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有感
寫讀后感需要人們用文字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這個過程確實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那要怎么寫論語讀有感呢?這里提供一些論語讀有感,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論語讀有感篇1
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它就是《論語》。我是從二零二零年五月一日在坦坦教育國學班開始讀的。
我一讀這本書就好像回到了古代一樣。這本書是古代圣人孔子的弟子和他的再傳弟子輯錄的,里面講的是孔子和他的學生之間的故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寫了非常注重禮節的子路,孔子的兒子孔鯉被抓走了,子路上去營救,人沒有救出來卻中了對方的圈套,被一個人一劍射穿了身子,子路死前還不忘把帽子戴好。
《論語》中,我最喜歡的學生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喜歡的學生,也是我最喜歡的學霸。你們一定會問我為什么喜歡顏回呢?因為他不但謙虛有禮,還非常有學問。有人說他比孔子還要謙虛,他卻反駁道:“如果把我比做一座高山,我再高也會被人們爬到山頂,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高度和天一樣,誰也無法爬上去,我的老師孔子比我更謙虛有禮。”
《論語》中,有許多經典語句,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句話讓我明白了,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
又比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句話告訴我們,君子有九種要用心思考的事:看要看得明確,不可以有絲毫模糊;聽要聽得清楚,不能夠含混;臉色要溫和,不可以顯得嚴厲難看;容貌要謙虛恭敬有禮,不可以驕傲、輕忽他人;言語要忠厚誠懇,沒有虛假。做事要認真負責,不可以懈怠懶惰。
雖然這學期《論語》二十章的學習已經結束了,但這并不影響我繼續鉆研、見習《論語》中的智慧,我要繼續學習,努力成為真正的君子吧!
論語讀有感篇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經典,孔子留給后人的思想,他的言傳身教被弟子所記錄下來,形成了最有名的《論語》。每每誦讀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最喜歡的是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這則對我啟發很大。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在時常在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時候,有沒有盡心去幫助朋友,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特別是在我們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所有的事情都是很快的解決,包括友誼,我悟到:在生活中誠心誠意對待朋友,有困難盡力幫助,這樣的自己會很感到很充足也很愉悅;在工作上,我時常反思自己在上課時,有沒有把重難點講清,有沒有關注學生,學生有沒有掌握知識,有沒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當發現學生還學不懂時,我也會反思自己是不是備課沒有認真,授課時沒講清楚,表達的方式是否準確,在課后輔導學生時,是否做到耐心細致講解;在學習時我也時常反思,不管是校外培訓還是校內教研,還是導師指導,在這些過程中我都能虛心學習,并多鉆研復習,爭取做一名合格的老師。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那個年代什么都很慢,古人們的人生也在慢慢規劃,正如孔子所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每到人生的一個階段就做這個階段該做的事,而到了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很多人急于成功,忽略了做學問的樂趣,也沒有了古時悠閑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的奔走在路上,幸福感卻沒有因此提升,快樂少了。
孔子留給后人的思想還有很多,現在,讓我們不妨慢下來好好品讀孔子留給我們的思想,雖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適合我們現在的思想,但經典永不會過期,值得我們誦讀。
論語讀有感篇3
《論語》這部書基本上能夠稱之為我們中國人的圣經,幾乎所有中國人的道德規范,行為規范,都得從這部書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們的一個指路明燈,當然暫且不論此明燈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論語》從漢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就走上了神壇的道路,歷朝歷代,都把這本書當做統治階級的工具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顯然這種思想是十分利于統治的,最起碼各階級的人群能夠安于現狀,而且還能聽命于朝。因此,從漢朝起,至清朝終,所有的學問研究者,讀書人,都會對這本書做出注釋、解析,力圖透過自己的想法來重新詮釋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們的鄰居,韓國、日本,也有超多的關于《論語》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計,光是關于《論語》的這種注解類書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參差不齊,有好的,也有壞的。那里面比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能夠說把儒家的學說推向了頂峰。那么,這浩如煙海的《論語》書籍,如何讀呢,哪種思想比較正確反映孔子的真實思想呢答案是《論語譯注》--楊伯峻注。
楊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漢語語言文學的專家,生于清末民初時期,自小理解正統教育,對先秦文學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力。看楊先生的這部書,打開來立刻就能了解到楊先生治學之嚴謹,對于研究之認真。《論語》中的文字,他不會隨意解釋任何一個字,如果不把這個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會寫在注釋中的,所以,常常會發現,在注釋文字中,關于一個字的解釋,楊先生需要引經據典,甚至還要講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訴你,這就是他如此翻譯這段文字的原因。可見,他對于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是此刻很多所謂教授所不能比擬的。
