fā)其福,先發(fā)其慧,日后便會有福。

佛學(xué)的"唯心所現(xiàn),唯識所變",道家的"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儒家"精氣為物,游魂為變",與王的"心之所發(fā)即為意,意之所在即為物"都用不同語言表達了同一意思,表達了心與物的關(guān)系,揭示了宇宙萬物形成,存在和發(fā)展變化的根源。在此,有幸能感受到宇宙事物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奧妙!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4

讀罷《了凡四訓(xùn)》,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我初二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名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shù)詩人也毀滅了無數(shù)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著一個伯爵名字的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diào)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于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間會發(fā)現(xiàn)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xué)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xué)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shù)的條件一環(huán)一環(huán)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脫外在權(quán)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guī)律與自由的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guī)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規(guī)律去行動。

至于一些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當然可以全權(quán)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并不受到所有神學(xué)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辟蹊徑,他沒有執(zhí)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fā)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fā)現(xiàn)、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dǎo)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zhì)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yǎng)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yīng)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xué)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yīng)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diào)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yīng)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確,圣人、先賢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nèi)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tài)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jié)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xué)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guān)鍵看自己的態(tài)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于浮躁的現(xiàn)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5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人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頭頂三尺有神明”,人必需要有一顆敬畏的心。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易經(jīng)同樣告訴我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對于我們這些在俗世學(xué)佛的人一定要認真踐行《了凡四訓(xùn)》所說的金玉良言,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遠離顛倒夢想,證悟菩提。

愿世間一切有情眾生,早脫輪回,往生西方極樂,證得佛果。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6

“立命之學(xué)”中提到了改造命運的原理有兩個方面,即,竭力行善和努力斷惡。而“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正是印證了這樣的思想。了凡先生由最初的宿命論轉(zhuǎn)變?yōu)橄嘈抛约嚎梢愿淖兠\,即在生活中不斷的行善,而不作惡事,他的這種轉(zhuǎn)變也正是信仰的轉(zhuǎn)變,從信仰宿命論而改為信仰福善禍淫、命由我造的人生觀。正如其所說“余初號學(xué)海,是曰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改過之法”顧名思義,就是不僅要積極為善,而且還要知非改過。正如孟子所說“人恒過,然后能改。”袁黃先生將改過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和從心上改,并且論述了各自的利弊得失。第一種層次僅僅是從表面上改變,即把毛病找出來一樣樣地改。第二種層次就是從理解道理的角度出發(fā),道理明白了,過錯自然就會消除,正如此所說“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jù)理思之。此理既明,過將自止。”第三是從心上改,即“過有千端,惟心所造,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意思是說因為人們有不正當?shù)乃枷胨赃@些思想才會發(fā)展成千萬種過錯,一個人如果能凈化自己的思想使之充滿心間,那么其他不正當?shù)乃枷刖筒粫栉圩约旱男撵`,自然就不會犯錯誤。這是袁黃先生論述改過的最高境界。

“積善之方”,即積善成德的方法,要改造命運不僅要改過,而且還要積善。要積善就必須先明白事理,因為“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在區(qū)分善與惡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中峰禪師的話:“有益於人,是善;有益於己,是惡。有益於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於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此外,在積善方面我們可以按照了凡先生劃分的標準,即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水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如果能做到這幾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具備這世間各種品德。

“謙德之效”講的是只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本篇首先從理論上論述了“謙虛獲益”的普遍性,這個道理類似于我們平時所提倡的“滿招損,謙受益。”任何事物都有其發(fā)展的過程,也都有其發(fā)展的極點,當?shù)竭_極點后,就會逐步下降,就像“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一樣。在生活中我們也經(jīng)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也只有謙虛,戒驕戒躁,我們才能更好的領(lǐng)悟這個世界,參透世間的各種道理。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yīng)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gòu)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chǔ)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chǔ)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大學(xué)》上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立命”亦即“知命”是本,“知命”之后必要力行改過、積善與謙德方可轉(zhuǎn)化命運。

如果借用他人的語言對全文進行歸納那就是“誠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齊家”。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7