因此,讀這本書,能夠讓人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實思想,而不是站在統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這個客觀的思想本身,其實就是孔子所要表達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個具有什么樣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個人。這個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穌、也不是默罕默德、釋迦摩尼,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與你我一樣,只是,他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點與我們不同。《論語》是孔子的弟子門生逐漸整理起來的記錄孔子言論的書籍。這其中有些言論是站在很高的哲學高度來說明一些治國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論也是孔子日常要表達某種想法的尋常語言。所以,從一些尋常語言中也是能夠看到孔子的可愛之處的。比如《論語·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說:“觚不像個觚(一種容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孔子用這種簡單的事情表達他對于禮制的看法,著實可愛。看到這一章好像有一個生動的畫面出此刻眼前,孔子拿起來一個觚,一邊捋著胡子一邊氣憤地說,這是觚嗎啊!你們都成了什么樣貌!憤世嫉俗的憤青形象躍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個品德高尚的人,這個不得不佩服。孔子窮其一生的時間要到達“仁”的境界,對待自己、對待學生、對待所有他接觸的人,都是用這個“仁”字來對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傳授的思想,來逐漸改變那個社會,從而使天下變得更為和諧,更有秩序,當然,這個秩序同樣是有階級等級的階級秩序。但是在當時,能夠有這種想法并且付諸于實踐的人已經難能可貴了。
那么,《論語》是不是就是我們現今社會的治療良方了呢,是不是我們的信仰歸宿已經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論語》大致成書開始于春秋末期,修改完成于戰國初期,這個時代,中國還處于十分動亂的時代,各國諸侯你爭我奪,互不相讓。社會禮制崩塌,各種思想泛濫,東周其時已經是名存實亡,各個諸侯國甚至發明了自己的語言文字、貨幣單位等等,儼然一副分裂景象。而當時的孔子懷揣著一個偉大理想,游走于各國,期望能夠付諸實踐。這種思想便是禮制的思想,期望透過恢復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禮數規則,來重新構建社會。比如老百姓能夠認真耕作,士大夫能夠治家有方,諸侯能夠治理好國家,這樣整個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個階層不要總想著越級,你是一個士大夫,就不要想著哪天把諸侯王趕下臺,不要在禮制上超越諸侯王,參見諸侯王的時候要保證諸侯王的威嚴,這樣社會各個階層就都穩定下來了。所以,他這種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點,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會的發展帶來的就是欲望,所以這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讓所有人都和他一樣,做好自己應有的社會主角,沒有任何的非分之想,這恐怕相當于烏托邦了。其實透過后代的發展也基本能夠看得出來,儒家思想用來教育人民大抵
是管用的,但是用來治理國家基本上是沒有什么作用,還是要嚴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貞觀之治,繁榮的根基正是一種“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這么說來,《論語》就沒有什么好處了嗎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們自己修身方面的問題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終生學習、謙虛、仁慈等等,這些對于現今社會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好處的。說儒家類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給大家構建了一個極為高尚的目標,甚至于孔子認為在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所以所有人都能夠朝著這個目標前進,而永遠也無法到達,因為有一個終極目標在那里擺著。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終止這個無休止的輪回,但是也許需要幾世的修行才能到達,但是上一世的修行誰還記得。那么你就要之后修行,因為你明白此刻不是終點。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說你的仁已經修行的很好了,不,因為孔子都沒有到達,而你,連孔子還沒有到達。那么儒家能夠成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會和諧的。我看僅此而已。
另外,此刻社會上也有很多說《論語》不好的言論,我看也沒有什么道理。因為當時的孔子可能不是這么想的。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當時的孔子只是想要表達一種倫理綱常的想法而已,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完全亂套了。所以我還是那個觀點,看一本書,必須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不能夠亂理解的。當時,社會戰爭頻仍,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沒有人再遵守以前的舊秩序,孔子認為這是不對的,所以提出這種思想,想要規范人們的行為,但是可惜,他的思想并沒有得到實現,因為可能與社會的發展想違背了。還有“死讀書”的問題,其實孔子是最反對這個觀點的。“學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學活用”。還有就是“學而優則仕”,后世拿這句話為根本,指揮著萬千讀書人在科舉,其實這個話還有半句。子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緊學習,學習好的,有余力的,要出來做官。你看,這斷章取義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樣樣,我們不要把《論語》放在一個神的位置頂禮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腳下踩上兩腳,這本書是中華民族承繼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們不能輕易把他忘掉,因為我們的血管中流著《論語》的血,《論語》是我們的根。
論語讀有感篇4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只要不越于原則,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做好這一次穿越。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天地,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讀有感篇5
首先,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使用的恰當與否,會直接導致文學作品的成敗。
其次,說到塑造人物形象,《論語》雖不是小說和傳記,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然而其記生活小片段,從側面描寫人物的手法,對后世卻影響甚遠。
最后,《論語》限于其采用的文體結構,敘事方面較別的文體稍遜一籌。以上幾處,足可見《論語》敘事的&39;精彩和洗練。
論語讀有感篇6
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對書愛不釋手。每次手中捧著一本書,我心中就感到無比的欣慰。尤其是遇到好書,總是百讀不厭。
有一天,媽媽給我帶回一本《論語》,我高興極了。我早就從電視里看到不少地方興起學習《論語》的熱潮,早就希望自己也能讀到這本書,沒想到現在就能一飽眼福了,真是快哉!