《了凡四訓(xùn)》共分為四個部分:“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雖然文章篇幅短小,但是寓理深刻,內(nèi)涵豐富,兼融儒道佛三家思想,體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深邃與渾厚。這本書雖然不是佛經(jīng),但很多高僧大德卻把它當作佛經(jīng)一樣尊重。如在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對這本書極力提倡,他的弘化社先后印送這本書達百萬冊以上。細細品讀《了凡四訓(xùn)》,我有如下感想: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chuàng)造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這是《了凡四訓(xùn)》中關(guān)于“立命之學(xué)”的直接詮釋。何謂“立命”?即是指創(chuàng)造命運、改變命運,不為其所束縛、禁錮。我們的命運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終掌握在我們的手中,我們才是命運的主人,命運是可以創(chuàng)造和改變的。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可以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后來,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云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現(xiàn)在呢,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事情太多了,放牛郎能夠成為政府高官,貧困戶能成為百萬富翁……這正如《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心去改,善莫大焉

縱觀古今中外歷史,再偉大的人,再有聲譽的人,也難免會犯錯誤。有些人,因為一點小錯誤,斷送了性命;有的人,因為犯下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錯誤都是致命的,絕大多的過錯是能夠避免或是改過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訓(xùn)》中提到“改過之法”,即:第一,要發(fā)恥心;第二,要發(fā)畏心;第三,須發(fā)勇心。“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驗亦異。”即是說,如果能發(fā)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學(xué)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xiàn)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陽當空,魍魎潛消,此精一之真?zhèn)饕病_^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直斷其根,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了凡四訓(xùn)》與佛經(jīng)有著相似之處,目的皆在“與人為善”、“護善念”。那么,又應(yīng)如何“護善念”呢?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貪嗔癡慢疑”這“五毒”,不被名利富貴等物欲所動心,將堅定的正念、正信堅持下去。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現(xiàn)在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直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如果說積善是自我的修行,專注于自身的話,那么,謙虛則是在人際關(guān)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態(tài)度。試想,一個不知道謙虛的人,是多么魯莽和無知啊!“無知者無畏”,不知謙虛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后悔莫及。《易經(jīng)》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jīng)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使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

由此來看,不論是天、地、鬼、神,還是人,都應(yīng)該注重謙虛的效用,不能熟視無睹,一味自滿。因為謙虛,我們能放開心胸,接納他人,贏得更多的機遇;因為謙虛,我們能反躬內(nèi)省,及時發(fā)現(xiàn)弊病,極力改過,贏得新的生命;因為謙虛,我們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氛圍,獲得更多的青睞和賞識,助力于成功……

縱覽《了凡四訓(xùn)》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真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復(fù)品讀《了凡四訓(xùn)》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與情感中的種.種陰霾,并能發(fā)無上慈悲心,成為生活中的強者,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當一個通情達理的智者。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8

我是從7月份開始學(xué)習《了凡四訓(xùn)》的,這本書讓人讀后受益匪淺,它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個部份的內(nèi)容。目前,我所在的組學(xué)了前三個內(nèi)容,積善之方還在學(xué)習之中,尚未讀完。

前言部分介紹這本書是的內(nèi)容:‘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等于佛經(jīng)。所以從中認識了佛教,它是值得尊敬.值得贊嘆的。還讓我懂得了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改變命的方法,命運是靠自己的德行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實現(xiàn)的。我覺得改過和行善最重要的是修心養(yǎng)性,從自己的意念做起,做到心純凈.善良,不起絲毫的妄念,順從自己的本性,做到真誠待人,才能使自己的德行有所提升。

了凡先生的一生讓我明白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我們要管好自己的這顆心,不管在心里種什么種子,都可以開花結(jié)果。我想把福德種在心里,把寬容種在心里,把慈悲種在心里。在工作當中,要經(jīng)常檢討自己,當工作犯錯的時候,要反思自己,找出解決方法,讓自己在工作中成長。

最后,一定要心存志向,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自然能夠成長開花結(jié)果。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學(xué)習這本書,并按照古圣先賢地教育理論來教育自己的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加和諧美好。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9

看了老法師《了凡四訓(xùn)》精彩講述前五集,心靈震撼極大!原來,人皆有定命,但并非一成不變。得知自己的命數(shù)運數(shù),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命運感到不很滿意,不想聽從命運的安排,那么我們可以改造命運。只是,必須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確保行之有效。

具體怎樣操作呢?我們不妨借鑒了凡先生的成功經(jīng)驗。

了凡先生童年喪父。母親勸其學(xué)醫(yī),長大后行醫(yī),“可以養(yǎng)生,可以濟人”。而且成為名醫(yī),也是他父親的遺愿。所以在學(xué)齡期,他走的不是大眾化的發(fā)展之道:上學(xué)讀書,博取功名,而是另辟蹊徑,當學(xué)徒,學(xué)醫(yī)術(shù)。15歲那年,他遇到了一個孔姓老人,在慈云寺。老人道貌岸然,飄飄欲仙,對他說,你有做官的命,為什么不去讀書呢?了凡于是告之原委。孔老便隨其到家,對其母細述其通達好命,奉勸其讀書,說是明年考中秀才,即可做官:縣考14名,府考71名,提學(xué)考(即省考)第9名。于是他開始讀私塾。第二年,16歲的他赴考了,果然考取秀才,三處名次完全相合,絲毫不差。可見,孔老是位功夫相當了得的命理專家。于是乎了凡請其為他掐算一生流年,吉兇禍福,得知自己官可至四川一位縣長。只是在位3年半時,最好告老還鄉(xiāng),因為他享年53歲,10月14日丑時壽寢命終。命中無子。

然而,了凡先生后來高壽,功成名就,而且生一兒子,取名天賜。

他是怎么做的呢?他尊從了大師的教誨:佛氏之門,有求必應(yīng)。只要你以真誠心反省懺悔改過,以實際行動去行善積德,那么,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只要你能改過自新,修善積功累德,就能超過命數(shù)。于是,他決定痛改惡習,充實德行,仁義道德、功名富貴雙修,爭取雙豐收。每發(fā)心許愿一樣,就積極做滿3千善事,然后告知大師,大師就稟告佛菩薩,讓他了卻一樁心愿。如此,日復(fù)一日,不虛度每一天,不空許一個愿,終至趨吉避兇,事事圓滿。

所以,我們不要做命運的奴隸,要做命運的主人!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為命運可以改變!凈空法師說得好,破迷開悟,改惡從善,是不二法門。摒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樂于助人,大公無私,愿為社會做貢獻,為大眾謀利益,就是行善積德,就是菩薩的心地,佛的行為。人生有限,宇宙空間無限,做好人好事無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wù)為大眾謀利中,改正不良習氣,博愛寬容,慈悲為懷,從善如流,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是改命的關(guān)鍵。我們身處三界天,舉頭三尺有神明。四界、五界……直至11界天的那些高級生命,都能看到我們?nèi)祟惖难孕信e止,如同我們能夠清楚看到第一、二界的蟲鳥畜生在做什么一樣。每一天,我們起心動念就是加減乘除,動善念行善事,福德就會加一分;反之,則會減一分。出入不大則改變不大,脫離不了命數(shù)的擺布,但如果懸殊大,愿力大大超出了業(yè)力,那你就成了大善之人,厚德載物,命運已經(jīng)拘束不了你,機緣一到,福報厚重,焉能不超越命數(shù)?反之,若作惡多端,業(yè)力遠遠超出了你應(yīng)得的福報,得德不配位,甚至壞事干盡,成為大惡之人,那么功名富貴財利,來得快去得也快,天生再厚重的福,也會資不抵債,甚至于災(zāi)禍發(fā)生。天災(zāi)地劫,猶可免,自作孽,不可活。

利人,才能利己;損人,必定害己,這是恒古不變的定律。斷惡從善,你的命是上好尊貴,則會錦上添花,若是中等,甚至不幸遭遇了下等命,我們豈能屈從命運的安排,只能挑戰(zhàn)命運,轉(zhuǎn)變命運。如此將修善改過落實在言行上,來求證轉(zhuǎn)好命行鴻運,效果殊勝。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0

讀罷《了凡四訓(xùn)》,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我初二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shù)詩人也毀滅了無數(shù)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著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diào)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于沉淪。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xué)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fā)現(xiàn)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xué)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xué)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shù)的條件一環(huán)一環(huán)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脫外在權(quán)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guī)律與自由的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guī)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規(guī)律去行動。

至于一些伊斯蘭教的觀點,他們則認為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上帝當然可以全權(quán)的支配人的命運。人的活動,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肉體上,都是被控制的,雖然這樣的觀點并不受到所有神學(xué)家的認同。

佛教則另辟蹊徑,他沒有執(zhí)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fā)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dǎo)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fā)現(xiàn)、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dǎo)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zhì)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yǎng)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dǎo)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yīng)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xué)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yīng)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diào)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yīng)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確,圣人、先賢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nèi)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tài)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jié)果。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xué)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guān)鍵看自己的態(tài)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xùn)》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于浮躁的現(xiàn)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1