《論語》歷行了兩千多個春秋,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它是一本記錄了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有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被歷代當朝者治理天下所用。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又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自從閱讀了論語之后,我對學習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每天放學都會認真地把學過的知識再復習一遍,果然。我的成績越來越好,我也越來越有成就感。這可都是論語教誨有方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十分羞愧,因為以前,不論是發試卷或是發作業本我都要最新最干凈的,這是私心在作怪,論語使我認識到了錯誤,讓我明白了要為別人付出。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我明白了,要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不要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論語使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也許每個人讀論語都會有不同的心得,我也不例外。在這個浮燥的社會中,我只想企圖尋找一片寧靜的歸宿,尋找一片文化的凈土。做自己能做之事,行自己能行之事。上無愧于天,下無愧于地,足矣!我喜歡讀《論語》。
論語讀有感篇7
《論語》真的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一本書,這本書記錄了孔子與他弟子的言行。最近幾天,我們學習了《論語》中的十二章,我真可謂是受益匪淺。
在十二章中,我最喜歡的是這一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同時,它還是我童年時期最早接觸《論語》時最開始學到的一章,這句話是這樣理解的:孔子說:“學習要按一定的時間復習,這不是很快樂的事情嗎?有朋友從遠方前來拜訪,這不是很高興的事情嗎?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這不是很君子的行為嗎?”
說實話,我非常佩服孔老先生的智慧。在幾千年前的時代,孔老先生就能悟出至今為止通用了幾千年還沒有錯的道理。就比如說第一句:“學而時習之”,我現在剛剛進入初中學習,聽到最多的話就無非是“復習”了。
無論是哪一樣學科,老師都告誡我們要定期復習,這樣才能牢記在心。第二句話也是正確的,對待朋友就要真誠、真切,朋友好心來拜訪你,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熱心迎接。
第三句話真是突出了孔子的道德高尚,人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氣,我相信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雖然我也做不到那么好,但我會去嘗試,去一點點接近那種境界。這三句話無不體現出孔子的智慧。
當然,這只是《論語》這本巨著中的一小則文章,還有更大的奧秘蘊藏在其中,等著我們去探索、學習。
《論語》真是一本充滿了先人智慧的書本,它對你、對我都會有巨大的改變作用,這些作用都是良性的,最后,讓我們一起閱讀《論語》吧!