我于20_年8月31日網(wǎng)購了一本《了凡四訓(xùn)》,9月15日看完。《了凡四訓(xùn)》是一本勸善書。該書主要闡述“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diào)命運掌握在自已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得福報。書中分四部分組成:“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立命之說”。首先,了凡先生在15歲時,偶遇慈云寺孔道長。孔為余起數(shù):“縣考童生,當十四名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最后正寢,惜無子”。從此堅信“命由天定。”“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但自從拜訪了云谷禪師后,領(lǐng)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已求。”的立命之說。從此開始積功累德,自求福報,而且頗有靈驗。例如:“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已,生男天啟。”等等。并于六十九歲之時,他給兒子寫下家訓(xùn):《了凡四訓(xùn)》。

“改過之法”。透過三個方面“發(fā)恥心”,“發(fā)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難欺),“發(fā)勇心”來改過。在沒有行善累德之前,先須改過,將自已的心地真正做一番“洗刷刷”。若不能徹底改過,縱然修善了,也會使得善中夾雜著惡,其功難顯。因此,改過是積善的先決條件。人只有明白自已是誰,就應(yīng)做什么,并自覺主動地去踐行,使之成為“有心人。”“積善之方”。透過十個真實的故事,說明:“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并從善的“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等方面進行展開。且對“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與人為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為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正法,敬重尊長,愛惜物命”等方面進行細述。其經(jīng)典語句有“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愛鼠常留飯,憐娥不點燈。”等。強調(diào)人要以慈悲為懷,與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諧相處,不能夠自我為中心,肆意攫取自然資源。

“謙德之效。”《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強調(diào)“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自身就是一個小宇宙,與天地的運行規(guī)律一致。人只要了解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效法自然,修身養(yǎng)性,就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從而到達“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以上四人方面能做到嗎?我用“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這句話來與大家共勉。以上是我15天來,對《了凡四訓(xùn)》的感悟,不敬不妥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2

了凡四訓(xùn)不得了,啟發(fā)很大,教人行善。

其余的感觸就不說,就單單說立命這件事。造命的權(quán),固然在天;立命的權(quán),仍是在我,只有我們肯努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我接洽到了seo賺錢模式,發(fā)現(xiàn)破命之說跟seo賺錢的模式有著很大的類似性。

seo呢,你首先選好你要做什么產(chǎn)品,什么詞,這是第一步,定位。第二步就是去建網(wǎng)站,天天更新文章,外鏈做優(yōu)化。等時光到了,取得了良好排名之后,實現(xiàn)盈利。

而立命呢,你首先許下宿愿,許下命,這是第一步,立命。第二步就是每天去行善,多做善事,等功德積夠了,你所盼望的命,天然可能實現(xiàn)。

以了凡的觀點,行善積德,是立命的方式。假如說,我們相信了凡所說,那項轉(zhuǎn)變運氣的,就去行善積德吧,還有一點要說的是,我們這一輩的父母們大多都相信命運數(shù)理,他們初一十五拜神禮佛,愈甚者逢三六九都拜神禮佛。都是為了子女們積德。子女們這一輩大都相信無神論且不說,不積陰德也不說,就是千萬不要總是去積惡,把父母們辛辛勞苦為你求來積來的善德都抵過掉了。

我們家是逢三六九拜神的,我媽說過,在以前,你們小的時候,我只是初一十五有拜神明,但是當初,兒女們都出去外面了,我就開端逢三六九也拜神念心了。不外我媽也很愉快,由于還真的,有多事件都是心想事成的。

我呢,我個人,從小到大,你們也曉得,咱們這一輩是在新中國的無神論下長大的,從小就崇尚西方,不相信有鬼神之說。但是,越長大,我是越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聽過了太多的事,不禁你不相信,而且,你會發(fā)明,年紀越大的人越信任這種貨色。我是屬于相信型的,然而與孔夫子一道的立場,敬而遠之。

同樣那句話,如果你見過我所見過的,聽過我說聽過的,經(jīng)歷過我所閱歷的,你就會批準我的觀點。所以不要妄加批駁。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3

這段時間觀看了《了凡四訓(xùn)》,《了凡四訓(xùn)》是明代袁黃(字坤儀,號了凡)所撰寫的一部教育子女的家訓(xùn),分為“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部分內(nèi)容,集中概括總結(jié)了我國封建時代的道德倫理思想的精華,由于清代及民國初年的高僧賢德們的推崇、印行,在民間廣泛流傳,對我國民眾的人生和道德實踐發(fā)生了重要影響。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斗之間的關(guān)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xùn),終于找到了一種說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yīng)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后代子孫。

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不管過去了多少年,我還是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沒有現(xiàn)在這么亂,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繁榮富強

無論改過、積善還是謙德都應(yīng)基于立命,即對生命生活本身的存在與構(gòu)成的理解。“積善”是建立在“改過”的基礎(chǔ)之上, “改過”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基礎(chǔ)之上,即“福善禍淫、命由自造”的人生價值信念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范文

研讀過《了凡四訓(xùn)》的朋友們都很清楚,它本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xùn),以此來訓(xùn)誡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據(jù)史料記載,袁了凡先生與佛教淵源甚深,且與當時著名高僧云谷禪師交情頗深。他在沒有遇到云谷禪師前,只知道認命,任憑命運的安排,非常消極被動。之后,在與云谷禪師的交往中,他逐漸意識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一道理,并根據(jù)“立命之學(xué)”自強不息,改造命運,并教導(dǎo)后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積善積德,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4

讀此書,從她說起,一位宛若仙子的女子,與我甚是要好,2013機緣巧合結(jié)緣佛教,2014暑假回家鄉(xiāng)與她見面,言談間對生的從容、對死的坦然讓我刮目,臨別送我?guī)妆緯渲幸槐?--《了凡四訓(xùn)》,暑假期間得空細細品讀,頗有些許沉淀,借此機以為記。

一、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也能夠被創(chuàng)造

了凡先生在少年時,遇到一位孔先生替他算命,算他一生的壽命到五十三歲,命中無子,當官的話能夠做到縣長。他每年拿國家多少待遇,考試第幾名,都算得很準,了凡先生一對照,一點都沒錯,所以就深信不疑。既然一生的命都已定,所以心就定了,沒有妄想。世間人追求功名、財富,而了凡先生沒有這個念頭,因為他曉得命里沒有的,求也求不到,所以干脆就不想了。

之后,他和云谷禪師在禪堂里,坐了三天三夜,沒有打一個妄想。禪師很佩服他,說道:“你的功夫了不起,一般人做不到。”他回答說:“我的命被人算定了,打妄想也沒有用。”云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說:“我以為你是圣人,原先你還是個凡夫。”隨后,云谷禪師的一番教導(dǎo),使得他頓悟。于是,他立志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但考取了進士,而且還有了兩個兒子,活到了74歲。

這正是《了凡四訓(xùn)》所講,“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二、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發(fā)心去改,善莫大焉

只要一心一意地發(fā)善心,做善事,正的念頭出此刻前,那么邪惡的念頭,自然就污染不上我們的心靈。即便是有過錯,有過失,只要發(fā)心發(fā)愿去用心改正,一樣能回歸自然,回歸到我們最真實最善良的一面。

三、虛心使人進步,謙虛是成功的助力器

“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訓(xùn)誡一向成為世人的座右銘。在《了凡四訓(xùn)》一書中,同樣闡釋了“謙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fā)亦無受用。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yè)者所必不可少者也。”這是說,人若謙虛,神明相佑,人若驕滿,神明相拒。

縱覽《了凡四訓(xùn)》一書,才發(fā)覺它不僅僅包括待人接物的技巧,也有安身立命的方法,還有應(yīng)對人生、處理情感、生活的策略,不失為一本全面周到的佳作。在反復(fù)品讀《了凡四訓(xùn)》一書之后,定能走出生活中的種.種陰霾。

路漫漫,把每一天當成修行。

了凡四訓(xùn)讀后感簡短免費篇15

以前始終想不清楚,命由天定跟努力奮斗之間的關(guān)系,但我并不是完整不相信命運的人,更樂意信任努力斗爭的意思,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xùn),終于找到了一種壓服我的觀點,了凡先生終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固然少去了迷茫的苦楚,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尋求,而人生老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象征才干過得興趣盎然,回味悠久,直到碰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畢生,說來簡略,"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但惟常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說得多好,人只有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每天行善,其福每天增加,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從前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yīng)的時光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昆裔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事在人為’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際闡明了命運是可以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破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便利。天然激動天地。而造福由我。"的名句。我不僅理解了命運可以改變及轉(zhuǎn)變命運的辦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美滿的教育。

人們常說:生逝世由命,富貴在天。又云:找事在人,成事在天。由此可知,數(shù)千年以來,人人皆知有命運的存在,也都感嘆運氣的不可捉摸,出爾反爾,對命運的無可奈何。了凡四訓(xùn)里面則把此答案揭開了: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人由于有心,多生妄念,所以才有數(shù),才有天命,才會為陰陽所縛,不得滾動分毫。假如人無心,也便無數(shù)可講,又怎能為陰陽所縛?