論語讀有感篇8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論語,輕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蘊隨熱氣在空中裊裊升騰,氤氳了空氣,舒適了心靈。
“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于丹也說:“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我們生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不如意的事有很多,但為何總感覺童真和快樂離自己越來越遠。一旦想起過去的種.種不愉快和遺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釋懷,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總覺得內心壓抑著覺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幾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給了后世一條人生的真諦,他告訴了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正確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盡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一種遺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將如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大意是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總是能聽到有同學抱怨說“學習好苦啊”,其實這都是把學習當成別人的事,沒有從心底真正熱愛學習的表現。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人的整個生命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中度過。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充實自己,豐富內涵升華靈魂。若是把學習當成了一件苦差事,那整個過程實在是艱辛而痛苦的,但是若發現了讀書學習的好處,享受這個過程,那便也是件愉悅的事情。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要和一個正直、誠實關心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句“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仿佛現在還回蕩在耳邊。 朋友在我們的身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要和對自己有好的影響的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也要注意分寸。正如書中提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讀有感篇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
這段經文出自《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意思是孔子說:“一個有德行的士君子應該矜持、莊重,而不會與別人爭斗;會和諧的與人相處,而不會結黨營私。”
這段經文中孔子講了一個士君子應該何以處眾的道理。矜,是矜持、莊重、嚴肅的意思,這是一種很高的人格境界。如果一個人能達到矜,必是德行人格厚重,境界智慧高深,常人無法比擬的。這種人非常坦然,因其人正心正,為人正直,剛正不阿,不卑不亢,所以在面臨一些重大事件時會顯得很泰然。而正是這種時候,人需要進行冷靜的思考和選擇。能夠做到“矜”的人,無論天大的事,都會坦然面對,不會輕浮焦躁。故圣人云:“臨大節而不可奪”。
相反,小人則不泰不矜,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喜好彰顯表現,每當大事來臨之際,卻顯得焦躁不安,無所適從,不堪一擊。故孔子云:“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此之謂也。
爭,是爭執、爭斗的意思。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精神的核心便是爭,是博弈與爭奪。不論過程手段,只在乎最后的結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理念,有害于道,會破壞社會政治秩序。而如今的中國正是這種情況,拜金主義嚴重,人們為了達到目標和盈利,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原因便是近百年來,受到西方資主義的文化入侵。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們把競爭博弈作為社會生產和發展的推動力,才導致這一后果。
西方資本主義強調競爭,西方國家也因此博得國際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但這僅僅是它的文化硬實力,在其硬實力背后有文化軟實力支撐,那便是西方的信抑體系和核心價值觀。西方清教徒認為經商是上帝給予他的使命,因此,經商便有了神圣的合法性。無論從事政治事務還是經商,這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因為這樣,西方才會出現比爾蓋茨這種賺了一輩子的錢,最后全部奉獻給了社會的偉大企業家。這都歸結于一個文明的文化軟實力,而我們只學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硬實力,沒有學到他們的軟實力。所以才導致這么多的負面結果。
當然,西方的軟實力我們也學不來,因為軟實力要符合地域人文,也就是歷史文化的合法性。因為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人文,每個文明都會有適合于自身的政治制度,而這種政治制度一旦更換歷史文化背景便不能發揮原有的功效。就如同熱帶植物到了高原地帶生存不了。所以我們才要制定出符合于華夏文明和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儒家講“體用不二”,這也進一步說明了“中體西用”的不對之處。
群,是群體、群眾。這里指與人相處得很好,很和諧和睦,很容易相處共事。孔子云:“君子易事而難悅也”,君子雖然很好共事相處,但卻難以取悅。因為君子的德行遠在常人之上,能辯是非,明善惡。通常,小人在行事時,為了能討領導喜歡,給予他更好的機會與利益,便會對上司領導進行諂媚、拍馬和賄賂。而很多領導上司也是小人德行,樂于接受。在利益面前,固然原形畢露。
曾有人舉了一個例子來諷刺如今的中國人:一個百貨大樓的電梯壞了,老板便要找人把它修好。中國人、印度人和德國人都想來接活。印度人報價3000;德國人說:“我們材料和技術好”,因此報價5000”;而中國人卻以10000元的天價接下了這個活。原因是這個中國人找到了項目負責人說:“5000給你,2000給我,剩下3000交給那個印度人做”。
由此可看出,小人如果居于上位,政治便會腐敗,國家便會不得而治。君子則剛好相反,不論多大的利益擺在他面前,只要不符合于義,不符合于道,都不會取一分一厘。故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亦云:“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哪怕符合于道,取了,首先想到的也是天下蒼生而不是自己。故范仲淹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此之謂也。所以,一個君子圣賢的人格德行和胸懷都可以從這方面體現出來。
由此觀之,一個國家必須要君子與賢臣在位,方能和諧大同,長治久安。故孔子云:“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又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天下無所措手足。”此乃治國之道,不可不知也。
黨,就是黨羽,這里指在政治中和社會上結為同黨,謀利謀私。結黨,便是奸詐的小人為了更好的謀得利益,集結起來,互相私助營利,作惡偏袒。為君者管理國家時,必定要注意朝中結黨結派,互袒互利的情況發生。因為一旦這樣,貪官污吏的勢力便會強大,政治便會腐敗至極。而在政治上,如果有小人之黨,便應有君子之朋出現相與之抗衡。而為人君者,必當明是非善惡,分清小人之黨和君子之朋,并把小人之黨鏟除于朝,天下方能大治。《朋黨論》云:“故為人君者,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從這段可以看出,一個君子為人處事的智慧。只有矜而不爭,才能時刻保持嚴謹,莊重坦然,才能臨大節不奪,不怒而威;才能與人和睦相處,別人才愿意和你交往。只有群而不黨,才能在互補中不斷提升自己,才能不受不良之友的影響和誤導,從而趨善遠惡。如此,才是君子之為,圣賢之為。