看相算命,數(shù)千年來不絕,之所以能算準,是因為絕大局部的人都是有心的,所以有數(shù),所以用數(shù)學(xué)能夠推算出來。但得無心,等于無數(shù),數(shù)學(xué)又如何能算定?數(shù)是如何來的呢?所有福田,不離方寸。福報也好,惡報也好,其實都是由心而起。用古代的話來講,就是意識決議。人的七尺之軀,實在大抵是差未幾的,可是為什么有的人多行善事,有的人多行惡事?有的人得善報,有的人得惡報?是身軀的關(guān)聯(lián)嗎?不是的。要害在于心。身軀是受心的安排,要它東就東,要它西就西,很聽話的。有時做好事,有時也做壞事,全在于一念之間。肉身只不外是一個附庸罷了,沒有涓滴自主權(quán)。由此可知,這三尺臭皮囊,切實沒有必要太愛護的。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xùn)。若不反躬內(nèi)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nèi)外雙失,故無益。

我們天天都在追趕名利,可是都沒有細心想想,我們應(yīng)當領(lǐng)有這些貨色嗎?我們有福嗎?我們積功累行了嗎?我們有容人之量嗎?我們是不是愛好打趣別人,來抬高自己呢?是不是常妄言妄語呢?很愧疚,我們沒有修福德,沒有積功累行,沒有容人之量,更是常常打壓譏諷別人來抬高自己,妄語妄言數(shù)也數(shù)不清。既然如斯,我們還終日奢求什么功名利祿呢?從前我總自怨自艾,埋怨命運不公,自己懷才不遇,文章讀到此,捫心自問,不禁得慚愧萬分。至于讀到無子的種.種來由,自己更是汗顏無地了。了凡先生所言種.種,自己哪一樣沒有呢?甚或有過之而無不迭,可了凡無子,而我竟得之。我有何德何能受此福德呢?前半生自己雖走得不太順利,可是比擬之下,仍是得到了良多,而自己竟不知感恩,不知檢查,反怨氣叢生,真是罪業(yè)深重了。

易經(jīng)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曉得,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jīng)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惋惜許多研易之人,并沒有器重這點。千方百計騙取別人錢財,易德敗壞者時有聽聞,真是愧對易經(jīng),愧對老祖宗。此種人,不惟難逃數(shù)之所拘,而且會自減福報。

讀這篇文章,對我震動很大。從前,因家庭教育的起因,也知道要行正,行善,也不敢做過火之事,但都沒有如此深入地反省過自己。從今之后,立志必需改過,務(wù)要積德,務(wù)要包荒,務(wù)要和愛,務(wù)要惜精力。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本日生……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即面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膽怯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賤想;即學(xué)識頗優(yōu),常作淺薄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nèi)思閑己之邪。日日如上述準則去做,相信我們的德行會促進不少。世間聰慧的人太多了,到處可見,有改過動機的人,也很不少。可是有成績的卻十分少,為什么?因為茍且茍安。自己起這些改過的念頭也良久了,但一直沒有大動作,當然也沒有大福報,就是因了"茍且"二字啊。

讀完此文,本人便長存了知恥心與害怕心,英勇精進心,剩下的就是如何付諸于行了。

我有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盡力履行!同時也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依照古圣賢的教導(dǎo)實踐來教育子孫后輩,那咱們的國度一定不當初這么亂,必定會比現(xiàn)在更繁華強盛。

1857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天堂日本 | 午夜电影剧场 | 嫩草影院黄 | 美女久草 | 婷婷丁香色综合图亚洲 |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一区 | 成人性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 日韩一级片在线免费观看 | 夜夜操国产|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视频二区 | 日韩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毛片2| 国内成人自拍视频 | 亚洲免费三区 | 色999精品| 日韩精品中文乱码在线观看 | xvideos korean| 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 亚洲五月综合网色九月色 | wankzhd| 黄色在线资源 | 97久久超碰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在线网| 逼逼网 | 精品av|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不卡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吃药 | 国产亚洲精品sese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观看 | 日韩欧美国产网站 | 久久久久久免费免费 | 亚洲欧美视频网站 | 999热在线精品观看全部 | 一级黄色绿像片 | 日韩欧美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永久免费毛片在线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调教 | 成人网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